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杭州佛诞纪念之放蝇会宣言

蝇诘灭蝇会曰:吾侪与君等同为大自然中之生命,得生以后,各发挥其生活本能,以求个体之生存与族类之繁殖。逮生机既尽,个体死亡,情非得已,亦与君等同之。君等与吾侪宜有同情,何以君等乃昌言欲扑灭吾侪而后快耶?灭蝇会曰:唯唯,否否,不然。我人为保卫我人之生命,故不能不扑灭尔曹。以尔曹之生殖,实大有妨害于我人之生存,不灭尔曹,其何以卫我人之生耶?我人岂但昌言扑灭尔曹哉,且早曾下动员令而实行剿灭尔曹矣!公理乃强权者之公理,么么微弱之尔曹,有何权利能主张尔曹之生存繁殖来要求我人之同情耶!尔曹休矣!亦唯有听命我人之剿灭尔而已矣。蝇曰;吾侪欲卫吾侪之生命,亦与君等欲卫君等之生命其心理同也。今君等抹煞公理,主张强权,则吾侪与君等不可情感而理喻,吾侪为求自卫其生之故,亦惟倡灭人会与君等并个死活存亡于大自然中耳。吾侪与君等较,诚么么微弱,然今之弱小民族,能联合多数抵抗强者,强者亦无法以遽制其死命。故吾侪亦当联合蚊、蚋、蚤、虱、毒菌、毒蛇、蜈蚣、虎、狼等之能为君等害者,共同克灭君等,蜂虿有毒,毋谓吾侪之易侮耶!

蝇与灭蝇会两趋极端,势不并立,杀气弥空,大战以作。佛子乃悯而劝之曰:诸佛子等!且听吾调解。灭蝇会卫生之主张未尝非,而蝇类生存之公理主张亦有是。虽然、汝蝇等不可不先知其过也。以汝等生活繁殖与人同处,使汝等生殖无害人生,则灭蝇会人诚违公理;而汝等既有害人生,亦何怪人之欲自卫其生而排除汝等耶!唯灭蝇会亦过矣,卫自身之生,衡自类之生,卫同有生命者之生,其卫生之义均也。人类、同类也,而置之生物类中,则蝇与人亦同类也,类与非类相与为类,切于近类之人而疏于远类之蝇,固亦情理之所有,然非有必不得已之势。不可为卫自身之生故,以害他人之生。今蝇与人,既非有必不能并生存于大自然中之势,何不在不妨害人之生存健康范围内,为蝇类设一生存地乎!故今拟请灭蝇会改为收蝇会,各处广设玻璃收蝇器,请蝇先入器中,同时由放蝇会在空旷之草地,用铁纱片建设放蝇场,每日各处收玻璃器中之蝇,送放场中,俾不到处发行传染毒菌以妨害人生。而飞息于特定之范围内,呼吸风露,饮啄水草,以获尽其天年。则蝇遂生存之情,人获卫生之实,虽有屈于蝇,幸免害于人,虽有劳于人,幸济生于蝇,今以此请愿人之与蝇幸同谅之也。于是重有感焉:蝇类之生,托缘污秽,使吾人能注意清洁,勤除污秽,则蝇之生缘绝,而蝇类可以不生。不生则无死灭,蝇之恶报因以解脱,则自无为害吾人之蝇,更何有减蝇、收蝇、放蝇之事哉!夫大自然不与圣人同忧患,但生生不息而生之;既生之后,则任其自生自活,而不与调和其生活,故其得生之后,竞生竞存,每出于灭亡他人生存自我之相残相害一途。圣人乃夙夜忧患,期有以胜残去杀而调和之。上至于大雄氏,遂有粪除三界众生心中之烦恼污秽,绝人天等五趣流转苦报之生缘,得大解脱,而成常乐我净法身之佛法。故窃愿求卫生者,须绝蝇之生缘于未生之先,勿灭蝇之生命于争生竞存之后也!

犹有进者,蝇之解脱,非其生命之断绝,乃其生命之转变耳。转舍其污秽恶报之身命,转变为净妙善报之生命,修净业者之舍娑婆而生净土,三界众生之解脱而转变为常乐我净之佛身,皆发达乎生非断绝乎生也。故佛法是积极非消极,亦唯佛法真能积极,究竟积极,唯积极故主生不主杀,主超脱污秽下劣生而得清净胜妙生,诸有智者其辨之!(见海刊七卷四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锦江禅灯目录·丈雪通醉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太虚
  卷五·佚名
  知众生本行品第十七·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九·吹万广真
  杂毒海卷五·性音
  卷十四·佚名
  科判·宗喀巴
  卷第四十六·佚名
  生经卷第四·佚名
  雪窦小志序·太虚
  禅要经全文·佚名
  佛说十二游经·佚名
  17.说慧地品·佛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十六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沈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於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

  • 卷之二十九·佚名

    洪武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免百官朝贺命礼官书四代 皇祖考妣神主○甲戌 上将告祀南郊戒饬百官执事曰人以一心对越上帝毫发不诚怠心必乘其机瞬息不敬私欲必投其隙夫动天地感鬼神惟诚与敬耳人莫不以天之高远鬼神幽隐而有忽

  • ○奉安故事·许指严

    清初《东华录》所载,及《开国方略》等书,俱言以帝仪葬明思宗,一似恩礼前朝备至。不知此特定鼎后,从诸臣之请,下诏掩饰耳目,为收拾人心计耳。按《圣安本纪》及《泣血录》等书,都言闯贼入宫后,得思宗及后尸,盛以柳板,暴置宫门外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三·徐紘

    (明)徐纮 撰南山黄先生墓碣铭  杨守陈山环吾郡而其南若金峨诸峯尤峻秀先生乐之故自号南山而学者称南山先生无异词先生尝仕有官阶矣皆不称其官独举其号而先生之者崇其道也先生之道性乎天而成于自得其学圣贤为一鹄以知

  • 四十三、木刻杂志·包天笑

      上文说过:我们的励学会同志有两个志愿,一是由励学会出一种月刊,一是开一家小书店。现在东来书庄成立,开小书店的志愿已遂了,便想到出月刊的事了。但是出月刊第一件就发生麻烦的事,因为苏州没有铅字的印刷所,除非编好了拿

  •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姚思廉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祖父韦睿曾任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亲韦政,曾任梁黄门侍郎。韦载年轻时十分聪明有才气,专心好学。十二岁那年,跟随叔父韦棱拜见沛国刘显,刘显问及《汉书》上的十件事,韦载对答如流,没有一处疑

  • 皮豹子传·魏收

    皮豹子,渔陽人。少年时代即有军事才能。泰常年间,任中散,渐迁内侍左右。魏世祖时,任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加授冠军将军。又拜授选部尚书,其余官职照旧。朝廷又派他外任使持节、侍中、都督秦、雍、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

  • 周经传·张廷玉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蠧的儿子。天顺四年(1460),考中进士。为庶吉士,授检讨职。成化年间,历任侍读、中允等官职,侍奉东宫太子即后来的孝宗。讲解《文华大训》,太子站立听讲,阁臣怕太子劳累,商议坐着听。周经与诸讲官都不同

  • 卷第一百二十三·佚名

    典礼八北郊罢合祭诏绍圣三年正月戊午朕惟先王之祀天地。其时物器数。各以其象类求之。故以阳求天。祀于冬至之日。以阴求地。祭于泽中之丘。载于典经。其义明甚。而合祭之论。特起于腐儒之臆说。历世袭行。未之有改。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孔子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①秀:庄稼吐穗扬花。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 【读解】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都是半途而废。 拿

  • 第十三章 19·辜鸿铭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樊迟)问孔子,在道德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对待自己要严格,对待业务要认真,同他人交往要正直。尽管你可能生活在野蛮未开化的人当中,还

  • 卷五十七·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五十七钱唐程川撰春秋一统论经义春秋一发首不书即位即君臣之事也书仲子嫡庶之分即夫妇之事也书及邾盟朋友之事也书郑伯克叚即兄弟之事也一开首人伦便尽

  • 卷三十一·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易六系辞上系辞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问第一章第一节盖言圣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曰论其初则圣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着之于书此是后来人説话又

  • 卷五百三十八·佚名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

  • 五凤吟·佚名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题“云间(亦作云阳)嗤嗤道人编著”,“古越苏潭道人评定”。四卷,二十回。书叙明朝嘉靖年间宁波府定海县有祝琪生、郑伟、平君赞三秀才,一同会文作课。致仕乡宦邹泽清深爱琪生才,琪生至邹府作幕宾,与邹

  • 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

    历史著作。日人川口长孺著。不分卷。书中首述台湾风土及先住民之习俗,次述明季漳、泉人士之通商台湾,再为1621年(明天启元年)至1723年(清雍正元年)有关台湾之史事。书用编年体,虽称《台湾割据志》,实为郑氏三世经营台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