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 神足相应

第一 遮婆罗品

[一]第一 此岸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修习四神足、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

[二]第二 失

※二

“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三]第三 圣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

[四]第四 厌患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五]第五 一分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六]第六 全分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七]第七 比丘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八]第八 佛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为四神足也。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故名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九]第九 智

※四

“诸比丘!‘此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第十 塔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城乞食。至毗舍离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对具寿阿难告曰:

“阿难!取坐具,往至遮婆罗塔,行昼日坐。”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答世尊,即取坐具,随从世尊之后。

时,世尊行至遮婆罗塔。至已,就所设座。具寿阿难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瞿昙塔为乐、优陀延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六~七

二度世尊……

三度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优陀延塔为乐、瞿昙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一〇

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今知时矣。”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由座而起,敬礼世尊,作右绕离世尊而去,于不远处一树下静坐。

一一

时,具寿阿难离去未久,魔波旬来至世尊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时至矣。大德!世尊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诸比丘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诸比丘,已达至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一二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若我诸比丘尼……

一三

若我诸优婆塞………优婆夷,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者,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诸优婆夷,已达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一四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达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时至矣。”

一五

“波旬!且默!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今起三月过后如来将般涅槃。”

一六

时,世尊于遮婆罗塔正念正知而舍寿行。世尊舍寿行时,有大地震动、令人惊怖身毛竖立、天鼓作响。

一七

时,世尊知此义,于此时自说偈曰:

 限无限有生

 牟尼舍有行

 于内喜入定

 破如铠我有

第一 遮罗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此岸与失圣

 厌患与一分

 悉皆与比丘

 佛智与此塔

第二 [鹿母]殿震动品

[一一]第一 前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缘,修习于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勤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心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遍知:以有贪心了知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瞋心了知为有瞋心,以离瞋心了知为离瞋心,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一〇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一一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一二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二]第二 大果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于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七~一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一二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三]第三 欲

※二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

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

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一四]第四 目犍连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其时,众多之比丘,住于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乱、根低劣。

时,世尊对具寿大目犍连告曰:

“目犍连!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入于定、心迷乱、根低劣。目犍连!往吓彼诸比丘。”

“唯唯!大德!”

具寿目犍连应诺世尊,现神力行,以足指动鹿子母堂摇震。

时,彼诸比丘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时,世尊,至彼诸比丘之处。至已,世尊告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云何汝等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诸比丘!目犍连比丘欲吓汝等,乃以足指使鹿子母堂动摇震。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二

如是六神通亦应广说。

[一五]第五 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瞿师罗园。

时,婆罗门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对具寿阿难言曰:

“友阿难!为何之义,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耶?”

“婆罗门!为断欲,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友阿难!于断欲,有道、有迹否?”

“婆罗门!断欲,是有道、有迹。”

“友阿难!断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罗门!此为断欲之道、之迹。”

“友阿难!若然,则为无边而非有边,以欲断欲者,无有是处。”

“婆罗门!然则,我问汝,随所好应答。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兰若之欲,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欲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勤,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勤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心,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心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观,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观止灭耶?”

“如是,友!”

“婆罗门!如是诸比丘成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成为正悟之解脱者。前有获阿罗汉果之欲,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勤,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勤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心,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心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观,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观止灭。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若然,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友阿难!若然,则为有边,非无边。

一〇

希有哉!友阿难!……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终,当予归依。”

[一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四神足修习、多修。

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诸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一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于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未来世之……现在世之……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一八]第八 比丘

※二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九]第九 说示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神力与神足,及顺神足修习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神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

诸比丘!得神力,于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〇]第十 分别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无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欲,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过分退缩。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欲,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为过分精勤。

诸比丘!以何为欲,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欲,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内为收。

诸比丘!何为欲外散耶?

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外为散。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前后想善持、善作意、善观、于慧善通达。

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察由足跖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一〇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

一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一二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勤,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退缩。

一三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勤,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精勤。

一四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勤,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内为收。

一五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外为散。

一六~一九

……乃至……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对昼日想善摄持。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〇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心,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退缩。

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心,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精勤。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心,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内为收。

二三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外为散。

二四~二七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八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观,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退缩。

二九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观,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精勤。

三〇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观,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内为收。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观,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外为散。

三二~三五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三六

诸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对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乃至……。

三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八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鹿母殿震动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前与大果欲

 目连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

 比丘与说示

 分别共为十

第三 铁丸品

[二一]第一 道

舍卫城。

“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曾思念:

‘有何道、何迹,可修习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六神通亦可广说。

[二二]第二 铁丸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于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于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难!诸如来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难!诸如来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譬如将铁丸昼日加热,乃成轻软堪任清净。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乃成轻软堪任清净。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为,而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阿难!譬如棉花叶、轻棉,受风吹拂,纵无所致力,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二三]第三 比丘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二四]第四 清净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二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之,于现法得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二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二七]第七 阿难(一)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阿难!此名之为神力。

阿难!何为神足耶?阿难!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阿难!此名之为神足。

阿难!何为神足之修习耶?阿难!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阿难!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八]第八 阿难(二)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向具寿阿难言曰:

“阿难!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三~六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九]第九 比丘(一)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三〇]第十 比丘(二)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何为神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诸比丘!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诸比丘!以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顺神足修习之道。”

[三一]第十一 目犍连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依诸漏尽,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二]第十二 如来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如来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乃至……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精勤……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铁丸品(终)

此中摄颂曰:

 道铁丸比丘

 清净与二果

 以及二阿难

 乃至二比丘

 目犍连如来

第四 恒河广说

[三三]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三四~四四]第二~十二

摄颂: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神足可广说恒河广说。

第四品(终)

第五 不放逸品

[四五~五四]第一~十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五品(终)

第六 力所作品

[五五~六六]第一~十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神足可广说力所作品。

第六品(终)

第七 寻觅品

[六七~七六]第一~十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何为三种寻觅耶?……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依神足可广说寻觅。

第八 瀑流品

[七七]第一 瀑流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何为四种瀑流耶?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七八~八五]第二~九

[八六]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何为五上分结耶?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四神足。

依神足可广说瀑流品。”

如念处(相应),可广说神足相应。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七 神足相应(终)

猜你喜欢
  第八十四章 于教行奉事·佚名
  杭州佛诞纪念之放蝇会宣言·太虚
  重姓缘品第二十一·佚名
  法句经疏·佚名
  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别庵性统
  卷一百一十七(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第九十三則 大光因齋慶讚作舞·胡兰成
  卷六·佚名
  卷第十一·道宣
  卷第二十·佚名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鸠摩罗什
  卷第六·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七卷·湛然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神引·李渔

    〖北仙吕·点绛唇〗(生扮释迦佛,坐金莲台、五色云车,外扮文殊,骑狮,末扮普贤,骑象,同上)(生唱,众合)些子豪光,似电痕一放,弥天壤。法力难量,还有发不尽的光明藏。(生)咫尺西方不是天,众生何事却沉渊?(外)扶人空引慈悲手,(末)若个能来宝

  • 第三十二回 觅得返魂姝无恙 载吟陟岵马其瘏·萧晶玉

    却说伏准、郑昆恸哭了一回,只得止住悲声,向前与伏夫人请安问好。夫人止泪,细问京中事,郑昆禀了一遍。梁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老爷保住命就是万幸了。”伏生问道:“妹妹一病何致如此?难道不曾请医调治幺?”夫

  • 康范诗集原序·汪晫

    志发于言而为诗情发于声而成音是故诗之豪放而绮丽者志乎富贵者也冲澹而萧散者志乎隠遯者也平易而典雅者志乎道义者也是故音之和者其情正音之怨者其情乖音之靡者其情肆听其言也审其声也斯得其志与情之所发人之贤否从可

  • 卷四百三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三十七莺类五言古白田马上闻莺      【唐】李 白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缲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闻早莺         【唐】白

  • 御选元诗卷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乐府歌行八陈基鸡鳬行鸡与鳬皆鷇育鳬爱水游鸡爱陆鳬昔未辨雌与雄母不顾之鸡为伏鸡渴不饮饥不啄以腹抱鳬谁敢触鳬脱鷇鸡鼔翼日日庭中求黍稷啄啄呼鳬使之食鳬羽日防褷一朝下水不顾鸡鸡在岸鳬在

  • 卷一·佚名

    一、拜母登程芸窗自古多寥寂,潜来花下笑寻芳。好鸟枝头迎客叫,百花丛内喷人香。桃花片片随流水,牵惹游人欲断肠。花因春尽多零落,人貌何曾得久长?若不风流虚一世,算来难及水鸳鸯。相挨相倚池边绕,相爱相连几在行。自想韶华虚

  • 赵秉文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 明昌中,应奉翰林文字,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封天水郡侯。开兴元年卒,年七十四。《金史》卷一一○有传。诗、文、书、画皆

  •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蔡东藩

      却说惠帝闻母后宣氵㸒,与审食其暗地私通,不由的恼羞成怒,要将食其处死。但不好显言惩罪,只好把他另外劣迹,做了把柄,然后捕他入狱。食其也知惠帝有意寻衅,此次被拘,煞是可虑,惟尚靠着内援,日望这多情多义的吕太后,替他设法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老树上题歪诗·吴虞公

    前日上海秋季赛马之第三日,观者甚形拥挤。薄暮时,始各散去。忽跑马厅前杨树上有粉笔题诗一首,词意浅陋,大堪发噱。特志之以博阅者。诗云:“红帽跑兮白帽跟,七前八后马蹄轻。眼中看得团团转,耳底时闻得得声。为赌洋钱出苦汗,半

  • 卷三 帝系三·龙文彬

    ◎皇太子洪武元年正月,立世子标为皇太子。(《本纪》。 )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诸王传》。 )永乐二年四月甲戌,立子高炽为皇太子。帝初起兵,高煦常从战有功,帝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谋夺

  • 外篇过齐第九·汪晫

    凡十九章子思适齐。齐君之嬖臣美须眉立侧。齐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于先生也。子思曰。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脩礼义。富百姓。而伋得寄帑于君之境内。从襁负之列。其荣多矣。若无此须鬣。非

  • 卷二百八十七·佚名

    △初分赞清净品第三十五之三世尊,我清净故五眼清净。佛言:如是毕竟净故。世尊,何缘而说我清净故五眼清净是毕竟净。善现,我无所有故五眼无所有是毕竟净。世尊,我清净故六神通清净。佛言:如是毕竟净故。世尊,何缘而说我清净故

  •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八十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内空清净。内空清净故法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内空清净。若法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

  • 主妇集·沈从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列入“新中学文库”。收《主妇》、《贵生》、《大小阮》、《王谢子弟》、《生存》短篇小说5篇。本集作品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描写一部分知识青年和市民的生活

  •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翁葆光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此篇副题〈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原为张伯端《悟真篇》一书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作单行本一卷。内载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借禅宗顿悟之说阐发内丹修性之旨。

  • 台湾纪事·吴子光

    本书分编二卷并四「附录」,吴子光撰。子光字芸阁,原籍广东嘉应州;清道光间,随父渡台谋生,因家于淡水。同治乙丑(四年),举于乡。尝受知于徐宗干,追随久之;应淡水同知陈培桂聘,与修「厅志」。由于一生遭际困厄,所著文集曰「一肚皮集

  • 八佛名号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因舍利弗问,为说东方八佛名号,闻者得不退菩提善说称功德如来。因陀罗相幢星王如来。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普功德明庄严如来。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步宝莲华如来。宝华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