首页 / 正文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与无数百千大众俱。是诸大众恭敬围绕听佛说法。其所演说谓以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

  尔时世尊普观大会诸菩萨众。即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无分别光。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演说入无分别法门。令诸菩萨闻是法已。如理修学。

  佛言。善男子。汝等谛听。我当宣说入无分别法门。时无分别光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时诸菩萨受教而听。

  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得闻增上无分别法。住无分别心。即一切分别相。离此言无分别者。应先了知从初自性有分别相。分别相者谓取舍二法。即此取舍是自性分别相。由此即起有漏事相。以有漏相故即有五取蕴。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善男子。云何得离自性分别相。谓不现前别异作意。如是即离自性分别相。若异自性取相是有所行。此不能得无碍相应。是故应知布施无色无分别相。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色无分别相。何以故。谓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若起别异作意欲离分别相者。即后有无色无分别相可离。如是即有所行。而不能得无碍相应。是故应知空无色无分别相。真如实际胜义谛法界无色无分别相。何以故。谓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是故应于无色无分别相不异性观不作意离。若别异作意离者。即于无色无分别相后有所得。如是乃为有所行。即不能得现前无碍相应。何以故。谓初地所得法。无色无分别相。乃至十地所得法。亦无色无分别相。得无生法忍。亦无色无分别相。得授记别。亦无色无分别相。得严净佛土成熟有情。亦无色无分别相。乃至得一切相智。亦无色无分别相。如是所说谓以自性无色功用无色真实无色。若菩萨于是诸所得法。起异所得分别相别异作意者。即于一切无分别相。悉起别异作意。如是即与无分别理而不相应。彼不能入无分别界。若菩萨住三摩地。心入无分别界。而于所入起无所得想。彼正相应是正所行。是正所修正所作事。是正作意住无作行而无发悟。是名真入无分别界所行清净。善男子。所言无分别界者。以何义故名无分别界。谓于一切色过诸分别。于一切根过诸分别。过一切分别境界。过一切表了一切烦恼随烦恼障无所摄藏。是故说名无分别界。于是无分别界中。无色无见无住无碍无表了无种种相。若菩萨如是了知。已如是安住无分别界。是即入无分别智与虚空等。于一切法无所观而观得大乐行增长大心。得大智慧大说无碍。于一切时一切相。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得勇力增长。于无发悟佛事得大轻安。善男子。譬如一处有一大石山。于其山下有大宝藏众宝充满。所谓银宝金宝及种种异宝。复有大摩尼宝出大光明。是时有求宝人。来诣此山欲求珍宝。彼有一人。先知其宝所藏伏处。见来求者即谓彼言。汝求宝人。当知此处大石山下。有大宝藏众宝充满。复有大摩尼宝出现光明。时求宝人闻其言已。即时勤力坚固作意。开凿彼山取大摩尼宝。开已乃见银宝现光石无光现。是人见已。不作大珍宝想。时先知宝人亦如前人。开凿彼山而取其宝。开已乃见金宝现光石无光现。是人亦复不作大珍宝想。时知宝人乃作是言。汝求宝人不应勤力坚固作意而求大宝。若不作意者应得见彼广大珍宝。以作意故宝不能得。若有得彼大珍宝者即得大富。如意自在自他俱利。普遍施作悉得圆满。佛言。善男子。如是等事以喻说故。若有菩萨知是义者。即见是义如先所言。一大石山者。即烦恼一法。二处作行增语。山下有宝藏。即无无分别界增语。彼求宝人者。即是菩萨增语。彼知宝人者。即是如来增语。石自性者。即是有分别自性增语。开凿取宝者。即不作意增语。石下有银光者。是自性分别增语。石下有金光者。是空等分别相增语。石下有种种宝光者。是有所得分别相增语。念求大宝者。即是乐入无分别界。善男子。是义云何。若菩萨如所说能如实观者。即入无分别界。及善男子。诸菩萨当于无分别界如虚空界住。何以故。若色自性。若分别自性。如是观时相不现前。若行我有色。是行分别相。若行他有色。是行分别相。若行色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是行分别相。若于色自性。若因若果。若业若行。取有取无者。自为行色行。若如是行。是行分别相。若于色中见所表者。是行分别相。是故当知色法于一切处。若对碍若有表若无表。毕竟无少法可得。即此色法一切无表无性可观。异此色法一切无表无性可观。彼色对碍表了悉无性可观。于有表中非一性可观。非异性可观。即彼表了而亦无性。此无性非无性。若如是观即平等观。如是观时一切分别悉无分别。是为无分别界。诸菩萨应如是观如是入。入是无分别界者。于有分别于无分别悉无分别。如是平等观是为真入无分别界。是名菩萨得安住无分别界。受想行识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空。真如实际胜义谛。法界十地所证法。乃至一切相智出世间行亦复如是。于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相智。若自性若因若果。若业若行。取有取无者。即于一切相智等乃为对碍。若如是行是行分别相。而彼一切相智等无表了性。若有所表了即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别相。彼一切相智等。若于表了中有相可行者。是行分别相。若信无相可行者。亦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别相。是故当知此表了法非一性可观。非异性可观。此表了法无性亦非无性。若如是于一切相智等。若表若无表悉无分别。即此无分别。不取相者是无分别界。诸菩萨应如是观如是入。如是入者是为真入无分别界。是名菩萨得安住无分别界。尔时世尊复说伽陀曰。

  无分别心若安住  彼从诸佛正法生

  一切分别悉远离  所行即得无分别

  是法寂静无垢胜  名称功德而普集

  无分别法最上乐  菩萨得已成菩提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猜你喜欢
  目录·神清
  卷第三·佚名
  大唐内典录卷第八·道宣
  卷五十七·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愿卷第七(七章)·优昙普度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一卷·宝亮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虚舟省禅师诗集·虚舟普度
  第十二 婆蹉种相应·佚名
  学佛之简明标准·太虚
  卷第八(弥沙塞)·佚名
  卷五十一·佚名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三十八·白岩净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572_1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卷572_2 【山中道士】贾岛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

  • 逃禅词【四库版】·扬无咎

    【臣】等谨案逃禅词一巻宋扬无咎撰无咎字补之自号逃禅老人清江人诸书扬或作杨按图绘寳鉴称无咎祖汉子云其书姓从才不从朩则作杨误也髙宗时秦桧擅权无咎耻于依附遂屡征不起其人品甚髙所画墨梅厯代寳重遂以技艺掩其文章

  • 卷172 ·佚名

    李廳 嗟美人词 嗟美人兮何人,抚千祀兮增悲。 咎司命之匪仁兮,弗庇下民。 故啬数於令人兮,俾弗俪乎常期。 既阦端之引大,复柅止而絷维。 仰天衢而愿骋兮,羌为惠之罔终, 嗟美人兮怀思。閟灵修而

  • 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义 董搏霄河北捐躯·蔡东藩

      却说脱脱流徙滇边,忽又接到密诏,竟是要他的性命,还有一樽特赐的珍品。看官道是何物?乃是加入鸩毒的药酒,原来这道诏敕,实是哈麻假造出来,他此时已接连升官,进为左丞相,因脱脱未死,总是不安,所以大着胆子,假传上命,赐脱脱鸩酒,

  • 皇清开国方略巻十二·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三年己巳】  天聪三年春正月庚申科尔沁部长来朝  初科尔沁奥巴来朝  太祖髙皇帝赐号王谢图千以郡主妻之【见天命十一年六月】天聪  二年九月  太宗统师征察哈尔奥巴率兵掠察哈尔边境弗

  • ●附录二·黄宗羲

    张元箸先生事略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铭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襄徐公神道碑铭文渊阁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谥文靖朱公墓志铭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丁巳)硕肤孙公墓志铭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兼经筵日讲官次公董公墓

  • 第二十九回 图沛公项庄舞剑 说项羽樊哙当筵·黄士衡

    话说项羽留宴沛公,项庄依范增之言,借舞剑为名,欲将沛公杀死。既得项羽许诺,项庄便拔出剑来,当筵起舞。此时沛公正在危急之际,忽见项伯离座,拔剑在手,转至东边,与项庄对舞。叔侄二人,各逞伎俩,但见两道剑光,如片片梨花,随风飞舞。项

  • 孝静帝纪·魏收

    孝静皇帝,名善见,清河文宣王元..的世子,母亲胡妃。永熙三年(534),官拜通直散骑侍郎,八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帝元修既已西入潼关,齐献武王高欢迎请不到元修,便与百官商议,拥立元善见为肃宗孝明帝元诩的皇位继承人,

  • 卷七·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七      明 黄佐 撰议礼上祖宗时凡国家礼乐制度皆命本院儒臣议而行之咸取自上裁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朔中书省臣及学士陶安等进郊社宗庙议曰圜丘曰方丘曰宗庙曰社稷各具沿革安等奏天子大社必

  •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王礼考【三十三】国恤【臣】等谨按慎终追远古典所先仪礼止有士丧既夕士虞三篇而大夫以上阙焉黄干续仪礼经传通解据周礼礼记诸书缀缉次第

  • 卷七十四·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七十四    明 湛若水 撰 任将下 班固白虎通曰大夫将兵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繋心也故但闻将军令不闻君命也 臣若水通曰将权惟其重而

  • 第十二章 20·辜鸿铭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

  •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太虚

    药师法会者,乃戴公季陶等朝野耆硕,以天灾迭降,国难纷乘,皆众业所积成,冀民心之改善,敦请护国宣化广慧班禅大师,在首都宝华山隆昌寺,率领净众,依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之所修建。诸耆硕不惟欲仗佛正法洎僧伽果德,销祸培福;而尤重随学

  • 第四回·胡兰成

    继续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行可以成为[业],也可以成为修行,什么是[业],互为因果的相报。仇恨必有因果当求解脱,无须解释。善行不要求因果报答,这就是修行。仇恨若能转为智慧善行,这是成觉成佛。会成觉还是成业?需要对道之觉悟。

  • 春梦录·郑禧

    元代传奇小说。一卷。郑禧撰。郑禧,字宗鲁,号天趣,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及第。文前有郑禧自序,交代创作这篇传奇文的目的,序作于延祐戊午(1319)。文后有署为“嘉子述”(《说郛》卷115作“真子述”)的后

  • 风月梦·邗上蒙人

    《风月梦》, 清邗上蒙人著,三十二回。主要版本有,光绪九年(1883年)上海申报馆排印本, 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自序;光绪十年上海江左书林校刻本;光绪十二年聚盛堂刊本,有插图五幅。坊间常见的《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

  •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冯梦龙

    拟民歌集。明冯梦龙(1574—1646)撰。一卷。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是书摹拟民歌,采用《夹竹桃》调,以顶针格形式,每首末句必用《千家诗》,故名。共收录拟民歌之作一百二十三首,包括前叙、后序各一首,内容多系“郎

  • 魔娆乱经·佚名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魔王波旬化作微小身,入尊者目犍连腹中,而目连入定加以看破,魔王遂从目连口出,立于其前。目连乃为之解说其与魔王过去世互为冤亲之本生故事,其后并以善恶果报之教法诫劝之。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