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卷下(末)
四难云。双单难辨者。
析云。久闻师意。唯以制中有开法。听中有制法。如离衣造房等。方具二持犯。如斯立义。特舍通而执局。唯屈祖而罔时。今乃先录祖文。然后。立义释疑。戒疏云。止持对制门。可学事中。制必作者。如衣钵体量也。言可学法者。制必须作。如三羯磨等。又问云。此止持中。但得守戒而已。若有作者。便同作持。今明作者。岂非合乱。答。今言制作。即成止持。若不依行。则是作犯。今顺教作。便成止持。如三衣一钵。法须具有。故制畜之。岂非作也。望无犯故。名为止持。依教奉行。又是作持。乃至云具二持犯。其致在兹(近有同辈。指上一节之文。是明心用持犯。以下若据教行等文。方明教行。此无稽之论。不足可道)。行宗云。为欲显示双持犯义。发挥云。双持犯义。理在兹矣(此二记文。并是释上同答等文之末)。疏又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奉行。作而无犯。何者是耶。且如三衣。教遣备具(梦庵谓。此中明三衣等者。乃是预出离衣戒持护离失之义。今有随流之者。犹以为是。岂为识达耶)。不敢违悔。名为止持。如教策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又云。言可学者。并制修学。事谓衣钵等。法谓教行等。并托事法。进用修成。而无违犯。名为作持。不敢违越。又是止持。又云。前对恶法。无由可作。名为止持。此就善法。必不违越。名为止持。钞中制止门中云。如衣钵体量等。制作门中云。法谓教行也。教谓律藏。行谓对治。事唯可学。衣钵体量等是(云云)。观上祖文。岂宜偏局。须知但是制作听作。善事善法。造境策修。或有违顺。具二持犯。制作事者。且如三衣。比丘道具。制必须作。其於临事营理。当须观量。财体染净。色量如非。依佛诚教而作。即是作持。不敢违教。即是止持。违越而作。即是作犯。不顺教故。便成止犯。若一向不作。但有止犯。难成双义。制作法者。且如说恣结受等。欲行羯磨。应须评量。人法事处。如非审定。纲骨缘兆是否。捡而行之。作持成矣。望无违教。止持成矣。不捡冒为。成於作犯。懈惰违教。成於止犯。止作两犯。名异体一。二持亦然。并就一事。相番乃成。祖意如此。且非臆说。制作事法。如上可悉。不作斯论。尽成虚伪。听中事法。疏钞具彰。恐有惑者。更为明之。如疏止持对听门。则以房长净法等出相。作持对听门。复以房长净法等出相。岂非但是听作善事善法。皆具双持。故发挥云。顺制听两教中。制作听作边。说有二持。反此无圣教制作听作者。并是单持。行宗云。是则一切作持。其必兼止。若但止持。未必有作。自余羯磨。依钵等事。并见广律。文举三衣。其相甚显。此等诚言。与夫疏钞。恰然相同。只缘祖师。文义坦然。致此二记用与无改。何故特异反成破斥。巧事一时之唇吻。构装千古之谬辞。翳昧后昆。谁之过耶。彼之徒以为正说。此宗义士尚有随流。稍逢如上所录。祖师明文。如何消遣。问。如斯立义。亦所未安。戒疏明云。无圣教听。并是单作。岂不然耶。答。子迷此语。故成质碍。今为通之。自然明晓。言无圣教听者。听即是许。有圣教许作者。莫非善事法乎。并是双持。无圣教许作者。无过恶事法矣。尽属单持。今文云无圣教听。乃是淫盗杀生等。不许作者之谓也。反显衣钵羯磨等。有教听作者。皆具双也。疏云。可同杀盗。有教开作。名作持耶。会上诸文。疑自释矣(已上示通义。此下问答。及析彼义中。用别义也)。
问。若依通论。则制听二教。事法皆然。祖师何独。明二十六戒。具双持耶。
答。此据戒本。有开制羯磨法者。故就法上。历显四行。唯二十六。有法可历。彰於双义。余并单论。戒疏随篇精拣。数极於此。不可妄通。故得行宗云。此据戒本。具双持犯者。余并单。持岂不然耶。其於戒疏总义。通论持犯。则举衣钵。及诸羯磨者。岂非双持犯。不局戒本耶。随篇且据有法总义。通论律藏。故行宗云。自余羯磨。衣钵等事。并见广律者也。源流正传。妙若於此。未裔监觞。岂宜輙议。
问。过量房戒。事上双持。既别无法。如何更显。
答。祖师自云。就房事明。何关於法。所以二十五戒。例於法上。显双持犯。唯此一戒。重就事明者。乃有二义。一者。事法相对。法就处分以明。事就度量以显。如疏云。此则约其度量。显於违顺。及论结犯。并据房成。是犯分齐。二者房是听事。就一房事。明双持犯。则显一切听事。并可双论。
若尔。雨衣疮衣。亦是听事。何不具双。
答。此之二戒。固是听事。戒本不列者。无法可历故。所有尺量之文。乃约造作边。自成双持。义在通论也。又如过量佛衣。过量坐具。乃是制事。尺寸数量。自属制中。造作违顺。明二持犯。戒本不出。亦归通中。如发挥云。制作听作边。说有二持。又资持云。教制奉行。或事或法。或制或听。且如三衣等。然斯二记。并约通论。文义可见。为不了者。更略示之。二十六戒并听中有制法。如造房处分等。制中有听法。如离衣羯磨等。缘有此法。故就法上。相从历显。持犯四行。雨衣疮衣等。此听事也。佛衣坐具。及毛绵等戒。并制事也。如是诸戒。各於制听。造作顺违边。论於双义。是故戒本。唯据有法。止二十六。余所不出。义妇通说。
问。犯雨衣等戒。还得一罪耶。二罪耶。
答。如上略示。诸戒推详戒本。或因求畜违限。或因造作乖方。既各违教制。岂无违教心犯罪耶。是则顺成二持。违得两犯。如前已示。可以明也。但以无别听法。戒本更不重出也。
若尔。过量房事。如何重示。
答。请观前文。具二义故。故须别显。四难指尺量即法。以成双义。此由不究通论之意。故此妄释。
问。上云二十六戒。并就法上。历显双义。至论结罪。还就事耶。还就法耶。
答。事法相假。乃成本罪。且如虽不乞法。若不造房。难成其犯。要须造房事成边。全於不乞之罪。如疏云。此之不乞。及以过量。缘虽两望。果由房结。离衣入聚等。可以例之。如云身违事合。名作犯等。
问。如上立义。须於造境造作违顺。方成持犯者。此领何义。
答。如疏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又云。并托事法。进用修成。又云。如造房衣钵。达相了知等。及诸篇总义。皆就造境违顺。以明持犯。行宗释。缘虽两望。果由房结二句云。既有二作。必兼两止。并望身业。造作过量。具兼四犯。又云。业不自有。必假行成。行即行心。无非造作。若都不作。但是无记。焉能成业。明文更广。恐系不引。斯示文义。次析难辞。行宗云。自余羯磨衣钵等事。并见广律。
四难云。若此立义。敢问与二十六戒。有以异否(云云)。
析云。亦同亦异。若二十六戒。有开制羯磨。则与衣钵等异。若论持犯。双义则同。何者且二十六戒。则就羯磨法上。以显双义。衣钵羯磨。则就制作度量上。以示双义。岂非同耶。
四难云。今不作三衣。或体量不如。及不行一切羯磨。具二犯否。若云须具。比前诸戒。理有不同(云云)。又云。今不作三衣。则有事上止犯。若望不依教边。结法上止犯者。二犯同名。不成双义。
析云。不作三衣。及不行一切羯磨。但有止犯。不成双义。固不在言。须约造境营构。或三如违顺。或四缘是非。方成持犯。乃有双义。如上立义。示相可了。云云之文。不攻自破。
四难云。若尔。疏引衣钵体量。一切教行。历显双持。那云不具。答。衣钵体通。单双须简。故文云。若据教行。必托境生。依教造修。作而无犯。今不作衣。是不造境。但有事上。番修止犯。若论造作。如非。亦有商量。且如衣钵。体须圣制。衣以粗布。钵须瓦铁。今用绢木。则是体乖圣教。正属作犯。既无教听。无法可止。故无止犯。乃至云此据造作。以显单犯。既以造成。理须加法。今不受持。准钞得吉。约义定之。此属止犯。既无造作。作犯不成。既加法已。必谨护持。有缘听离。要须乞法。今既不乞。即是止犯。违教故离。又是作犯。方成双犯。若此以明。衣钵行护。必具二持(前注云。梦庵约持护论者。文见此也)。
析云。观此一节。要以疏中。衣钵体量等文。即就乞法离衣。上明双持犯。乃是预指离衣戒。非就造作以论也。如此看读。岂为上达。如此树文。从费纸墨。戒疏明云。今言制作。即成止持。若不依行。即是作犯。今顺教作。便成止持。如三衣一钵。法须具有。故制畜之。岂非作也。望无犯故。名为止持。依教奉行。又是作持。乃至云具二持犯。其致在兹。若依彼意。此等文相。如何消释。及捡离衣戒双持犯义。但就羯磨法上。历显四行。则与前文。略无相似。所言既无听法故。无止犯者。且无主房事上双持。岂有法耶。可细思之。
四难云。问文云。且如三衣。教遣备具。正据造作。岂唯行护。答文相含畜。裁断实难。若约通论。义含造作(云云)。
析云。今详彼立。问虽符义。答又乖文。疏云。不敢违侮名止持。彼作二意注之。一意云。如体乖佛制。不敢造作。(彼文)此谓不作名止。於义甚疎。今与改云。佛制三如。违则犯罪。今欲造作。顺行不犯也。一意云。不得羯磨。不敢擅离。(彼文)此又不然。此制门中。於造作边。历显双义。妄将听法注显。可非杂乱耶。疏又云。依教策修名作持。彼亦二意注之。一意云。如体依佛教。如法造作。(彼文)此如其理。一意云。有缘欲离。从僧乞法。(彼文)斯由穿凿。全非祖意。制听杂乱。如前已明。又复彼谓止据不作。作据策修。此论二持。名异体别。是古师义。如三十义门已破。今双持犯。止据造作离过。作据依教策修。名体不监。今义成矣。只由不善思文。故有胸谈臆说。如实自昧。其犹可恕。知而故违。谤法咎深。彼又云。若约翻犯。则造作边。单有作犯。无别止犯。是何言欤。翻上二持。以成两犯。四行足矣。便显造作。自成双义。如何强云。无别止犯。此非谤法乎。彼文更广。不必尽析。识者观之。自成无用。
四难云。问。离衣有听。可云双犯。房事过量。有何听法。答。量虽佛制。是佛所许。虽无现作之法。然有尺量之文。即此律量。便是听法。此法与离衣等戒。羯磨不殊。
析云。然房之有尺量者。乃是听中。制作度量也。岂谓尺量。便是听法。若便是者。听中又听。是何佛意。又复尺量。若是听法者。则与处分白二何别。若云是同。祖师不应事法分二耶。且衣钵亦有度量。可是听法耶。疏云。就房事论。何尝言法。全成戏论。略无可探。繁文杂义。颠乱难析。总究彼文。则有二意。一惟约有开制法者。属双持犯。局二十六戒。余则不可。二将戒疏衣钵体量等。文迂曲释。归离衣戒。非就造作以论。其文虽多。不过二意。如上引文立义。明如指掌。公心看读。可自鉴之。义假文显。莫讶观缕。
右析双单难辨竟。
四难云。止作难明者。
析云。彼以教行双持犯。随戒本罪。属於止犯。树文立义。云云久矣。隐连二师。虽词而辟之。其奈狐疑尚拥。再有此作。诳惑脱生。为害不少。今亦先誊祖诰。然后立义决疑。使止作不滥。根条自分。疏云。就房事明。依教不越止持。捡教知量作持。出於教量作犯。不顺教故止犯。次就法辨。如法无违止持。从僧乞法作持。故违不乞作犯。即此违教止犯。止据无违。作据顺教。乃至问云。准此持犯。与前既乖。约事明作。身营可悉。故犯僧残。约法明作。其相如何。答。此之过量。及以不乞。缘虽两望。果由房结。对相思事。随有四违。才一举乎。营称土木。即有偷吉。四罪随生。安有过量。偏属作犯。若如此问。后戒无过。无作犯矣。准此诚例。身业是过。行宗云。此约方便。二作犯两兰。二止犯两吉。又云。并望身业造作。过量具兼四犯。发挥云。四罪释上四违。谓作心不乞。造过量房。结二兰(与行宗同)。知是妨难二处。得二吉(与行宗别)。又云。知不乞罪是僧残。钞云。但不依戒相。造行成办。悉名作犯。所对事法。怠懈不学为止犯。疏又云。如有羯磨说。粗罪是作持。不违教说名止持。无教輙说是作犯。抑教不求止犯(云云)。审详祖意。定以教行双持犯。随戒本罪。结属作犯。何者是耶。如上所引。不乞过量。并约身业造作。违越而成。得二僧残。在文极显。何事迟疑。疏中又云。出於教量。名作犯。此戒本云。过量作者。僧残是也。又云。故违不乞。名作犯。(此谓不乞属作)又云。由於僧残有乞无犯(反显不乞犯残)。据此二文。不乞属作。犯残明矣。正同戒本云。不将诸比丘。指受处所。僧残者。是也。疏又云。既从僧乞名作持。於僧残罪。欲犯不得。名止持。请以此文。翻持说犯。岂非犯残。属作犯耶。又如离衣入聚等。不乞羯磨。不作白知。更不离衣。又不入聚。可独结法上止犯罪耶。由不乞不白。擅离擅入。约身业。辄为成於本罪。事法相假。此罪属作。止据违教。通得吉罪。二十六戒及一切制听事法。皆例此明。钞疏文义。明如皎日。记文申释。意亦无昧。彼何特异。强生分别。刚欲伏从。奈道理迂疎。从之是难。斯提大略。问答析难。更为明之。问。钞云。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收作归止。属止明矣。又资持云。作持止犯。但引房长。可不然耶。答。此止犯中。列听作事者。乃显双持犯义。但止就离过。作就策修。故为二持。犯则反之也。如上听止中。以房长出相。听作中。亦以房长出相。即其义也。况引钞文。乃出通塞。二犯皆通。止作无在。若尔。戒疏三十义门云。九是作持。止便成犯。据此之文。属止又明。答。若观大意。文亦无害。良由此九。具双持犯。随举无在。何苦执文。又复此且一往。就策修奉行。名作持。违教不作。名止犯。及下分释。止作自明。如说净云。故违不说。名止犯。越於期限。名作犯。至论结戒本罪。正据违限。故戒本云。齐十日不净施得畜。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又取尼衣云。番止受纳名作犯。及於戒本。正约贪心受纳。结於本罪。据斯以论。教行持犯。若就持说。则以作持为本。如云依教奉说。名作持。又十三云。捡教知量。从僧乞法。皆名作持。若就犯说。则以作犯为本。如云约事明作。身营可悉。故犯僧残。又云。出於教量名作犯。如上云。越於期限。身违事合。又疏前文。房衣财食。作法而生。近表作持。远防作犯等。如斯引示。作持作犯。虽非相番。道理当然。明文朗义。属作显矣。问。戒疏云。有人解。止犯位中。对教不学。则唯八句。除事法俱识也。对事不学。九句。通有如造房舍衣钵。虽达相了知。何妨不乞处分。受持加净。皆获残提等罪。岂非止犯属於本罪(钞中止门文亦同此)。答。子迷久矣。前虽析显。犹乃执文。且止犯位中所引。房长衣钵。由属双持。故得止作。皆列文中。虽云不乞。乃属止犯。及犯僧残。还据作成。如前引示。文义甚明。衣不加持。长不说净。正属作犯。指提显然。何为执此。妄云止犯。当知此文所引。别有其意。盖由造房不乞。衣钵及长。不加不说。皆因不学愚教。疑及不识。犯根本残提。更得不学无知。下品一句。既识达教行。但犯根本。无有枝条。疏钞特举。为显下品有本无枝之义。须知句法。为显何事。岂可将出相之文。便同本位结犯。只缘教眼不明。看读多滞文相。尚有闻义不能从者。其奈之何。如辨止犯名义中。又为明之。
四难云。若谓作犯。且四行不乞犯残。判归止犯(云云)。由此诸戒本。属作持。正翻止犯。傍收止持。翻属作犯。
析云。疏云故违不乞。名作犯。何云归止耶。由此诸戒。并据依教策修为作持。违教輙作。为作犯。如上以示。此非相翻。道理当然。
四难云。若谓止犯。且造房过量。足食杖囊等。并据作成。何云止犯。今准行宗。定属作犯。故释二房偷吉云。二吉止方便。二偷作方便。乃至云。若作此定之向引明言教相。皆有相违。
析云。行宗正顺明言教相即非相违何耶。疏云。约事明作。身营可悉。故犯僧残。乃至云不乞过量。缘虽两望。果由房结。亦如彼言。足食杖囊。并据作成。非诚言耶。
四难云。故知本罪。定属止犯。戒疏文云。翻修止犯。挓相具九。如九十中。不作教法。輙行輙食。輙语輙取等(云云)。
析云。只由不观疏文大体句法之作。是为何事。故有妄消文相。诳惑学从。然不知止犯位中。番不解。得不学无知。番不修。得违教之罪。此二止犯罪。名相监故。须显示。如上问答。义已条理。今此文相。连绵重分句读(音逗)。文云。不作教法者。此句正得违教之罪。属於本位止犯。如疏云。抑教不求。名止犯。是也。輙行等四。正犯根本。乃归作犯。又疏云。无教輙说。是作犯。是也。由此诸戒。不作教法輙造前事。止作双结。止据违教。作据身为。今位正论止犯。必须双列四輙。故结归云。望不作法名止。随作即违名作。在文自显。何不释然。
四难云。若尔诸戒。有法可止。故名止犯。无主房中。过量之罪。就事论犯。犯是作成。文云。过量作者。僧残。准此作犯明矣。何云止犯。答。事虽在房。犯还据法。乞法验量。皆是作持。不乞不验。并属止犯。准此不乞处分。不依教量。二犯属止。皆结僧残。故违不乞。故出教量。二犯属作。并结吉罪。
析云。所言事虽在房。犯还据法者。正与明言教相。实有相违。疏云。缘虽两望。果由房结。又云。才一举手。营构土木。即有偷吉。四罪随生。准此不乞过量。并就房事成时双结二犯。何言据法耶。所言。不乞处分属止结残。故违不乞。属作。得吉者。两句不乞是同。何强分二。又此不乞。属作属止。结残结吉。如此颠乱。是何见解。祖师明云。故违不乞名作犯。何言止耶。又云。即此违教名止犯。何尝将不乞属止耶。钞云。若不乞法。便结僧残。谁言吉耶。彼又云。故出教量属作得吉者。是何言欤。此乃正就。过量房成。结作犯残。不应得吉。文如前示。义亦可领。后诸问答。尽是如峨投火。如蚕作茧。自焚自毁。自缚自缠。若得上义。不析自明。诚由只攻他短。不觉己非。祖诰明规。不肯依奉。輙乃巧生穿凿。树文立义。云云极多。既非教意。尽是闲言。伏请高达审详祖训。莫看人情。
右析止作难明竟。
四难云。句法难定者。
今析云。且事钞戒疏止作句法。破古立今。分句节目。明如皎日。资持行宗依而申释。问答决疑。又加分晓。如秋水映日。表裹明营。彼言难者。只由不依祖教。强生分别。使直而却迂。明而却昧。如日之被云。大地昏暗。云之过也。而言新记尚有失者。请陈失相。且莫背后捻拳。浪称胜负矣。
右析句法难定竟。
四难云。事法难显者。
今析云。所言教行者。该乎事法也何耶。且制作听作。善事善法等。有教令作。即教。依教行之。即行。如疏云。并托事法。进用修成。又云。莫过事法等(云云)。
四难云。及论二房。乃云事法分二。有人准此。别立事法。双持犯义。乃至云。则子所立。自成无用等(云云)。
今析云。有人之义。未知是谁。便依彼立事法双者。亦无大过。如上所引。可以自通。又如就房事明。次就法论。岂非事法耶。言教行则通也。言事法则别也。收别归通。名於教行。从通分别。可云事法。又复应知。就禀教行。行说名教行。若就造境。说名事法立为事法。理之有在。何强撗攻。此门文繁。且无急要。恐费纸墨。更不尽析。览者宜详鉴诸。
右析事法难显竟。
征显定道二戒
定共道具。有漏无漏。总别解脱。诸文之中。或就机拣。异。或发体有无。或约证之有圣凡。而於修之分理事。文义交参。学者难晓。今为叙之。更不分科。广陈由致。但直引诸文。令知差别。略伸问答。以决异同。
业疏(三下二纸)云。定道二戒。约心论业。别脱一戒。从缘发生。记云。定道二戒。不从缘受。随入禅定断惑证道。任运发起。故名定共道共。亦名禅无漏。对下别脱。亦名总脱。又疏(十二纸)云。八者随心无作。入定慧心。无作常起。如成论云。有人言。入定入道。有禅无漏律仪。出定则无。又云。出入常有。常不为恶。善心转胜等。记云。定慧心中。所发无作。两宗不同(两宗即上成实二义)。事钞(中一)引多论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现故胜。禅无漏戒。一切时有。二有漏木叉。通情非情。宽故言胜。余二局情。狭故不如。三有漏木叉。从慈心发故胜。为佛道作因。四木叉戒者。被及七众。绍续三乘。三宝三道。住持功德。余二无能故劣。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余禅戒者。外道亦有。记云。定道从心为因。与定慧二心同时。故并言共。亦名为俱。此辨名也。二别定并有漏。道共唯无漏。别脱欲界业。定共上二界业。道共非三界业。此论体也。三别定通凡圣。道共唯局圣。此位分也。四别脱假缘受。定道随心发。此明因也。五别脱但随身。要期尽形故。定道名随心。生死不绝故。此示功也。又钞引成论云。一日之中。受七律仪。随得道处。更得律仪。而本得不失。胜者受名。又戒疏(一上五纸)云。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事戒名别脱等。
问。定道二戒。发戒体否。若不发者。何以前诸文中。并云发耶。若云发者。何有白衣罗汉耶。
答。所言发者。乃於昔受体上。增发胜解。前若不受。无体可发。如白衣罗汉者。是也。
若尔白衣罗汉。全无戒耶。若既无戒。何生定慧。
答。必有五八之戒。为其行本。或往世曾受习气相连。入定道时。任运离恶。故名定道戒也。且据今生。十具无因。故不发体。与俗是同。故名白衣也。
若尔破结一受。何发戒。
答。此盖前有要誓。期在证果。感发具戒。不同定道。前无方便。复无要誓。体无从发。但於前受增发。胜能如前。成论云。本得不失。胜者受名。是也。
问戒以对境防非为义。入定入道。何得名戒。
答。如入定之心。具二义故。一者凝寂。此即是定。二离非恶。此即是戒。体是一心。二不相舍。名定共戒。又如入道亦具二义。一者虚无。此即是道。二离非染。此即是戒。二不相舍。名道共戒。须知戒义。由昔曾受别脱。无作功力。於藏识中。任运离恶故名戒也。
若尔离恶名戒。何以前引诸文云。发无作耶。
答。前云无作发者。由昔戒力。随其道品。任运增发无作。非谓有心禀受。别有体发也。如前可见。
问。何无道共定耶。
答。亦有此义。入道之时。凝寂不散。即是定义。盖因修三学。果上证道。亦具三义。随位进登。胜则俱胜。
问。言入定入道者。定有出入。义则易见。道体平等那分出入。
答。小乘所证。於事未融。其入观也。人法俱亡。与道体合。故云入道。及其出也。不无事碍。故云出道。
若尔。出观之后。都不合道耶。
答。既证圣位。动必合道。但不如入观。能所俱亡。药病皆舍。犹如虚空。了无挂碍。正与道体合也。若在大乘。出入皆如。故非所辨。
若尔。前引成论出入常有。今何分异。
答。须知小乘增进果位。并於入观。见其深浅。戒与道俱。亦从观判。故分出入。增发戒德。随心无绝。故言常有也。
问。前引钞云。有漏木叉。通情非情。定道局情。其义如何。
答。有漏木叉。五。八。十。具。遮性通禁。是故戒境。通情非情。定道离恶。境局有情。以遮境非情体非恶故。问。前引资持云。别脱欲界业。定共上二界业。道共非三界业。此论体也。
所言体者。未审何体。
答。乃戒之本体也。谓别脱戒。教限本体。只是散善。依此所修。止生欲界。定体凝寂。依此而修。生上二界道体虚融。依此所修。得证圣果。
若尔别脱。全非道耶。
答。此有二义。若据教限。戒即散善。若约机修。随其行力。有事有理。两凡薄地。顺戒集业。是事乱故。若登圣位。以观融行。戒属无漏。前引婆论指别脱为有漏木叉。又资持云。别定并有漏者。乃据教限判也。如戒疏引伽论云。戒是有为有漏。世间法者。是也。
问总脱别脱。其义若何。
答。定道二戒。入定道时。总离诸过。故云总脱。如戒疏云。举法类遣是也。木叉一戒。对境起持。别别离过。故云别脱。
问。律仪据教。戒乃属行。定道二戒。乃据行论。可云禅无漏律仪耶。
答。律者法也。仪谓轨式。定道二戒。由昔受戒法。无作功力。任运轨范防非故。亦得名律仪也。
问。道共名无漏律仪。何分同异。
答。约位体则同。以义推则异何耶。道俱及别脱。名无漏者。并据初果已去。此位同也。皆以无漏慧为体。此体同也。道俱乃约入观之时。任运离非。以得其名。别脱据位见理。虽名无漏。至论离非。还须对境。约教以论也。如初果故遮悞性等。岂不然耶。此为义别也。
问。行宗记(一上十一)以道俱戒。指同八正道中。语业命三。亦是道戒。其义如何。
答。不同也。岂不晓语业命。即是身口意。前引业疏定道二戒。约心论业。入定慧心中。任运发起。而与身口意戒。天然有异。何得指同。但由初果已去。见真谛理。所修三学。皆得名正。亦名圣行。亦名无漏功德。至於诸戒。不同凡地。历事别持。约具总论。云语业命。乃就三业。摄一切戒。即是在因所受。别脱行与理合。持无所持。业非界系。名无漏戒也。
问。定道二戒。既是前受无作发现。即与别脱。体相是同。何以前引钞中。特分优劣。
答。推究来因。必由前受。功用既别。教门不同。岂无优劣。如上略明。一见定道发体无由。二知道俱与破结。及八正道。戒义无相滥。三达道俱无漏。与别脱无漏。名监义别。会诸文之异同。显行相之深浅岂无益於学者乎。
略辨正用相从
正用相从者。坛上教师入众白召一白。自恣五德。出众和僧一白。此二为正用。羯磨师对众问难一白。舍堕忏主。和僧一白。更有上阑忏主。和僧一白。此三为相从。上之五法。僧须满五。方堪秉行。於五人中。四正是僧故不在言。今所论者。唯论第五秉法一人耳。正用据全具僧能。相从约少分入数大论僧能。略有三种。谓能秉。能量。能忍也。如教师白召。能秉一也。彼受戒事。既与教授。必量可否。能量二也。彼既应法。事合忍可。能忍三也。是则教师。具足诸能。正充僧用。五德和白法是能秉。彼自恣法。亦同量可亦同忍成。三能既具。正用亦然。
问既全僧能。身外三人。便遂前事。何须五耶。
答。为释疑故。如白召一法。若唯四人。则疑三坐一立坐立既乖。僧数不满。何秉众法。白和一法。四虽皆坐。恐疑五德。既是所差。何足僧数。大圣悬鉴。欲除疑情。制此二法。五人方行。言相从者。如戒师问难。忏主受忏。既并在众。无宜輙作。故须作白。告僧量可。问僧忍否。如戒师白云。听我问难。忏主白云。听我受某忏悔。义可见也。但此白法。非别人可秉。乃具能秉一义。故得相从。入僧数摄。略述如斯。余义具见疏钞。宜自寻之。
略议第七非体
第七非体。古今未定。今略出之。还对前六。次第简显。方见其的。且如初非。总括四缘。第二唯据。人法俱非。三下四位。亦唯人法。如非互作。唯第七之非。四缘无乖。作而依教。是故经疏皆标如法也。七虽如法。至论非体。唯据得呵人呵。止不止别也。故疏云。无问情涉违顺。缘通是非。德人吐辞。义须依住。住则是别。法不可非。不住乖法。人法俱非。(疏文)法虽如法。人虽德人。想差见别。谓是为非。临事迷到。圣犹未免。况在凡乎。疏文情涉违顺之语。正对古义。第四师云。约人明呵。情不同故(此谓能呵情见异也)。约法不止。欲同详秉(此谓众僧执法为是。闻呵不止也)。今不问彼情之违顺。既是德呵。自合依止。不止成非。故济缘云。然止顺呵故法不非。即如法别。不止违呵。故兼法非。同非法别。此之两相。即非体矣。
(文)问。止与不止。其义自别。何得共为一体。
答。斯谓七下义兼二种。及正论体。唯归其一。止以如法别为体。不止以非法为体。
问。经中但云。呵不止羯磨。则应一种。为体。何得兼二。
答。据文求体。乃有二种。盖七文下。注止不止。二义别故。所以疏记兼二为体。约非考体。只有一种。谓非法别。故得经中。但云不止。二皆有以。
问。详斯二义。与前相滥。若如法别。即滥第四。非法别者。同前第二。其义若何。
答。上以前六。次第简显。已见第七。与前非滥。子犹未达。故与此问。须知前二白。此为彼法体。全非七本。如法德呵。不止故成非法。其义自别。前四以白此为此为如。此七顺呵即止为如相。亦无滥。
问法之如非。其异可知。二四及七。皆云别众。岂无滥耶。
答。别虽有滥。对法如非。前后义殊。若就文简。不无少异。前之言别。具兼不来等三。七之言别。唯据德呵一种而言也(今更因简。前。六滥非滥别)。
问。中间五非。人法二种。与初非中人法何异。
答。在文所列。前后无滥。恐入舍性。更略述之。二三法非。白此为彼。如戒场衣界。虽白二中。事不应一法。前后各牒。白四单白。各牒亦尔。若白二牒白四事。单白牒白二事。并初非摄。第四如法。反前可见。五六二似诵文无差。但倒作故。此亦白二白四。当体自倒。不通单白。若三羯磨。全法增减互倒。并归初非。前总后别。寻文可见。若论人非。五种并指三别。初非中人。自论僧别。举相与五不同。又二三两位。非法虽滥。人分和别。交络出体。人法俱非。为第二体法非人是。为第三体。法是人非。为四非体。五亦人法俱非。六亦法非人是。
问。非法别中。德人不忍呵。则理当。如法别中。德人何呵。
答。事法虽如。人处有异。况呵起情见。见有万差。是故呵相。不可一定。德人既呵。或来或欲。不欲人乖。四准法为非法。
若尔。何名如法。
答白此为此。岂非如法。就体立名。故标如法。约缘定法。还入非位。略辨如此。余见疏记淳佑壬寅岁。华严阁下出。
辨略教结犯
略教结犯。汶州讷庵吻师章门中。第列三家。一云。未落广教者。但心违三善。未犯广教。小罪先犯。略教吉罗。广教有犯。则无犯略。此则但以广略二犯。结有前后。以出未落广教之相。又人云。略教唯被利机。当须常尔一心。守护三业。勿违三善。微有懈怠之心。似涉有违之意。即结违略之罪。
又自征云。与瞥尔何异。
答云。瞥尔据初念。违略属重缘。
又云。与律中发心心念何异。
答。发心恶觉。乃对前恶境而起。今此违略。不约对境。微有违心。即结其罪。此约起心对境。不对境以出。未落广教之相。又人云。今此略教。利钝俱摄。不可唯约利机以明等。未审此师。约何明於略广之义。已上三师并未详究。疏记略教。结犯之义。故此意言。皆非可取。吻师云。违略结犯。唯就利机而论。广教约钝明犯。又引四依四开为例。上根遵四依本制。中下遵四依四开听教。可证上利根。唯奉略不禀广。钝根唯禀广不禀略。此师虽云利钝各禀。未明约位。复昧兼通。又复四依开听。通被三机。俱为道缘。广教一制。三根俱奉。岂有利机。唯禀略耶。道缘制法。义不相当。何得例同。今之所立。先引疏记。后为决明。戒疏(一下十八)云。未制广前。有犯略者。心违三善(不贪。不嗔。不痴)。况制广后。而无犯耶(据疏所定。犯吉罗也)。行宗问云。此明犯者。犯在何时。有云。随犯广制。更兼犯略。细寻诸部。及悔法中。都无此说。未可准的。意详心违三善。未落广教。随七佛偈。所诠行相。有违即结。详此记文。语意通漫。学者迟疑。今依此文。更以四意。决而明之。一究七偈结犯之相。二定禀略是何位人。三明二教被机通别。四伸问答略决疑拥。一初佛偈。唯戒忍辱忽被他辱。应忍不嗔。起嗔返报。即是违犯。二佛偈制离险恶。险恶有二。世间来报分之。全身修道。二皆远离。苟不念离。非贪即痴。三佛偈。戒不谤嫉。知足精进。谤嫉即贪嗔。知足由贪犯。精进多痴违。四佛偈。乞食戒多求。违则因贪痴。於众慎增爱。返必在贪嗔。五佛偈。戒轻纵放逸。放逸虽通三业。以心为业主。故偏戒之。违多痴慢。六佛偈。止恶修善。常戒观意。苟有纵堕。无非三毒。七佛偈。戒调三业。能调是心。於心有违。即是犯略。上且据文。以三毒别对诸行。若论犯时。不无相兼。二者。诸文虽云略教被利。利亦通於浅深。更以二意。定於禀略。位必内凡。初且约义。佛成道后。五年之内。善来三语。所度之人。非圣即凡。圣乃初果已去。凡即内凡位人。故说略教。普被闻修。次据文定。经中初偈。明言於忍。第五放逸。疏判增忍举二例余。则七偈行相。非内凡而不可及也。且内凡四位。暖顶於行尚有退失。业疏引多论云。於戒不羸。始终坚固。知是内凡者。乃忍及世第一也。前二行浅。违略起非。故佛为钝。制广补之。若据二教。本制之缘。略唯被利。广为钝兴。末世多钝。略本无用。但以。时虽不竞。机变难伦。儒中尚云。五百年有王者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佛法中。闻教开解。待时托缘。悟入前后。岂容测量。略教末世。岂无当机之人。故疏云。微被少机。不可不用。又云。且顺别机。故须后说。略教行在内凡。末世既稀。故云少也。间有依奉。与钝不同。故云别也。三者诸文或有二教通被利钝之语。及疏(四下)云。故列七法。同成一禁。又云。通有摄心之能。理须齐奉。故曰是中应当学。(文)虽云通被。而有当机。不当机之异。虽云齐奉。而有结犯不结犯之殊。且佛制并陈。意使齐奉。岂简利钝。况七佛偈。摄心入道之要。前机谁不愿。依但行功既浅。力分不堪。机教既不相当。有违不名。为犯不妨。微有摄心之益。故曰齐奉。利是当机。闻必依修。违定结犯。理当然也。若论广教。起虽为钝。一制之后。圣凡利钝。悉须禀行。违教结犯。未见开利。阿难忏七吉罗。岂不明耶。四者。
问内凡利器。唯禀略耶。兼奉广耶。
答。广略俱也。岂有上根。故违教制。如上已明。
问。未落广教。其相如何。
答。钝根之人。略非当机。违则无犯。故不须论。利是当机。违有滥广。应究起心。对於二教。犯相自别。犯略之时。於广无违。故云未落也。或可违略纵心。自此滋慢。致后犯广。初违略时。未即犯广。故云未落也。
问。利机於广。如何持护。
答。据事钞持犯篇说。内凡等人。持奉别脱。名护根戒。此但通摄六根故也。
问。约心持犯。为重缘。为瞥尔。
答。且据教限。为重缘也。向在日山曾出。今於福源又书。且略提利钝广略。相滥之义。余见疏记。
终南家业卷下末(终)
以洛北观音寺之本补写上本一卷因以彼本校雠悉竟则亦句读训点毕。
时宝永六年龙集(己丑)无射十六日
老比丘 宗觉 志
猜你喜欢 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太虚 附录·佚名 卷十·佚名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佚名 初品 根本法门品·佚名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灌顶 卷第二十六·祖琇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太虚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延寿 序·昙噩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卷第六十·李通玄 卷之三·佚名 佛说须达经·佚名 卷第七十三·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