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白 慧 问
问:迩来港中有甲乙二人,因问答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句义,引起剧烈诤论。双方来往函件,数达十余,终无结论。然综观甲乙两方函件,论议中所夹带之枝末语言,都不免有所是非。但双方所持基本之意见,却有敌体不同之立场。为明双方立场起见,特将其所持基本见解,取要录述如下:甲之见解:‘空中之旨,以遮为表,即遮了情执始能表显真理,故心经不生不灭──皆为遮情而非表理。不但心经为然,即全部藏经。乃至十方诸佛莫不以此为旨趣,以必须执破情忘,其理自彰。换言之,必断烦恼而证菩提,离娑婆此岸,乃可到极乐彼岸。并认此为大乘了义之谈,如来之根本义’。乙之见解:‘空宗之旨,虽许以遮为表,然亦准以表为遮,即表示真理之后,情执不破而自亡,情执无实体性故。所以据心经而论,不生不灭……为表诸法空相之真理,理既表,情自亡,以明现则暗灭故,若云:全藏教典,十方诸佛,更是表理而非遮情。法华经云: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欲开佛知见故,示佛知见故,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是以大乘了义之谈,如来根本之义,则唯表真理,更无情执可破。所谓: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也’。
按上甲乙两方见解,有极明显之分野;而双方所解,其理散见大小乘经。若经典不曾深究,理解未有心得者,见甲之言,必是甲而非乙;闻乙之语,又非甲而是乙。唯我大师教通三藏,学博中西,慧目一悬,邪正自别。因此弟子欲明甲乙二人所解孰是,特提三问,敬乞慈悲下一详确公正之批评!一、乙答甲之函,是否圆满?二、甲乙二人对于心经“不生……”之见解,谁为正确?三、甲乙二人之见解,谁是大乘了义之谈,如来根本之义?
答:一、乙答甲之函,理旨虽得,教诠则疏。二、甲之问题原就教诠,就教诠(空宗经论)判,甲之见解为正,但不应扩为全藏诸佛皆然。三、大乘之空、识、中三宗,皆自居大乘了义,如来根本;忘诠得旨皆对,则空以遮为表──执破情亡,其理自彰──;识以表成遮,中唯表无遮或即表已遮──元是菩提,本无烦恼──;甲空而乙中可知。太虚。二八,八,一四,在昆明。(见海刊二十卷九期)附注 原题“附香港寄来研究问题”,今改入问答。
猜你喜欢 地狱名号·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三·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八卷·世亲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唐慧琳 耶诞节正名·太虚 华严念佛三昧论·彭绍升 卷十(竺法护译)·佚名 分别业报略经全文·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二·念常 卷四·佚名 梵摩渝经全文·佚名 七曜星辰别行法(自翼计者氐星不当房星当也)·一行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