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融堂书解卷六

宋 钱时 撰

太甲上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太甲三篇始末此序数语提尽太甲之先未有败度败礼等事既立之后病证方出故孔子序书特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若未立而已不明则伊尹当别有处安得茍然立之而后放之也不明二字乃太甲自叙实语故孔子亦只拈出此二字以断之放废也书但云王徂桐宫居忧而孔子特书曰放与南巢同例何也先儒谓不知朝政曰放凡天子亮隂则宰居摄朝政固未尝与也何独一太甲也哉葢太甲居丧败度败礼全然缪妄故使之阒然屏处于外与常人无异是放也不谓之放则当何以名之吾夫子直书曰放未可与权者未足与议也虽然必若伊尹者而后可也思庸自思前日之昏庸也三篇皆作书以告太甲是太甲一事之首尾史氏类聚总以太甲名篇首篇云伊尹作书次篇又云作书若第三篇郤只是伊尹全书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只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闻

首言天之明命直将成汤圣敬日跻学问全行提出相亦惟终相亦罔终方见休戚相关之至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丕显先儒以为大显其德未安圣人纯德孔明无时不显何昼何夜何蚤何莫必日出而大显其德岂昧爽之先有不大显乎丕显天大明也旦日出也言汤自天未明以至大明常坐待日出急急求贤以启迪其后人也

慎乃俭德惟懐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王未克变

率乃祖攸行须知能顾明命方是率祖汤之急于求贤皆是天命所当然惟懐永图直为太甲作通盘计较是何等恳至

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王徂相宫居忧克终允德兹乃不义以至无俾世迷是与在廷议桐宫时语也

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奉嗣王归亳始克尽人臣之职故曰有伊尹之志则可以伊尹卒能奉归也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伊尹作书独首君民相须之义前此许多训语都只就太甲身上攻他病郤未暇及此正如荡子不务职业一旦悔过而归其长上方以家事语之此伊尹至喜至幸之情也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此正太甲思庸之实语也伊尹告太甲所存者五篇而太甲止数语呜呼非真实有见透脱病根改过明白无所疑贰安能倾倒吐露如此其的哉自昔者不惠于阿衡以至惟庸罔念闻以至王未克变太甲必煞多言语为史氏所畧至克终允德正是善端方萌何故亦畧不记録一二大率人初有见故习乍脱虽知自怨自艾意态安能顿除剖白罪状敷陈情欵未必十分特达痛切史氏畧之于允德之初而独表彰其数语见得前曰所言未必如今日之特达痛切者不明于德一语不是德上有见如何道得出如何知得下面许多病都在不明于德上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允德实德也千失万过皆从不实上起一毫不实虚伪百端豫怠二字正是截太甲将来病根纵欲之事今虽无有而宫庭旧观依然在前故态恶习处处皆是熟路少有逸豫懈怠即纵欲矣奉先则当思孝凡履尊居正继志述事少有愧于心非孝也非独有事宗庙而谓之奉先也接下则当思恭凡深宫广殿侍御仆从少有乖于礼非恭也非独体貌臣邻而谓之接下也【案此下疑有阙文】

太甲下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懐懐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至此重复致诰言天位之艰太甲向来只縁以位为乐所以纵欲而不自检安知此位之不易也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髙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无轻民事见得民事之重便知天位之艰懋勤厥德是慎位以安民终始如一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伊尹前面专説进德此郤敎之以听言舜告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继之以无稽之言勿听正是此意逆心逊志之言虑太甲就逆顺上把捉未定桐宫一悔安可恃哉伊尹此言正是防有变动两个求字提得极两个必字斩然截然

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伊尹于此复呜呼之叹埋头説起都不言所虑所为者何事而其指归乃在元良至哉斯言正所以启太甲致知力行之机而使之知所用力之地也见有未明识有未达一触而悟思之功也为即力行所以成也思而得之不力行之则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何贵于得也伊尹前面主德之一路但説不可不谨其所与及论敬德功夫亦不过明自下自迩之训惟艰惟危之训求诸道求诸非道之训都只从头鞭辟向此一路郤未曾亲切提他如何用工曰虑曰为方是踪指示的的之要防也伊尹至此辞防已尽无复他説但只要为君者循守旧政不使辩言乱之为臣者虽已成功不可以宠利居之先儒谓此是伊尹告归张本其实不然此所谓罔以宠利居成功者非必成功即去之谓也臯防稷契岂必皆奉身而退而后为不居乎葢微以成功为功即是居成功

咸有一德

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复辟告归而作是书义已明白故孔子止曰伊尹作咸有一德不复详序也一德二字方自伊尹拈出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

叙谓既复政厥辟书又谓嗣王新服厥命则是太甲归亳未几即告归也夫太甲既立不明伊尹费许多训戒费许多区处今幸悔过所以倚赖于师保者方深何求去之亟哉易之小畜以臣而畜君也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月几望君子征凶上九者畜之极小畜之道成也故既雨隂阳和也既处畜之而已安也是太甲悔过复辟之时也月几望则将与日敌矣君子于此犹进而不止则凶况桐宫之放自古所未有圣人者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此伊尹所以急归欤虽然不能不深虑也乍还宫庭遽离师保立德未固旧习易生不是君臣之间皆有一德则转移摇夺在反掌间耳故将告归之日专咸有一德之防极言天命人心之向背与夫国祚之存亡全系乎此德所以陈戒也

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

有命即有德者既曰有命又曰一德何也有命者固是其德为天所命然亦有有德而天不命之不得以有天下孔子是也必也歴数当在躬方谓之有命眷求一德所以兼举而并言也非天谆谆然有言以启迪之也隂相黙佑使之足以有为若推之使出而不容己者无非天之所以启迪之也然论咸有一德受天明命直自谓尹躬暨汤将已与汤并説畧无逊避何耶先儒以伊尹自任天下之重者如此殊不知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与他人事体不同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固汤之言也顺天应人实是此二人共成其事况于太甲分为君臣义实父师今将告归恨不罄竭安得不以实告而事世俗形迹之嫌哉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德本一也二三者非德也意也不动乎意纯明浑融虽应酬交错万变万化未尝不一也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

此段当作五截看新服厥命而下是欲太甲以德自勉也任官而下是欲太甲择一德以自辅也德无常师而下是敎之以师资一德之法也俾万姓而下是敎之以证验一德之实也克绥而下是极言一德之效也太甲即位几年矣如何谓之新服厥命葢桐宫之放今始复辟是新服厥命也左右大臣为师保则必惟其人断断曰其人正是指言一德若伊尹者真其人也何也大臣之事上则辅成君德下则泽润生民致君泽民甚重甚大可易用乎可不谨乎必惟和惟一者而后可也和融和也日用纯一融融怡怡所谓和也和即一一即和也观伊尹所论独言尹躬暨汤其他诸臣皆不得而与则是非纯德孔明优入圣域岂易当一德之名哉虽然有臣而不知所师师而不知所择犹无益也大凡进德初无常师惟主其善者以为师善亦初无常主惟合于能一者乃为尽善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而其徒乃见许行而大悦谓之主善可乎孔子问礼于老耼问乐于苌问官于郯子至若文王既没斯文在兹的的心所谓符节之合者则断不容泛及其协于克一之谓乎虽然自以合一而未至于大同亦未善也直是万姓之众莫不皆曰大哉王言庶乎其可也然徒王言之大而未信王心之一抑犹未也既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方是心口相应方是表里如一而后一德之在我者非偏见也非曲学也四海九州大同之心不可诬也夫如是始能安先王之禄而永致众民之生矣呜呼伊尹为太甲讲明一德其精密如此哉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伊尹上文无非敎太甲勉进一德可谓备至矣然或有自广之心则非所以一德也于是复叹而言拳拳如此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太甲子伊尹既告老死于家而沃丁葬之于亳以三公之礼葬也序曰既葬曰遂训葢伊尹元老虽已致仕所谓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者及既葬亡矣不可复见矣咎单遂训沃丁以伊尹之事而作是故名沃丁非特明谟大训使沃丁知所守而咎单亦守之以为鹄的也既葬遂训若不容少缓者亦是乗沃丁尊礼感慕方新而急投之咎单汤旧臣作明居时已为司空太甲没而沃丁立其居辅遗托孤之任者欤伊尹论咸有一德惟曰尹公暨汤及其身后虽同列故老犹不忘取法自言之而无所嫌人法之而无所忌呜呼盛哉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伊陟尹之子太戊沃丁弟之子祥妖也史记云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日莫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欤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乂是此书作于治王家有成之后也序不言太戊问伊陟一节而径言伊陟赞于巫咸葢此序专为咸乂四篇而作巫咸因伊陟之赞而治王家有成故史氏追述始末而成书也大抵妖祥随感而生禾异亩同颖所以彰周公之德桑楮合生于外朝岂居燮理之任者于协赞之义有亏欤君奭云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巫咸必是专总理王家庶务者伊陟所以特赞之也史记曰陟对太戊之言云云而孔子特书曰伊陟相太戊则其责殆有归矣

太戊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此伊陟原命二书之序也太戊赞于伊陟岂惧而有问卒从修德之説而有是欤原臣名既赞伊陟而遂命原故有曰伊陟曰原命二书皆因赞伊陟而作也书虽不存要无非君臣问答修德弭变之言耳桑谷有祥伊陟赞巫咸太戊赞伊陟君臣上下戒谨恐惧如此此太戊所以为贤而伊陟承家法先儒因书之先后遂谓伊陟先告巫咸而后告太戊殆未必然诸书虽皆桑谷一事而二序乃因书之篇次而作史记所言次第可攷况书之作又各有首尾正不必泥也禹宅帝位已载之大禹谟而臯陶谟益稷所记往往皆未宅帝位前与同列问答之语岂可以篇次定事之先后乎

仲丁迁于嚣作仲丁

仲丁太戊子汤始迁亳至仲丁乃自亳迁嚣陈迁都之义而作是书也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史记云仲丁崩弟外壬立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仲丁迁嚣再世而复迁也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祖乙河亶甲之子自仲丁再传而河亶迁相自河亶一而祖乙迁耿虽曰有因而迁然河亶甲时殷道复衰矣衰世之君岂能为可久规模宅都定卜必不甚审隄防捍御必不甚周所以数数不定如此祖乙贤王又有巫贤为辅迁耿之后虽圯壊于水但只修德不复议迁直至盘庚七世而后始治亳殷也愚谓迁都之疏数固系人君之贤否国体之盛衰汤迁亳祖乙迁耿皆数世亦必是规模可久非偶然也因感圯耿不迁有坚忍特立之见与泛泛挈挈者不同故斯义【案此本郑康成之説】惜书不存不得见其所以不迁之举措耳耿地在河东皮氏县耿乡

融堂书解卷六

猜你喜欢
  广扬名章第十四·佚名
  御製題鶡冠子·鹖冠子
  卷之七·子华子
  卷五·湛若水
  春秋大全卷十·胡广
  卷一百九十四·秦蕙田
  第五 飞箝 3·王诩
  解老 译文·韩非
  卷四百一十七·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卷二十二·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玄奘
  人与傍生之取舍·太虚
  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太虚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安石·唐圭璋

      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生于天禧五年(1021)。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朝,除翰林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晚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元祐元年(1086)卒,年六十六。赠太师,谥曰文。崇宁

  • 卷二十五·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五明 梅鼎祚 编清商曲辞【西曲歌】西曲歌【古今乐録曰西曲歌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襄阳蹋铜蹄采桑度江陵乐青阳度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女儿子来罗那阿

  • 卷六百五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一方干山中言事日与村家事渐同烧松【一作畲】啜茗学邻翁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户凉生薜荔风书幌昼昏岚气里巢枝俯【一作夜】折雪声中山隂钓叟无知已窥镜撏多鬓欲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九景泰七年十月丁酉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革独石马营等边仓管草副使从右佥都御史李秉所奏也○以故太监李德所建灵福寺并园地赐锦衣卫

  • 附錄·王世贞

    錦衣志  (明)王世貞 撰 (四庫全書文章&middot;集部&middot;總集類&middot;辨體彚選卷六百二十四) 燕王初起帥師蕩山東度臨邑臨邑書生紀綱叩馬首請効王與語恱之綱善騎射頗目法家言便辟應對精刻詭秘耐逆鉤人意所嚮先發以

  • 皇王大纪卷二十五·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康王丧葬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制衾冒棺椁使死者有终生者无憾歴夏商至周而礼节大备凡病革者内外皆扫寝东首于北牖下废牀彻防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气絶男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六·纪昀

    列传金 【十四】○金十四完颜匡完颜纲图克坦镒通吉思忠 穆延萨克达完颜匡完颜纲图克坦镒通吉思忠穆延萨克达△完颜匡完颜匡本名苏色始祖九世孙事豳王永成为其府教读大定十九年显宗命詹事乌凌阿愿择德行淳谨才学该通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八十四·纪昀

    列传五代 【四】○五代四史建瑭【匡翰】 王建及 元行钦安金全 袁建丰 西方邺符习【乌震】孔谦张延朗 李严李仁矩 毛璋朱宏昭 刘延朗 康思立康义诚 药彦稠史建瑭王建及元行钦安金全袁建丰西方邺符习孔谦张延朗

  • 耶律有尚传·宋濂

    耶律有尚字伯强,契丹族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朝东平为官,因安家于东平。有尚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拜许衡为师,并成为高足弟子。他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尤其把“诚”作为治学为人的根本。其言行莫不遵循规矩,无论是认识他或不

  • 王孙兰传·张廷玉

    王孙兰,字畹仲,常州府无锡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成都知府。蜀王同族人虐待百姓,百姓聚众焚毁内江蜀王府,孙兰进行安抚,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父亲去世后孙兰服丧。期满,启任绍兴官员。在绍兴有政绩,升为广东副使,分巡南雄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吕思勉

    中国自海通以来,和外国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极多,而其最甚的,则无过于关税税率的协定。现在世界上,经济竞争,日烈一日。贸易上的自由主义,久成过去;各国都高筑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独税率受限制的国,则不能然。所以旧式

  • 卷四·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四明 孙防 编尚书中候谨按隋志河洛七经纬合八十一篇又有尚书中候洛罪级五行传杂谶等书则中候属谶不属纬矣其说云孔子求尚书以其十八篇为中候以故汉世之学纬候并称考梁志八卷隋惟五卷今所见寥寥

  • 第十四章 8·辜鸿铭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辜讲孔子说:“一旦有影响力,发挥起来就很容易;一旦公正无私,指示也就不会被忽视。”

  • 内篇&middot;德充符第五·庄子

    [题解]《德充符》以义名篇。“德充符”中的德本为得,进而指德行,充为充实,符为符合。德能充实于内,物能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合。《德充符》主要说明了庄子的道德观,全篇写了王胎、叔山无趾、申徒嘉,支离

  • 卷十四·赞宁

    ◎明律篇第四之一(正传二十人附见五人)○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大慈)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洎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迪伦马特

    著名的贝尔拉赫探长是无可非议的主角,为主持公道、惩治犯罪而施展才华,从容面对上司的冷谈、重病的折磨、世俗的偏见,成为维护法律的一把利剑。故事讲述侦探长贝尔拉赫为追究大罪犯加斯特曼的罪行,多年跟踪,斗智斗勇,然而因

  • 道门定制·佚名

    道教斋醮科仪之章典。十卷。题道士吕元素集成,朱陵真隐胡湘龙编校。成书年代不详。撰者生平不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该书十一卷。前五卷为南宋道士吕元素撰。元素作书于南宋孝宗时。后六卷为元素门人吕太换所补。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李叔同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