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四度以上的事
向来度量一物事,只一、度量其若干长,二、度量其若干广──广长仅分位假,非具体物──,三、度量其若干厚,便以谓尽了。新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为一物事,必要加入什么时,以为第四重的度量,乃能尽致。故不管说什么物事,都要将时加入为度量;就是要说这一物事是若干长广厚,更要加入说在什么时是若干长广厚了。因为这一物事,在换一时候,便不是此所说的长广厚故。这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四度说,影响于今日算学等各种科学思想,起了一个大变化。
但细为考究起来,四度说亦祗可度量仅一刹那存在的物事而巳。若空中一现即灭的电光,仅一现的若干广长厚故,以不相续,自无过未,故但以某一刹那之长广厚度而止也。若言此时的长城或此时的地球,在此时的即具有昔时的,故除此时之外必更度以此时以前之时代经过。若地质学上之某纪某纪,以及长城之何时建筑何时改修等,则不惟以此时的现在度之可了,必更加以前的过去以度之,则须五度矣。夫长广厚为空间三度,非长广不易显空间;非现过──今古──不易显时间。故稍占空间之事物必有长广,稍占时间之事物亦必有今古。宇宙世界,宇界即广长厚,宙世亦即今古。故除仅现一刹那以外之物体,必应皆须五度度之。然细言之,所知事物,实无仅现一刹那者,故无不皆须为五度。
然犹未也,此五度祗可度诸死物耳。以诸死物死定如此,在过去时虽曾以他事物相加而经转变;然今祗论此物,不涉及其他之事物,则此死物必永死定,无有未来之变,故无复未来之时代。然诸生物则便不然,今度一夏草,则前有春青后有秋黄同时可度;度一壮年人,则前有孩童后有老耄同时可度;故度诸生物,必于长广厚现过之上,更加未来而为六度。然细按之,一一事物,既实无仅一刹那而以有现过相续,且相续中必缘他物交涉而有转变,然则亦必实无独不转变之死物者。既无死物而莫非转变之活物,则皆可有未来之度,故又靡不须有六度(至此有相续假)然犹未也,使此一六度物──譬长城──,与其他六度物──譬炮弹或人身──,若一若二若多交加相涉──自他和合──,转变起一事物。譬长城炮弹合为毁,氢氧合为水,五人合为团体──社会属此──,此则必更加一群义度之──中文若仁、若偶、若众、若群,皆是六度;佛书若蕴、若聚、若集、若和合等,亦皆如此──而乃能充足。故二事──或二缘、或二法、或二事素、或二论理的元子──以上相加而起之事变,必须有长、广、厚、现、过、未、群之七度。然深究之,一一事物,莫非二事素以上之一聚──莫非众缘生法──,则靡物不须有七度──三个人立足点不同,则所见物方、位、时代亦异,亦属于此──(至此有和合假)。
然犹未也,七度盖才可以度生物聚耳,度有情聚,则尚未足。何者?前生物变,亦定律变,但为被变,非自能变。而有情心识聚,虽亦同被所变,而有一分即为主动之能变力;缺此能变则不能充足以测度有情心聚。故必于长、广、厚、现、过、未、群之上,更加第八度之能变。然精究之,一一事物,既靡不续转而合变,应无有离能变之所变物──唯识义──,变不离能,则事物无不须有“能”加入为八度矣。
然犹未也,此八度才可度粗浅识中──前六识或前七识──之情非情界耳。若深细识中之心境,则犹有待──深细识指阿陀那识──。夫粗浅识上之情非情等,皆相续而恒转,亦相摄而和合。以何而得续而不断?以何而得摄而不散?不断不散,则由有大潜势──异熟一切种命根阿赖耶──以为统持;持续不断故恒转,持摄不散故和合。粗显的恒转和合之钜变相,则有情有生长老死,而器界有成住坏空。然“能持”之潜势力深细的恒转摄藏,则永均衡;故能持续持摄,令粗浅的情非情界之生长老死、成住坏空,永远循环而不息。彼前八度皆为所持,而此则为能持。故此必于长、广、厚、现、过、未、群、能之上,更加一持为第九度。然穷究之,粗浅识情非情界,完全即是阿陀那识,以粗浅识了粗浅相,则为情非情界;以深细识之深细相,即为阿陀那识心境。粗细识相有殊,实事不二,故依胜义,一一事物莫非阿陀那识,亦复靡不须有九度。
然犹未也,前之九度,仅能度量事之幻相,犹未能度量事之真相。事之真相,超一切度量而不可度量,谓之事事无碍一真法界。然以此不可度量而超一切度量以度之,则此超量,即为十度。在第十度,一一事物,皆小大无碍故──长、广、厚──,小大重重无尽;皆久暂无碍故,久暂重重无尽──现、过、未──;皆一多无碍故,一多重重无尽──两六度以上之合群──;皆主伴无碍故──亦曰能所无碍──,主伴重重无尽──两七度以上之不离──;皆隐显无碍故,隐显重重无尽──两八度以上之不二──;皆真幻无碍故,真幻重重无尽──即九度之量事,是十度之超量法界,即十度之超量法界,亦即是一一度量事──。一一事物皆为无碍一真无尽法界,平等平等,圆满圆满。此为事事真相,唯是如来正遍知量之所知量。此度量即超度量故,一切度量至此皆息,更无有上。
故依无上胜义胜义,如来正遍知量,随拈一物皆为法界:亦长、亦广、亦厚、亦现在、亦过去、亦未来、亦自亦他、亦知所知、亦持所持、亦幻非幻,而亦非长、非广、非厚、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非自他、非知所知、非持所持、非幻非幻,以超量为量量即超量故;随度一事,皆须十度。若依世间胜义,度一一事皆须七度;若依道理胜义,度一一事皆须八度;若依证得胜义,度一一事皆须九度。唯依世间世俗而谈,区别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长”“广”“厚”“现”“过”“未”“群”“能”“持”“超” (超量理)︵ ︵ ︵ ︵ ︵ ︵ ︵ ︵ ︵ ︵ 刹 已 将 合 能 持 超 点…………线 面 积 那 变 变 变 变 变 量 物 物 物 事 事 事 事 ︶ ︶ ︶ ︶ ︶ ︶ ︶ ︶ ︶ ︶ ︵色 阿 量 两聚 陀 超 个心 有 那 : ︵ 抽 时 以聚 识 : 分 象 间 上以 情 : : 位 理 空 相 具至 : 超 假 ︵ 间 续 体人 类 : 量 ︶ 算 具 假 的聚 : 而 学 合︵ 或 度 具 的 成社 量 一 论 物会 心 的 切 理 体 ︶︶ 超 量 的 ︵ 识 量 之 ︶ 和 法 法 物 合 聚 界 界 │ 假 │ ︶ │ │ │ 点线面为理法界 九为理事无碍法界 偏具足十度的法界 三至八为事法界 十为事事无碍法界
夫爱因斯坦仅发表相对的四度论,已能使科学界的思想起大变化,若能将此相对而绝对又绝对而相对之十度论,影响入科学界,其思想之变化又将何如欤!然数千年前佛家早已发明而发表之矣。今以一世人皆以爱因斯坦四度的相对论为新异,故特将此佛家的陈旧古说比较而言之。(见海刊第八卷第十一二期合刊)
猜你喜欢 第十八章 比丘尼教团·佚名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一·吹万广真 佛说宝雨经卷第三·佚名 与罗素先生之谈话·太虚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增辑丹霞淳禅师语录·丹霞子淳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太虚 卷第四十二(第七诵之一)·佚名 卷之三十·纪荫 选刻角虎集小序·佚名 卷第一百八十七·佚名 梦东禅师遗集·彻悟 解脱道论 第七卷·佚名 第三十章 吉祥达摩波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