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 悟 由 心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自新堂讲──
世间众生所以受种种生死流转之依正苦报,皆由灵明真常之本心性不觉而有迷惑,后因惑而造业受苦,轮回不息。然此迷惑既本非由外而来,乃自心所变现,则其体性必属虚妄不实;其本来之妙明觉心,仍不失坏不变异。此迷惑既系虚幻,自可用对治法以磨除之,及至垢净对除,则吾人一心灵明不昧之本体,既得显现而出,生无量智慧光明矣。兹绘一图如左:
神造 │真│ ┌──世界────迷───物質 │果├─┤┌─心 自然 真 │體│ └┼─眾生────悟───惑………業……果 ┌──┘ │ 體 │真 │ │心 迷───┤ │性 │ └──┐ │ │真│ ┌┼─惑──┐ │因├─┤└─心 ├───────真果體 │體│ └──顯──┘
右表显迷悟皆由一心,在迷者则谓世界众生或为神造,或由物质和合变化,或为自然而有,其实皆非。至宇宙人生观能够澈底觉悟之人,方知世界众生之显现,乃由真心性之迷惑造业而起,故研求种种法门以蕲达到断惑止业之目的,则世界众生之幻象可以永不起,而种种之痛苦解脱矣。
学佛之次第,有信、解、行、证四级。若但有信、解,而无行、证,则吾人亦不能稍得受用。如吾人虽闻知世界众生皆由心现,而现前已受根身、器界之果,仍不能直下解脱。所以者何?以有过去世之烦恼业力为之系缚,故须设法对治之磨除之。然佛法无量,以五戒、十善为人天之种子,人道之初基。
众生因迷惑而造身三、意三、口四等十恶业,由其作恶之上中下品而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欲脱此苦,须修不杀等十善业以治之。善业而感善报,既如前说。然善力究有时而穷,终未究竟,终属有漏无常,故更进一步须知三界、六道犹如火宅。恶报固当避免,福报亦应舍离;须勤修出世大法,而求究竟解脱。出世法之初步,谓止恶行善、修习禅定、智慧等法,灭苦断集渐次证入于阿罗汉、辟支佛果。然此中小二乘,只能自了自觉,断惑止业而已,其一心根本之迷──即无明──尚未打破也。故又进一步言,若能了知吾人常住真心本来具有无量恒沙智慧功德,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勤修六度万行,不住二边,直显中道;若是修行者,谓之菩萨。其间等级甚多,渐次增进,及至圆满,遂顿破无明,德用显现而成佛果。
人天乘似积极而消极,中小二乘以择灭为手段,但求自了,故亦属消极。惟菩萨乘为真积极。菩萨发心,当发四弘誓愿;依愿起行,行到愿满,即成佛果。菩萨行仍以止恶行善做起,自从此做,兼劝他故;能明理遣相,可为菩提助缘,非复有漏种子矣。(王净元记)(见海刊三卷十一期)
(附注) 出前川听法纪闻之三,原无题。
猜你喜欢 卷五百六十九·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四卷·无著 卷一百(西晋居士聂道真译)·佚名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第二十卷·圆瑛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三·江味农 俱舍论疏 第十四卷·法宝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七·希叟绍昙 华严经旨归·法藏 卷六·赞宁 卷之三十五·别庵性统 佛教中医慈济院缘起·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八·玄奘 觉乎否乎可以觉矣·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