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仪式者,[从界外归来于行迦絺那衣式]不随喜者,此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辗治则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则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业”者,于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而得迦絺那衣布,对[人之生处]作豫言也。“暂时”者,言不取施与。“延期”者,有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舍堕”者,作衣之时为夜明。依此二十四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谓: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

(一)

受迦絺那衣共有几种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种法共之生起,谓:[舍]八事、二种执持、五种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种法之生起。

(二)

何等法依前方便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依前生起缘为缘、依后生起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何等法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与之、何等法依决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舍事与执持之、何等法依事之无间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三)

前行是依前方便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缘为缘;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后生起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为缘。

(四)

授与是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行是依授与之前生起缘为缘;授与是依前行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五)

决意是依授与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依止缘……依近依缘为缘;授与是依决意之前生起缘为缘;决意是依授与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六)

受持是依决意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决意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缘为缘;受持是依决意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七)

舍事与执持是依受持之无间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受持是依舍事与执持之前生起缘为缘;舍事与执持是依十五种法之前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八)

望与非望是依事之无间缘为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事是依望与非望之前生起缘为缘;望与非望是依事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一)

前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授与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为因缘、以前方便为起因……以前方便为等起。授与以前行为因缘……决意以授与为因缘……受持以决意为因缘……舍事与执持以受持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事为因缘……以事为等起。

(二)

前方便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与、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事、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为因缘、以因为起因……望与非望以因为因缘……以因为等起。

(三)

前方便以何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缘为因缘、以缘为起因……望与非望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四)

前行依几种法而摄耶?前行依七种法而摄,谓:依浣洗、计量、裁断、安缘、刺缝、染色、作净也。前行依此七种法而摄。

授与依几种法而摄耶?授与依三种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决意依几种……依三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受持依几种……依一法而摄,谓:依发语。

(五)

迦絺那衣有几种根、几种事、几种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种根:僧伽也。有三种事: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种地:麻布、绵布、绢布、毛布、粗麻布、大麻布也。

(六)

何为迦絺那衣之初、中、后耶?前行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为中,受持为后。

(七)

具几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几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不得受迦絺那衣?谓:以不知前行……授与……决意……受持……舍事……执持……舍……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谓: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八)

几种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几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种人……不成就……;三种人……成就……。何为三种人……不成就……,于界外者随喜、[还归界内]随喜而不言出,虽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种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为三种……成就……,于界内随喜,随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九)

有几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几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种……成就……。何为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事不法(衣不净)、时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种……不成就……。何为三种……成就……,为:事如法、时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种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应知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应知相业,应知豫言,应知暂时物,应知延期,应知舍堕。

“应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结合、名、命名、授名、词、文、呼称,此即应知迦絺那衣也。“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应知雨期最后一月也。“应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种行相,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种行相,应知成就迦絺那衣。

“应知相业”者,卜相而受持此布为迦絺那衣。

“豫言”者,是于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应知暂时物”者,应知不取施与也。

“应知延期”者,应知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也。

“应知舍堕”者,作衣时明相出也。

“应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时,僧伽应如何行耶?作衣者应如何行耶?随喜者应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与比丘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于即日浣洗、舒张、计量、裁断、缝刺、染色、作净而可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僧伽梨衣,应决意新僧伽梨衣,且应发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郁多罗僧衣,应决意新郁多罗僧衣,应发言,依此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安陀衣,应决意新安陀衣,应发言,依此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诸大德!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等随喜。”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众多之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应如是言:“诸大德!……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我等随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应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随喜。”

僧伽作迦絺那衣,别众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而一人作迦絺那衣者,迦絺那衣为僧伽不成受,为别众不成受,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诵波罗提木叉,别众诵波罗提木叉,一人诵波罗提木叉。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一人诵。若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而一人诵者,为僧伽而不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不成诵,为一人而成诵波罗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别众之和合一致而为一人之诵,为僧伽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成诵,为一人成诵波罗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而一人作,依僧伽随喜,依别众随喜,而一人作者,为僧伽成受迦絺那衣,为别众成受迦絺那衣,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佛]所说,以此我问汝,何之执持于初断耶?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所说,以此我答汝,衣之执持初断,出于界外即共彼住处执持断也。[衣]成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说,以此我问汝……答……住处执持初断,于衣成,为衣执持断。

发心[作]时,舍迦絺那衣……问……答……二种执持俱时断。

失[衣]时,舍迦絺那衣……问……答……住处执持初断,于失衣为衣执持断。闻[僧伽已舍]时,舍迦絺那衣……问……答……衣执持初断,闻,共于彼住处执持断。

断望之时舍迦絺那衣……问……答……住处执持初断,于望衣断时,为衣执持断。

出界内时舍迦絺那衣……问……答……衣执持初断,行彼界外时,为住处执持断。

与[僧伽]共舍时舍迦絺那衣……问……答……二种执持俱时断。

(一)

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一人耶?舍多少迦絺那衣不衣托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不依托一人耶?舍一迦絺那衣依托于僧伽,中间之舍也;舍四迦絺那衣依托一人:为去、成、发心与出界。舍四迦絺那衣不依托僧伽,不依托一人:为失、闻、断望与共舍。

(二)

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内而舍,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外而舍耶?舍多少迦絺那衣,是有于界内而舍,[或]于界外而舍耶?舍二种迦絺那衣,于界内而舍,与中间之舍与共舍也。舍三种迦絺那衣于界外而舍:为去、闻与出界。舍四种迦絺那衣,有于界内舍,有于界外舍,成、发心、失与望断也。

(三)

舍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灭,舍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别别而灭耶?舍二种迦絺那衣是共生、共灭,与中间之舍为共舍也,舍余迦絺那衣,是生于别别而灭也。

———迦絺那衣分解终———

摄颂

 何人.何.十五 法与因缘因

 缘.摄.根及初 此为八种人

 三破三成不 应知受持诵

 执持及依托 界内及生灭

———附随终———

猜你喜欢
  亲近品第九·佚名
  明哲品法句经第十四·佚名
  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太虚
  见相别种辨释难·太虚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佚名
  第三十四章 十一王章·佚名
  道行经泥犁品第五·佚名
  卷四百二·佚名
  卷第六·佚名
  摄大乘论本卷中·无著
  [第六品]行双论·佚名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佚名
  贺班禅额尔德尼就职电·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凡例·佚名

    凡例一唐高祖赐秦王诗云圣德合皇天五宿连珠见和风拂世民上下同欢宴见於册府元龟明胡震亨谓唐初无五星联聚之事疑其伪托今删去断自太宗始且一代文章之盛有所自开一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宫嫔略依唐史序例至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一·焦竑

      都察院八(廵撫二)   ◆廵撫二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韓文傳(實錄)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沂傳(實錄)   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公源墓志銘(王鏊)   廵撫湖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韓鎬傳(實錄)   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

  • 卷之中·川口长孺

    承应元年壬辰(永明永历六年、鲁监国七年、清顺治九年),正月,永历驾在安隆(明史稿、行在阳秋)。成功攻海澄,降城守郝文兴,授左都督(郑成功传)。二月,清师破嘉定入钦,永和以琼州降。四月,清杀孙元允(行在阳秋)。成功转攻长泰。中提督甘

  • 卷之一千四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双槐岁钞卷第四·黄瑜

    圣子神孙永乐间,国势安于泰山,人心逾于拱极者,以有圣子神孙也。仁庙在东驾,一日,侍侧,上问:"今日说何书?"以《论语》和同章对。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又问:"小人之势长胜,何

  • 恭帝本纪·薛居正

    恭帝,讳名宗训,是世宗的儿子。广顺三年(953)八月四日,生在澶州府第。显德六年(959)六月九日,诏令授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为梁王。十九日,世宗驾崩。二十日,公布世宗遗诏,命恭帝在灵柩前即皇帝位。这天,群臣奉恭帝即位后退下。

  •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九·李之芳

    操练战船袭击海寇疏(康熙十九年二月)海洋擒贼获船大捷疏(康熙十九年三月)请会剿海寇酌留战船疏(康熙十九年四月)援闽回浙官兵循例陆续补伍疏(康熙十九年五月)请撤调防浦城官兵回汛疏请免故宦加徵银米数目疏伪将军刘天福等大■

  • 芮盗賣公列地案·佚名

    原文:敢讞之:江陵言:「公卒芮舆大夫材共蓋受棺列,吏後弗鼠(予)。芮買(賣)其分肆士五(伍)朵,地直(值)千,蓋二百六十九錢。以論芮。」二月辛未,大(太)守令曰:「問:芮買(賣),舆朵别買(價)地,且吏自别直?别直以論狀何如,勿庸報。鞫審,

  • 附錄·佚名

    ○春秋館敬奉王㫖撰進。同知館事:嘉靖大夫藝文館提學集賢殿提學同知經筵事世子右賓客臣尹淮。同知館事:嘉善大夫中軍都摠府摠制世子左副賓客臣申檣。宣德丙午八月日進。計六卷。

  • 本议第一·桓宽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

  • 春秋经传辨疑目録·童品

      春王正月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癸未葬宋穆公  衞州吁弑其君完  秋翚帅师  春王正月公即位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  公与夫人姜

  • 人谱·刘宗周

    人极图说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即周子所谓太极,“太极本无极也”。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意一也。继之者善也。动而阳也,“乾知大始”是也。成之者性也。静而阴也,“坤作成物&

  • 读书劄记原序·徐问

    书説命惟斆学半故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敎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彊也二者无穷达无老少无人已内外惟理所在以求无不足与困之患而后在人者有以裕于已在已者有以及于人焉余不敏且老于义理进修盖尝玩索而未

  • 俱舍论疏 第三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三卷沙门法宝撰分别根品第二之一明根等义立名有异此论名根品。杂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品然杂心合此论根品.世品总名行品。以行有二义。一缘。二所作。缘行是因行。所作是果行。由此杂心合为行品。因

  • 授经图·朱睦㮮

    二十卷,明朱睦㮮著。《崇文总目》有《授经图》三卷,叙《易》、《诗》、《书》、《礼》、《春秋》三传之学,但其书不传。宋章俊卿尚溯其宗派,各为之图,然不完备,且多舛讹。此书即因章氏旧图而增益之。首为授经世系,次

  • 吴鞠通医案·吴瑭

    医案。清吴瑭撰。四卷(一作五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吴氏上宗《内经》、《难经》、张仲景、叶桂之旨,结合临床治验,对温病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约二十万字。是书按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卷二、三为杂病,卷四

  • 溪堂词·谢逸

    词别集。北宋谢逸(1064—1113)撰。一卷。逸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吉安)人。屡举不第。博学工文词,尝作蝶诗三百首,人呼“谢蝴蝶”。终生不仕。著有《春秋广微》、《樵谈》、《溪堂集》。此集收词六十三首。其词既

  • 平书·王源

    清王源著。十卷。王源于五十六岁执贽颜 门,遂绝空虚文字之习,以倡明颜学为己任。他怀抱“使 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礼教行而异 端息”之愿望,参酌古今,变而通之,撰成“平天下之书” (《颜氏学记》卷八),即《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