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长者贤护品第一之三

复次长者。又复世间十不善业。所谓杀生偷盗邪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如是十种不善业道。汝等各欲求解脱邪。又复世间十杂染法。所谓悭吝杂染。毁戒杂染。嗔恚杂染。懈怠杂染。散乱杂染。恶慧杂染。无闻杂染。疑惑杂染。无信解杂染。不尊重杂染。如是十种杂染之法。汝等各欲求解脱邪。又复世间有其十种生死怖畏。所谓悭嫉覆盖。无明萦缠。欲海泛溢。欲中艰苦。欲箭所射。忿恨烟塞。贪火烧然。嗔毒隐覆。痴障如刺。生死旷野险难怖畏。如是十种生死怖畏。汝等各欲求解脱邪。

尔时五百长者。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各欲解脱。十种娆乱之法总略而言。乃至十种生死怖畏彼彼十法。我等各欲悉求解脱。

尔时世尊。告五百长者言。汝等各欲求解脱者。而彼解脱从何所求。诸长者。眼不欲解脱。何以故。眼本无转亦复无作。眼无所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眼本不从我之建立。诸长者。耳鼻舌身意不欲解脱。何以故。耳鼻舌身意。本无转亦复无作。意无所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意本不从我之建立。诸长者。色不欲解脱。何以故。色无所转亦复无作。色无所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色本不从我之建立。声香味触法不欲解脱。何以故。法无所转亦复无作。法无所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法本不从我之建立。

又复长者。色蕴不欲解脱。何以故。色蕴无转亦复无作。色蕴无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色蕴不从我之建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不欲解脱。何以故。识蕴无转亦复无作。识蕴无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识蕴不从我之建立。

又复长者。地界不欲解脱。何以故。地界无转亦复无作。地界无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地界不从我之建立。水火风空识界不欲解脱。何以故。识界无转亦无所作。识界无思亦无了知。是故应知。识界不从我之建立。

诸长者。当知一切法皆从虚妄分别所起。系属于缘无力劣弱。从缘而转。若有缘法而彼诸法即可施设。缘法若无。诸法亦复无所施设。然于一切法所施设中。无有少法而可了知。亦无少法若生若灭若起若尽。复无别法为断为常。汝诸长者。以是缘故应如是知。彼一切法皆从虚妄分别所起。系属于缘无力劣弱。从缘而转。若有缘故而彼诸法即可施设。缘法若无。诸法亦复无所施设。然于一切法所施设中。亦无少法而可了知。亦无少法若生若灭若起若尽。复无别法为断为常。汝等当知。若有虚妄分别。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设。若无虚妄分别。不如理作意无所施设。若有不如理作意。而彼无明即可施设。若无不如理作意。无明亦复无所施设。无明有故行有施设。无明无故行无施设。诸行有故识有施设。诸行无故识无施设。识法有故。而彼名色即可施设。识法无故。名色亦复无所施设。名色有故。而彼六处即可施设。名色无故。六处亦复无所施设。六处有故触可施设。六处无故。触法亦复无所施设。触法有故受可施设。触法无故。受法亦复无所施设。受法有故爱可施设。受法无故。爱法亦复无所施设。爱法有故取可施设。爱法无故。取法亦复无所施设。取法有故有可施设。取法无故。有法亦复无所施设。有法有故生可施设。有法无故。生法亦复无所施设。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设。生法无故。老死亦复无所施设。此中应知何名为老。谓状貌衰变喘息呻吟。策杖而行诸根熟异。寿命减没行相朽旧。如是所说故名为老。何名为死。谓终殁时至灭所灭相。诸蕴离散身坠于地。彼众同分坏谢变异。如是所说故名为死。此是老相。此是死相。总而言之名为老死。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设。生法无故。老死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生。谓发生遍起出胎成立。五蕴起聚六处圆具。彼众同分次第合集。如是所说故名为生。有法有故生可施设。有法无故。生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有。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名为有。取法有故有可施设。取法无故。有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如是所说故名为取。爱法有故取可施设。爱法无故取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爱。谓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如是所说故名为爱。受法有故爱可施设。受法无故。爱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受。谓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如是所说故名为受。触法有故受可施设。触法无故受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触。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如是所说故名为触。六处有故触可施设。六处无故触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六处。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说故名六处。名色有故而彼六处即可施设。名色无故六处亦复无所施设。何谓名色。谓受想行号之为名。受触作意及彼四大。四大所造号之为色总而言之故曰名色。识法有故而彼名色即可施设。识法无故名色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识。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是所说故名为识。行法有故识可施设。行法无故识法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为行。谓色遍思声遍思。香遍思味遍思。触遍思法遍思。如是所说故名为行。无明有故行可施设。无明无故诸行亦复无所施设。何名无明。谓不知先际。不知后际。不知先后际。不知内不知外。不知中间。不知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不知于缘。不知缘生法中若黑若白。不知缘与非缘。不知对碍非对碍。不知有罪无罪。不知所应亲近不应亲近。于诸法中不知不见。不能觉了现前三昧。如是所说故名无明。不如理作意有故。而彼无明即可施设。不如理作意无故。无明亦复无所施设。何名不如理作意。谓我于先世为有为无。我于先世已过去邪。未过去邪。我于先世为类何等。我于未来世当复何得为有为无。未来世中当在何处。我于未来世复类何等。于内法中其复云何有我无我。而生疑惑为有为无。何者是生何者不生。若有所生复类何等。由起如是不如理作意故。于其六见及余见中有所生起。即起有我之见无我之见。于我我所中。不能平等如理而观。以不平等如理观故。如是乃有诸见生起。是故有我及有世间。即有缘法。其缘法者。无常无强无力无坚。是不究竟变坏之法。于不究竟法中。计为正住及正安立。此见成已。是故说名不如理作意。虚妄分别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设。虚妄分别无故。不如理作意无所施设。何名虚妄分别。谓我人众生寿者补特伽罗儒童意生作者受者。此名虚妄愚夫异生无闻之者。于我人众生寿者等中。而生遍计。此名分别。总而言之故名虚妄分别。此虚妄分别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设。虚妄分别无故。不如理作意无所施设。此虚妄分别及不如理作意有故。无明即可施设。二法无故。无明亦复无所施设。无明有故。而彼诸行即可施设。无明无故。诸行亦复无所施设。总略而言。乃至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设。生法无故。老死亦复无所施设。诸长者。当知一切法皆是虚妄分别所起系属于缘。其缘法者无常无强无力无坚。从缘而转缘法有故。而彼诸法即可施设。缘法无故。诸法亦复无所施设。然于一切法所施设中。亦无少法而可了知。亦无少法若生若灭若起若尽。亦无别法为断为常。诸长者。譬如池中大水流注。有诸虫鱼栖止其内。于汝意云何。而彼诸鱼依何力邪。长者白佛言。世尊。依水为力。佛言长者。于汝意云何。水实有力邪。长者白佛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长者。水本无思其何有力。长者白佛言。无力世尊。无力善逝。佛言长者。虚妄分别所起诸法。亦复如是。无力无坚从缘所转。缘法有故。而彼诸法即可施设缘法无故。诸法亦复无所施设。然于一切法所施设中。亦无少法而可了知。亦无少法若生若灭若起若尽。复无别法为断为常。诸长者。而彼缘法若或如理伺察之时。实不可信。不可信故。即生惊怖。由惊怖故四向驰走。又复谛诚如理伺察。云何是此法。云何是彼法。以伺察故。即不见有惊怖驰走。又复如理伺察之时。即无有法。以无法故。云何驰走。何以故。诸长者。以一切法无所得故。一切心意亦无所得。又复诸长者。一切法无我。以离尘垢故。一切法无众生。以离我故。一切法无寿者。超越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愁叹等法故。一切法无人。三世断故。一切法无文字。一切音声语言离故。一切法本来无尘。无所缘故。一切法寂静。近寂相故。一切法一切处通达。如虚空自性故。一切法依止于空。无决定对现故。一切法无动。无依止故。一切法安住实际。无住无动相应故。一切法无言说。离语言波浪故。一切法无色相。离形显色及对碍所行故。一切法无等。离我相故。一切法无所了知。离心意识故。一切法无含藏。超越眼之境界道故。一切法不可信。超越耳鼻舌身意境界道故。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刍品第三十二·佚名
  卷十·佚名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一卷·佚名
  观世音持验纪上·周克复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佚名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叙·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佚名
  代序三:我所崇敬的弘一法师 叶圣陶·李叔同
  卷第二十五(第四诵之五)·佚名
  第十一 闇都干耳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五十七·彭定求

        卷557_1 【寄宜阳兄弟】易重   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已知。上国皇风初喜日,   御阶恩渥属身时。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卷557_2 【发蕙风馆遇阴不

  • 第十七折 囊首·李玉

    [杂扮禁子上]虎头门里偷生少,枉死城中冤鬼多。自家镇府司禁子是也。目今司中人犯,惨不过是东林一案。可怜那些官儿也有拷打不过,当堂了命的;也有带伤受刑,腐烂身亡的;也有昏迷绝食,含冤自毙的;也有逼计气绝,灰囊压死的;不知坏了

  • 卷四·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四左赞善赵执信撰观海集东向言怀秋草缀白露凄迷晓色寒怪余竟何事结束辞家山东去入溟渤天水相漫漫岂有古仙人引手许延缘男儿负奇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长风倘可驾一上蓬莱颠安期何用见

  • 卷一百十五·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十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集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

  • 王铭传·张廷玉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俞通海,随军攻蛮子海牙于采石。因王铭骁勇,挑选为奇兵。交战伊始,他就率敢死队突击敌人,攻占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立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右臂中流矢,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得到了俞通海

  •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丁传靖

    文彦博 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高祖讳,更姓文。至汉复姓,入本朝,其大父避翼祖讳,又更姓文。邵氏闻见录 文潞公父为白波辇运,潞公尚少。一日以事忤其父,欲挞之,潞公逃去。张靖父为辇运军曹司,知其所在,迎归使与靖同处。其父

  • 卷十六 十六之三·孔颖达

    《棫朴》,文王能官人也。棫,雨逼反。朴音卜,沈又符卜反。芃芃棫朴,薪之槱之。兴也。芃芃,木盛貌。棫,白桵也。朴,枹木也。槱,积也。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笺云:白桵相朴属而生者,枝条芃芃然,豫斫以为薪。

  • 提要·史伯璿

    【臣】等谨案四书管窥八卷元史伯璿撰伯璿字文玑温州平阳人据所作管窥外篇成于至元丁未即元亡之年计其人当已入明然始末不可考矣是编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板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刋置府

  • 卷三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三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三十三日月蕙田案大戴礼保传传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国语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周官典瑞王搢大圭执镇圭缫借五采五就以朝日玉藻天子朝日

  • 卷一·刘瑾

    <经部,诗类,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一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国风一【愚按集传于国风之下系以一者以国风居四诗之首也下文周南一之一者周南又居国风中十五国之首也后仿此】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謡之

  • 碧岩录卷第六·圆悟克勤

      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么。若未构得。且只理会个理成

  • 论 文·太虚

    太虚以为:文章者载道之器,其恉博,其行远,其辞衍而不为侈,约而不为窘,不可以句节行裁,抑昂乎辞气之间,务为高世。见时所为古之文者,其于辞也,以寡为洁,以竭为远,严其程法,倜乎若无俦。及窥其所至,非有乎理之殚而意之尽也。夫一杯之水

  • 父子合集经卷第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四大天王授记品第十四   尔时四大天王。并诸眷属九万天子。俱见诸阿修罗王乃至宝璎珞天等。于世尊所各作供养。复闻与授成佛之记。心大

  • 第九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九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大章流通二。初释四天王品题二。初因缘释二。初约处释人二。初明处。二十八天皆上升之趣。此当其首。天分三界。于下界中此复在初。居半须弥者。处之所依。欲界六天。二

  • 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佚名

    元始天尊述恶业荫盖正性,劝人以香汤灌洗全身,复以静观识性相皆假有真空,并劝人持诵该经。

  • 唐末藩镇演义·余光黄

    一本书以提倡信义唤醒世人为主旨 一本书起自黄巢作乱,终于朱温被弑,凡三十八年 一本书大事依据通鉴新旧唐书五代史,但详于藩镇事迹,其它与武事无涉者多付阙如 一本书采用小说中白话演义体裁,便于普及。惟当时诏命书札文章

  • 湘绮楼评词·王闿运

    词论。清王闿运(1832—1916)撰。一卷。闿运有《湘绮楼全集》已著录。此编系《湘绮楼词选》中之评语,析出单行。作者所作评语,均简要数语,多有深中肯綮者。王氏所评作家达四、五十人。唯词选家常有妄改词人作品之恶习,

  • 台湾日记与禀启·胡传

    本书分三卷,胡传撰。作者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人。清同治九年,以岁贡就职训导。后由保奏,以直隶州知州补用,分发江苏。光绪十七年,台抚邵友濂奏调,旨发台湾差委。次年二月抵台,历充全台营务处总巡、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十九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