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序
左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荆南军府事主
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
管兼营田使陶恺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具因果行位缘起理事。以不思议为宗。无上乘也。以为同也而横开百千法门其总非同。以为异也而会归实际理地其别非异。即同即异。义极於融。故同中有异。鸟翔空而前后齐彰。异中有同。波生水而泯绝一致。万法各住自位。有如水火陵灭而不相容。至理不隔纤毫。或若尘芥含容而无所碍。此非器界之所能通而思议之所可及也。然而非文字无以明义。非名句无以成文。则错综而华贯。行布而星分。此经之所以为经也。由文字名句以求之。则法法相似。地地有差。其多也百千万亿以为数。乃至不可为数。而未脱於有数也。其大也十方三际以为量。乃至不可为量。而未离於有量也。经之为经。既托於文句。其妙不过如是而已。举世间极大不可穷尽者。则喻以海焉。所谓十海。若世界众生诸佛业报法界根欲法轮愿力神变佛化。皆生佛之极业。同名之海。而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悉波澜其间。无有能出者。其源无首。其流无尾。其边无旁。其下无底。则取海以为喻。是亦天下之极称欤。至求之天地之间。若形若器。能体融之义而曲当者。盖亦莫若海也。是经也。行於支那自晋义熙始。其文浩博。其义渊微。其道宏大。志劣者怠於编秩之多。智浅者瞢於旨意之妙。器狭者骇於果德之极。诵其文已难其人。而况通其义且践修是道欤。譬犹海中之一物方为海所涵。讵能置海於度内耶。义熙距今几千岁。训释行於今者。独有枣柏长者论清凉法师疏。其说益侈矣。偃台通老法师。得华严三昧。虽受学於师。而取成其心。以广说之一句。而演之万言。以约说之一品。而摄以数句。万言而详味之。无一增语。数句而旁求之。无一缺义。计不待数而人见其多。度不必量而人识其大。法次地差。不相混滥。盖发挥在文句之表。而游戏於文句之间。卒不系於文字名句者也。取其约说。传於世。凡万数千言。名之曰吞海。海可吞耶。众必以为诞矣。然有可吞之理者。能造海者也。通公约说亦文句耳。奚造海之有。余所谓卒不系於文句者。学者绎其书。而加思焉。当得之矣。噫大千经卷一尘所覆。唯智者能出之。华严法海一嚃而不遗余滴。唯知道者能信之。或出或纳。岂外至哉。在我[唬-儿+丘]吸之间耳。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一·代智旭 第五·宗鉴 敦煌译本·佚名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七·石雨明方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梁启超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佚名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退分第九·佚名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千手千眼轨出)·佚名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太虚 根本说一切有部略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佚名 佛说十善业道经·佚名 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一百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