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隐者"(《微子》)的"避世"(《宪问》)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这些攻击,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早期道家和隐者

隐者正是这样的"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药。有一位隐者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微子》)这些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这种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

杨朱的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约479一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前约371一前约289年)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膝文公下》)《列子》是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照传统的说法,它代表扬朱的哲学。但是现代的学者已经深深怀疑《列子》这部书的真实性,而且《杨朱》篇中的思想,大都与其他先秦的可信的资料所记载的杨宋思想不合。《杨朱》篇的主旨是极端的纵欲主义,而在其他的先秦著作中从来没有指责杨朱是纵欲主义的。杨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可惜已经没有完整的记载了,只好从散见于别人著作的零星材料中细绎出来。

杨朱的基本观念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吕氏春秋》(公示前三世纪)说:"陌生贵己。"(《审分览·不二》)《韩非子》(公元前三世纪)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显学》)《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纪)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汜论训》)

在以上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韩非子》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上述扬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自;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扬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在《老子》、《庄子》以及《吕氏春秋》中都能见到杨朱基本观念的反映。《吕氏春秋》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纪·重己》)这段话说明了为什么应当轻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远不能再活。《老子》里有些话含有同样的思想。例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 )这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又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 )都表现出轻物重生的思想。《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也是沿着杨朱思想的路线走,先秦道家认为,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伤害的最好的办法。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很坏,受到社会惩罚,显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

所以《庄子》里有一些话赞美无用之用。《人间世》篇中讲到一棵很大的栎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栎社树托梦对匠人说;"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这一篇最后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道家的发展

这一章 所讲的是先秦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属于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我说《老子》、《庄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因为在《老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为了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这也就是普通隐者的方法,他们逃离人世,遁迹山林,心想这样就可以避开人世的恶。可是人世间事情多么复杂,不论你隐藏得多么好,总是有些恶仍然无法避开。所以有些时候,"避"的方法还是不中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

可是即使如此,也还是没有绝对的保证。不论自然界、社会界、事物的变化中总是有些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尽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这才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 )这种大彻大悟之言,《庄子》有许多地方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它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庄子》的《山木》篇有个故事,把这一切发展都表现出来了。故事说:"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个故事的前部分,表现的就是杨朱所实行的全生理论,后部分则是庄子的理论。这里所说的"材",相当于前面引用的《养生主》所说的"为善"。"不材",相当于"为恶"。"材与不材之间",相当于"缘督以为经"。可是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我们可以说,先秦道家都是为我的。只是后来的发展,使这种为我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猜你喜欢
  詩經卷之八  朱熹集傳·朱熹
  简介·李宗吾
  卷一一六·邱濬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孔子
  卷十九·李廉
  提要·江永
  月令明义卷三·黄道周
  八光品第五·佚名
  无有相品第七十七·佚名
  相应品第二十九·佚名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九·延寿
  外道大略之相·印光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丁黼·唐圭璋

      黼字文伯,号涎溪,池州人。淳熙进士。官军器监。(人称丁大监,屡见魏了翁集中。)以直秘阁守信州、吉州,四川夔州路安抚使知夔州。宝庆初,官四川制置使。嘉熙三年(1239),元兵至,力战死之。谥节敏。丁战死事见宋史忠义传,与无名氏

  • 前集卷三·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三     元 傅习 编交趾王大明殿侍宴班陪玉笋侍红云日表熈熈瑞气温万派朝宗沧海濶众星环拱紫宸尊雍容湛露歌诗什彷佛钧天入梦魂孤孽秋毫皆帝力愿殚忠赤报深恩送驾至上都过关口而回控辔

  • 卷六·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六左赞善赵执信撰涓流集天津喜晤老友吴天章兼赠其所主张君走访吴先生因识张公子能为诗人作主人此士定知不凡矣况复接坐来触事皆可喜开轩解衣裳留客披图史海气暧暧横庭除古色斑斑盈案几杯盘既杂陈

  •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蔡东藩

      却说贾氏私党,权焰日盛,太宰亮未曾加防,反因楚王玮刚愎好杀,拟撤他兵权,遣令归镇,另用临海侯裴楷代任。太保卫瓘,亦赞成亮议。玮自恃有功,怎肯俯首听命?裴楷亦不敢受职。玮长史公孙宏及舍人岐盛,素行无赖,为玮所昵,因替玮设

  • 卷九·舒赫德

    冬十月辛巳上命军机大臣传谕舒赫徳曰音济图前在四川军营不能奋勉是以将伊头等侍卫并副都统衔革去降为二等侍卫今捕山东逆贼一案音济图直入王伦楼屋缚擒猝被贼众用刀砍伤甚属奋勉出力音济图着加恩复为头等侍卫并赏给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万历十五年二月庚申朔癸亥夜初更绥靖边城各堡上脊兽旗杆俱出火光众军执棍扑火棍亦生火三更方息○礼部题原任蓟辽都御史王忬破虏平倭功业可纪偶以虏众突入阴触权奸竟主刎身死非其罪原任浙江巡抚朱纨清直耿介袛因严禁通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一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三十六礼俗志三·黄遵宪

    乐 舞倭乐 和歌 国俗素有歌舞,新井君美曰:"本朝之乐有声乐、有舞乐,其始出于祭天神。"《孝经纬》日:"东夷之乐日株,持矛助时生。《乐元语》目:"东夷之乐目朝离,万物微离地而生乐,持矛而舞助时生也。唐贾公彦以谓:乐有二名,此间

  • 毛璋传·薛居正

    毛璋,原来是沧州小校。梁将戴思远任沧州主帅时,后唐庄宗已平定魏博,戴思远势力困促,弃州逃去,毛璋占据州城归顺庄宗,历任贝州、辽州刺史。毛璋生性凶狠狂悖,有胆略,随从庄宗到黄河上游征讨,屡立战功。梁朝平定后,授华州节度使。

  • 卷一百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三图谱略【一】【臣】等谨按郑樵通志辑图谱为专门上自经史下迄物类胪举博矣然分记有记无者以郑氏生际南宋偏安书缺有间未能赅载无遗故存信而阙疑也钦惟我朝重熙累洽列圣相承考文制度美备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七·钱若水

    起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尽十二月十一月壬子,朔,制曰:“平章百姓,唐尧所以畴咨;緫领众职,汉宣由是致。治非贤罔乂,得士则昌。聿求经济之才,授以弼谐之任。枚卜斯允,成命以行。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宇量冲深,规模宏远;工部尚

  •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下·佚名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等奉 诏译尔时世尊复告勇猛甚深比丘言。如来所现三十二相金色之身。皆由过去修种种行之所感得。亦为汝等。分别解说。时比丘众唯然谛听。佛言。所谓诸佛世尊。经无量劫。修菩萨行。于

  • 卷第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六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八如是已辩俱有因相。第三同类因相云何。颂曰。同类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道展转九地  唯等胜为果加行生亦然  闻思所成等论曰。能养能生或

  • 新刻量处轻重仪序·道宣

    亡僧衣资处断甚难。盖以圣教广博而部计不同也。往古宗师尚弗能无迟疑。况浅学寡闻何由尽晓。是故我高祖南山法慧大师。括诸部大义立一家洪范。著量处轻重仪用贻来裔。其文焕然如日月之光。而轻重之判无余蕴矣。所以历

  • 雷庵受禅师行业·雷庵正受

    续藏经 嘉泰普灯录总目录 宋 正受编 雷庵受禅师行业 师讳正受。字虚中。号雷庵。出苏之常熟邵氏。年十六。肄儒业。因游邑之慧日寺。与主僧心鉴语。异其敏慧。类若夙习。乃曰。世境虚幻。百年一瞬。读世书选官。盍

  • 卷第一·应庵昙华

    应庵和尚语录卷第一 初住处州妙严禅院语录 住湖州显忠资福禅寺门人(守诠)等编 师受请 判府左司。度疏。师拈示众云。此是判府左司。两手分付。谓之无尽藏顶王三昧。言言见谛。句句朝宗。若也知得。更不重说偈言。若

  • 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

    《文心雕龙》研究专著。陆侃如、牟世金合著,分上、下两册,由齐鲁书社出版。1962年陆侃如、牟世金合著了《文心雕龙选译》上下册,译注了《文心雕龙》25篇,后来牟世金以此为基础,补译全了其余25篇,对原来的译注也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