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1)。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2)。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4)。
【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实质。人民的饥荒,是统治者沉重的租税造成的;人民的反抗,是统治者苛酷的措施造成的;人民的轻死,是统治者无厌的聚敛造成的。
这种说法是同贯穿《老子》书中‘无为’思想相通的。”
注释:
(1)诸唐本、河上本、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是以饥。”“民”作“人”,“税”作,首句末有“也”字。甲本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饥。”第一句、第三句全同,惟第二句,“税”讹作,句末有“也”字。道藏宋汇刻四家注本、彭耜本、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亦无“也”字,下句有“也”字。王夫子《老子衍》从之。“民”字,严遵及开元、敦煌、龙兴碑,均作“人”,同马王堆本甲乙本。
(2)诸唐本、河上本、王本皆如此。傅、范首句末有“者”字,次句末有“也”字。
马王堆本乙本作“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甲本无下“之”字。严遵本作:“百姓不治,以上有无,是以不治。”民字,敦煌唐写本、赵至坚本,亦作“百姓”。开元、龙兴碑作“人”。两“治”字,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俱作“理”。道藏宋汇刊四家注本、彭耜本与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亦无“也”字,下句有“也”字。王夫之《老子衍》从之。
(3)诸唐本、河上本、王本悉如此。傅奕本,首句末有“者”字,次句末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甲本无前“也”字。范与景龙、敦煌,皆无“上求”二字,句作“以其生生之厚”。开元、河上,作“以其求生之厚”,同马王堆本,而无“也”字。道藏宋汇刻四家注本、彭耜本与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下句有“也”字。
(4)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河上、诸王、开元及唐宋以来诸今本,多同马王堆本。傅作“夫唯无以生为贵者”,多一“贵”字。敦煌一唐写本作“夫唯无以生为生者”,多一“生”字。范作“夫唯无以为生者”,二字误倒。次句,他唐本如此。傅、范、景福,句末有“也”字。《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也”字作“焉”。马王堆本甲乙本俱作“是贤贵生”,并省去“于”字及“也”字。
【今译】
人民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挨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他们的统治者造作有为,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过分追求享受,所以逼得人民铤而走险。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才比过分重视个人生命的人高明得多。
猜你喜欢 第十七卦 随 泽雷随 兑上震下·佚名 第六章 女为男私属,于是伸男抑女·梁启超 卷一三一·邱濬 四书通证 羣书总目·张存中 卷二十四·程端学 双桥随笔卷十一·周召 春秋传卷二十二·胡安国 卷十二·魏了翁 卷十五·乾隆 第36章 服问·戴圣 叹品第十二·佚名 卷二十七(曼陀罗译)·佚名 卷下·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七·唐慧琳 卷第七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