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佛教开题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 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

  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树起而破斥,抉择各派,以般若义造大智度论、中论等,为第二次之综合整理。自后学人又以不得其中真义而起纷争,至八九百年无著菩萨又以瑜伽论等为第三次之综合整理。此为印度佛法流传之情形。然此后大小乘之纷争,仍日盛不已,因再无综合之研究及全面之整理者,故渐由纷争而至于灭亡。至佛法流传之地,则锡兰有佛音之综合整理,中国有天台智者、贤首法藏等之综合整理,西藏则有著菩提道次第论之宗喀巴为之综合整理,此皆一方根据佛法真理,一方适应时代机宜,以综合整理而能昌行一方域者也。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学佛法的人,读尽千经万论,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于“买椟还珠”!

  二 何谓人生 “人生”一词,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人生亦可说“生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的真义,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还有说:佛法重在离开人世的精神;但死后不灭的精神,具体的说即为灵魂,更具体的说,则为神鬼。由此,有些信佛者竟希望死后要做个享福的鬼,如上海某居士说“学佛法先要明鬼”,故即为鬼本位论。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何以言之?因为人和鬼,都是众生,至于死,特为生之变化耳。我们现在是众生中之人,即应依人生去作,去了解;了解此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此似与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人焉知鬼’之义相混,然此犹是消极的方面,还有积极方面的意义,就不限于儒家所讲的了。因为我们要把人生扩大起来,人只是众生之一类,在人言人,即以代表众生;因为现在居于人类,故今切近一点来讲人,亦即是讲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有惑业流转的六道凡夫,有了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二乘圣人,也有觉悟向上而不退转的菩萨,还有福智圆满的佛陀;故人即众生──轮回六道的为苦缚众生,二乘为超苦众生,菩萨为觉悟众生,佛陀为究竟众生。所以这里所说的人,回不同儒家狭义之人。生者,所谓生之缘起,生之变易,生之转化等,皆包括于佛法之“生”义中。讲到生之缘起,即缘起而有生,是即生而无生之因缘本空义,更有无生而生之妙生义,则断非儒家之生义所能及也。由此说来,所谓死,实即生之一部分;我们要能了生,才能了死。相反的,若只了死,非唯不能了生,而且也不能了死。所以,基于上述之消极意义,既可革除向来佛教之弊习,改善现实人生;而由扩大之积极意义,尤能由人生以通达一切众生法界,缘生无生、无生妙生之真义,此为据理发挥应机宣扬之人生佛教真义,学佛法者先应对此有正确认识。

  三、人生佛教之目的及其效果 就依佛法发心预期说,即为目的;就修行成功说,即为效果。此其效果,可略分为四:一、人生改善:一般佛经皆说到此义,即人民五戒之行,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二、后世增胜:依业果流转而修行者,每希望后世增胜,即希望将来比现在之人作得好。过去有句话:“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此为基于后世增胜为目的之修道观,信佛人多是如此。唯此并不限于人间,乃可由人增进而至于欲色无色等天。三、生死解脱:此因看到后世增胜仍不免于三界轮回,若不修到生死澈底之解脱,终必流转;依于此种目的所获得之效果,即为罗汉。四、法界圆明:此为大乘特有者,二乘圣者虽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实相;纵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碍。此即二乘未得法界圆明之缺点,亦即菩萨成佛之特点也。法界,即一切法;圆明,即离了所知障所成之智。此智即一切种智。或无上菩提,或妙觉佛果。复次、法界者,即是法华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明者,亦即所谓“佛之知见”。如是大乘以通达法界为目的而圆满明证后,即为大乘特有之效果。

  这四种,大概言之,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天乘即通第二后世增胜;至于二乘,则综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脱之第三种;大乘又可综合前三而加上第四法界圆明。不过中国向来所重。大概为偏重于此中第二及第三,即浅近的求后世胜进,高尚的求生死解脱。向来佛法缘此以为目的,则更于修道之方便法门,综合之而有如净土宗密宗等,此为向来流传之佛法也。

  然今之所讲人生佛教,为对治向来偏重于如上二者,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换言之,今之人生佛教。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则依人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摄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

  (弘悲记)(见海刊二十六卷第一期)


猜你喜欢
  论富强·印光
  卷三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佚名
  龙舒净土文序·王日休
   第八十一則 藥山看箭·胡兰成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佚名
  卷第一百三十·佚名
  建立法品第十六·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卷十五·佚名
  卷二百一十三·佚名
  哭笑无常·佚名
  剩人和尚语录序·函可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佚名
  劝发诸王要偈·龙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慶芝堂詩集卷十一·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律詩三 ◆五言律詩三◆ 盧峰口 憫流亡 寧遠州 寧遠道中 經牧馬場 胡家窩鋪 陳家臺述事 望北臺早發 宿大石橋 述夢 奉窆先二人後述哀 懷都門諸友 懷竹梧軒諸生并門人沈周頲 留別門人何公符兼謝厚貺

  • 品令·徐志摩

    啊!秋雨来了,今年来得这样早呢?对着这黄昏雨景,那不能不吃一杯酒,写一首诗,莲花的季节快完了,莲房还小呢。花草虽然有情,怎比得人情好呢,有一句话,我要待酒后向荷花问一问,“你比去年老了一些么,我呢?”原词:品令急雨惊秋

  • 宋史全文卷二十七上·佚名

    宋孝宗七辛丑淳熙八年春正月癸丑,权给事中赵汝愚奏中书门下省录黄陈源转官差遣:『臣窃惟陈源系内待,而得参预一路军政,事体重大,渐不可长。臣尝读建炎三年诏书,自崇宁以来,内待用事,循习至今,理宜痛革。自今内待不许与主管兵官

  • 卷之五十一·佚名

    洪武三年夏四月己未朔礼部造诸王册宝成并上册封礼仪其制册宝皆用金宝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其篆文曰某王之宝宝匣宝座雕造蟠螭余同皇太子册宝制○亲王分封受册宝仪 前期择日奏告太庙至日设宝册案五座于殿中宝册

  • 卷之三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四一二禀光绪二年五月十三日一二二一七--二·佚名

    九芎林等庄绅衿、垦户、乡耆、佃户、铺户等,禀举姜荣椿为总理具禀治下竹北一保九芎林等庄监生詹国和、生员魏缵唐、垦户徐荣章、业主潘坤光、门生詹鹏材、职员刘维垣、生员魏盛唐、监生林步蟾、监

  • 第三六四供词及堂谕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初三日一二二○三--三一·佚名

    陈存仁、梁壬生之供词,及分府准陈存仁充任竹南三保董事堂谕据陈存仁供:年卅岁,同安县人,有妻子,现住吞霄街,开油车生理。现在总理梁壬生,同众铺户及庄耆们,佥举小的出来充当董事,小心奉公,不敢延误,求准给戳

  • 浙语七(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浙语七(查东山笔、沈墨庵阅)陆培、王道焜(王均、陆圻)陆培号鲲庭,浙仁和人。父运昌,崇祯甲戌进士。鲲庭少年好淹搏,务为奇丽之文,以务工时目。时目不甚解,则声和曰良越俗,卒以奇丽得隽。己卯、庚辰,属两榜盛名。壬午,丁外艰,以行

  • 庞师古传·薛居正

    庞师古,曹州南华人,初名叫从,以中涓官身份追随太祖,性情诚挚愚忠,未曾离开太祖左右。到太祖镇守汴州时,建立武装,才得战马五百匹,即以庞师古为偏将,援助陈州,攻破蔡州,屡有战功。到朱珍因罪而被诛杀,便任庞师古为都指挥使。于是渡

  • 卷九·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九宋 钱时 撰周书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序云十有一年经云十有三年当是序误一月即十三年正月商之正朔已絶而周之正朔未颁故但云一月也惟十有三年春大防于孟津王

  • 卷二百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五刑部尚书秦?田撰嘉礼八十八设官分职周礼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

  • 禹贡指南卷四·毛晃

    宋 毛晃 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漾水 解在梁州 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注云华阳国记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

  • 孟秋纪第七·吕不韦

    孟秋原文: 一曰: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毕忠。其日?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 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

  • 修务训·刘安

    【原文】 或曰:&ldquo;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 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rdquo;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

  • 二十八、久响龙潭·慧开

      龙潭因德山请益,抵夜。潭云:“夜深,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五卷·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五卷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远离偷盗者。偷盗有九种。一者他护。二者彼想。三者疑心四者知不随。五者欲夺。六者知他物起我心。七者作。八者不作相。九者无作相。是等名为偷盗身业。他护

  • 梨树县乡土志·佚名

    梨树县原名奉化县,古称偏脸城,俗称买卖街。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县.梨树城并非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小村落,“传

  • 下部赞·佚名

    摩尼教经典。S.2659。纸质绵薄,双面誊抄,墨色互映。卷中还抄有《大唐西域记》、《往生礼赞文》、《十二光礼忏文》,《下部赞》约占全卷书写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全经四百二十三行,仅首端稍有损缺,其他部分偶有脱字,通篇基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