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品

第一章 缘论

今称缘论。此处,依因缘之所缘法,[对于其他之法]依因缘而缘,不依所缘缘、无间缘、等无间缘而缘;或依所缘缘而缘,不依无间、等无间缘而缘。故言缘性是固定,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缘性是固定耶?(他)然。(自)思惟是因,其又非增上耶?(他)然。(自)若“思惟是因,其又为增上”者,依此汝应言:“依因缘而缘,依增上缘而缘。”(自)欲增上是非与俱生法增上耶?(他)然。(自)若“欲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俱生缘而缘。”

(自)精进增上是与非俱生法增上耶?(他)然。(自)若“精进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俱生缘而缘。”(自)精进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非是根耶?(他)然。(自)若“精进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是根”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根缘而缘。”(自)精进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非是道支耶?(他)然。(自)若“精进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是道支”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道缘而缘。”

(自)心增上是与非俱生法增上耶?(他)然。(自)若“心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俱生缘而缘。”(自)心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非是食耶?(他)然。(自)若“心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是食”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食缘而缘。”

(自)心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非是根耶?(他)然。(自)若“心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是根”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根缘而缘。”(自)思惟增上非是与俱生法增上耶?(他)然。(自)若“思惟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俱生缘而缘。”(自)思惟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非道支耶?(他)然。(自)若“思惟增上是与俱生法增上,其又是道支”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道缘而缘。”(自)尊重圣法而自身观察生,其又非所缘耶?(他)然。(自)若“尊重圣法而自身观察生,其又是所缘”者,依此汝应言:“依增上缘而缘,依所缘缘而缘。”

(自)前前之善法是依后后善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非习熟耶?(他)然。(自)若“前前之善法依后后之善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是习熟”,依此汝应言:“依无间缘而缘,依习熟缘而缘。”

(自)前前之不善法依后后不善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非是习熟耶?(他)然。(自)若“前前之不善法依后后之不善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是习熟”者,依此汝应言:“依无间缘而缘,依习熟缘而缘。”

(自)前前作无记法依后后作无记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非是习熟耶?(他)然。(自)若“前前作无记之法是依后后作无记法之无间缘而缘,其又是习熟”,依此汝应言:“依无间缘而缘,依习熟缘而缘。”

(他)不应言:“缘性是固定。”耶?(自)然。(他)依因缘而缘,依所缘缘而缘,依无间缘而缘,依等无间缘而缘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缘性是固定。

第二章 互相缘论

今称互相缘论。此处,于彼等之宗,言唯是“缘无明而有行”之经文,无谓“缘行而有无明”者,故唯无明是行之缘,然而行不是无明之缘,乃大众部邪执。

(自)缘无明而有行,不应言:“缘行而有无明。”耶?(他)然。(自)无明非与行俱生耶?(他)然。(自)若“无明与行俱生”者,依此汝实应言:“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无明。”

(自)缘爱而有取,不应言:“缘取而有爱。”耶?(他)然。(自)爱非与取俱生耶?(他)然。(自)若“爱与取俱生”者,依此汝实应言:“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爱。”

(他)“诸比丘!缘老死而有生,缘生而有有。”有如是之经耶?(自)无。(他)依此,缘无明而有行,不应言:“缘行亦有无明。”缘爱而有取,不应言:“缘取而有爱。”

(自)“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识。”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无明,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爱。

第三章 世论

今称世论。此处,“诸比丘!此等三是言依”依止之经,为“称以时之义世为圆成”之邪执,称世是唯时之施设以外,无何等之圆成,然“色等之蕴是圆成”之区别,言“世是圆成耶?”是自论师之问。

(自)世是圆成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过去世是圆成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未来世是圆成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现在世是圆成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过去之、色、受、想、行、识是过去世耶?(他)然。(自)过去是五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未来之色、受、想、行、识是未来世耶?(他)然。(自)未来是五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现在之色、受、想、行、识是现在世耶?(他)然。(自)现在是五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过去之五蕴是过去世耶?未来之五蕴是未来世耶?现在之五蕴是现在世耶?(他)然。(自)是十五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过去之十二处是过去世耶?未来之十二处是未来世耶?现在之十二处是现在世耶?(他)然。(自)是三十六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过去之十八界是过去世耶?未来之十八界是未来世耶?现在之十八界是现在世耶?(他)然。(自)是五十四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过去之二十二根是过去世耶?未来之二十二根是未来世耶?现在之二十二根是现在世耶?(他)然。(自)是六十六世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世是圆成。”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言依。何等为三?诸比丘!过去世如是有,依过去世发言。或诸比丘!如是,未来世当如是有,依未来世发言。或诸比丘!今如是现起,依现在世发言。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言依。”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世是圆成。

第四章 刹那顷刻须臾论

于刹那顷刻须臾论亦同理趣。因此,一切之刹那等是世之过程。

(自)刹那是圆成耶?顷刻是圆成耶?须臾是圆成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须臾是圆成。”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言依……乃至……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言依。”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须臾是圆成。

第五章 漏论

今称漏论。此处,于四漏以上,外称为漏;依此,四漏是不为有漏,是故言“四漏为无漏”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自)四漏是无漏耶?(他)然。(自)是道、果、涅槃、预流道、预流果……乃至……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四漏是有漏。”耶?(自)然。(他)有他漏,依此,彼之[四]漏是有漏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四漏是无漏。

第六章 老死论

今称老死论。此处,老死是非圆成[法],故皆不应言世间与出世间。因此,于言“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二者,老死则不说于世间句及出世间句中。故不取此相,言“出世间法之老死是出世间”者,乃大众部之邪执。

(自)出世间法之老死是出世间耶?(他)然。(自)是道、果、涅槃……乃至……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预流道之老死是预流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预流道之老死是预流道耶?(他)然。(自)预流果之老死是预流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来道……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道……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道之老死是阿罗汉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道之老死是阿罗汉道耶?(他)然。(自)阿罗汉果之老死是阿罗汉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之老死是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出世间法之老死是世间。”耶?(自)然。(他)是世间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实于出世间。

第七章 想受论

今称想受论。此处,想受灭尽定是非于如何之法,言四蕴之灭,非世间,亦非出世间;然而“非世间之故是出世间”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自)想受灭尽定是出世间耶?(他)然。(自)是道、果、涅槃……乃至……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然不应言:“想受灭尽定是出世间。”耶?(自)然。(他)是世间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实是出世间。

第八章 第二想受论

今言“非出世间之故是世间”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自)想受灭尽定是世间耶?(他)然。(自)是色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受、想、行、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欲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色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是无色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想受灭尽定是世间。”耶?(自)然。(他)是出世间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想受灭尽定]实是世间。

第九章 第三想受论

今言此应死者、此不应死者,有情无死法性之决定,言“入想受灭尽定者亦应死”,乃王山部之邪执。

(自)入想受灭尽定是死耶?(他)然。(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有以死终之触、以死终之受、以死终之想、以死终之思、以死终之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无以死终之触……乃至……以死终之心耶?(他)然。(自)若“入想受灭尽定者无以死终之心”者,汝实不应言:“入想受灭尽定者是死。”

(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是死耶?(他)然。(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有触、受、想、思、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无触、受、想、思、心耶?(他)然。(自)无触者有死耶?无受者有死耶?……乃至……无心者有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触者非有死……乃至……有心者非有死耶?(他)然。(自)若“有触者有死……乃至……有心者有死”,汝实不应言:“入想受灭尽定者有死。”

(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有死耶?(他)然。(自)入想受灭尽定者之身入毒,入武器,得火入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想受灭尽定者之身,毒不得入、武器不得入、火不得入耶?(他)然。(自)若“火不得入”,汝实不应言:“入想受灭尽定者是死。”

(自)入想受灭尽定者之身入毒,入武器,得火入耶?(他)然。(自)不成入灭尽定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入想受灭尽定者不死耶?(自)然。(他)有彼之决定,依其决定而定,入想受灭尽定者不死耶?(自)非有[如是之决定]。(他)若“有彼之决定,依其决定而决定,入想受灭尽定者非不死”者,汝实不应言:“入想受灭尽定者不死。”

(自)眼识具足者不死耶?(他)然。(自)有彼之决定,依其决定而决定,眼具足者不死耶?(他)非[如是之决定]。(自)若“有彼之决定,依其决定而决定,眼识具足者非不死”者,汝实不应言:“眼识具足者不死。”

第十章 令为无想有情论

今称令为无想有情论。此处,离想而转之修是名为无想定或灭尽定或想受灭尽定。如是之二想受灭尽定者有世间与出世间。此中,世间是凡夫而令为无想有情,出世间是圣者而不令为无想有情。无此区别而无分别,言“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者,乃说因部之邪执。

(自)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耶?(他)然。(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有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信、进、念、定、慧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无无贪善根……乃至……慧耶?(他)然。(自)若“无慧”者,汝实不应言:“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

(自)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耶?(他)然。(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有触、受、想、思、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想受灭尽定者无触、受、想、思、心耶?(他)然。(自)无触者有修道,无受者有修道……乃至……无心者有修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触者非有修道……乃至……有心者非有修道耶?(他)然。(自)若“有触者有修道……乃至……有心者有修道”者,汝实不应言:“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

(自)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耶?(他)然。(自)任何人入想受灭尽定者皆应为无想有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耶?(自)然。(他)此处为无想,彼处亦为无想耶?(自)然。(他)若“此处为无想,彼处亦为无想”,汝实不应言:“想受灭尽定者令为无想有情。”

第十一章 业积集论

今称业积集论。此处,言“称业积集者与业异之心不相应无记无所缘者”,乃安达派、正量部邪执。

(自)业与业积集是异耶?(他)然。(自)触与触积集是异,受与受积集是异,想与想积集是异,思与思积集是异,心与心积集是异,信与信积集是异,进与进积集是异,念与念积集是异,定与定积集是异,慧与慧积集是异,贪与贪积集是异……乃至……无愧与无愧积集是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业与业积集是异耶?(他)然。(自)业积集与业俱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积集与业俱生耶?(他)然。(自)与善业俱生之业积集是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与善业俱生之业积集是善耶?(他)然。(自)与乐受相应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乐受相应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与苦……乃至……不苦……不乐受相应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不苦不乐受相应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业积集与业俱生耶?(他)然。(自)与不善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与不善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不善耶?(他)然。(自)与乐受相应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乐受相应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与苦……乃至……不苦不乐受相应业俱生之业积集是不苦不乐受相应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业与心俱生,业是有所缘耶?(他)然。(自)业积集与心俱生,业积集是有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积集与心俱生,业积集是无所缘耶?(他)然。(自)业与心俱生,业是无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与心俱生,心坏之时,业坏耶?(他)然。(自)业积集与心俱生,心坏之时,业积集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积集与心俱生,心坏之时,业积集不坏耶?(他)然。(自)业与心俱生,心坏之时,业不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有业之时,有业积集耶?(他)然。(自)业即业积集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业之时,有业积集,由业积集而有异熟耶?(他)然。(自)业即业积集,是业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业之时,有业积集,由业积集而有异熟,异熟是有所缘耶?(他)然。(自)业积集是有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积集是无所缘耶?(他)然。(自)异熟是无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业与业积集是异耶?(他)然。(自)非世尊所仰耶?曰:“富留那!或有恼害亦无恼害,造作身行[业];有恼害亦无恼害,造作语行[业]……乃至……造作意行[业],彼之有恼害亦无恼害,造作身行而终,有恼害亦无恼害,造作语行而终……乃至……造作意行而终,生于有恼害亦无恼害之世间,生于有恼害亦无恼害之世间者,触于有恼害亦无恼害之触,触于有恼害亦无恼害之触者,受乐苦满之有恼害亦无恼害之受。例如:人一分天,一分恶趣者。富留那!一切生物之出生乃如是,作处依其[业]而生,触于生者之触。如是之有情,我说:为业之相续者。”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依此,不应言:“业与业积集是异。”

[摄颂曰]:

 缘性固定,缘起、世与刹那、顷刻、须臾、四漏是无漏,

 出世间法之老死是出世间,想受灭尽定是出世间,

 入想受灭尽定者是死,

 其道是生于无想有情,业与业积集是异。

第十五品[终]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俱舍论疏 第二十卷·法宝
  角虎集目次·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本)·窥基
  阿难同学经正文·佚名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佚名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佚名
  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太虚
  第二十一章 六王章·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六·瞿汝稷
  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四十(玄奘译)·佚名
  目录·佚名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朱棣
  阴蕴之研究·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巻七·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唱唱集卷七宋 邵浩 编东坡定恵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已惊弱栁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 ●真傀儡·沈泰

    (绿野堂无名氏编如道人黄嘉惠评西湖上达黄之、仲含吴国华阅) 正名宋天子访政旧中书, 杜祁公藏身真傀儡。 (〔社长上〕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自家,桃花村两个里长。我是孙三老,他

  • 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夏四月。丙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外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外记注  ○署盛京将军定安等奏、赈抚被灾旗民。动用仓米六万四千五百余石

  • 张勋·陶菊隐

    △张勋之身世辫师张勋为曩年复辟主角,尽人而知之矣。张为江西奉新人,微时佣于故乡某姓。某有姻亲许振,字仙屏,系奉新望族,曾任河道总督,曾国藩弟子也。一日,某命张采橘一篮馈许,适客至,仆从他往,呼茶,无应者,张乘机以茗进,许大乐

  • 卷一百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五经籍考子【神仙家 释家】【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仿班固艺文志之例道家之外复列神仙所谓道家者汉时黄老并称其大旨主乎清净无为而已赤松子魏伯阳之徒则言炼养而不言服食卢生李

  • 王正黼·周诒春

    王正黼 字子文。年二十七岁。生于浙江寗波。已婚。兄正庸正康正廷。初学于天津新学书院。官立中学。及北洋大学。宣统二年。毕业。授翰林院编修。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元年。得

  • 卷一○七·邱濬

    ▲议当原之辟 《周礼》: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郑玄曰:“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者,为治狱吏亵尊者也,不躬坐者必使其属若子弟也。” 王安石曰:“命夫命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孔子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六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问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复几种。答依因自在现行分位建立。得此复三种。谓种一子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四(本)·慧沼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论。触谓三和分别变异等。辨其体业 问何故心王但辨自性.行相不说作业。心所即辨作业.自性不说行相耶 答互相影显。或已略明故今不说。前第二云。识.受.想等了别领纳等行相各异故。受等所依说是触业

  •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非浊

    ·第一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水所沾虫类生天感应·第二诸小乘师以华严置阿含下恒在其上感应·第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改生花藏世界感应·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第五东市

  • 附录·弘赞

    沙弥  系         府  县人    年   月   日  时生     年   月   日 时出家剃染受沙弥戒和尚讳  号   系府  县族姓子          年月  日  时生    

  • 读书斋偶存稿·叶方蔼

    四卷。清叶方蔼撰。叶方蔼,字干吉,号讱庵。昆山 (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 (1659)进士,官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卒谥文敏。叶方蔼得官入朝后,就因文章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其授学士述怀诗所云:“敢道齐贤留

  • 时方妙用·陈修园

    《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

  • 苔莉·张资平

    现代长篇小说。张资平著。初载1926年7月1日《创造月刊》第5至6期,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3月1日出版单行本,列入“创造社丛书”。作品描写“五四”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由于性的困惑而堕落、毁灭的故事。青年女性苔莉发现丈

  •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马致远

    元杂剧剧本。简名《任风子》。马致远撰。末本。剧写终南山下甘河镇任屠,浑名任风子,有神仙之分。马丹阳拟度他成仙,先劝化镇上人都不要吃荤,屠户们因而折了本,纷纷往告任风子,并推其持刀去杀马丹阳。任屠不听妻子劝阻,夜入马

  • 京尘杂录·杨懋建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着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为“辛壬癸甲录”

  • 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

    清代阎若璩撰。阎若璩曾读东晋梅赜所传 《古文尚书》,即怀疑其为伪作,深入研究达30余年,著成 《尚书古文疏证》,全书8卷。《尚书》 经过秦 “焚书坑儒” 以后,流传有两个版本,原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