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佛法批评社会主义

──十四年初春在武院讲──

一 社会主义之说明

甲、社会主义之主旨,打破资本家之垄断生产,而平均支配生产所获于社会群众。社会主义之名词,在西历十八世纪有英国人涡文始用于所作之社会改造论中,后圣西门等沿用之。其主旨即在改变社会之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垄断生产为社会万恶之源,资产阶级不平则罪恶滋生,贫民亦永受其苦。而生产所由为资本家垄断者,则因近世机器发明,巧夺人工,由是贫民生活之途日狭,资本家之势力日隆。因机器必为资本家所有,贫民工人则随机器而作工,有工可作,仅堪糊口,无工可作,即将冻馁,而生产之材料,全为资本家所垄断。如是由群众集合之社会,遂生两种阶级:一、资本家,占有土地、机器、金钱之生产机关而享有其生之利。二、贫民工人,日夜为资本家作工,劳力多而得资少,遂至衣食不充,饥寒莫御。昔者各人勤俭皆可树立,今则为资本所逼害,无复生机。以此二因,造成为不平等之社会,而一般关心时局之学者,遂目此为祸患之源,倡资产归公主义,以一切土地及机器等,凡能生产之物皆归于公,以使群众共同劳作,平均受用,而解贫民衣食住之困苦,以除资产阶级之专横。社会主义之派别虽多,而其主旨,大概如是。

乙、社会主义之派别:一、集产与共产之区别,此就支配方法上言者。以劳作之多少,能力之大小,而得其利益上之报酬,可归私人受用,但只限于本人之受用,本人死后仍即归公,则为集产主义。共产主义则不但一切生产机关全归公有,而不论其劳力之多少大小,其受用乃各满其人人之需要,而毋许私人积蓄焉。二、宗教与科学,此就思想之来源言者。社会主义之起源,虽由机器生产之反动,而亦从宗教博爱平等的思想之导生,故基督教之圣西门,即为最初之讲社会主义者,以一切财产人人应有平等之享用,不应有贵贱贫富之阶级。后有应用科学之马克斯出,以前来之言社会主义者,不过理想之空谈,复以科学之方法而推证社会,本由群众之集合而成,群众生活之所需即财物,故无论若政治、宗教、文学、风俗、思想等等,皆由财产制度之变化而变化。古之时、用自然物为价值标准,则宗教之所奉者亦为自然物、后进为金银钞票等,则所奉亦进为最尊之神,或无人格之精神等。故知社会之现象,皆由财产制度而变迁,故改造社会当从财产制度改造,财产制度改造好,则社会皆好。三、有政府与无政府之区别,此就旁带之关系言者。有政府则仍依国家设政府以行集产、或共产事实,如俄罗斯则用政府以行共产者是,无政府则不立政府,人人各尽其力,各取其需,以政府恒为资本家之护符,故主张推翻政府,因此兼及于国家、家庭、宗教、亦完全推翻。四、激烈与温和之区别,此就施用之手段言者,即急进派与缓进派。急进则以暴动流血命等求达其目的,或名之曰过激党。缓进派则适应时机,以学说而渐化。

二 佛法之批评

甲、目的之承认:讲社会主义者,一面由于见资本家之专横而起嫉妒心,虽为不善;一面由于见劳工之贫苦而起救济心,则固甚善;而其希望之目的,亦未可非。古书礼运言:‘大同之世,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之己’;此亦共产主义。若佛教中之出家者,则为废产无产,而十方常住之制,亦为公有,平均受用,各尽所能,共取所需。更就理上言,此器世间一切所依所资之物,原为共业所变。依唯识论云:一切器世间,皆多识共变。以共变故,则亦是共有。极至佛果,虽有自受用身土,而悉周遍无碍。但彼之社会主义,尚未能及此之深远耳。

乙、手段之偏谬,略分四条:一、见环境而忘本身,彼之所注重者,纯在改造环境,改造社会,而不从个人缮性修德以改造身心。古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不修则家不齐,国不治而社会亦无由平。二、专物产而遗心德:以为环境之坏,由于物产之不平,遂专从物产之制度上改变,而不知物产上之有阶级,亦由心理上知识欲望等发达变化而来。三、齐现果而昧业因:凡人生所有种种之阶级,亦由先业为因之所招感,业因不同,故报亦不同。若但知专从现果上铲平,而不知从业因上改造,如取消专制阶级、资本阶级,其意固善,但恶果既去而未种善因,不转瞬间而军阀专横,暴民专横,则亦等于换汤不换药,乌有济于事哉!四、除我所而存我执:除一切之阶级,公一切之财产,故能忘其我所有法;但其私意则在由此可从情受用,则我执之心更甚。然我所由我执而有,我执不去,我所何可忘?结果或好逸恶劳,但用不作,百业废而仍渐复其旧。

三 补救之方法

甲、改造本身:人人能持五戒、行十善,则社会之分子既良,而社会之阶级可平。佛云:‘平其心地,则世界平’。儒云:‘克已复礼,天下归仁是也’。

乙、究源心德:物产之变迁,推究亦由心力为源。唯识云:‘彼能变为三’,谓第八、第七及与前六识。故知凡变化皆由人之思想、知识、欲望,如前之工作用手工,而近变为机器,亦由知识欲望发达而来也。故美恶好丑,大都由于心理之变现也。

丙、进善业因:善因得善果,恶业受恶报,彼不知业因,故为头痛治头,脚病治脚,结果则病遍全体,而反怪药之不良。故欲治乱,必须施以五戒、十善、定、慧之方,裕以慈、悲、喜、舍之德,而使之正本清源,则支流自清也。

丁、伏断我执:我所之不能除,以有我执,我执既甚,则争夺之事兴,利已损他之见决不能除。总以上观之,世界人类之所作所行,其希望皆是求善。虽有此望,而所作所行不能恰当,甚或倒行逆施.以致一著手做去,所得反较更坏。如修道者亦然.诸外道于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非净计净,以苦为乐,永不能达其常乐我净之目的。佛法为说明其无常、无我、非乐、不净,使解脱其所偏执,乃真达到所希望之常乐我净。今对于社会主义亦如是。(晤一记)(见海刊六卷三期)

  


猜你喜欢
  菩萨处胎经 第三卷·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三十二(阳字号)·朱时恩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摄大乘论释 第五卷·世亲
  戒杀四十八问(并引)·周梦颜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蕴闻
  辨法法性论讲记·太虚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目录·印光
  卷三百九十九·佚名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卷第一(此卷印咒有二十九)·佚名
  卷第十五·雷庵正受
  卷二十九·彭绍升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目録【四十一字】点绦唇宼准赵拚王禹偁韩琦晏几道【四首】苏轼【二首】黄庭坚秦观贺铸毛滂【四首】舒亶王安礼苏庠苏过周紫芝谢逸廖行之周

  • 卷三十三·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三十三寰普寰普,具戒于洛阳。南游澧州,值夹山善会,心契之。列大鉴七世,称洛京韶山寰普和尚,又称韶山和尚。诗一首。 【(《全唐诗》无寰普诗,传据《景德传灯录》卷二二)】心珠歌山僧自达空门久,淬炼心珠功已构。

  • 卷十三·六朝(宋)·蒋一葵

    【武帝裕】 〔小字寄奴。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后伐荻新洲,遇大蛇,击伤之。明日至,闻有杵臼声,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捣药。帝问:“何为?”答曰:“吾王为刘寄奴所伤。”帝曰:“王神何不

  • 卷之五十六·佚名

    洪武三年九月丙戌朔皇从兄嫂蒙城王夫人田氏薨 上以夫人早寡有节行甚重之及薨命中书省致祭仍命中宫皇太子及亲王各祀以少牢赠蒙城王妃护丧还葬临濠诰曰朕惟帝王厚亲亲之道必推恩及于宗族况妇以夫贵存没同荣此古今之常

  • ●嘉慶東巡紀事卷一·佚名

    紀事 ○紀事 恭查聖駕每日寅末卯初動身己未午初入營路中常多乘馬入營後宮門甚嚴聽事官員俱在外層白布城外侍立嚴禁聲音營盤總要寬闊欽派儀親王稽查大營慶郡王稽查尖營將軍每日隨營駐扎隨駕行走並在前查看修墊道路臨營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纪昀

    逆臣传宋○宋 (臣)等谨案张邦昌刘预苗傅宋史并入叛臣金史复系邦昌刘豫于列传考靖康之变邦昌豫并僭大号逆迹显然苗傅等劫君废立 罪无可逭今并编为宋逆臣其金史张刘二传则并从删削云张邦昌 刘豫 苗傅【刘正彦】张邦昌

  • 五代后梁纪·张居正

    唐昭宣帝之后为后梁。朱温初为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举州降唐,懿宗赐名全忠。全忠后弑昭宗于椒殿,立辉王柷为太子,即位为昭宣皇帝。朱全忠进封梁王,加九锡,吞噬诸镇,卒灭唐室。太祖太祖皇帝,名温,姓朱氏。初从黄巢为盗,既而降唐,赐

  • 戴颙传·沈约

    戴颙字仲若,是谯郡钅至人。父亲戴逵、兄长戴勃,都因隐逸而享有盛名。戴颙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因守孝几乎毁坏了身体,因而长年生病虚弱。他因为父死而没有做官,重操旧业。父亲善于弹琴写字,都传给了戴颙,所有的音乐,戴颙都能弹奏

  •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孔子

    【原文】 孔子曰:“待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qian):过失,②瞽(gu):瞎子。 【译文】 孔子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

  • 卷一·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一明 胡广等 撰曲礼上第一经曰曲礼三千言节目之委曲其多如是也此即古礼经之篇名後人以编简多故分为上下○张子曰物我两尽自曲礼入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毋禁止辞○朱子曰首章言居子

  • 卷二十六(梁三藏法师曼陀罗译)·佚名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从无量佛土而来集会。复有三万二千天子悉向大乘。时大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文殊师利童子及宝上天子。尔时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论曰。已说菩萨功德势力分次说菩萨行差别分。  经曰。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定光明主天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四·弘储

    嗣法门人济玑等编住苏州灵岩崇报寺语月朗大德请上堂虎豹文章美来西天尽有麒麟头角难道东土全无笊篱木杓处处堆山积岳钱贯井索头头焯地辉天拈来盖色骑声放去风行草偃聊闻举着已瞥地剔起便行何俊哉若向意根下妄自穿凿岂

  • 洛阳伽蓝记·杨衒之

    城镇志。魏杨衒之撰。五卷。衍之,史书无传。其事迹略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道宣称衒之为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官抚军府司马,元魏末为秘书监。因见北魏皇族、官吏穷奢极欲,借修佛寺,大肆侵渔人民,乃

  • 耕樵问答·颜钧

    耕者问曰:“道本日用常行者也,而又原哉?” 樵夫曰:“咈也,人不自知日用即道,故推原道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不离,盖通天地之大,无外际也;虽隐微之小,无内隙也;达古今之久,无停息也;悬日月之明,察有无也。显诸形器也,视自明,听自聪,言自

  •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佚名

    佛教论书。古印度智威造,译者不详。一卷。是世亲著《六门陀罗尼经论》的注释书。逐一解释了世亲论中所述诸义的含义。本书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日本《大正藏》作为附录收于第二十一卷《六门陀罗尼经论

  • 无文道灿禅师语录·道璨

    全一卷。宋代僧无文道灿撰,法嗣惟康编。度宗咸淳九年(1273)刊行。又作无文道璨禅师语录、无文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为育王山笑翁妙堪之法嗣无文道灿之语录。内容包括荐福寺语、开先华藏寺语、再住荐福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