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九

嗣法門人行猷等編

書問

與道場山翁和尚

龍池僻處一隅,自法幢徙建西,吳尚未馳片楮,訊候自媿,疏慵歉仄為甚。日者聞有孚之窒,而惕中不吉。雖先輩主持大法,每涉風波,矧當末運,則偶爾小失,其何損乎?至德酷暑蒸逼,伏乞為眾珍調,臨楮瞻望不既。

辭天童兩序諸公

前者設供遣使時,便以天童、龍池二祖庭,有不可彼此去就之理,有不得彼此去就之勢。何則?以先師翁中興道場,且先師脫白明道,於此是龍池,較天童為重。且大病朽荒亂時,冒突艱難,支撐到今,儻一他往,不保無虞。是龍池較天童為難且急。茲蒙二法姪冒暑進山極,宜如命茲,又違戾出不得已。若同門未住祖庭者,諸公可議別請不惟二祖庭兩全,而病朽暮景,亦幸暫安感激容有盡乎?不悉。

復闇齋黃憲長

雙徑諸師來蒙翰諭,極宜領教。但龍池是先師翁及先師道場,況山中未寧,不可一日離也。雙徑祖席,甲於江南,非不欲赴請第祖父遺業,不可頓棄,而興外慕耳。如別請一道大德備者主之,則山頭鯉魚重躍於今日也。謹復。

復貳公吳孝廉

前接尊諭并承額書因結制,事冗未及,裁謝來教,白晝碌碌,多屬虛擲,惟向晚琉璃光際,一坐蒲團,少息塵機,非夙於般若中留心,曷能如此?若論工夫,只貴究明本有,本有既明,則頭頭皆道。不見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遂大悟,輒述偈云:心空及第歸門下,既恐虛擲即參箇,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向二六時中四威儀內,密密參究,刻刻挨拶,拶到沒滋味處,越要把定,自有到家時節,但請深信,決不相賺。

與茹公周詞林

古云:心為一身之主,若不究明,難免輪迴。請問閣下何者是心?若善念是心,是善非心;若惡念是心,是惡非心。除此二途,將何為心?若也不知落處,是失其本矣。苟失其本,則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總是業識茫茫,如何免得輪迴乎?閣下靈根夙植,道悟機先,決不肯自欺也。

與啟凡金司馬

往年蒙謁天童先師於梅谿,又承枉駕如庵,不獲面聆清誨,至今耿耿大兵以來,江山迢遞,道路梗塞。況埜衲所居僻處,雖雲水進山切訊起居然無的耗,近聞高遷北上,忻慰殊甚。方今祖道垂秋,法門衰替,諒閣下堅持願力,始終不忘靈山付囑,庶佛法得以稍振爾不宣。

與上慎戴給諫書

前者聞門下不忘靈山付囑,發大願心,脩荒山志并撰碑記。此固山野素心,況是千古不朽勝功德門下成之,亦即千古不朽矣。今粗定稿,大約倣天童志款,例稍省之。茲遣自立禪人,一併齎上蓋門下,識高見遠,不在山野忉怛。凡禪林法席,惟主持演法為正,餘不繁贅,亦猶人王法王之所以一致也。但名公巨鄉騷人韻士,遊覽本山有題詠者,亦煩採入。且龍池從未有志於叢林,關係非淺淺諒,妙致清裁,自為法門,經畫周到,使一言重於九鼎耳。

與彙旃高學憲

佛法至要,即常住真心也。人若昧之日,用無非妄想,但妄想不實,便流轉無窮。門下不昧夙因,自能見徹法源,二六時中皆妙用矣。

與爾采馬進士

門下與般若有大因緣,且用心堅猛,自有到家消息。第此事只貴言外知歸,不許言中取則。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語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落言句,必在意地。思惟古人呵為鬼家活計。諒門下自能見徹,豈在埜衲多囑?

復周振伯居士

來教云:見老和尚始知有最上乘事。昨問及主人公,殊覺茫然,又欲埜衲開示,方便入門。埜衲所問主人公者,即方便開示也。但於茫然處畢竟討箇下落,拶到一旦,豁然便知入門已久。若別有方,則是畫蛇添足矣。

與黃復仲居士

居士第於埜衲一指處知得落處,便見得孔子與釋迦同箇鼻孔出氣子。韶云學佛然後知儒,豈虛語哉?

與石渠吳督學

若論此事,固人人本具,箇箇不無。蓋緣背馳已久,非是一番親證,終為自欺,方寸亦無寧貼。惟在猛力直前不明白越要明白越要明白越不明白拶到結角羅紋,無有轉身之處。盡力一挨,忽然卒地斷爆地折,便有通天活路,即是到家消息也。

復清伯黃居士

來教云:恨鈍根未能撥塵見佛,清夜躊躇,惟有揮淚。此極真切之言也。但未躊躇,未揮淚已前回觀是甚麼光景?若於此覷得透,不須撥塵,自然萬象之中獨露矣。

復光倩顧居士

接手教足徵居士於本分事苦心有年矣。每呈見處皆途中事。非到家消息。即最後見處。似屬本分。未到本分田地。何也。此乃極則依通見解耳。秪如靈雲偈云。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玄沙云。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且道那裏是他未徹處。若向者裏下得一轉語。諦當山埜。方肯豎搖頭耳。

真讚

觀音

大士持數珠,惟念觀音佛,云何不念他,與己無干涉?普示諸群迷,咸令自悟徹,廣大慈悲心,千江正落月。

須菩提

衣紅頂雪,手捉杖藜,行而復立,不涉山谿。善能解悟真空旨,無礙觀瞻東與西。

初祖

廓然不識露寒光,掃盡煙雲寧八荒。罕遇知音空自悵,蕭蕭一葦渡滄浪。去梁國,歷魏邦,贏得兒孫滿大唐。

梁皇殿上道不識,少室峰前又狼藉。卻將皮髓妄披分,隻履西歸何自迫?若言直指於單傳,大似晴空轟霹靂。

天童密老和尚

嚴威面目沒人情,坐斷乾坤孰敢親?棒下擊開千聖眼,拂尖點處悉通津。曹源流脈將枯涸,太白波濤復大興,幸我昔年不沾滴,也無歡喜也無嗔。

拈條白棒,直截痛快,掃盡魔風,掀翻佛界。高坐天童,道聞海外。起臨濟宗,古今獨邁。

唐京堂像(諱世濟)

不盡虛空妙性中,輪珠隨處露真風,蒼松怪石西來旨,一句無言萬法宗。

朗涵吳孝廉行樂圖

古云:尺壁易求千丈石,黃金難買一生閒。若如此看來,盡世間人直忙到老欲覓,半刻閒了不可得。茲朗翁老居士青桐樹下四緣石上,兀坐閒閒,逍遙自得,詎可以黃金買耶?龍池老僧忍俊不禁,遂援毫以書此。

李次公放牛圖

脅下無字,鼻上無繩,谿山雲月,信步騰騰。

若蕉老師像

天地為廬,據坐匡床,身無遮障,常飄戒香。輪珠百八,一任滄桑。

木子知藏小像

一人自牧一頭牛,空闊谿山信步遊,大樹陰森日色少,牽回放去在繩頭。天地變,我何愁?蓑衣箬笠賣風流。忽然扯斷娘生鼻,拍手呵呵笑不休。

吳九蓬頭小像

若道寸絲不挂,卻也穿條犢鼻;若道衣冠俱整,大半身又露出。山僧亦不管伊幻仙、幻佛、幻山、幻水、幻人物,且問渠緣何把父母未生前底面目如此狼藉?

鑑虛上人請

蒲團默坐究無生,三際無從萬法新,鑑得虛空脫落地,長年松石伴閒身。

六休侍者小像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一念無生,萬緣休息。蒲團兀坐無依,面目分明漏洩。

自讚

印虛猷西堂請

面上慈悲,胸中荊棘,拈條白棒,問著劈脊貧底富,有餘富者貧徹骨。若恁般為人,豈可作標格?咄!

永泰模首座請

者漢無准的,人天皆罔測,或時拈條白棒敲出虛空骨髓,或時鼓兩片唇皮說破從前消息。未見面時價逾連城,見面後分文不值。平生杜撰莫窮,安可以為軌則?

鐵關能西堂請

一句當天,聖凡莫測,分付西堂,以此為則。

古帆楫首座請

一句全提,人天罔測;一機纔展,魔外絕跡。截斷從上葛藤樁,指出當人本烜赫。分付古帆楫首座,權衡佛祖為標格。

佛可式首座請

佛佛授手,祖祖傳心,龍池老漢,無法與人。導迷親切句,一棒一條痕。

中明恭西堂請

者箇村僧嗔喜難必喜。時彌勒、世尊讓他一頭地嗔時,阿修羅王伎倆都打失喫佛祖茶飯,翻佛祖窠窟,禪道無些些問,著棒劈脊。

智菴寧堂主請

百丈付禪板,溈山送拄杖,仔細檢點時,彼此成鹵莽。龍池老禿奴,從來沒兩樣,一句截流機,千聖絕伎倆。

介為舟維那請

者阿師佛不讓接方來一條杖,擬思量攔腮掌,使其獨露本顏,豈許依稀相像?或時展出與人看,大似虛舟泛波上。

箭機敏首座請

機發如箭,箭發似機,機箭兩忘,佛祖難知。恁般持去,衣錦而歸。

介石登西堂請

者箇漢莫說他人不識,和自己亦不識,真實告報與人家私盡底,狼藉登上座!莫信渠便是從上軌則。

楚水古知客請

吳山歷歷,楚水滔滔,老僧面目現在,豈用蘸墨揮毫?恁麼持去,待看平地起波濤。

曇舸麟上座請

龍池老漢,難可測量,隨機說法,原無定向。棒頭擊處絕商量,佛來魔來總不讓。

靈玄鼎西堂請

者漢從來曾不別,雖然說法弗動舌,掀翻玄要不留蹤,日應群機竟無竭。

明初復侍者請

一明箇事,復還本初,老僧面目,即此無餘。恁麼傳去,歷劫如如,臨濟正脈,自然屬渠。

響谷徹副寺請

耀古騰今者著子,佛祖以此導群生。龍池老僧即不然,惟將拄杖指迷津。殺活縱橫無準的,者些活計自超倫。

大博乾知藏請

曠劫只者箇所貴自擔,荷量廓包乾坤,惡風瞥爾過。道人氣岸能如斯,說甚西來老達磨。

自立惠知客請

者老漢只貴自成自立,那許倚牆摸壁,臨機殺活縱橫,千聖有所不及。

石航英侍者請

者阿師面上慈悲,心中不善,好肉剜瘡,以貴為賤。說禪如扇,揮風覓時。絲毫不見,家業原無。多子六月,常飛雪霰。

素嚴淵侍者請

月明簾外單提向上一關,紫羅帳裏撒出七珍八寶。棒頭敲出玉麒麟,獅象狐狼通踏倒。

松若昭書記請

千聖頂

猜你喜欢
  卷五·佚名
  楞 严 大 意·太虚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六·三峰法藏
  卷十三·佚名
  卷之八·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佚名
   第九十一則 鹽官犀牛扇子·胡兰成
  御制序·佚名
  卷第二十三·道宣
  第十七卷·佚名
  第十四卷·圆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延寿
  降伏三界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六·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五十六目録【九十三字】满江红【下】刘儗【二首】岳珂王千秋【二首】刘圻父陆游【二首】刘过杨炎【二首】黄机【二首】戴复古毛幵【二首】洪咨夔郭应祥

  • 卷一·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一明 梅鼎祚 编郊庙歌辞【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也然自黄帝以来至于三代千有余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已周昊天有成命乃郊祀天

  •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脱脱

        ◎道学一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邵雍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

  •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吴兢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

  • 后汉孝桓皇帝纪上卷第二十一·袁宏

    建和元年(丁亥、一四七) 春正月戊午, 大赦天下。 赐男子爵各有差;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 人三斛; 贞妇帛,人三匹。     二月,黄龙见谯。     夏四月庚寅,京兆地震〔一〕。 〔一〕 范书桓帝纪作&ldquo;京师地

  • 卷十上·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朔告祀 天地于南郊其祝文曰嗣天子臣棣敢昭告于 昊天上帝 厚土皇地祇昔我 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季之乱平定群雄受 天明命奄有天下海内又安三十余年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宪戕害

  • 卷之五百六十三·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八月。乙丑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达桂、据电奏请将王嘉禾开去选缺留吉等语。着照所请。电寄  ○御史王

  • 卷四十四·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四乾隆二十二年秋九月丙午命革驻防将军锡特库职留巴里坤披甲効力上谕军机大臣曰阿里衮奏称盐池台站被贼窃取马驼拒捕伤死兵丁因患病未汗遣总兵官丑达前往查拏等语盐池去巴里坤甚

  • 昭明太子传·姚思廉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生母是丁斌嫔。当初,梁武帝没有男孩,梁武帝率兵起义讨伐东昏侯时,萧统于齐中兴元年(501)九月在襄陽出世。梁武帝登帝位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储君,梁武帝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制度缺失还有待进

  • 况钟传·张廷玉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

  • 卷五十五·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五十五宋 徐天麟 撰食货六荒政汉兴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食货志】汉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纪】文帝後元年诏曰闲

  • 第十一章 奖智·梁启超

    一、为独人进化计,当太平之时,人人皆作工而无高下,工钱虽少有差而相去不能极远,则人智不出,器用、法度、思想、意义不能日出新异,则涩滞、败恶,甚且退化,其害莫大焉。欲防其弊,即对其害而矫之。当太平时,特重开人智之法,悬重赏

  • 卷七十一·陈祥道

    宋 陳祥道 撰禘禮祫禮士虞禮曰哀薦祫事【始虞謂之祫事者主欲其祫先祖】喪服曰都邑之士則知尊禰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始祖之所自出謂祭天也】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

  • 卷首六·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六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六义 周礼大师敎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孔氏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程氏曰国风二雅三

  • 答余树东问(二则)·太虚

    问一:印度佛教情形如何?答一:印度人多数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乃混合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而成。其中婆罗门人多,故婆罗门教势较深。问二:佛教与儒教并行,而中国佛教仍难盛行,何故?答二:因为在中国政治地位上,儒家先有其优势,居政治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六·澄观

    第六施藏。疏如月光王施头等者。即贤愚经第五卷说月光王施头。二十八经中因说如来受波旬请却后三月当般涅槃。舍利弗闻便白世尊。不忍见佛入般涅槃。当先涅槃。佛便许之涅槃讫。佛告阿难。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见我入般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初归礼赞颂稽首大觉觉中王觉王所供三界日解脱妙法智所归智者所依诸圣众阿毗达磨海难渡佛口池流千圣饮于境巨溟能善决故我至诚今顶礼朗日不举照人间

  •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乾隆

    30卷,清高宗弘历撰,蒋溥等奉敕编。该书为作者早期所作诗文之合集,初刊于乾隆二年(1737)。其写作成书过程是,先有文钞本。雍正八年,即庚戌年(1730)作者原序说:“余生九年始读书,十有四岁学属文,今年二十矣。其间朝夕从事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