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六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住建州大仰宝林禅寺语录

结制上堂。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几幅素缣描不出。博山出世。亦为一大事因缘。一条白练蓦头穿。破颜老汉曾相委。多少人天受热瞒。诸昆仲此事不从功行得。不从修证得。不从思维得。不从禅定得。饶你将自己身心炼得。如枯木寒灰。百年在定。终如一个死人。於本分事中。全无交涉。所以道。直饶到澄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此犹是生死岸头事。诸昆仲直须向花柳街前。逴得九衢春色。芙蓉岸上。带来八面秋风。始能应用无亏。随缘自在底日子。诸昆。仲还知博山今日底行履处么。良久云。祇有一双穷相手。未曾轻揖等闲人。

上堂。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知尽无知。无知知要。博山昼起暗眠。算来恰恰。却好对谈。无论是和非。三寸舌头胡乱扫。有问禅。夜深明月照窗前。有问道。无角泥牛卧荒草。有问法。南岳石头苔路滑。有问僧。眼中瞳子面前人。更有当阳向上句。分明说与君须记。从来孝子讳爷名。等闲拈出同儿戏。诸昆仲博山。今日拈出。可谓。不惜家珍也。祇要诸人领略。不然则辜负大众去也。复笑云。不辜负剩栽无影树。留与后人看。

上堂。佛法有因缘。因缘非佛法。彼此不相涉。莲华从口发。昔释迦大师。托质阎浮。降神兜率。未受羯蓝之孕。便展无碍之锋。现世界而无边。化众生而无量。检点将来。要且不曾度着一个。既出母胎。舍皇宫之快乐。受雪岭之饥寒。睹明星而悟真常。即尘劳而成佛。事要且不曾悟着一法。及乎开场四十九载。谈经三百余会。龙宫塞满。而法界全彰。要且不曾谈着一字。逮末后。拈花示众。便云。有教外别传。说印心之妙偈。付上行之金襕。要且不曾传着一丝。及乎三千七百。承虚接响。人人拖泥带水。而棒喝交驰。各各带水拖泥。而眉毛倒竖。要且不曾沾着一滴。今日博山。远承慈荫。虽是他家儿孙。要且不行他故辙。是佛亦刬。域内不留朕兆。是魔亦刬。缘中岂涉尘劳。是僧亦刬。拂罗汉之我人。是法亦刬。出智眼之金屑。当此法筵之际。向苍烟紫雾之中。细观豹变。於流沙绝域之外。捷见飞黄。直下举向上机。彻头示末后句。诸昆仲既是直下。唤甚么作向上机。既是彻头。因甚是末后句。复笑云。金背黄牛眠绿草。银蹄黑犬吠青天。

上堂。心本是佛。智本是道。认奴作郎。终成不肖。东寺要索镇海珠。仰山倾出一栲栳。释迦弥勒为渠忙。带累博山浑落草。不落草。万里山河明杲杲。西湖水浸碧琉璃。南海波斯无处讨。诸昆仲当此时也。秋日微微。秋菊离离。秋雁南飞。秋猿夜啼。古所谓。欲知佛法。当观时节因缘。今时节至矣。作么生是本成佛底心。以手约云。看看。傍观者哂。当局者迷。参。

上堂。诸昆仲须善巧。弥勒布袋头。祇要今时了。耍笑与讴歌愈听声愈好。且如博山上堂。大众听法。毕竟承谁恩力。稽首慈氏大师。神通不同小小。

上堂。昨日是重阳。今朝不见九。惟有破落僧。面南看北斗。懒烹石女茶。酷爱曹山酒。棒打石人头。不落瞿昙后。诸昆仲通玄一脉。智者知疎。不动金鞭。白牛逈野。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浑家不着孝。扑碎玉琉璃。拟向溪西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罢拈金弹子。大地没闲人。不如随分纳些些。秋风多带杀。秋露逼人寒。诸昆仲更须知。人牛不见海湛空澄。涓滴非声。千山不露。恁么时节。转位就机一句。作么生道。堪笑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上堂。云居佑禅师云。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好个真消息。凭君仔细看。诸昆仲此四句偈。如哑子作通事。分明举似於人。祇要披襟领荷。博山今年。到宝林寺。恰恰应者个时节。不免注解一遍与大众。结个出世大因缘也。月色和云白。人居翠盖东。更求亲切句。欵乃月明中。松声带露寒。冷落绝跻攀。浑身赤骨历。坐破藓苔斑。好个真消息。全归顾盼中。夜深人尽晓。清碧许谁同。凭君仔细看。当下骨毛寒。携筇深嶂里。趺坐听缗蛮。诸昆仲且道。博山注解还。彻古人意否。一声铁笛归来晚。笑展家风烂熳看。

上堂。说一个禅字。好与三十棒。杖头有眼明如日。说一个法字。好与三十棒。优钵无根满树花。说一个佛字。好与三十棒。分付老卢高着眼。说一个僧字。好与三十棒。莫教流落在天涯。过得潇湘渡口。便知清白人家。管甚烟云埋没。从教黑豆生芽。翻思昔日云门老。卸却铁枷。真个好一棒打杀。贵太平免使儿孙落荒草。诸昆仲开眼说梦。醒亦是迷。白酒青盐。我乃是谁。寒氷烈火。痛下针锥。今古几多伶俐汉。分明辜负一双眉。复笑云。博山罪过。

上堂。我有一句子。当下绝罗笼。遇险收双足。登山跨远峰。云凝天欲晓。雷震鸟潜踪。瑞草和根拔。昙华彻蒂红。三玄称绝唱。九带应奇逢。淡淡澄江汉。啾啾较蠛蠓。不吐南山雾。何妨八面风。兔角情方瞥。龟毛意转浓。拈香添社火。择菜挫来锋。石女频加额。木人幸敛容。颇厌堆山富。还期彻骨穷。倒骑折足马。蹋碎玉屏风。诸昆仲此句。乃宗门以肯綮之谈。博山今日尽情吐露。若要会此偈意。从水晶宫里。穿下过来。打破琉璃缾子。然后向十字街头。与博山相见。更有话在。

上堂。诸法不自生。高楼石女夜吹笙。亦不从他生。展似眉毛作么生。不共不无因。青山隐隐碧棱层。是故说无生。漫江水浸石头城。几多猎犬寻羊迹。谁知一马生三寅。髫齔喜从城下看。暮年不见白头人。黄菊落英秋又过。不知谁会凭栏情。识尽髑髅听犬吠。销乾枯木喜龙吟。诸昆仲更有三玄与三要。铁胆铜心无处讨。吸乾沧海。露出珊瑚枝。冲开碧落。不顾无根草。诸昆仲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上堂。世尊拈花。久晴雨也。迦叶微笑。久雨晴也。航海西来。衣线绽也。断臂酬心。骨髓露也。疯颠求忏。罪性空也。倩人书偈。本无物也。南岳磨砖。牛非驾也。马祖一喝。雄峰震也。三日耳聋。聪无敌也。踢倒净瓶。世界倾也。三遭痛棒。杖开眼也。卸却铁枷。脚胫断也。过水拶着。渠是我也。睹影大悟。我非渠也。迤逦行脚。知亲切也。博山大似不肖儿孙。简点祖宗过失。今日不免翻案。做个克家子。将七珍八宝。收拾在一处。然后跨白牛而坐断十虚。乘清风而游乎八极。斫尽青松。惊起千年白鹤。高登碧嶂。蹋翻几片闲云。然虽如是。更须知。博山野牧樵情。始到大安乐处。不然。直饶圣处受生。未免竿头险堕。

上堂。栴檀丛林。栴檀围绕。既披龙树影。不问邓林材。荆棘丛林。荆棘围绕。鸿鹄虽有志。安识海云低。荆棘丛林。栴檀围绕。客来虽不待。应物善知时。栴檀丛林。荆棘围绕。高楼声渐细。移月过沧洲。古人指出此四种丛林。敢问。诸上座毕竟在那一种丛林。安身立命。博山曾一一穿过。今与大众。开几重关锁。要入之者。不可儱侗。善而择之。若说栴檀丛林。穿过荆棘丛林。几点翠封阶下石。数行雁过楚天秋。若说荆棘丛林。穿过栴檀丛林。不因樵子径。怎到葛洪家。若说栴檀丛林不是荆棘丛林。荆棘丛林不是栴檀丛林。竹风与蕙兰分香。松影适云烟异色。若说栴檀丛林即是荆棘丛林。荆棘丛林即是栴檀丛林。水中择乳。须是鹅王。敢问。诸昆仲。博山今日。在那一种丛林。良久云。野老不知庵外事。殷懃只向佛前灯。便下座。

上堂。达磨不虚传。二祖不虚受。碧眼胡僧皱两眉。看来不着随人后。密究深裁。全火祇候。龙隐长空。鸡鸣白昼。诸昆仲当知。鱼游陆地。笑杀陕府铁牛。虎踞冲衢。惊倒嘉州大象。法界撮来一粒。泰山只重三斤。到此则罢扳云树。懒听风柯。饮啄随缘。无循轨度。有时在太阳门下。而玄唱玄提。有时在明月堂前。而分斤分两。有时在芳草波心澡浴。而手折青莲。有时在紫罗帐里讴歌。而针环玉线。诸昆仲纵有欢客嘉宾。向甚么处。与博山相见。良久云。前村烟浪里。犬吠有人家。

上堂。博山门庭宽旷。应接周流。宝镜高悬。珠帘倒卷。闲花野草。翻性地之灵苗。篆缕香云。示缘生之实相。进得博山门。则百千万亿门。一时透彻。妙叶该通。重重无尽。诸昆仲且道。博山门如何进。以手弹指云。是处是弥勒。无门无善财。

上堂。春雨淋不去。琼花生碓嘴。夏日晒不乾。深阴净如洗。秋月颇相宜。澄潭不见底。冬雪冻法身。飘飖千万里。四季共一年。循环差可拟。寒暑不同时。彼此非相似。恁么也不得。黄河水倒流。不恁么也不得。虚空生两耳。恁么不恁么总不得。烧火拾枯柴。游山观止水。恁么也得。买石得云饶。不恁么也得。移花兼蝶至。恁么不恁么总得。碧沼间红蕖。清风翻白羽。诸昆仲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么字。以手画一圆相云。白牛放去无踪迹。空把山童赠铁鞭。

上堂。古镜[涧-日+活]一丈。世界阔一丈。世界阔一丈。火炉阔一丈。火炉阔一丈。法座阔一丈。法座阔一丈。髑髅阔一丈。髑髅阔一丈。眼睛阔一丈。如何是古镜隐显。几微无欠剩。如何是世界。拈来掷去椰子大。如何是火炉。深拨寒灰有点无。如何是法座。坐谈谁管天花堕。如何是髑髅。赵州东壁挂葫芦。如何是眼睛。团圞光莹若铜铃。诸昆仲今朝初一。明日十五。雪峰抛球。禾山打鼓。大家齐贺太平年。聋者聋兮瞽者瞽。惟有窗前白兔儿。带角钻归三尺土。咄。下座。

上堂。天不盖地不载。逢贵买遇贱卖。进前才索商量。漆桶依然不快。诸昆仲须是全身拶入。彻底翻开。大唐国里没禅师。沸铁烊铜难下口。今有一事。问汝诸人。水底石头颠倒走。云中泥雁往来飞。者个若是即头上安头。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者个不是即斩头求活。如一月真。其中更无。是月非月。目前无法。意在目前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斫却月中桂。清光影更多。诸昆仲诸方将宗注教。博山将教注宗。还有优劣也无。注则注矣。破则破矣。且道夹山意。在甚么处。好鸟尽从林下过。凤凰不恋旧时巢。

上堂。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富嫌千口少。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贫恨一身多。泰山与华岳争衡。少室共雄峰侧耳。腹藏四大海。脚蹋须弥卢。於金轮际下。探不二之真源。向香积界中。抟无殊之法食。此犹是门庭施设小不思议。衲僧分中。了无交涉。诸昆仲须知。法外无身。心外无境。智外无土。空外无尘。纤芥方投。千门洞达。一尘才起。大地全收。结庵摩罗果於不思议之乡。植栴檀陀林於无阴阳之地。且道。古今阿谁。得恁么受用。惟有傅大士较些子。君不见。山海坦然平。敲氷来煮茶。惜乎此老早矣。未曾得见博山。若见博山。好与痛棒。还是赏伊罚伊。要渠识痛痒始得。诸昆仲此事不要与列位公子得知。若知时将谓佛法容易也。然虽如是。且道。那个皮下无血。珍重。

上堂。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月中丹桂和根拔。海底泥牛蓦鼻穿。於诸妄心。亦不息灭。红尘堆里排班立。白浪滩头撒手行。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腊月火烧无影树。三春人唱采樵歌。於无了知。不辩真实。须弥顶上花冠子。非是人工蕴造来。诸昆仲。博山有不思议底炉鞴。将佛祖言教。炼成一个铁橛子。针札不入。水洒不湿。若唤作教。却又是禅。若唤作禅。却又是教。直饶於禅教中分别不生。更须知禅教向上有事在。且道。作么生是向上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住福州鼓山涌泉禅寺语录

开堂。拈香白椎竟。师曰。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尚余一枝。在博山手里。今日于涌泉堂上。供养大众去也。古德云。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难蹋古皇道。恁么说话。披心沥胆。彻底婆心。且道。作么生说个三八九底道理。卓拄杖云。黄河水溢黄河水。云雾山连云雾山。珍重。

结制上堂。三百年前。诸尊宿在此一片地上。东语西话。三百年后。博山在此一片地上。东语西话。虽则依模画样。大似捕空捉影劈水寻踪。简点将来。不无渗漏。虽然如是。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诸昆仲若知得。彼时即此时。不见有三百年前。此时即彼时。不见有三百年后。所以道。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此犹是教家事。更须知有宗门下长处始得。且道。如何是宗门下长处。卓拄杖云。朔云凛烈。吹开寒谷之花。石火辉煌。拍破木人之掌。珍重。

上堂。春日乍寒乍暖。春风倐有倐无。若从者里会去。佛法天地悬殊。不从者里会去。向甚么处会。才涉思惟成群作队。不思惟处意如何。行人更在青山外。今日博山。亲历其境。有一首偈。分明举似大众。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蹋破苍苔知几层。正恁么时谁会意。白云深处坐禅僧。卓拄杖云。咦。谁是其人。珍重。

上堂。举拂子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古人恁么道。独步全提。至微至着。超规越矩。方圆可成。先贤朱晦翁。尝以此偈。示门人曰。吾儒无此等语。晦翁可谓知言也。诸人还知么。月渚风林。流出现成公案。莺声鸟语。宣扬不二法门。云中之木马长嘶。山外之泥牛倒走。毋居正位。不犯当头。坐断十方。不通凡圣。然虽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一缝子始得。且道如何是向上一缝子。良久云。口是祸门。

上堂。天地旋山河走。面南辰看北斗。家乡田地谩商量。肉髻明珠谁不有。诸昆仲论肉髻之明珠。贵在亲知。论家乡之田地。贵在亲到。亲知则取之不竭。用之无穷。亲到则春耕秋获。布种以时。果得如是受用。譬如掷剑挥空。毋论及与不及。此等说话。大似嚼饭喂婴儿。诸人分上。因甚么不荐。卓拄杖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上堂。黑狗烂银蹄。白日通霄吠。石女倒拈针。木人相对语。诸昆仲於此四句上透得过。四方八面来。虚空连架打。所以道。一双孤雁。贴地高飞。两个鸳鸯。池边独立。可谓。明珠在握。宝镜当台。胡汉俱来。隐讳不得。诸昆仲团大千於掌上。掷化土於他方。探香水於金轮。果能如是。也尽奇特。但切不得动着。动着则打折汝等驴腰。卓拄杖。下座。

上堂。卓拄杖云。转山河。归自己。月明当户照。转自己归山河。风冷厌山居。撞钟撞着老僧心。祥云从地起钟声。为甚么披七条衣。宝盖自天垂。总不恁么道。又作么生。不是家乡客。徒劳话岁寒。此五种见地。虽则赏罚分明。也要诸人委悉。有一人。在蕴界屏处。说非法语。犯十三僧伽婆尸沙。有一人。在净白地上涕唾。犯一百应当学。有一人。拨草瞻风。搀行夺市。有一人。露盘卓荦。解作家方。有一人。针札不见血。火烧不知痛。病在膏肓。不堪疗治。若有人。於此简点得出。博山分付拄杖子。一任天下横行。其或未然。卓拄杖云。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六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十四·佚名
  卷第十·祖琇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卷之十·密云圆悟
  坐禅三昧经卷下·佚名
  第十五品·佚名
  卷第二·智旭
  佛说陀罗尼集经翻译序·佚名
  卷第三十六·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卷九十二·道世
  卷第二·李遵勖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有序)·智旭
  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卷下·佚名
  把门关好·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仁荣·唐圭璋

      仁荣号坚叟,邵武人。曾守水嘉。绍兴、隆兴间,两为两浙路转运副使,两守监安。   木兰花   监郡风流欢洽。

  • ◆稼村先生王义山(稼村类稿)·顾嗣立

    义山,字符高,富州人,生于宋嘉定间。义山治《易》兼词赋,四以赋荐。景定壬子,为九题之冠。壬戌试别闱发榜,考官见义山名,皆以得人为贺。廷试乙科,授永州司户关,累升通判瑞安军府事。丙子,宋大皇诏官民归附,遂还故山,以读书着文为事

  • 第三十三出 神诉·洪昇

    【仙吕入双调·柳摇金】〔贴引二仙女、二仙官队子行上〕工成玉杼,机丝巧殊,呈锦过天除。摇佩还星渚,云中引凤舆。却望着银河一缕,碧落映空虚。俯视尘寰,山川米聚。吾乃天孙织女是也。织成天锦,进呈上帝。行路中间,只见

  •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陈寿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英雄记曰: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

  • 列传第三十三 暴显 皮景和 鲜于世荣 綦连猛 元景安 独孤永业 傅伏 高保宁·李百药

    暴显,字思祖,魏郡斥邱人也。祖喟,魏琅邪太守、朔州刺史,因家边朔。父诞,魏恒州刺史、左□将军,乐安公。显幼时,见一沙门指之曰:"此郎子有好相表,大必为良将,贵极人臣。"语终失僧,莫知所去。显少经军旅,善于骑射,曾从魏孝庄帝出猎,一

  • 平吴录·孙旭

    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

  • ◎巡按夫人之威风·李定夷

    某巡按使卸篆后,移眷寄寓汉口英租界一码头太平街,而自回皖扫墓。其二姨太太王氏,系浙西良家女,前在豫南道任内所纳。宠擅专房,与正夫人极不相能。夫人乘某远离,竟乘隙将王氏大加鞭挞,且与其公子硬作主张,将王氏嫁作商人妇(初因

  • 第十七卷 明贡生 (二)·缪荃孙

    江宁府 张 鹏 句容县,嘉靖二年。 丁 昌 溧水县,嘉靖二年。 陆 德 六合县,嘉靖二年。 柳 江 高淳县,嘉靖二年。官知县。 杨时举 句容县,嘉靖三年。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二上晋王羲之【子元之 凝之 徽之 徽之子桢之 徽之弟操之 献之 许迈】王逊蔡豹 羊鉴 刘允 桓宣【族子伊】朱伺 毛寳【子穆之 安之 孙璩 宗人徳祖】刘遐

  • 九一五 满本堂为并无恩拔副贡科甲出身人员派充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九一五 满本堂为并无恩拔副贡科甲出身人员派充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日【真按:疑当作七,乾隆四十七年也(上下文均尚为四十七年,何故突来四十八年九月事),下同!○然下文(下页)有作捌者,则此或为排错位

  • 茅成传·张廷玉

    茅成,定远人。自和州开始从军,隶属常遇春麾下,攻克太平,授予万户。从定常州、宁国,晋升为总管。攻克衢州,授予副元帅。镇守金华,改任太平兴国翼元帅。从大军克安庆,援助安丰,激战鄱阳,攻克武昌,授予武德卫千户。不久晋升为指挥副

  • 卷二百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象纬考两仪明史天文志曰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说不背於古而有验於天其言九重天也曰最上为宗动天无星辰每日带各重

  • 卷三十八 乐记第十九·郑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夔欲舜与天下之君共此乐也。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父母之长养己,其辞未闻也。夔舜时典乐者也。《书》曰:“夔,命女典乐。”○夔,求龟反,舜臣。女音汝。)[疏]“昔者”至“诸侯”

  • 俟解 全文·王夫之

      俟解題詞  所言至淺,解之良易,此愚平情以求效於有志者也。然竊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俟解”,非敢輕讀者而謂其不解,懼夫解者之果於不解爾。其故有三:一者,以文句解之,如嚼蠟然,而未嘗解之。以己反諸其所言、所

  • 贪欲起盗心·孔子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干。” 【读解】 孔子的意思还是“子帅以

  •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太虚

    丹徒会音寺,即明季海潮庵,乃华山见月律师受具之道场也。历经废兴,而时一弘传戒法,清道光间,曾有德真静律师阐扬甚盛,后毁于红羊之劫。复于智慧德律师中兴之,民国之四年开坛传戒,犹有同戒录可稽。照如和尚继之,得松涛和尚、法莲

  •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佚名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阿难曰。吾从佛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因沙崛山中。王舍城内。有大长者。奈女之子。名曰耆域。为大医王。疗治众病。少小好学。才艺过通。智达五经。天文地理。其所治者。莫不除愈。死者更生

  •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佚名

    一卷,失译人名。说马头观音之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