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终南家业卷下(本)

  论心用双持犯结制罪

  学者皆云。心用双持犯。但论化业。不犯制罪。余昔亦同此见。於会元等处。并约化业注释。今详诸文。义则不可。既云持犯。犯则结罪。但教行则临事约教。须遵法式。心用依修对治。常时摄念。二种持犯。教相不滥。罪各有归。何不依明。但从臆说。教行双持。如别已明。心用双持。於兹略叙。如戒疏云(一上)。若据心用。以明持犯。一切诸戒。并二持犯。何者是耶。且如淫戒。顺戒禁防。即止持义。观厌现前。无思染秽。纵有境逼。三时不乐。名为作持。违作止犯。违止作犯。(疏文)顺戒禁防。显非托事造境。观厌无思。即是对治摄念。记云。凡持一戒。必起护心。望离过边。名成止持。望起护边。复是作持。两犯亦尔。违教作恶。必无对治。(记文)此记文约持戒。显心用之相。其实心用。一则通一切戒。二则通一切时。以凡对境持一戒净。皆心用止作二持之功。若非操履有常。何能对境无染。对境持戒。即止持。此从教判。起心防敌。即作持。治念离犯。即止持。此二约心用。论。记中。凡持一戒一句。即对境具缘持戒。教上止持。必下并出心用义。看读者。不可鱼鲁。言离过者。即离不作治念。律制犯吉之过。起护者。即作观对治也。违教者。即违诸戒对治。及常尔一心之制。乃止犯也。作恶者。即作犯也。作恶之言。有浅有深。浅据忘念起妄。深据造境为非。此中正据忘念。当知造境为非。亦由忘念不摄也。又疏(二上)云言对治者。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行。对妄制修实语行等。(疏文)此云制行不行违制也。又疏(同上)云。起对治行。明不犯法。如诸戒对治(此指慈悲少欲等。为不犯法也)。依修成就(不犯行也)。则据不犯法。起不犯行。若於此法生情厌背懈怠。不修即是托不犯法。以成犯行。(疏文)详彼疏文。初约犯法。明犯行不犯行。次约开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后约对治不犯法。明犯行不犯行。前二并据犯制岂得对治。独不论犯制乎。此言对治。即前疏云。观厌义也。以后照前。则前心用言犯。犯制明矣。又疏(同上)云。大妄开戏笑。淫摩开净授。离衣开念舍等。若忘失念。皆有小犯。是名犯行。当自摄持。名不犯行。(疏文)若心用对治。念力坚强。忽逢上缘。定不失念。失念少犯。岂非心用结。制之明据也。记云。失念者。非谓染着前事。但遇此缘。弥须谨护。忘念即犯。(记文)记家虽有此语。亦未见明指心用犯制。致使从来。而无定论。又事钞引律云。佛制摄持威仪。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摄持衣钵。若饮食。若服药。大小便利。若睡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语若默。常尔一心。若违此制。并结其犯。又如母论利根比丘。房则入入作念。食则口口作念。衣则着着作念。若钝根者。初得衣食。总作一念等。(彼文)切观常尔一心。即对治之异名也。常尔既云结犯。违治岂不有罪。又复须知对治。非唯在戒。常尔不但房衣。是则对治常尔。通於善恶诸境。制令一心摄护。虽云诸境。用但一心。只就一心。显於持犯。作念摄持。即作持。无违教制。即止持(教制即律中制令摄念之文也)。失念妄觉。即作犯。故违律制。即止犯。止犯即违教吉罗。作犯亦吉。即恶觉余思。染心看女。并懈怠忘念等。皆犯吉是也。远离两犯。即成二持。义极明矣。

  问此与教行双持。有何异耶。况复对治常尔。皆律所制。今依修奉。即是依教而行。岂非教行。

  答。虽皆依教。结犯有异。心用据平时。用心勤隋。约教有违顺。显双持犯。教行据临事造作。约教有违顺。显双持犯。的实明义。心用约心。教行据法。如衣钵之有三如。羯磨之须四缘。制听一切事法。皆有制作。法式作须遵依。岂不见疏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无犯者。是也。资持云。心用双持。通一切戒。观修止缘。通约化业。并非制教。彼指观念之法。是化教行业。

  如行宗问云。观行属化。那云制学。

  答。制名乃通。约罪可判。(彼文)彼意谓。心用但犯化罪。故判观行属於化也。今意不同。对治教念。虽属化教。律制须修。不修违制。如前引示。义岂不明。

  问。疏云。教行即是。依教奉行之义。何以钞云。教谓律教。行谓对治。与疏不同。未知何意。

  答作者随时。两皆合法。钞云。教者。即收教行。记约众共两行。衣钵行护等释之。行谓对治。正召心用。记约衣食四仪。常尔一心等释之疏中。具明心用教行。收教出义。二种无滥。钞中不分二种之别。故以教行二字。兼而收之。各有意也。推此钞文。一可证上。谓心用教行。并约行相。有违有顺。二可证上。谓常尔一心。与於对治。其义是一也。又如戒疏三轮判教。正取於忆念。判於律藏。盖取律中佛制比丘。常尔忆持之义。亦可证前。对治常尔。并通一切。违皆结犯也。

  问。忆持之制。通於经论。如善思念之作是观等是也。若然则乃通被道俗之教。若比丘有犯。则应俗众。亦有犯耶。

  答。劝忆之语。虽通经论。然俗在事乱。犯非力分。推佛所制。正为内众。况对治常尔。及当思惟。是莫思惟。是当念。是莫念。是等明载律文。正制内众。既是正制。违则有罪。俗非正制。违与不违。一切无过。故得疏云道则反俗。常有时功。近遣尘欲远清诸惑。若不念持。何能通会。(疏文)此明制内。违则有犯。义又明矣。

  问。对治观念。为事为理。

  答。凡佛设教。为存出离。然恐极钝之机。未达空理。但以有作之心。忆持摄念。止成事行。纵以空慧忆持。亦未称佛本志。要须圆机上达。真正出家菩萨。以唯识妙观。照於举心动念。无非究竟。一实境界。是为域心於处。方见常尔之妙也。

  问。失念结罪三宗何分。

  答。如释五例。及答芿师文中。略已辨明。无惜一见。嘉熙庚子岁。佛忌日志。

  辨二止并八九名义

  止犯一位。准疏钞文。标名有二。一不学止犯。二事法并句分八九。罪列本枝。显持犯重轻。广识心之明昧。文义虽然。详委讲学。寡於讨论。今略申明。大科分二。初明二止犯。次辨八九句。初中又三。初标据。次略释。三决疑初中钞云。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若望不学止犯。无作犯等。记云。止犯有二。上明事法止犯。若下简不学止犯。次略释。记主正据此文。分二止犯。记文科节。甚相显然。初为事法者。即一切制听事法也。文明房长。且举别戒。以显止中有作之义。若通而言之。凡作一事举一法。持则双持。犯则两犯。故违教制。即止犯。妄行造修。即作犯。而此二犯。从一事生。止则一品吉罗。作则随篇轻重。作归前位。止在此收。皆因事法而有。乃名事法(此止犯即教行双持犯中止犯也)。不学者。一下坛场。违本志愿。或顿心弃善。或渐起慢求。或悬思教行不明。或临事造修有昧。不学无知。二罪并得。盖由不学。致兹成犯。召斯二罪。名不学止犯。但不学人。智有昧明。心分渐顿。凡於事法。识。疑。不识。三心差降。故此二罪。历四行二九之中。彰轻重有无之相。令知罪网难逃。俾识犯忏不滥故也。三决疑。又二。初决事法。

  问。不学止犯。名出钞文。前引可见。事法止犯。出何文耶。

  答。钞云。对事造(去呼)修。以名止犯。疏又云。所对事法。怠而不修。皆名止犯等。是则据文立号。丝毫无妄。

  问对事造修。何名止犯。

  答。此示教行双持犯义。略见前释。广在诸文。

  问。怠而不修即止。息不作。此止何得兼作。

  答。不修之名。通作不作。此据造作。故违教制。即是不修。如不乞不说。岂不然耶。行宗云。事法止犯。於善事法。故违不作。(文)亦是此义。不可错消。

  问。可名事法作犯否。

  答。作犯体通善恶事法。虽通善恶。望作义一。故无异号。但名作犯止犯一位。论犯义别。一於教行愚昧。二故违教制。据斯以分。乃立二目。请究祖怀。必不徒尔。次决不学。

  问。不学止犯。通恶事法否。

  答。如作淫盗犯根本。外更得不学无知二罪。岂不通耶。

  问。不学止犯。通二持否。

  答。前云不学无知历四行二九。岂不通耶。但持有等差。义须详示。当知利器精持。方得名为学者。设有疑妄。并开不犯。不学无知。唯结不学。然不学人。亦有三品。疏钞具显。此不繁引。虽是不学。对境止非。本罪不犯。亦名持律。不妨愚昧教行。自得不学无知。资持云。非谓不学一向无持。非谓学人永无有犯。但望学心。有进有止。故两分之等。

  问。戒疏总义云对教不学止犯。对事不学止犯。九十。别义云。翻解止犯。翻修止犯。并及钞中。教行不学止犯。对事以明止犯。记主但立不学事法。二止犯名。比对祖师。三处所标。为同为异。

  答。二三虽殊。通收无异。不学即对教。翻解事法。即对事翻修。恰然相符在文可见。

  问。事法不学二止犯。义在诸文。何独引钞通塞文耶。

  答。实通诸文。但记家因释此文。立二止号。故今特引。令知所出。

  大科第二明八九句。又分三。引据。引释决疑初且引据。钞云。次论止犯。或八或九。又云。言八句者。对教不学以明。若对事明。亦有两个九句等。疏云。对教不学。唯八句。对事不学九句。通有等。次引释八九句法。欲知其相。请以资持止犯中。可学九句。照之可见。但八则除本列枝。九则本枝并结。钞中又云。九句者。上品四句者。有十六罪。中品四句。有八罪。下品一句。但犯根本。无不学无知等(十六及八罪。且举枝不说根本此九句中。自〔含〕根条并列。寻图可见也)。资持云。八句中。此谓随对事法。心缘不解。结不学无知。犯门解义。必须有罪。既无根本。下品不立。故唯八句等。是则或八或九。虽殊。不学无知不别。当知句法之兴。为显不学之罪。故行宗释戒疏四行二九位列文云。第四门中。唯明不学。无知止犯罪相。有无轻重。随一事法。皆须二九等。如此指明。文相无滥。苟或未达。更详示之。言八句对教者。此谓悬思教相。事法冥昧。意思说戒。不晓行事。心缘制衣三如。未识筹量。羯磨罔知四缘等九句对事者。斯乃临事造修。不明行相。如临说恣。错谬行事。造作衣钵。不识制量。造房愚於妨难。畜长暗於日限等。将悬思历於八句。结不学无知。枝条之罪。第九下品。既非造修。不犯根本。既识事犯。又非冥昧犯门。唯据有罪无罪。此句不立。若於造修。行事错谬。亦先於八句。历显根条下品。第九明白心犯。虽无枝条。乃有根本。故得立之。对教对事。或八或九。其相显明。如斯分释。粗可知之也。

  三决疑问。

  疏钞八九句法。乃是昔解。去取如何。

  答。祖师既无斥夺。焉可私心去取。细推其义。亦是相因而用。且如对教八句。於义自分。承用岂分今昔之殊。复於对事九句。例分二九。岂非相因耶。

  问。古今列句。同异如何。

  答。古谓恶事法上。圣不制学故。止持作犯。通可不可。於善事法。圣制须学。无不可学。今谓善恶事法。并是可学。临事迷忘。非学可得。是故可不可学。遍该四行。类通法界也。

  问。上云八九句法。并显不学无知。何以二记。以八句属不学止犯。九句属事法。止犯是则八句收不学无知。九句但收违教耶。又乃公违疏文。八九并云不学。

  答疏文八九并云不学。正为皆显不学无知也。记将八九。分对二止。亦据钞云。八句对教不学。九句对事以明。今详分对。不无意焉。须知止犯位中。根本是违教罪。枝条是不学罪。八句中。唯显枝条。不该根本。故将八句。属於不学。九句中。正犯根本。傍得枝条。且从正犯。以收。故以九句。属事法止犯(此即违教罪也)。要须得意莫滞名言。如悬思教门。不晓事法此则八通事法。又如造修事法。昏昧教制。斯乃九通不学。是则事法及与教门。不学之与无知。并通八九。但以悬思对八。造修对九。故为异耳。

  问。疏钞止犯八句。并引房长。其义如何。

  答。斯盖。造房不乞。畜长不说。皆由不学愚教。犯根本残提之外。更得不学无知。下品一句。既识达教行。但犯根本。无有枝条。疏钞特举。为显下品。有本无枝之义。前示可见。

  问。有人见止犯位中。房长残提。便谓此罪。属於止犯。其义如何。

  答。不然由彼不晓文中。为显下品有本之义。故此妄消。殊不知残提。自属作犯。根本之罪。若谓止中列残提。便属止者。亦应作中。列不学无知。枝条之罪。便属作耶。文中所举房长等戒。具双持犯。随举无在。妄传久矣。如拆四难。已为辨之。无惜一观。

  问。止中列作。莫是止犯心边。有作犯么。

  答。前云於止犯中。列房长残提。乃显下品罪相有无如前答可见。若止犯心边。有作犯。乃双持犯义。如过量造房。心故违尺量妄作。衣钵必故违三如之类。由妄作一事。二犯并起。违制即止。妄修即作。由止有作。由作成止。故云止犯心边有作犯。事钞通塞门。约教行心用。二种论通。义可见也。须知。持犯一章。诸门意别。若双持犯义。当见疏钞持犯体状门。及钞通塞。备而明之。若诸句法。约根本。历於三心。对显不学无知。有无轻重之相。如此分之。粗知蹊径。

  问。妄修一事。为得几罪。

  答。妄修作犯。违制止犯。更得不学无知四罪具矣。又四行列罪。自有等差。两持二九。并止犯八句。唯显枝条。不列根本。两犯。二九根条。并列。根本。据随成轻重句。法不因此义。枝条据三心不同分句。由此而作。识则一向无犯。疑则二皆吉罗。不识之心。不学结吉。无知犯提。更有事开犯结。并见诸文。可谓持犯之相实深。非积学洞微。穷幽尽理者。斯义难见也。宝庆三祀仲冬。於灵芝为客书。

  重释事钞持犯篇通塞文

  钞云。若就修行。解止持者。

  对境策持。为修行也。此中止持。正据随对恶境。具缘持戒者。是也。与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名月义别也。

  如止杀盗。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

  止杀盗即遵制持戒。修慈等即起观对治。欲临境不犯於戒。须平时对治有功。治功成故。对恶不作。故云望境不起也。是则。由作成止。止不离。作故云止中有作止据临境离过。作据用心对治。又复须知。止持有二。一对善事作。无违制此止。归下作持论通也。二对恶境。顺戒离过。正是此位。与心用作持论通如上可见。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对制听。善事善法。依教策修。名作持。与前止门作持。名同义别。前约心用起观。此据随对事法。依教而作也。

  如欲诵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止。后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

  诵戒等禀制教也。止外等。修对治也。事法乃多。且举诵戒。羯磨。是常行故。人事往反。懈怠作恶。并名外缘。以平时忆本受。愿有善必行。橾履既坚。故临众事。能止於外缘也。望随对事法。各有离过之止为细。此乃平时通止名粗也。此中作据教行。乃依教而行也。止属心用。乃止息外缘也。假止成作。作不离止。故云作中有止也。若细论通塞。此心用止持。与前心用作持。自可论通。教行作持。望无违教。即兼止持。亦止作自通。钞家且约相成。故以心用止持。与教行作持。论於通也。

  作犯心边有止犯。如人作恶。先不学善。是等类也。

  上句论通。如下释义。作恶即作犯。翻上修行止持。於杀盗等事。具缘成犯者。是也。不学等即止犯。翻上止中作持。谓不修慈悲少欲等。对治行也。作犯据违戒。止犯据心用。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问。此中作犯。与下作犯。同异如何耶。答。此於恶事法。造境为非。下於善事法。故违妄作。此二作犯。并属根本。随篇轻重也。问。心用作犯。犯相如何。答。由对治心劣故。乃随缘动念。触境生情。如恶觉余思。染心看女等。皆犯吉罗。是也。问。此中止犯。与下何异。答。此属心用。下据教行。此二止犯。并是违制。皆吉罗也。但心用约心。教行据法。如前心用。结制文中。可见也。

  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

  上句标通。如下释义。畜衣过日作犯也。违不说净止犯也。造房作犯也。不乞止犯也。亦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说净。致过日犯提。由故不乞法。致房成犯残。问。此中合云。作中有止。何云止中有作耶。答。欲异前科。作恶与心用论通。此中教行止作论通。随举无在。亦是由止成作之义也。问。此中止犯。理合翻前。修行依持。何故前持中。以止外缘。心用论通。今犯中。以房长教行。止作论通。又复前举制法。此举听事。未审何意。答。此作持止犯门中。凡修事法。或违或顺。具有心用教行。二种持犯。前作持中。在文虽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於义亦可教行作持。与教行止持。自论於通。心用止持。亦可与心用作持。自论於通。今止犯中。在文虽独以教行止作。自论於通。约义亦可心用止作。自论於通以凡举一事持。则具教行心用。二种双持犯则具二种双犯。所以文中。互举也。又复教行双持犯。若别据戒本。止有二十六戒。具双持犯。若通一律藏。但是制听善事善法。临事造修。有违有顺。并具双持犯。故得持中。据通举制法。犯中据别举听事。以犯照持。前后交映。显并具也。问。止犯有几。答。不学事法。二种别也。此中正属事法。教行止犯。义兼心用。不学止犯。无兼通义。非此中论也。问。记释此文云。二持即心用双持。二犯即教行双持。其义如何。答。此记家考文不细也。钞中二持论通。亦非全据心用。且如止持。止杀盗等。乃即犯戒教上止持慈悲少欲。方属心用。又如作持。说戒羯磨。乃属教行。止外缘等。方为心用。岂可一槩。云二持据心用耶。斯盖凡持戒净。必假对治。故以止不犯戒与对治。心用论通。欲行众法。须止外缘。故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也。二犯中。若作犯翻上心持。文理极顺。如前可见。记云作恶论犯戒。不学据制科此释义迂。学者难晓。余注会元虽且顺记。心实未安又止犯中。虽非翻前作持。於义兼通。亦如前示。问。此止犯与杀盗等作犯。论通得否。答。此事法止犯。与杀盗等作犯。无相成义。不可论通。所以此位。独约畜长造房等论通。盖有相成之义故也。由此等事法。持则双持。犯具两犯。不相舍也。嘉熙己亥。日山出。

  重答钦师境想问

  行宗杀戒境想句钦依止。立问作图。刊以易之。后因宗师答而辟之。复板如旧。今於讲次。略考诸说。钦老之作。固无可取。因师之答。亦多不明。世虽传写。莫详是非。或依文读句。意趣冥然。故不得已。又如答释。并决彼图。激发学者。小留心哉。并境想通相。亦出於后。幸为一览。嘉熙己亥。台州日山叙。

  钦师问 因师答 日山又答

  一问。直疑为涉几境。若唯一境。疑起无从。且如张作王疑。祇由张起王疑。心不涉张。如何得疑。若云涉张。则兼二境。与后互疑。为张为非。如何分异。

  答。言直疑者。谓於一境。犹预莫分。心不异缘。故言直也。如云为张人耶。非张人耶。乃至杌木。作句例同。是以图中。但云。张疑非疑畜疑杌疑。斯言谓矣。由此而知。则与互疑。逈然天别。

  又答。直疑唯专一境。略如前答。或於本境起疑。或直於异境起疑。须知此图。诸直疑句。并就异境。起疑作句。问家不晓。旧答不明。转添昏暗。且如图中。单缺张是本境。故有王疑等句。双缺。王是本境。故有张疑等句。大漫双缺。人非畜三。皆是本境。故有杌疑一句。并就异境。此义最明。若於本境起疑。如诸戒境想。第二句。事义分晓。不劳具出。问。单缺直疑。着张作字。双缺直疑。何无王作非作等语。答。着无不着。皆亦无在。但单缺直疑。着张作者。为显境定心差故。双缺直疑。不着王作等语。为表心境俱差故。必竟此疑。皆就异作。在文可见。

  二问。单缺直疑中。何故不立张。作张疑句者。若既不立互疑中。何立张疑句互疑。既得立直疑。何不立又单缺直疑。既不立双缺。直疑何以立耶。

  答。单缺张作王疑。心差境定。若标张姓。不应本题。由是张疑。逈不可立。双缺疑之语。正是俱差。若改从王即为当境。故於二处。不可混同。又互疑作句。非独互张。三趣当心。应须减半。岂得却将为张之语。例同张疑句耶。

  又答。单缺直疑。不立张疑句者。盖问家不晓。图中直疑。尽就异境作句。故有此疑也。互疑心涉二境。为张等语。有何不可。双缺直疑。张是异境。作句当然。问。单缺直疑。若立张作张疑句。有何过耶。答。此即境想第二句。立有何过。旧答不思。谓不可立者。非也。盖此中直就异论。故无此句。如前已示。后当更说。

  三问。单缺直疑中。既有王疑句。双缺直疑中。何无王疑句耶。

  答。单缺心差境定。王疑人类无殊。乃结重夷。自成根本。双缺境差心转。王疑又是相当。若起王疑。不成双缺。是则前为心转。可立王疑。后是双差。不应称境。

  又答。单缺直疑。王是异境。故可以立双缺直疑。王是本境。故不可立。余如前说。旧答不明。未克再示。若尔非畜杌中。何得立耶。答如后可见。

  四问。互疑中。何以不立为张为王句耶。若不立者。则摄境不尽。又若立者。句法则多。如何会通耶。

  答。直疑则四境各辨。互疑乃四趣迭论。各辨须立。於王四境。方足迭论。四趣参作。方得互名。若更加王。则同人类。既非交杂。互义安成。是知直立互除。其义方显。若或更加王句。又是心境相当。不唯句法仍多。抑亦不成於互。若云张王境别。杀戒悞犯错开。既成重夷。岂不参杂。即知此句。定不可加。

  又答。互疑。中为张为王。义亦可立。但疏中列句局(疏云疑有十句)。判罪定(疏云。一夷。九兰)。若立为张为王。人境不殊。罪合是夷。应改疏云。二夷八兰耶。若更添一句。应云十一句耶。二途有妨。故不可立。克心论境。张王自别。心缘二境。犹豫不决。岂非互义。但疏家别有深意。是故不立此句。记依疏出。不敢妄加。问。何为互疑。答。切详互义。必缘二境。交互不决。故云互疑。如图中诸互。皆立六句。前三就本异生疑。后三於异境起互。后三句中。若通本境。即涉三境。又究前后诸文。及思世间事。义多於一事不决。或缘二事不决。少有缘三而起疑者。设或有者。自归后三句摄。问家列句。於互疑中。牒境重重。太成穿凿。又无所据。复乃直疑与互相滥。并非可取。问。单双二缺。互疑列句。上下一同。未审何意。答。缺心单双虽殊。至於论互。无非四境交杂。且约本异互涉作句。故得上下一同。无别所以。

  五问。双缺中。王境来差。不立王疑句者。何以非畜杌来差。乃立非畜杌句耶。

  答。若立王疑句。不成心境差。人类随相应。还成究竟罪。三趣非人类。三境正未差。前心既缘人。后转为非畜。不妨心境转。方便结偷兰。以故不立王。三趣应须列。

  又答。双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异。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虽有与本相当。句法须尔。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应疏中四十之数。又且无妨双缺之义。非等来差。即境缺也。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记图列句。深有其意。

  六问。克心双缺直疑中。并以张本境立句。何故大漫双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克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设。其境至宽。三趣有心。杌为异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当。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图中。唯存一句。克心既局。四境当前。各趣生疑。应须别列。互疑心涉两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则一境独明。互则三趣交作。是显上义明。若秋蟾前合后开。深有所以。

  又答。此盖不晓记图直疑就异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问。如前已决。非不了然。大漫。双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异。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为人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问。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克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张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简张王。若或改张为人。正是有心当境。既云心差。境定不应。又作人疑。是则还依记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张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应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结兰之句。但疏家前后。辨缺文中。恐滥心境相当。并不出此一句。欲使学者易晓。皆就本异互涉作句。如前盗戒。疏中小漫辨疑云。为人非人物。为人畜生物。为人无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记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记出互中三句。并就异境论互。如云为非为畜等。上引盗戒疏自作句。乃就本异论互。准此二文。则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图准上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无人疑之句。设有此疑。则准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没。作者通变。岂宜偏局耶。

  八问。双缺直疑中。并立张疑者。未审此疑。相状如何耶。

  答。相状如初答中。既有准绳。无疑再惑。

  又答。直中论疑。是张非张。其相易见。问家意欲妄作。故有此问。无足议也。

  九问。文中直疑者。单就异境而立。何故疏文。盗戒立句。为人为非。此则本异两兼。岂独异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语小漫互疑。何就异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则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异俱得。异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后张疑。但不异缘。皆通作句。盗妄两戒。俱是互疑。盗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论后三异趣。应知六句前后相成。若加直疑。恰为九句。则知疏记出没互彰。不晓来由。张为妨难。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异。图中就异作句。如前已明。盗妄立句。并就互论。如旧答就盗戒涉本异互论。(旧答云。盗戒但出本境者非)图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异境论互。图中后三句是也。准文立句。岂虚托乎。

  十问。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与后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与此应同。但单缺互疑。通略人趣。记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顺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现。制作常规。良由不晓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盗戒小漫想疑双缺。但各立三。总有九句。亦应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师。不合立三。前后异同。以为无据耶。准彼验此。人异互彰。一代雄诠。莫不皆尔。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余诸戒。疑想并同。但是略之。无别所以。圣心明断。岂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盗戒明云。小漫疑无直互之别。今此杀中。方标直四互六。据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复令准作。记家考核诸文。详究义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详上图中。一违祖教。二乖义意。且直疑为张为王等句。乃缘二境。互涉起疑。岂得云直。又详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凿太过。又小漫中。直疑滥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异论互。下半就异论互。与记何殊。岂特改作。公违师训。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据何文义。疏云。余大小漫。心境缺想。并准克论。句法多少。约义斟酌。直互大槩。须准绳规。设谓疏无明文。理义亦难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处。或直缘杌起疑。或缘非杌互起。机情万别。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单双二缺。唯论互三。至於作句。又滥於互。全成戏论。记图所立。於教有凭。於义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为互。岂非义足。后绍兴年中。有会稽定师。亦出图相。大略与上钦师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与上为异。今但破钦师之义。定师所出。自然无取。学者亦不须传从。费纸墨。请知之。

  予因观疏记具缺。初二两缘。出义立句。无非本於诸戒之未。境想之文。学者讨论。少怀通贯。又复诸戒境想句数。四五不定。如疏简辨。且依转想。皆具五句。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缘。收於境想五句。次以境想后四通收。缺想缺境。及单双直互等疑。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杀戒。余戒例此。正出小漫。克心大漫。亦随决明。

  上图中。境想二五疑句。二就本境起。五从异境生。据是直疑。若唯依文。诠相不了。是故疏家。更分直互。历境显异。乃有多句。缺想亦尔。余义见前答文。诸句之下。结罪轻重。并在记中。更不细出。

  析然梦庵持犯四难

  持犯一门。义趣幽隐。非积学洞微。诚难通解。一日忽得梦庵之文。题曰持犯四难。谓双单难辨。止作难明。句法难定。事法难显。初得之宝。而藏之。近与同俦议论持犯。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全非祖意。且持犯之难。传来乃久。自古义学之家。知难释难者。斯人解矣。而梦庵乃知持犯之难。犹为达者。而於释难。义理偏僻。似无可取。今将疏钞明文。对析彼语。使双单止作显然。曲直是非昭矣。庶几后锐。不坠於邪坑。俾同舟善知於诚教耳。嘉定癸酉春沧洲出。

  终南家业卷下(本)

猜你喜欢
  一 蛇品·佚名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佚名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佚名
  目录·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四·延寿
  以佛法批评社会主义·太虚
  目录·通云
  目录·铁壁慧机
  观农务品第十一·佚名
  黔南会灯录卷第三·善一如纯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六卷·圆照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李通玄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二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六卷·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高文秀

    (正末上,云)自家山儿的便是。和俺哥哥草参亭上占房子去来。三转身不见俺哥哥,想必去那店肆中望俺那嫂嫂去了。你看时遇春天。是好景致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柳絮堪扯,似飞花引惹,纷纷谢。莺燕调舌,此景宜游冶。 【混江龙

  • 五集卷三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三十八古今体八十首【戊申四】沧波楼三叠金山远帆楼韵登忆甲辰浮玉山南巡六度记成还  【皇祖六巡江浙予自辛未至甲辰六巡之典已成因於旋跸时作南巡记申明宜迟莫

  • 卷之八·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八张祜一张祜字承吉,清河人。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大中中卒于丹阳。补诗四卷。【按《全唐诗》卷五百十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柯劭忞

      李璮 王文统   李璮,小字松寿,益都潍州人,李全子也。或曰璮本衢州徐氏子,其父尝为扬州司理参军,全盖养之为子。太祖二十一年,全叛宋,举山东州郡归附国王孛罗,承制拜全山东淮南楚州行省,而以其兄福为副元帅。太宗三年,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八·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八月己亥朔升江西参政王畿为本省按察使○辛丑户科给事中□周祚言 祖宗行取之制或一岁一行或间岁一行随取随考随考随下故先后接续铨政疏通自行取久格一变为拟衔再变为题留历三载而后取复间岁而后考又数年

  • 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四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十九卷 仕绩 一 ○·缪荃孙

    松 江 府 一 汉陆 康陆康,字季宁,吴人。少仕郡,以义烈称,刺史藏曼举茂才,除高成令。县在边垂,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不得行来。长吏新到,辄发民缮修城郭。康至,皆罢遣,百姓大悦。以恩信为治,寇盗亦息,州郡表上其

  • 目录·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大金集礼目录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卷一帝号上太祖皇帝即位仪太宗皇帝即位仪皇统元年册礼天德贞元册礼卷二帝号下大定七年册礼大定十一年册礼卷三追加諡号上天防三年奉上太祖

  • 目录·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比事目录    春秋类第一卷周天王聘鲁者八    来求者三来锡命者三   公及大夫朝如者八诸侯勤王者五  王臣与诸侯盟会侵伐者十周战伐败救者四 王臣奔他国者三【侵伐者十有

  • 卷六·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六宋 钱时 撰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太甲三篇始末此序数语提尽太甲之先未有败度败礼等事既立之后病证方出故孔子序书特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若未立而已

  • 法句譬喻经爱欲品第三十二·佚名

    昔佛在罗阅祇国耆阇崛山精舍之中。为天人龙鬼转大法轮。时有一人舍家妻子来至佛所。为佛作礼求为沙门。佛即受之令作沙门。命令树下坐思惟道德。比丘受教便入深山。去精舍百馀里。独坐树间思道三年。心不坚固意欲退还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六譬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城尼拘楼陀精舍。尔时释摩男。请佛及僧供养三月。七月十五日僧自恣竟。尔时父王阅头檀。佛夷母憍昙弥。来诣僧房供养众僧。礼拜既毕奉上杨枝及澡

  • 太清道德显化仪·佚名

    太清道德显化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本仪当出自宋后。述庆贺老君圣诞之科仪。

  • 鲁迅的故家·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