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 力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一]第一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二~一二]第二~十二

此品之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与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力之恒河广说,可予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一三~二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三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与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四 寻觅品(远离依止)

[三五~四六]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与三苦

 碍以及垢摇

 受乃至渴爱

依力相应对寻觅品广说。

第五 瀑流品(远离依止)

[四七~五五]第一~九

[五六]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对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五七]第一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调伏贪欲,为究尽调伏瞋恚,为究尽调伏愚痴,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五八~六八]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及十二

 以说恒河品

第七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六九~七八]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之贪欲调伏可广说。

第八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七九~九〇]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树与瓶与芒

 虚空与二云船舶与客河

对力所作品,依力相应之调伏贪欲可广说。

第九 寻觅品(贪欲调伏)

[九一~一〇〇]第一~十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与有与苦

 碍与垢与摇

 受乃至渴爱

对寻觅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十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〇一~一〇九]第一~九

[一一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与上下分

对第十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力相应(终)

猜你喜欢
  梵网六十二见经全文·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四·明雪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宝亮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七·通奇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六·彦悰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卷四·佚名
  卷五百七十二·佚名
  卷第二十二·道原
  卷十三·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宗泐
  目次·佚名
  卷第七十·李通玄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汉第九 无名氏 谚语【附】 楚人谚 【汉书曰季布为任侠有名楚人谚曰】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逐弹丸 【西京杂记曰韩嫣好弹以金爲丸一日所失者十余长安为之语云云

  • 艇斋小集·曾季貍

    (宋)曾季狸 撰曾季狸字裘父文定公弟宰之曾孙也再举进士不第师事韩子苍吕居仁又与朱晦翁张南轩书问往复南轩被召季狸戒其不当谈兵且劝以范文正忠宣父子为法郡守张孝祥枢密刘珙荐于朝皆谢不起吕东莱数称其学有渊源南轩有

  •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司马迁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

  • 志第十三 礼四之四·魏收

    世宗永平四年冬十二月,员外将军、兼尚书都令史陈终德有祖母之丧,欲服齐衰三年,以无世爵之重,不可陵诸父,若下同众孙,恐违后祖之义,请求详正。国子博士孙景邕、刘怀义、封轨、高绰,太学博士袁升,四门博士阳宁居等议:“嫡孙后祖,持

  • 卷之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三十五·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五中堂事记纪行录元重建羊太傅碑○中堂事记纪行录往年在京师读周伯温近光集,颇知胜国时北出道里风土之详。近见张耀卿参议纪行、王学士仲谋中堂事记,皆吾徒今日所不可不知者。纪行

  • 卷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王臣之事【王朝交列国 定灵婚齐附 诸侯朝王并附】隠公七年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賔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庄公二十九年樊皮叛王 三十年春王命虢

  • 提要·胡世宁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六 胡端敏奏议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胡端敏奏议十卷明胡世宁撰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世宁为推官时屡折岐藩之势为主

  • 卷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十六职役历代役法元制差科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太宗元年八月初徵赋调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

  • 职官四三·徐松

    提点司【宋会要】《两朝国史志》:提点司有提点、同提点。提点并以朝官以上充,掌提辖诸县刑狱、兵民、贼盗、仓场、库务,兼管勾沟洫河道之事。勾押官一人,典七人。元丰改制,因之。 职官 ~ 提举常平仓农田水利差役此题原作正

  • 效力篇第三十七·王充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或问扬子云曰:“力能扛鸿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百人矣。”夫知德百人者,与彼扛鸿鼎、揭华旗者为料敌也。夫壮

  • 四书经疑贯通卷七·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所言若不同何欤首章以下文专言道而不言性教后章但言性教而不及道何欤首章原性道教之名义自义理上言后章论性教之异同自人品上分故之

  • 卷之六·张居正

    周书周,是国号。周之建国,自后稷始,至于文王为西伯受命,武王克商而为天子,因以为有天下之号。这书记周家一代的事,故名周书。泰誓上泰字,与大字同。誓,是誓师之词。昔武王伐纣,与天下诸侯会于孟津,出令以誓戒师旅。史臣记其誓师

  •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我今依瑜伽金刚顶经。说宝部虚空藏菩萨真言教法。为愍念在家山家。薄福少德乏少资具者。所求世间出世间胜

  • 卷第三十二·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二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能施王子入海采宝缘一·善友好施求珠丧眼还明二·长生欲报父怨后还得国三·遮罗国储形丑失妃运智还得四  ·慕魄不言被埋后言得修道五&m

  • 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内德神咒经·佚名

    不署撰者。老君劝人诵经咒、存思、召身中神及四兽护卫己身。

  • 莲洋诗钞·吴雯

    十卷。清吴雯(1644—1704)撰。吴雯,字天章,号莲洋。薄州(今山西永济)人,原籍辽宁辽阳。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不中举。游食四方,足迹遍及南北。吴雯少敏慧,博览群籍,淹通经史。后因母亲去世哀痛过度而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佚名

    凡二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北凉(397~439)。又称优婆夷净行经、净行经、净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为毗舍佉之母而说优婆夷之净行。共分三品:(一)修行品,列举优婆夷应修学之十法及应远离之五十八法。(二)修学品,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