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八

长洲余萧客撰

尔雅上

尔雅

依六书八体撮诸家注未尽之义勒成五卷并音一卷裴瑜注序【玉海四十四】

释诂

大才翻孙炎音【释文二十九】

周礼云其声大而宏樊光注

坟【贲】

诗云有贲其首同【并书疏九】

封之大也舍人注【书疏三】

陟孝翻郭璞音 都角翻顾野王音

蒲板翻沈旋音 蒲满翻施干音

之日翻旧音【并释文二十九】

福之善也李巡注【宋本春秋疏十九】

心之谋也舍人注【疏一】

礼之常也孙注【周礼疏二】

黄发齯齿鲐背耉老

黄发老人发白复黄也李注【诗疏十之一】 鲐背老人气衰皮肤消瘠背若鲐鱼也舍人注【书疏十一】 黄发发落更生者孙注【诗疏十七之二】 耉面冻梨色如浮垢同【诗疏十之一】

谑浪笑敖戏谑也

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戏笑邪戏也谑笑之貌也舍人注【诗疏二之一】

相求之匹同【诗疏一之一】

妃嫓也

诗云天立厥妃某注【诗疏十六之四】

崇充也

威大充盛舍人注【宋本春秋疏十五】

宷也

寀七代翻李巡音 七在翻樊光音【并释文二十九】

夙夜之强也孙注【书疏九】

卑谦之身也舍人注 舒迟之身也孙注【并宋本春秋疏十一】

甘之进也尔雅注【僧行均龙龛手鉴四】

介者相助之义如人之左右手故以介为左右也孙注【诗疏十七之一】

没之尽李注【诗疏十五之三】

众之尽也舍人注【书疏七】

所救切施音【影宋本集韵八】

荒虚也

周礼云野荒民散则削之某注【诗疏十八之五】

痡瘏虺頽黄

痡人疲不能行之病瘏马疲不能进之病孙注【诗疏一之二】 虺隤马退不能升之病也同【经典释文五】 黄马更黄色之病同【诗疏一之二】

劳病也尔雅注【龙龛手鉴四】

畏之病也孙注【疏一】

  疫病同【释文二十九】

习事之劳也同【诗疏二之二】

忘而不得之思也舍人注【诗疏一之三】

祓除之福孙注【诗疏十七之一】

絜敬之祭也同【书疏三】

事之危也尔雅注【龙龛手鉴二】

诗云俾尔亶厚某注【诗疏十八之二】

食言之伪孙注【宋本春秋疏十三】

政之善言也舍人注 善之言也孙注【并书疏十七】

遻见也

心不欲见而见曰遻尔雅注【龙龛手鉴四】

藏之微也舍人注【宋本春秋疏三十六】

柔安也

诗云怀柔百神某注【诗疏十九之二】

毗刘暴【爆】乐【烁】也

毗刘爆烁之意也木枝稀疎不均为爆烁舍人注【诗疏十八之二】

桢翰

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同【书疏二十】 翰所以当墙两边障土者同【宋本春秋疏十六】

圉垂也

圉拒边垂也同 圉国之四垂也孙注【并诗疏十八之二】

陈居之久久则生尘矣同【书疏九】

间代也

间厠之代也同【书疏五】 间下瞎切施音【类篇十二上】

馌饟馈也

馌野之馈也孙注【宋本春秋疏十三】 饟自家之野也舍人注【诗疏十四之一】

栖迟

行步之息也同【诗疏七之一】

呬息也

诗云民之攸塈某注【诗疏十七之三】

算数也

释数之曰算舍人注

义之治也同 治之理也孙注【并书疏九】

溢慎也

溢行之慎舍人注 诗云假以溢我慎也某注【诗疏十九之一】

似可任之佞也孙注【书疏三】

珍享献也

献珍物曰珍献食物曰享舍人注【文选注八】

俘取也

囚敌曰俘伐执之曰取李注【宋本春秋疏十二】

枿余也

枿槁木之余也同【书疏九】

即尼也

即犹今也尼者近也孙注【书疏十】

昵近也

昵亲近也同【书疏十一】

释言

析之离孙注【经典释文六】

驲遽传也

驲尊者之传也舍人注【宋本春秋疏十五】 传车驿马孙注【经典释文十八】

大之奄也孙注【诗疏十七之三】

恃事自恀也尔雅注【龙龛手鉴一】

瘦也舍人注【史记索隐二十六】

忒也

忒变杂不一孙注【诗疏十八之五】

饙馏

蒸之曰饙均之曰馏同【经典释文七】

将送也

将行之送也同【戴埴鼠璞】

佻偷也

佻偷薄之偷李注 偷苟且孙注【并宋本春秋疏二十八】

丑芮切施音【影宋本集韵七】

恺【闿】弟发也

闿明发行舍人注 李注 孙注【并诗疏五之二】

畯农夫也

农夫田官也孙注【诗疏八之一】

漠然清貌樊注【疏二】

诿

邕危切谢峤音【类篇三上】

庇庥【茠】廕也

庇蔽也庥依止也舍人注【宋本春秋疏十五】

僾唈也

心唈也孙注【诗疏十八之二】

祺祥也

祺福之祥也舍人注 诗云维周之祯某注【诗疏十九之一】

琛宝也

美宝曰琛舍人注【御览八百二】

茅明也明朗也

茅昧之明也同【宋本春秋疏十七】 诗云高朗令终樊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七】

坎律铨也

坎卦水也水性平律亦平铨亦平也同【宋本春秋疏十七】

防也

防深闇之也孙注 诗云哕哕其防某注【并诗疏十一之二】

牦罽也

牦谓毛罽也舍人注 毛牦为罽孙注【并书疏六】

煁烓也

煁烓灶也舍人注【诗疏十五之二】

烘燎也

烘以火燎也舍人注【诗疏十五之二】

庶侈也

庶众也侈多也舍人注 庶丰多也孙注【并诗疏十三之二】

樊藩也

樊囿之藩孙注【诗疏十四之三】

舫泭也

方木置水中为柎栰也同【经典释文五】

洵均也

洵徧之均也李注 诗云其下侯旬某注【并诗疏十八之二】

懠怒也

懠怒声舍人注【诗疏十七之四】

惄饥也

惄宿不食之饥也李注【诗疏一之三】

里邑也

里居之邑也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一】

苞稹也

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孙注【诗疏六之二】

宜肴也

宜饮酒之肴也李注【诗疏四之三】

绹绞也

绹绳之绞也同【诗疏八之一】

防躐也疐跲也

防前行曰躐跲却顿曰疐李注【诗疏八之三】

烝尘也

烝物久之尘孙注【诗疏十八之二】

饫私也

饫非公朝私饮酒也同【诗疏九之二】

孺属也

孺骨肉相亲属也李注【诗疏九之二】

窕【跳】间也

跳者跃之间舍人注【释文二十九】

踣也

前覆曰踣李注【宋本春秋疏二】

阇台也

积土如阇所以望祥气孙注【押韵释疑一】

仆也

前覆曰仆同【经典释文二十】

弇盖也

弇覆盖亦覆之义同【诗疏二十之二】

燬火也

燬一音火李寻【释文二十九】

阳气消也舍人注【释文二十九】

逓迭也

逓者更迭间厠相代之义李注【书疏五】

逭逃也

行相避逃谓之逭亦行不相逢也樊注【书疏八】

干扞也

干盾所以自蔽扞孙注【经典释文五】

刖也

断足曰刖李注【宋本春秋疏八】

啓跪也

啓小跪也同【宋本春秋疏二十】

腼姡也

腼擅也一曰面貌也谓自专擅之貌舍人注 腼人面姡然也李注【并释文二十九】

鬻糜也

淖糜孙注【经典释文十九】

翿纛也

翿舞者所持纛也李注 纛舞者所持羽也孙注【并诗疏四之一】

隍壑也

隍城池也壑沟也舍人注 隍城池壑也李注【并诗疏十八之四】

芼搴也

芼搴皆择菜也同 搴犹防也某注【并诗疏一之一】

狃复也

狃能屈伸曰复李注【释文二十九】 狃忲前复为也孙注【书疏十八】

班赋也

班谓布与也同【书疏三】

缗纶也

皆绳名同【诗疏一之五】

释训

明明斤斤察也

明明言其明甚舍人注 明明性理之察也孙注【并诗疏十八之五】 斤斤精详之察也李注 斤斤谨慎之察也孙注【并通鉴音注四十三】

矫矫

得胜之勇也舍人注【释文二十九】

济济

多士之容止也孙注【诗疏十六之一】

委委佗佗美也

寛容之美也李注【诗疏三之一】 祎祎者心之美舍人注【释文二十九】 委委行之美佗佗长之美孙注【诗疏三之一】诗云祎祎它它如山如河顾野王【释文二十九】

媞媞【提】

媞媞行歩之安也孙注【诗疏五之三】

简简

降福之大也李注【诗疏十九之二】

赫赫跃跃【濯】迅也

诗云濯濯厥灵樊注【释文二十九】 赫赫显著之迅孙注【诗疏十八之五】

墫墫

舞貌舍人注

梦梦訰訰乱也

烦懑乱也顾野王【并释文二十九】

荡荡

法度废坏之僻孙注【诗疏十八之一】

居居究究恶也

居居不狎习之恶李注 究究穷极人之恶孙注【并诗疏六之二】

佌佌琐琐小也

佌佌形容小貌舍人注【释文二十九】 琐琐计谋褊浅之貌同【诗疏十二之一】

惨惨

忧怒之愠也李注【诗疏十八之一】

慱慱

粗兖切郭音【影宋本集韵六】

郝郝【释】耕也

释释犹霍霍解散之意舍人注【诗疏十九之四】

緜緜穮也

緜緜言详宻也孙注【诗疏十九之四】

溞溞淅也烰烰烝也

溞溞淅米声烰烰烝之气孙注【诗疏十七之一】

峩峩祭也

峩峩奉璋之貌舍人注【诗疏十六之三】

锽锽【喤】乐也穰穰福也

喤喤钟鼓之乐也穰穰众多之貌也舍人注 诗云降福穰穰某注【并诗疏十九之二】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子孙长行美道引无极也舍人注【诗疏十三之二】

蔼蔼萋萋臣尽力也

蔼蔼贤士之貌萋萋梧桐之貌舍人注 言众臣竭力则地竭其化梧桐盛也孙注【并诗疏十七之四】

哀哀

音依裴瑜音【芥隐笔记】

臯臯琄琄刺素食也

臯臯不治之貌舍人注 无德而空食禄也某注【并诗疏十八之五】 琄户茗切郭音【类篇一上】

宪宪泄泄制灋则也

皆恶党为制法则也李注 厉王方虐谄臣并为制作法令孙注【并诗疏十七之四】

谑谑謞謞

皆盛烈貌舍人注【同前】

翕翕訿訿莫供职也

君闇蔽臣子莫亲其职李注【诗疏十二之二】

甹夆掣曳也

谓相掣曳入于恶也孙注【诗攷四】

朔北方也

朔尽也北方万物尽故言朔也舍人注 万物尽于北方苏而复生故言北方李注【并书疏二】

饎酒食也

得酒食则喜欢也孙注【诗疏八之一】

骭为微肿足为尰

皆水湿之疾也孙注【诗疏十二之三】

是刈是濩濩煑之也

是刈刈取之是濩煑治之舍人注 煑葛以为絺绤以煑之于濩故曰濩煑非训濩为煑孙注【并诗疏一之二】

美女为媛

君子之援助然同【诗疏三之一】

美士为彦

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也舍人注【书疏八】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

虚徐威仪谦退也孙注【诗疏二之三】

之子者是子也

之子者论五方之言是子也李注【诗疏一之三】

襢裼肉袒也

脱衣见体曰肉袒同 袒去裼衣孙注【并诗疏四之二】

徒渉也

无舟而渡水曰徒渉李注【诗疏十二之二论语疏七】

徒搏也

无兵空手搏之舍人注【诗疏四之二论语疏七】

籧篨口柔也

籧篨巧言也同【释文二十九】 巧言好辞以口饶人是谓口柔李注【诗疏二之三】 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孙注

戚施靣柔也

令色诱人舍人注【并释文二十九】 戚施和颜悦色以诱人是谓面柔也李注【诗疏二之三】 戚施之疾不能仰靣柔之人常俯似之因以名云孙注

夸毗体柔也

诗云无为夸毗樊注【并释文二十九】 屈已卑身求得于人曰体柔李注【诗疏十七之四】

婆娑舞也

婆娑盘僻舞也同 舞者之容婆娑然孙注【并诗疏七之一】

緎羔裘之缝也

緎缝之界域同【经典释文五】

殿屎呻也

人愁苦呻吟之声也同【诗疏十七之四】

释亲

父之姊妹为姑

春秋传云姑姊妹樊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一】 姑之言古尊老之名也孙注【诗疏之三】

母之晜弟为舅

舅之言旧尊长之称同【诗疏六之四】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同出俱巳嫁也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三】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私无正亲之言同【诗疏三之一】

女子同出

同出谓俱嫁事一夫也同【宋本春秋疏十九】

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所以古今通语明实同而两名李注【书疏十一】

牖户之间谓之扆

谓牖之东户之西为扆同【书疏十八】

其内谓之家

谓门以内也同【诗疏十六之二】

东西墙谓之序

殿东西堂序尊卑处舍人注【宋本御览百八十五】 堂东西墙所以别序内外也孙注【书疏十八】

西北隅谓之屋漏

当室之日光所漏入也同【公羊疏十七】 古者彻屋西北厞以炊浴汲者讫而复之古谓之屋漏也舍人注【宋本御览百八十八】

东北隅谓之宧

日侧之明孙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一】 东北阳气始起万物所养故谓之宧舍人注

东南隅谓之防【突】

东南万物生蛰虫必出无不由户突舍人注【宋本御览百八十八】

柣谓之阈

门限也孙注【诗疏四之四】

枨谓之楔

谓梱上两旁木李注【同前】

枢谓之椳

门戸扇枢开可依蔽为根也孙注【御览百八十四】

墙谓之墉

谓垣墙也李注【诗疏一之四】

镘谓之杇

镘一名杇涂工作具也李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涂一名杇涂土之作具也同【论语疏五】

樴谓之杙

杙谓橜也同【诗疏一之三】

阇谓之台

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同

有木者谓之榭

台上有屋谓之榭同【并宋本春秋疏十七】 榭但有堂也孙注【书疏十一】

鸡栖于弋为桀凿垣而栖为埘

别鸡所栖之名寒乡凿墙为鸡作栖曰埘李注【诗疏四之一】

其上楹谓之棁

梁上侏儒柱孙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二】

开谓之槉

朱儒下小方木舍人注【宋本御览百八十八】

栭谓之楶【节】

栭今欂栌也李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欂栌一名节皆谓斗栱也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三】

桷谓之榱

齐鲁名桷周人名榱沈旋集注【疏四】

檐谓之樀

谓室梠周人谓之梠齐人谓之檐谓承檐行材孙注【仪礼疏十五】

门屏之间谓之宁

正门内两塾间曰宁李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正门外同【通鉴音注百六十七】 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也孙注【诗疏五之一】

屏谓之树

以垣当门蔽为树舍人注【宋本御览百八十五】 恒当门自蔽名曰树李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七】

閍【祊】谓之门

祊故庙中门名也同 诗云祝祭于祊谓庙门也孙注【并宋本春秋疏二十三】 谓庙门外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五】

正门谓之应门

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李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观谓之阙

宫门双阙者旧悬法象使民观之处因谓之阙孙注【并宋本春秋疏二十三】

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閤

皆门户大小之异李注【公羊疏十五】

衖门谓之闳

衖头门也李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门侧之堂

夹门堂也孙注【诗疏十九之四】

瓴甋谓之甓

瓴甋一名甓李注【诗疏七之一】

宫中衖谓之壸

巷舍间道也孙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一】

庙中路谓之唐

唐庙中路名李注 诗云中唐有甓孙注【并诗疏七之一】

三达谓之剧旁

旁出岐多故曰剧同【诗疏一之三】

四达谓之衢

四达各有所至曰衢李注 交通四出孙注【并公羊疏二十六】

五达谓之康

康乐也交会乐道也同【初学记二十四】

六达谓之庄

庄盛也道烦盛同

七达谓之剧骖

三道交复有一岐出者同【并诗疏一之三】

八达谓之崇期

崇多也多道会期于此同【文选注四】

室有东西厢曰庙

谓宗庙殿有东西小堂也李注 夹室前堂孙注【并公羊疏十六】

无室曰榭

但有大殿无室名曰榭李注【朱校宋本礼记疏二十三】

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八

猜你喜欢
  阳货第十七·朱熹
  卷八·朱熹
  第十五章 8·辜鸿铭
  尚书大传补遗·孙之騄
  卷一百二十二·山井鼎
  卷三十九·山井鼎
  卷一百七十一·秦蕙田
  卷八 妻上·司马光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佛说医喻经·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下篇:一念红尘·李叔同
  中观论卷第四·龙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吕南公·唐圭璋

      南公字次儒,南城人。庆历七年(1047)生,元祐元年(1086)卒。有灌园集。   调笑令   效韦苏州作   行客。行客。身世东西南北。家林迢递不归。岁时悲盛泪垂。垂泪。垂泪。两鬓与霜相似。   又   华草。华草。秀

  • 楔子·孙仲章

    (旦上,云)妾身刘员外的浑家是也。我瞒着员外,和那太清庵王知观有些不伶俐的勾当。我则待所算了员外,急切里无个计策。不想王小二要杀员外,我就问他要了一纸保辜文书。我着人寻王知观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净扮道士上,云)道

  • 提要·郭翼

    (臣)等谨案林外野言二卷元郭翼撰翼字熙仲昆山人少从卫培学精于易义尝献策张士诚不能用归耕娄上老得训导官竟与时忤偃蹇以没卢熊为作墓志见朱珪名迹録中翼明敏博学不屑为举子业専意作古文词尤工于诗尝自号东郭生又称野

  • 淮阳集·张弘范

    ○五言律 【泛舟继韵】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柳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晩烟迷。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雨霁登楼】楼外雨初霁,乾坤望眼明。岸髙秋涨满,帘卷暮霞生。燕入泥香润,龙归海气清。阑干残照底,一

  • 卷之五十七·佚名

    洪武三年冬十月丙辰朔监察御史袁凯言国家荡平四方固资将帅之力然今天下已定将帅多在京师其精悍雄杰之士智虽有余而于君臣之礼恐未悉究臣愿于都督府延致通经学古之士或五人或三人每于诸将朔望早朝后俱赴都堂听讲经史庶

  • 第四十四回 分杯羹太公受难 降齐地郦生逞功·黄士衡

    话说楚汉两军在广武地方相拒数月,汉兵早得敖仓,粮食丰足。楚兵远道运粮,又不时被彭越引兵截击,以致军饷缺乏,项王几次搦战,汉兵坚守不出。项王心想:“我兵食少,利在速战,似此长日相持,如何是好?”正在寻思无策,忽然念起:“太公、吕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正统十二年六月辛酉朔宁府庄惠世子盘烒妃俞士卒遣中官赐祭命有司营葬○壬戌四川马湖府沐川等长官司舍人安乐泥溪长官司土官弟王瑞平夷长官司把事杨俊云南洱海卫中左千户所土官舍人杨茂春等来朝贡马赐宴并彩币等物有差

  • 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史记集解卷四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毕公髙之后也毕公髙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髙封于毕【杜预曰毕在长安县西北】于是为毕姓其后絶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

  • 骨相篇第十一·王充

    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见于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

  • 目录·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钦定诗经传说彚纂目录  诗类卷首上凡例引用姓氏诗传图诸国世次图作诗时世图卷首下纲领大序诗集传序卷第一国风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樛木  螽斯  桃夭】【兔罝  芣苢  

  • 卷十一·吴廷华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章句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十一同知呉廷华撰丧服第十一 子夏传【人死曰丧丧去声此谓生人丧之丧平声服天子以下相丧之服斩齐功缌是也言服而不及其他者冠绖带屦杖皆服年月多寡亦以服断也

  • 开诚布公以立信·梁漱溟

    现在社会上,实在找不出一个让多数人信得及的人或团体,他们&mdash;&mdash;人或团体&mdash;&mdash;在谈话时,都说得非常之好,非常动听;但是人却总不敢相信他,都以为他的背后还别有用意;这是现在中国社会上的一种普通现象。即以

  •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别分乘藏录下  就别录中更分为七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支泒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补

  •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太虚

    ──三十二年三月在重庆狮子山作──承张先生以“我们需要的文艺政策”询及刍荛;再经详阅之下,窃觉所标示“六不、五要”,既甚惬当,而阐明文艺与政治之连系及三民主义应有文艺政策之意义,尤极精彩!惟有希望全国文人作家能协

  • 四部正讹·胡应麟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

  •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佚名

    洞玄灵宝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撰人不详,系节录《赤书玉诀》改编而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书写策文真文及佩符诵咒以求仙禳灾。

  • 八吉祥经·佚名

    全称《佛说八吉祥经》。佛教经典。南朝僧伽婆罗译。一卷。与八佛名号经同本,八吉祥即八佛之名号也。述说东方八佛之名号(即“八吉祥”),以及持诵此诸佛名号和此经之功德利益。异译本有:三国吴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