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九 五品

(一)

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种羯磨依几种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种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谓: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说、或依界、或依众也。

(二)

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谓:应现前之羯磨不现前,[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应对问之羯磨不对问而行,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应依自言之羯磨不依自言而行……相当于忆念毗尼者与不痴毗尼……相当于不痴毗尼者行觅罪相羯磨……相当于觅罪相羯磨者行呵责羯磨……相当于呵责羯磨者行依止羯磨……相当于依止羯磨者行驱出羯磨……相当于驱出羯磨者行下意羯磨……相当于下意羯磨者行举罪羯磨……相当于举罪羯磨者与别住……相当于别住者行本日治……相当于本日治者与摩那埵……相当于摩那埵者令出罪……相当于出罪者令受具……非布萨日行布萨……非自恣时行自恣,[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三)

云何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不说事,不说僧伽,不说人,不说白,或以后置白。依此五相,依白,羯磨不成就。

(四)

云何依唱说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唱说而羯磨不成就:不说事,不说僧伽,不说人,略唱说,或于非时唱。依此五相,依唱说,羯磨不成就。

(五)

云何依界而羯磨不成就?依十相、依界而羯磨不成就:过少定界,过大定界,定无连络标相界,定以阴影为标相界,定无标相界,于界外者定界,于河中定界,于海中定界,于湖中定界,以界杂[先]界,以界覆界。依此十一相,依界,羯磨不成就。

(六)

云何依众而羯磨不成就?依十二相、依众而羯磨不成就:应四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未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四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四人众之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欲者已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五人众之羯磨……乃至……应十人众之羯磨……乃至……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未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与]欲者已与欲,现前者非议。依此十二相,依众,羯磨不成就。

(七)

应四人众之羯磨,四人善比丘羯磨所须也,余之善比丘相应与欲,僧伽为彼作羯磨,其人非羯磨所须之人,又非相应[与]欲者,而为相应羯磨者。

五人众羯磨……五人比丘……。

十人众羯磨……十人比丘……。

二十人众羯磨……二十人比丘……。

(八)

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种羯磨依几种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种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说、或依众也。

(九)

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耶?令黄门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令贼住者受具,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也。令归入外道者……畜生……杀母者……杀父者……杀阿罗汉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二十岁未满人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一〇)

云何依白……[同(三)~(六)]……依此十二相,依众,羯磨不成就。

(一一)

求听羯磨行于几种处耶?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行于几种处耶?求听羯磨行于五处,单白羯磨行于九处……白二羯磨行于七处……白四羯磨行于七处。

(一二)

求听羯磨行于何等五处耶?谓:[对沙弥]解罪,[对沙弥]摈出,剃发,梵坛,第五为羯磨标相。求听羯磨行于此五处。

单白羯磨行于何等九处耶?谓:[为受具]解罪,[为灭诤]摈出,布萨,自恣,[教授、问障道等之]认许,[舍堕衣之]受与,[忏罪之]受容,[自恣之]弃舍,第九羯磨标相。单白羯磨行于此九处。

白二羯磨行于何等七处耶?谓:解,摈出,认许,授与,舍[迦絺那衣],教诫,第七羯磨标相。白二羯磨行于此七处。

白四羯磨行于何等七处耶?谓:解,摈出,认许,授与,折伏,谏告,第七羯磨标相也。白四羯磨行于此七处。

(一三)

应四人众之羯磨……四比丘……[同(七)]……应五人众之羯磨……应十人众之羯磨……应二十人众之羯磨……而相当于羯磨者。

———一 羯磨品终———

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谓:为摄僧,为僧众安乐。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依二种义利……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依二种义利……为制现世漏,为灭来世漏……为制现世怨,为灭来世怨……为制现世罪,为灭来世罪……为制现世怖,为灭来世怖……为制现世不善法,为灭来世不善法……为哀愍在家者,为破恶欲者之党友……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信]增长……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

———二 义利品终———

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波罗提木叉……乃至……制波罗提木叉之读诵,制波罗提木叉之禁止,制自恣,制自恣之禁止,制呵责羯磨,制依止羯磨、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罪羯磨……与别住……本日治……与摩那埵……出罪……解罪……摈出……受具……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三 制戒品终———

为摄众僧,为众僧安乐,未制者制之,已制者随制,现前毗尼已制,忆念毗尼已制,不痴毗尼已制,自言治已制,多人语已制,觅罪相已制,如草覆地已制。此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恶人……[参照二]……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

———四 所制品终———

(一)

有九种聚会:事聚,失坏聚,罪聚,因缘聚,人聚,蕴聚,等起法聚,诤事聚,灭法聚。

(二)

生诤事时,若对敌两者来者,应告两者之事;令告两者之事,又应闻两者之自白,闻两者之自白而应言两者:“我等于此诤事镇静应俱满足。”若言:“俱满足”者,僧伽应举起其诤事。若众多无惭者,断事人应灭之。若众多愚痴者,则应求持律者。依法、律、师教而灭止其诤事,应灭其诤事。

(三)

应知事、知姓、知名、知罪。不净法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不与取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人体者……上人法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出不净者是事同时是姓。僧残者是名同时是罪。身触者是事同时是姓。僧残者是名又是罪。粗语者……为自己之淫欲[供养]者……媒介者……自乞造房屋者……令造大精舍……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唯取异事中何等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而诽谤他比丘者……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助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恶口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污[俗]家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是事又是姓。僧残者是名又是罪。……乃至……。不恭敬故,于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者是事又是姓。突吉罗者是名又是罪。

———五 九聚会品终———

摄颂

 求听及单白 白二与白四

 事.白.唱.界.众 现前及对问

 自言.毗尼.当 事.僧.人.白.后

 事.僧众.人.唱 乃至依非时

 过少及过大 无连络.阴影

 以至无标相 外.河.海.湖.杂

 覆界.四.五众 十.二十人众

 不持来.持来 羯磨所须者

 与欲相应者 羯磨相应者

 人.求听五处 及单白九处

 白二有七处 白四亦七处

 摄与安乐.恶 与善比丘众

 漏.怨.罪.不善 为之在家者

 乃至恶欲者 为之未信者

 信者.法久住 为律之爱重

 波罗提木叉 读诵与禁止

 波罗提木叉 自恣与禁止

 呵责及依止 驱出与下意

 以及举.别住 根本.摩那埵

 出罪.乃至解 摈出.同受具

 求听与单白 白二及白四

 未制及随制 现前毗尼.念

 不痴与自言 多人及罪相

 以如草覆地 事.坏.罪.缘.人

 蕴及等起法 诤事与灭聚

 以至同名.罪

———附随终———

有大智慧博闻而聪明之提婆(Drpanāmo)[大德],各处问古师之道而读诵,依道之中庸,思惟广略,赍诸弟子之乐而笔写。

称巴利瓦拉具一切事相,于正法依义,于施设[依]法,[围绕]义、法,[即]宛如围绕海之阎浮提,围绕圣教故也。

不知巴利瓦拉,如何有法决断?

失坏、事、制、随制、人、一部[众制]、两部[众制]及由世间施设罪之[制],[于此等]生疑者,依巴利瓦拉而断。

于大军中[如]转轮王,于兽类中如狮子,如散光中之太阳,如群星中之明月,如梵众中之梵[天王],如群众中之导师,正法律如是依巴利瓦拉而辉耀。

猜你喜欢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太虚
  法演禅师语录卷中·法演
  辑定毗陵集跋后·太虚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佛说金毗罗童子威德经·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二·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第三十四·佚名
  第五卷·僧祐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智圆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下)·智升
  重印入佛问答类编序·太虚
  卷一百三十·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回 奸宰相主唆告变 贤御史细意问供·萧晶玉

    却说宋四听得吕相之言,低头思了一想,感高公往日待己之恩,心中有些不忍。欲待不依此计,目下性命难保;若依此而行,不但得生,还有前程指望,又现得二十两银子。小人见识,怕死贪生,又复得利,那管什幺天理良心?却不知老天赏

  • 第八出·李开先

    (末扮僧上白)大厦敷支势已倾,英雄四海乱纵横。吾徒不是空门客,要削人间事不平。念我是经略府提辖官鲁达,今已弃职,在相国寺为僧。昔曹(日?)征土番,军中与林冲八拜为交。常恨兄弟刚不屈人,奋不顾身,当欲直言强谏。万一有祸,争奈老母

  • 卷二十二·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十二     休寜孙默编邹祗谟丽农词上忆十年歬邹子程邨游广陵与余定交于谢太傅之法云寺庭树婆娑相对促膝酒余示我诗余一编见其寄情绵邈致词清扬令人想见风帘霜幕素蟾初霁玉杯醽醁繊手破橙

  • 末日·闻一多

    露水在笕筒里哽咽着, 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 四围的垩壁都往后退, 我一人填不满偌大一间房。我心房里烧上一盆火, 静候着一个远道的客人来, 我用蛛丝鼠矢喂火盆, 我又用花蛇的鳞甲代劈柴。鸡声直催,盆里一堆灰, 一股阴风偷

  • 卷一百九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五瑟类七言古赵瑟曲         【梁】沈 约邯郸奇弄出文梓萦弦急调切流徴?鹤徘徊白云起白云起郁披香离复合曲未央五言律咏瑟          【唐】李 峤伏羲

  • 悼亡姬·厉鹗

    姬人朱氏,乌程人。姿性明秀,生十有七年矣。雍正乙卯,予薄游吴兴,竹溪沈征士幼牧为予作缘,以中秋之夕,舟迎于碧浪湖口,同载而归。予取净名居士女,字之曰月上。姬人针管之外,喜近笔砚。影拓书格,略有楷法。从予授唐人绝句二百馀首

  • 列传第十三 高干弟慎 弟昂 弟季式 封隆之子子绘 从子孝琬 孝琰·李百药

    高乾,字乾邕,渤海蓚人也。父翼,字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孝昌末,葛荣作乱于燕、赵,朝廷以翼山东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至郡未几,贼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居河、济之间。魏因置东冀州,以翼为刺史,加镇东将军、乐城县侯。及尔

  • 尚史卷一百三·李锴

    志十一刑志在易涣之九五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之不反犹汗之不可反也先王制刑号莫大焉出而不反无有二三故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不惟反也然厥纲有五体协于一丛目三千用孚于中一者义之矱中者仁之规却仁义而论刑其不流为刻深禽

  • 六十六 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宜奉佛到扬仍著伊往普陀安置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窃松江府平粜户部郎中臣赵德送摺子到臣煦,谨遣家人星赍进呈御览。 二月十八日曹宜奉佛自张家湾开船,于三月二十八日到

  • 曹兴传·张廷玉

    曹兴,另一名叫兴才,不知是何许人。从大军平武昌,授予指挥佥事。攻取平江,晋升为指挥使。攻克苏九畴炭山寨,晋升为都督佥事,兼太原卫指挥。又晋升为山西行省参政,统领卫事,担任晋王相。洪武十一年(1378),跟从沐英征讨洮州羌,降服

  • 第九章 护法归来·李宗仁

    一自我接任营长之后,战局入于停顿状态。吴佩孚按兵不进,我军亦未反攻。我营遂驻于耒阳县的高亭司训练。唯此时我发现本营处境十分困难。因我营系自林虎将军所部暂时调归马济指挥,由于系统不同,难免遭受歧视。寄人

  • 古双音说·章太炎

    古音纽有舌头,无舌上;有重唇,无轻唇;则钱大昕所证明。娘日二纽,古并归泥,则炳麟所证明。正齿舌头,虑有鸿细。古音不若是繁碎,大较不别。齐庄中正,为齿音双声,今音中在舌上,古音中在舌头,疑于类隔。齿舌有时旁转,钱君亦疏通之矣。此

  • 俱舍论记 第三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三卷沙门释光述分别根品第二之一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后次明根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问此品广明有为作用。何故以根标名解云此品虽

  • 死后·伍尔里奇

    短篇小说,伍尔里奇著。警方在追查一件子虚乌有的凶杀案时,却发现了一件意外死亡的真相,并成功阻止了另外一件正在实施中的罪行。

  • 文毅集·解缙

    十六卷。明解缙撰。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指斥时弊,帝称其才,改任御史。以其年少令还家进业。明太祖卒,解缙奔丧至京,有司劾以非诏旨入京,谪河州卫史。永

  • 察病指南·施发

    《察病指南》系诊断学著作。3卷。宋·施发撰。约成书于淳祐元年(1241年)。作者专心于诊法有年,其主体思想认为诊法必当精审细致,四诊合参。指出“今人往往遗其三而主其一”(亦即单凭切诊)之非。遂取《素问》、《灵枢

  •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

  •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佚名

    全一卷。宋代慈贤译。又作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世尊于须弥山顶对诸有情等宣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及其念诵之次第。本经所述之念诵次第即为如意轮法次第之原始型态。全经皆由五言之颂所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