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6章 经解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是通晓远古之事,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是清洁沉静、洞察细微,那就是《易》教的结果;如果是端庄恭敬,那就是《礼》教的结果;如果是善于辞令和铺叙,那就是《春秋》教的结果。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学《书》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学《乐》学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学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学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学过了头,就会犯上作乱。作为一个国民,如果温和柔顺、朴实忠厚而不愚蠢,那就是真正把《诗》学好了;如果通晓远古之事而不狂妄,那就是真正把《书》学好了;如果心胸广阔坦荡而不过分,那就是真正把《乐》学好了;如果清洁沉静、洞察细微而不迷信,那就是真正把《易》学好了;如果端庄恭敬而不烦琐,那就是真正把《礼》学好了;如果善于辞令和铺叙而不犯上作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

所谓天子,就是天是老大,地是老二,他就是老主。所以他的道德可以与天地匹配,他的恩惠普及万物,他的明亮如同日月,普照天下而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在朝廷上,他开言必讲仁圣礼义之事;退朝之后,必听中正和平之乐;走路之时,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登车之时,车上的莺和发出悦耳的声响。升朝与退朝,都按礼行事;走路与登车,都有一定规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井然有序。《诗经》上说:“我们的国君是个仁善君子,他的言行从不走样。因为他的言行从不走样,所以是四方各国的好榜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天子发号施令而百姓衷心拥护,这叫做“和”;上下相亲相爱,这叫做“仁”;百姓想要的东西不用开口就能得到,这叫做“信”;为百姓消除天灾人祸,这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是称霸称王的工具。有称霸称王的志愿,而无称霸称王的工具,是达不到目的的。

用礼来治国,就好比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墨来画曲线直线,用规矩来画方形圆形。所以,如果把秤认真地悬挂起来,是轻是重就骗不了人了;把绳墨认真地陈设那里,是曲线是直线就骗不了人了;把规矩认真地陈设那里,是方形是圆形就骗不了人了;如果君子深明于礼,那么任何奸诈伎俩也就骗不了人了。所以,重视礼、遵循礼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不重视礼、不遵循礼的人,叫做无道之民。礼的运用以敬让为贵,把礼运用到宗庙之内,就会人人恭敬;把礼运用到朝廷之上,就会贵贱有别;把礼运用到家庭之内,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睦;把礼运用到乡里之中,就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所以制定了朝觑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之间的名分;制定了聘问之礼,是用来让诸侯互相尊敬;制定了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子不应忘记君亲之恩;制定了乡饮酒之礼,是用来表明尊老敬长的道理;制定了男婚女嫁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的有所区别。礼,可以用来消除祸乱的根源,就好比堤防可以防止河水泛滥那样。所以,如果认为早先的堤防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一定会酿成水灾;认为老辈子的礼没有用处而废弃不用,一定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说,如果废弃男婚女嫁之礼,夫妇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而淫乱苟合伤风败俗的坏事就多了;废弃乡饮酒之礼,就会导致人们没老没少,而互相争斗的官司就多了;废弃丧祭之礼,就会导致作臣子的忘掉君亲之恩,而背叛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就多了;废弃朝勤、聘问之礼,就会导致君臣之间的名分丧失,诸侯的行为恶劣,而背叛君主、互相侵陵的祸乱就会产生了。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它禁止邪恶是在邪恶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开始了,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积月累地弃恶扬善,所以先王对它非常重视。《易》上说:“君子非常重视事情的开始。开始的时候尽管只是一点不起眼的差错,结果却会导致极大的祸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孔颖达
  服製像第十四·苏舆
  孟子字義疏證卷中·戴震
  卷二·毛奇龄
  卷二百十一·秦蕙田
  卷三十九·王与之
  孟子卷五·朱熹
  卷二十六·佚名
  附錄義淨補譯正理門論初段釋文·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唐慧琳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十二门论讲录·太虚
  汉藏教理融会谈·太虚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善思童子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前集·朱祖谋

    高阳台·残雪飘树烟零,封阶粉退,馀寒犹冱菭文。画意无多,寻常埋没芳尘。斜阳著意相怜惜,是愁心、不耐温存。且销他、一额凉蟾,来伴深尊。东阑步玉人归否,剩篝香半灺,衾绣孤温。依约檐声,隔帘滴到黄昏。朝来便化春潮去,问

  • 宛陵羣英集巻八·汪泽民

    元汪泽民张师愚同编今体【七言律】元陈良弼题潭州李安抚祠堂一木能支大厦倾忍闻垓下楚歌声要令阖室忠王事肯使降书入帝城科目有人名不朽祠堂画像面如生势危大节方能见千载流芳在史评梅德明送郡幕傅经厯三年主画向陵阳

  • 卷一百六十四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起仁宗慶曆八年四月盡是年七月   夏四月己巳朔,封曩霄子諒祚為夏國主。祠部員外郎任顓為冊禮使,供備庫副使酸棗宋守約副之。諒祚生甫三月,諸將未和,議者謂可因此時皆以節度使命諸將,使各統所部,以分弱其勢,冀絕後患。

  •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蔡东藩

      却说陈琳被曹军擒住,解至操前,操盛怒相待;及见琳温文尔雅,不禁起了怜才的念头,即霁颜问琳道:“卿前为本初作檄,但可罪状孤身,奈何上及祖父呢?”琳答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今罪琳,琳亦知罪了;活琳惟公,杀琳亦惟公。”操听

  • 第四十六回 灭拳会订和约太后回銮·黄士衡

    诗曰: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能向花中几回醉,十年沽酒莫辞贫。却说洪秀全占据金陵一十八载,一旦被曾、左、李诸人歼灭,所有余部又结联捻军等,聚众肆扰。其先,西太后派钦差大臣曾国藩专任剿捻,驻防徐州。迨国藩开缺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佚名

    嘉靖二年八月戊戌朔○祭 社稷遣镇远侯顾仕隆行礼○升狭西按察司佥事王汝舟为本省右参议直隶保定府同知高杰为四川按察司佥事○直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府大水没禾稼○发太仓银三万两于延绥从巡抚都御史周金请也○己亥改

  • 卷之六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四四 谕第二分全书校缮完竣总校王燕绪等着加恩授职·佚名

    九四四 谕第二分全书校缮完竣总校王燕绪等着加恩授职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第二分四库全书校缮完竣,办理尚属迅速,其承办之总校王燕绪,着加恩于服阕后,遇有中允缺出卽行补用;朱钤着卽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四·阿桂

    六月癸丑阿桂明亮奏言【臣】等思木果木一带降畨既经蠢动则当噶尔拉后路小金川各寨均应先为防范稽查旋于本月初七日申刻据现在军营之头人阿申禀称色木则有金川贼人教令今夜同反飞速禀闻等语【臣】等思色木则西南山下为

  •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范晔

    (虞诩、傅燮、盖勋、臧洪)◆虞诩传,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虞经,为郡县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每逢冬月,案件上报,常为之流泪。曾说:“东海于公高筑闾门,令容驷马高车盖,以为子孙必有做大官的。而其子定国终于做了

  • 刘颂传·房玄龄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是汉代广陵厉王刘胥的后代。刘家是世代名门望族。周郡还有雷、蒋、磣、鲁四姓,都排在刘姓后面。时人为此说到:“雷、蒋、磣、鲁,刘为最祖。”刘颂的父亲刘观是平陽太守。刘颂年少时明辨事理,被时人称颂。

  • 卷二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三任官康熙三年甲辰四月己未上谕吏部向来所定部院衙门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品级陞转与汉官不同满洲蒙古官员无向外陞转之例故其品级稍

  • 选举一五·徐松

    发解真宗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南郊赦书:「开封府国子监曾经省试陪位举 人,将来科场,特与免取文解。」 六月五日,诏以西京奉安祖容圣,河南府旧举人特免将来文解。 二年十月三日,开封府发解官任布等上言,望依南省例誊录进士试卷,

  • 十一年·佚名

    (辛卯)十一年大明永樂九年春正月1月1日○壬戌朔,上率百官,遙賀帝正,停群臣朝賀,宴宗親于便殿,賜群臣宴。○吾都里指揮童猛哥帖木兒,使人獻熊鹿皮各一張。1月3日○甲子,與大臣議行楮貨之策。領議政府事河崙、左政丞成石璘,以如漢

  • 卷第七 音辞 杂艺 终制·颜之推

    音辞第十八〔一〕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二〕,离骚目楚词之经〔三〕,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着方言,其言大备〔四〕。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五〕。逮郑玄注六经〔六〕

  • 卷第二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二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七世灵泉仁禅师法嗣郢州大阳慧坚禅师初在灵泉。入室次。泉问。甚麽处来。师曰。僧堂里来。泉曰。为

  • 重阳全真集·王重阳

    一作《全真前后集》或《全真前后韬光集》。道教文集。十三卷。宋王重阳撰。成书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年)。据大定二十八年(1188)范怿序:重阳逝世后,由门人收集遗文诗词约千余篇辑成,内容主要是“诱人还醇返朴,静息

  •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寻声救苦天尊与普慈真人问答,劝导世人修道结缘。内称世间众生迷恋世法,如厕中蛆虫,以粪秽为乐。不知人身本为因缘会合,是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