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一

述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盖一代时教,统以二藏收之,一声闻藏,二菩萨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昙,属声闻藏;大乘、方等,属菩萨藏。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今更就大乘中,别取独被大机者,名华严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开权显实者,名法华部;垂灭谈常者,名涅槃部。其余若显若密,或对小明大,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讹传,唯谓八年中所说也。”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龙师火帝至始制文字

唐南印土三藏沙门菩提流志译

三律仪会第一(三卷) 佛住耆阇崛山王,坐大莲华。与八千大比丘,八千大菩萨,五百比丘尼,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及天龙八部俱。摩诃迦叶请问摄受何法修行,增长成熟诸如来道,取诸功德,增长证入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佛告以求佛智慧力无畏者,无有少法为其可得。无所依倚,种诸善根,若有所得,即为着想,乃至备明执着过患,亦明法灭天人悲叹等事。后明在家菩萨种种三法。

无边庄严会第二(四卷) 无上陀罗尼品第一,佛住迦兰陀竹林。无边庄严菩萨为诸菩萨请问微妙法门,佛为说如来之智,摄诸善巧,有所宣说,无不清净,随根成熟,法皆平等,自性清净,如实了知,而无有法了不了者。以一切法皆假名说,不可施设,亦无示现,皆真胜义,不住分别,亦非不住,乃至如幻如梦,无有高下。以此清净弘誓摄众生时,实无少法而可着故。复说法门陀罗尼句,广说陀罗尼门理趣差别。智慧善巧。出离陀罗尼品第二,说佛十力及说陀罗尼二章。清净陀罗尼品第三,佛先以神通力,令此众会见十方佛。及闻说法,次说四无所畏,及说十四咒说颂竟,劝持结益。然后无量辩才菩萨请问结名。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七卷)(竺法护译) 佛游灵鹫山,与四万二千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龙八部四众人等说大士业。法名净济,金刚密迹称叹方便智度二业,当成佛道。寂意菩萨请密迹敷演如来秘要。佛亦敕之。密迹诫众勿恐勿怖,先说四不思议,寂意入定,散华作供。密迹乃说诸菩萨密,引古帝释善自在,化作仁良虫,以身肉普救国人病,明身秘密。次明言密,引古寂然梵志,答楼夷仙树叶多少之数。楼夷,即舍利弗。寂然,即释尊也。次说心密竟。大众获益,地动雨华。雷音菩萨以神通力,先于天乐,赞叹法门,次来礼佛。传雷音王佛问讯之命。众会乃问密迹夙因。佛具述千佛探筹,楼由最后。及法意法念二弟,一愿作金刚力士,侍卫千佛。一愿作梵天,劝请千佛转法轮,今密迹。即法意也。次说行佛道业三十二事,寂意复问如来三密。密迹先说身密,引应持菩萨不见佛顶事证。又明佛不受食,诸天取去济苦众生等事,大众获益,天乐自鸣。世尊摩顶赞印。次说口密,具明六十种音,引大目连穷佛音声不得边际事证,及说咒二十二首,广明如来言辞不可限量,大众获益。次说心秘要,现瑞获益。又地裂出水,高洒世界,表持经瑞,寂意复请密迹具说如来苦行。庄严道树,降魔受供转法轮事。众复获益,佛赞印之。寂意又问寂然惔怕等义,佛详答之。众又获益。欲知密迹何时成佛,佛为授记。密迹请佛于旷野国七日受供。佛于毗沙门宫应病演法,令各获益。又为护世四王说十法、八法、六事、四事、二事。为密迹说菩萨十事无瞋恚法。八法心无恐惧,四事而得自在。四事入于法门,八力致开士行。密迹宣咒,诸天偈叹。佛还灵鹫,阿阇世王来见。佛为说密迹夙因,密迹以金刚着地,王及帝释目连皆不能举。因为王说有十大法,逮得大力。及说仁和八法,往来周旋四法。又答世王信坐之问,答贤王天子寂然之义。赞其从阿閦国来,入法室总持。密迹请佛建立法典。佛周观四方,说颂建立,并述往事以结成之。

净居天子会第四(二卷)(竺法护译) 佛住耆阇崛山,与大菩萨比丘众六万人俱。佛于食后入三昧,震动大千,诸天来集。金刚摧天子说偈问法。佛为说菩萨百八梦相;先标,次释。后偈明菩提心无有退转,众生行不可思议。六万天人,得不退转。十八那由他天人,发菩提心。十千欲退菩萨,舍除罪过,径登补处。与弥勒同时成佛。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二卷) 佛住耆阇崛山,与万二千大比丘俱。及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阿难问佛光瑞希有之故。佛为说往昔法处比丘四十八愿,现成无量寿佛,广赞极乐世界依正之妙,极劝发愿往生。

不动如来会第六(二卷) 授记庄严品第一。佛在耆阇崛山,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利弗请问往昔菩萨发趣修行。被精进甲,功德庄严。佛举不动菩萨所发种种弘誓答之。佛刹功德庄严品第二,具明妙喜世界诸庄严事。声闻众品第三,明不动国声闻无数。菩萨众品第四,明不动国菩萨更多。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及明魔不为扰。涅槃功德庄严品第五,明不动佛入涅槃后所作佛事,法住久远。往生因缘品第六,明种种善根回向,得生彼刹,及劝嘱流通。

被甲庄严会第七(五卷) 佛住迦兰陀竹园。无边慧菩萨说偈问法。佛亦说偈许答。次正问被大甲胄,佛具答之。初一番长行偈颂,列诸甲胄名。第二番长行偈颂,明此甲胄无相无名,不可破坏。第三番长行偈颂,明其乘于大乘。第四番长行偈颂,明其住八正道。第五番长行偈颂,明发趣摄取正道之法。第六番长行偈颂,明一一皆以慧为先导。第七番长行偈颂,明其随入一切法,大饶益众生。第八番长行偈颂,引古栴檀香光明佛时,有转轮王名一切义成,能求此法,已成超无边境界王佛。第九番长行偈颂,明于诸法得法光明,不堕诸见。第十番长行偈颂,因胜慧菩萨问,明无所行而行。第十一番,胜慧说颂赞佛,誓愿持法。第十二番,佛说偈赞成之,并说古遍照佛时,勇猛军转轮王闻法受持,已成无边精进光明功德超胜王佛。次因无边胜菩萨问,为说长行偈颂,明无住而住,为如理住。次因无边慧问,为说长行偈颂,明无所安立无畏发趣之义。又说往古月灯王佛时,云音无边音二大士闻此法门,皆已成佛。若有精勤修习者,当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又能摄得阿字等诸三昧印。又说往古超过须弥光王佛时,勇猛军勇猛力二大士受持此法,皆已成佛。一名无边辩才,一名最胜光明。次有慧义菩萨叹法希有,佛印成之。次加持付嘱流通。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二卷)(曼陀罗仙译) 佛在给孤独园,与八千比丘,万二千菩萨,三万二千天子俱。宝上天子念请文殊说法。佛敕文殊说法界体性因缘。文殊与舍利弗互相问答,五百比丘得无漏心。文殊复与舍利弗问答,发明无缚无脱,二百比丘不忍而去。文殊化作一比丘与之问答,令得无漏。次与阿难发明比丘有增上慢无增上慢之义。次答宝上天子发明菩萨六度清净,四念清净,如实授记等义。及明菩萨得自在品,诸天发心。世尊,赞印。天子与文殊种种问答,发明不生自在等义,五百菩萨皆得道记。次授宝上天子道记。魔王波旬与眷属来,佛以神力。令问文殊。菩萨修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义。文殊答之。又以神力,令魔变作佛身,说于佛法,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又变舍利弗亦为佛身,与魔问答。比丘断漏,诸天发心,有千菩萨从四方乘空来,发愿受持守护此经。佛亦放光守护。付嘱流通。

大乘十法会第九(一卷)(佛陀扇多译) 佛住耆阇崛山,与五百罗汉,无量无边菩萨俱。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问大乘义。佛以十法答之,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乐菩提心。五乐法。六观正法行。七行法慎法。八舍慢大慢。九善解如来秘密之教。十心不悕求二乘。各有长行偈颂,魔外皆悟无生。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一卷) 佛在耆阇崛山,与八百比丘,四万二千菩萨俱。又无垢藏菩萨,与九万二千菩萨,从普花佛国而来。及他方此界无量无边菩萨悉来集会。文殊请说普入不思议法门,佛为说二十八三昧名,一一颂示。又说十四种三昧名,及功用。

出现光明会第十一(五卷) 佛在耆阇崛山,与五百比丘,八十那由他补处菩萨,及四十那由他大士俱。月光童子问佛昔修何业,能得决定光明等一切光明。佛以偈答先五言偈,答光音。次七言偈,答光用。次四言偈,说月光本事。次七言偈,明爱乐此经不爱乐此经差别,及显受持功德。次五言偈,明昔求经之行,及悬知未来之事。次明八十种善根资粮成就,出现光明。复有八十种法,能成如来无碍解脱。月光偈赞发愿,世尊微笑放光。弥勒偈赞广问,世尊摩月光顶,说偈付嘱。月光请佛受食。佛入城时,现大神变,空中宣百千颂,广说妙法,及说咒二章。既受供已,为说行施资粮,有八十种殊胜功德。次说欲成陀罗尼者,应当远离八十种人。

菩萨藏会第十二(二十卷)(玄奘译) 开化长者品第一,佛于室罗筏国安居竟。游摩竭陀国,诣鹫峰山。贤守等五百长者见佛于路,颂赞相好。问舍家因,佛答以观诸众生十苦、十恼、十稠林、十毒箭、十爱、十邪、十不善业、十染污法,十种缠缚。所以舍家。长者说颂,愿闻妙法。佛广说根、尘、蕴、界,因缘等法。无我不实,长者得法眼净。次说一切炽然,长者即善来得戒,证阿罗汉。金毗罗天授记品第二,护城药叉名金毗罗,奉佛妙供。众神各奉僧供。佛授金毗罗无上道记。金毗罗庄严道路,随佛至鹫峰山。佛命阿难敷大法座,命目连集诸苾刍大迦叶等。同来法会。试验菩萨品第三,舍利子问菩萨法,佛答以菩提心,及备信欲。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详说如来十种不可思议法,一信受如来不思议身。二不思议音声。三智。四光。五尸罗。及以等观。六神通。七力。八无畏。九大悲。十不共佛法。四无量品第五,述过去大蕴如来,为精进行童子。说大慈等四波罗密。陀那波罗密多品第六,具明五十种清净行施,三十种上妙功德。尸波罗密多品第七,明身语意三种妙行,十种极深重心,十种发心。获人中天上各四广胜处法,乃至种种四法。次明五十种清净尸罗,次明过去最胜众佛之时,有得念菩萨,常修梵行,已成娑罗王佛。次明菩萨行清净戒,应于众生起父母想,诃欲过失。羼底波罗蜜多品第八,具明毕竟非毕竟忍。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明十障碍法不应随转,当勤精进受持开演此菩萨藏,及明三业精进之相,次明在家出家菩萨,各有五损减法。次说往古律仪童子精进行,及法行苾刍精进行。静虑波罗蜜多品第十,明菩萨依四禅发五通,远胜二乘,及得种种大定。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先明四十一法趣入闻相,次明起正行相,次明如理方便作意,次明如理证入如理之句,如理正观。次复广明十种善巧,次明妙慧,及到彼岸义。次明五番十种功德。大自在天授记品第十二,结前大蕴如来,为精进行童子。广说四无量,及六度已。又说四摄法,然不授菩提记。次值宝性如来,转名善慧长者,亦不得记。次值放光如来,转名迷伽儒童,散华布发,乃得授记。证无生忍,皆即释迦本生事也。于是那罗达多长者子,发大乘意,与妻子眷属乐工,及城中十千人民,广兴供养,立大乘誓,佛为现大神变,授三乘记。及劝受持。

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第十三(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阿难日晡从禅定起,与五百比丘见佛。佛为说入胎因缘,胎中三十八七生长相貌,出胎七日后所生八万户虫名字。结明五阴皆无常、苦、无我、我所,阿难得法眼净。五百比丘,漏尽意解。

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二卷)(义净译) 度难陀出家,令见天宫地狱。为说入胎住胎出胎诸苦。同前。又说三涂剧苦,教令修四念处。乃至重说偈已,难陀证阿罗汉。大众疑问往因,佛为具说本事。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三卷)(实叉难陀译) 佛在耆阇崛山,与比丘千人,菩萨八万四千,诸天七十二亿,及天龙八部诸大众俱。向阿阇世王宫,现大神通。为摧过咎菩萨说大悲法,及授道记。次应供还山,从禅定起,天人云集。舍利弗请问严净佛刹之行,佛现神变,更集十方无量刹中诸大菩萨。命弥勒敷大法座,升座动地,乃为舍利弗说一法增至十法。及说种种净行,因果相称,结以三法。谓大愿殊胜,住不放逸,如所闻法,起正修行,次授四万菩萨道记。次有师子勇猛雷音菩萨,请问文殊何时成佛,得何佛刹。佛令自问文殊,深显第一义谛法界实相之理,大众获益。次问发心久近,佛述雷音佛时普覆王事,已化二十亿众生皆成佛竟。次问将来佛刹庄严。佛敕文殊自说昔愿。略有十节。佛因记其佛名普见,刹名随顺积集清净圆满。所有庄严,远胜极乐世界。如以大海比一滴水,唯东方普光常多功德海王佛刹,名住最上愿,与等无异。及有四大菩萨,东光明幢,南智上,西诸根寂静,北愿慧,亦当得此净刹。佛复以神力,令大慧见东方刹依正庄严,随授八万四千菩萨道记。有十六人,犹如文殊。余所得刹,皆如极乐。次四大菩萨皆来入会,文殊令诸菩萨各说一相法门,略叙一十四人。次问文殊久如成佛,佛明其劫数甚远,无有疲倦。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十六卷)(那连提耶舍译) 序品第一,佛在尼居陀林,遣迦卢陀夷教化父净饭王。净饭王诣佛品第二,天龙八部同集佛所,王亦来礼。说偈问答。阿修罗王授记品第三,毗摩质多等十一阿修罗王,与六十那由他眷属,设大供养,而得受记。本事品第四,大迦叶入如实三昧,忆念过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来所修一切功德,以偈赞佛。佛为说不可说劫之前,有佛号因陀幢王,以恒沙世界为一佛刹,庄严清净,国中众生,纯正定聚。于是文殊菩萨从东方高威德王佛所而来,发明因陀幢王即我释迦。迦楼罗王授记品第五,龙女授记品第六,龙王授记品第七,鸠槃荼授记品第八,乾闼婆授记品第九,夜叉授记品第十,紧那罗授记品第十一,先有疑问,如来答释。乃设供授记。虚空行天授记品第十二,四天王授记品第十三,三十三天授记品第十四,夜摩天授记品第十五,叹佛能知二谛,及广设供,佛与授记。兜率陀天得授记品第十六,推授记不可得。但是世谛言说,如梦不实。倍设供养,得记。化乐天授记品第十七,解一切法实际无二际,而得道记。他化自在天授记品第十八,自言尚不见实,况复见际。彼法非可知,非可识,非可舍,非可修,非可证,而得道记。诸梵天等授记品第十九,离诸分别,定心清净。以寂灭法,说偈赞佛,而得道记。光音天等得授记品第二十,说照耀一切法三昧,及偈赞佛,而得道记。遍净天授记品第二十一,说超过一切法三昧,及偈赞佛,而得道记。广果天授记品第二十二,说无量门陀罗尼,及偈赞佛,而得道记。净居天子赞偈品第二十三,共四百五十三人,各说偈赞。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八千外道请问决疑,佛说从六道来受生习气,及说对治法。外道悟无生忍,偈赞获记。六界差别品第二十五,佛为净饭王说内外六界,皆是假名,无来无去。及说诸根如幻,境界如梦,顺违中庸三种六尘,皆具三解脱门。四转轮王品第二十六,一无量称王,二地天王,三顶生王,皆以无厌足而取大苦。四尼弥王,以不放逸而成大益。说此本生四王事已,劝净饭王修不放逸,观一切法无生陀罗尼门,及不灭等六十七法门,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佛与授记。皆生安乐世界,后皆成佛。次嘱舍利弗受持流通。

富楼那会第十七(三卷)(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品第一,佛住王舍城竹园,富楼那问菩萨多闻不退转事。佛答以四大希有事,精进(一)。忍辱(二)。正道(三)。深心(四)。又四法生喜心,四法得离难。多闻品第二,明四法能集多闻。不退品第三,明四法能不退转,说古那罗延法师,及摩诃耐摩陀比丘弘法事。次说四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四法不退心,及善根。戒清净(一)。念成就(二)。勤精进(三)。多闻慧(四)。四法利益菩提。持戒(一)。忍辱(二)。精进(三)。多闻(四)。四法具足身色财物眷属。行慈(一)。供佛(二)。供法(三)。供僧(四)。具善根品第四,明亲近四法,能摄一切善法。忍辱(一)。出家(二)。头陀(三)。近善知识(四)。神通力品第五,放毛孔光,以经付嘱阿难,及赞竹园功德。大悲品第六,因目连问,广说因中大悲行。答难品第七,因象手比丘问,广明众生性空,佛亦不灭。富楼那品第八,叹述流通。

护国菩萨会第十八(二卷)(阇那崛多译) 婆伽婆在耆阇崛山,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萨,及一切八部俱。喜王菩萨以偈赞佛观于法界,护国菩萨比丘夏安居竟。共诸初学比丘见佛偈赞,问菩萨法要。佛答四法能成清净之事,真实无谄(一)。行于平等(二)。心念行空(三)。如言而行(四)。四种无畏之法,得陀罗尼(一)。值善知识(二)。得深法忍(三)。戒行清净(四)。有四功德,令心欢喜,见佛(一)。闻法(二)。舍一切(三)。顺法忍(四)。四法应弃舍,居家(一)。利养(二)。檀越(三)。身命(四)。四种无悔之法,不破戒(一)。住阿兰(二)。四圣种(三)。多闻(四)。四调伏行,愿值佛(一)。供师长(二)。乐空闲(三)。头陀忍(四)。四法净菩萨行,无瞋恨(一)。舍所有(二)。不求果报(三)。不见师过(四)。四堕落法,不恭敬他(一)。背恩谄曲(二)。多求名利(三)。诈善扬德(四)。四障道法,懈怠(一)。不信(二)。我慢(三)。瞋恚(四)。四种人不得亲近,恶知识(一)。执见人(二)。谤法人(三)。贪利养人(四)。四法受未来苦,轻慢智人(一)。怀嫉妒心(二)。于法无信(三)。无忍求利(四)。四系缚,轻慢他(一)。世俗定(二)。行放逸(三)。求利养(四)。次七言偈,广说佛本生妙行,及叹末世不如法事,又明八种障菩提法,次明古成利慧佛时,福焰王子不放逸事。次结益嘱持。

郁伽长者会第十九(一卷)(康僧铠译) 佛在给孤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萨俱。郁伽等十长者,各与五百长者见佛,问在家出家二种菩萨行法。佛先广说在家三归五戒法义,及布施功德,厌离家想,六时悔过,随喜劝请,希慕出家,供养众僧。次说出家四圣种行。头陀,净戒,净定,净慧。次问菩萨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佛以五法答之,施不望报(一),不习欲想(二),修禅不证(三),学慧行慈(四),护法劝他(五)。次授记其供养千佛化度众生所有功德,百千出家菩萨所不能及。

无尽伏藏会第二十(二卷) 佛在耆阇崛山,与千比丘,五百菩萨,及天龙八部俱。电德菩萨问速成菩提之法。佛答以五大伏藏,谓贪行伏藏,瞋行伏藏,痴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诸法伏藏。于法伏藏中,说过去宝聚功德声佛时,广授大王欲害无垢比丘事,深戒勿生害心。又胜生佛时,旃陀罗闻法得无生忍,牛闻法得生兜率,深明众生根行难测。次答月幢菩萨无功用智之问,地动雨华。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第二十一(一卷) 佛在耆阇崛山,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俱。幻师欲试佛故,诈言请佛,于秽处化作道场。四王帝释亦各化作庄严道场。幻师惊悔,欲摄所化而不能得。次日世尊现大神变,幻师悔过。见一切处佛身,便获念佛三昧。以偈问法,佛亦偈答。幻师得顺法忍。阿难启佛加持,令彼幻庄严事七日不没。幻师随佛至山,请问菩萨速至道场之行。佛说四十三种四法,幻师证无生忍。得记。

大神变会第二十二(二卷) 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萨俱。商主天子问佛几种神变,调伏众生。佛答以说法,教诫,神通,三种。又问颇有神变能过此耶?佛令问文殊。文殊答于无言说法而作言说,一切言说实无所说,名大神变。舍利弗问商主往因。佛答以过去等须弥佛时,净庄严王本事。舍利弗叹文殊久修梵行,多供养佛,种诸善根。文殊为说三种决定之义。佛又赞商主,更为说大神变。文殊又答商主问菩萨智,及答四十二问。大众获益,更答种种密意之问,及答诸菩萨行之问,众又获益。佛又答商主无生法忍之问,现瑞获益。受记劝持。

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二卷)(月婆首那译) 婆伽婆在给孤独园,与五千比丘,八千菩萨俱。迦叶问出家者,当云何学?云何行?云何修观?佛为说持戒念佛,及说出家为二事故。一为现得道果,二为见未来佛。次广明沙门四贼,及种种过。迦叶劝佛久住,佛以护法嘱之。迦叶极言不堪,劝付弥勒菩萨。佛遂摩弥勒顶,大千震动。诸天劝助弥勒受持,更请世尊说当来恶,以作警诫。佛为说之。及说古智上佛时,乐精进菩萨本所修行,深显法施功德。次明菩萨二十法业,四种毕定,四法离萨婆若,四法应急舍离。次明瞋余菩萨得罪甚大。于是弥勒作师子吼,五百比丘自愧信施难消,退还归俗。文殊先赞印之。次与如来问答方便,令得尽漏。迦叶复请世尊说末世菩萨谄曲之过。佛说古妙华佛时,达磨善法二童子事。劝诫应修沙门二业,一修禅,二习诵,不应唯修供养福业,尤不应以破戒之身而着袈裟。次说古光明佛世,大精进菩萨观佛画像法门。

优波离会第二十四(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万菩萨俱。佛问谁能于后末世,护持正法,成熟众生。有五十五菩萨各自承当。舍利弗向佛称叹。佛印述之。并说三十五佛悔除罪法。时优波离从禅定起。请佛广说决定毗尼。佛为分别声闻菩萨持犯不同,次敕文殊说究竟毗尼。佛又广答声闻菩萨增上慢相。说偈结持。

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二卷) 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有诸菩萨业障深重,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佛慰令起。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多受众苦。后亦当生极乐世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佛赞印之。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安隐得脱?佛答以二种四法,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成二十利。又二十利。次明末世种种过恶。次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次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世话过有二十,睡眠过有二十,众务过有二十。次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次明略说戏论过有二十。次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

善臂菩萨会第二十六(二卷)(鸠摩罗什译) 佛在王城竹园,为善臂菩萨广说六波罗蜜法。常当具足。

善顺菩萨会第二十七(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与五百声闻,十千菩萨俱。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恒以五戒八斋教化众生,令修六度四等。帝释种种试验,不能令其破戒。偶得劫初金铃,价过南洲。谓唯波斯匿王最贫,与众往见,而奉与之。王问谁证我贫,善顺请佛为证。佛与五百声闻,十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从地涌出,为作证明。兼说三种无量功德资粮,复有三十二法。能勤修者,则为见于如来,大众获益。王以二衣施善顺,善顺不受。王求以足踏之,次即转施贫苦,咸令得益。劝使见佛,兼为王说菩萨法门眷属。

勤受长者会第二十八(一卷) 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菩萨俱。城有长者名勇猛授。与五百长者见佛。请问求菩提者。应云何学。云何住。云何修行。佛答以。大悲六度。次问云何观察于身命财。能无贪吝。佛教以观身过患。又说四十四种观身。长者得无生忍。说偈叹菩提心。佛为授记。

优陀延王会第二十九(一卷) 佛在瞿师罗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摩夫人供养佛僧。帝女夫人谮于优陀延王。王极瞋怒,以箭三射。舍摩入慈三昧,箭还住王顶上空中,王乃惊悔。舍摩劝令见佛忏罪,因问女人过患。佛为广说丈夫四种愆过,王受三归,作优婆塞。

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二会同卷) 佛在耆阇崛山,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十千菩萨俱。王舍城有长者女妙慧,年始八岁,诣佛问法。佛为说四十行。女发大愿,动地雨华,众变金色。次答文殊诸问。文殊向佛赞之。佛因说其发菩提心,经三十劫,然后佛始发心。女又发大誓愿,即转如三十岁知法比丘。众会获益。

恒河上优婆夷会第三十一 佛在给孤独园。此优婆夷来礼佛足,与佛问答第一深义。佛为授记。

阅藏知津卷第二

 

猜你喜欢
  卷第二·道原
  石霜爾瞻尊禪師語錄目次·尔瞻达尊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先觉宗乘卷二·圆信
  药师经疏之二·温室经疏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印光
  佛学与医学·太虚
  佛说咒目经·佚名
  卷第六十二·佚名
  卷十·晁迥
  祖庭钳锤录卷之上·费隐通容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卷第七十二·霁仑超永
  目录·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四卷·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子友·隋树森

    张子友(一二四二——一三O 二),名九思, 字子友,一作子有,燕之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是著名文士和元朝重臣。至元初入备宿卫,后以工部尚书兼东宫都总管府事。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任詹事院丞,进资德大夫、中书右

  • 三集卷二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古今体七十四首【癸未一】癸未元旦万户霏微扬庆烟曈曨初旭啓韶年共欣月届三阳泰早见春归十日前北戒垦耕夀乐利西瀛职贡正聨骈内安外顺诚佳会惧盛持盈益凛然

  • 御选元诗卷八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八十六言诗白珽题郑子真画四季诗意二首红杏绿杨永昼野服柴门散仙莫道无人知处东风都在吟笺莲叶吹香澹澹扁舟撑港斜斜惊散一行白鹭西风卷起梨花陈孚平山堂堂上醉翁仙去芦花雪满汀洲二十四桥烟水

  • 卷一百五 天聖五年(丁卯,1027)·李焘

      起仁宗天聖五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壬寅朔,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   黎明,百官並常服并契丹使班庭下,內侍請皇太后出殿後幄,鳴鞭,升坐。又詣殿後皇帝幄,請服肆袍,於簾內皇太后前再拜稱賀,皇太后曰:「履端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八、对于孔子的《春秋》大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春秋》大义,未经先儒讲讨,有明三百年,无一人深悉其故。幸得东海夫子秉持撑柱”等语。孔子成《春秋》,原为君臣父子之大伦,扶植纲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七·徐乾学

    葬考六杂志易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注取其过厚 疏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标其处是不树也丧期无数者哀除则止无日月限数也】周礼秋官蜡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则

  • 卷之五百六十一·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月。丙寅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癸巳皆如之。记注  ○浙江巡抚张曾阳滟<扌戋>奏、浙江学政关防。封缴礼部核销。报闻。  ○出使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

  • 卷之三十五·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五传第十九浩齐特部总传浩齐特部在独石口外至京师千八百一十五里东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东及北界乌珠穆沁西界阿巴噶南界克什克腾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

  • 南唐书音释·陆游

    习氏明晋绍汉比宋论乃章汉事失于陈志唐尚有是书戚光既校之并音释本纪一之三        南唐书一之三烈祖【第一】升【音弁曰光貌明也又喜乐貌或作忭】宪宗第八子【宪宗凡二十子见唐书宗室世系表】城升州【古金陵

  • 卷第十一·佚名

    太皇太后上尊立尊太皇太后制治平四年正月己未自昔圣王之有天下也。继世以治世。示建统之正。尊亲之所亲。为立孝之始。朕以菲质。逖承丕构。恭闻顾命。祗循大卞。稽诸历古。具存典礼。皇太后以坤厚之德载函夏。以柔明

  •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四人物志十四宗室王公传十二【追封勤敏镇国公阿拜 追封慤厚辅国公塔拜 恪僖镇国公巴布泰  追封介直辅国公赖慕布 原封镇国公聂克塞 镇

  • 卷三·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宋 陈经 撰大禹谟【虞书】序书者曰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后之君子亦由禹以功陶以谟不闻禹之有谟也今此篇之书以大禹谟名篇而详观所载又皆非大禹之言不过曰克艰与六

  • 卷十五·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五诗经肃肃罝防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编修【臣】储晋观郑康成曰罝之人鄙贱之事犹能

  • 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六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三·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生灭相者。以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于中生灭与因缘。已如上释。今则分别相之一字。故言复次。然是生灭家之相。故兼言也。略显疏相生灭者。分别染净念虑三世。人我见爱贪嗔炽然。览而可别。故

  • 第十六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辰三 四不思议 分五  巳初 标承圆通自在力  二 同体形咒不思议三 异体形咒不思议  四 破贪感求不思议  五 供养佛生不思议  今初世尊!

  •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佚名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曲素诀辞五行秘符一卷」;《无上秘要》卷二七引《洞真凤台曲素上经》,皆指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分三篇。其一

  • 北郭园诗钞·郑用锡

    本书(一册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五卷,郑用锡撰。用锡字在中,号祉亭;淡水人。清道光癸未(三年)成进士,为淡水开闢以来通籍第一人。淡水前无志乘,乃集弟友纂稿,藏为后法。嗣曾选官,乞养归里。前后在籍著有事功,晋给至二品封典。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