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擅坚白之名。及脱俗高尚。亦江左须弥。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实归之路。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苻书云。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其母须陀洹人。什初诞生。圆光一丈。暨长超绝。独步阎浮。至乎归伏异学。历国风靡。法集之盛。云萃草堂。其甘雨所洽者。融伦影肇渊生成睿八子也。照明之祥。信有征也。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今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初问答真法身 次重问答法身 次问答法身像类 次问答法身寿量 次问答三十二相 次问答受决。

初问答真法身

远问曰。佛于法身中为菩萨说经。法身菩萨乃能见之。如此则有四大五根。若然者。与色身复何差别。而云法身耶。经云法身无去无来。无有起灭。泥洹同像。云何可见。而复讲说乎。

什答曰。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风但有触。而无色也。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化亦如是。法身亦然。又经言法身者。或说佛所化身。或说妙行法身。性生身。妙行法性生身者。真为法身也。如无生菩萨。舍此肉身。得清净行身。又如法华经说。罗汉受起为佛。经复云。罗汉末后之身。是二经者皆出佛口。可不信乎。但以罗汉。更不受结业形故。说言后边耳。譬如法身菩萨。净行生故。说言作佛。如是佛事。虽皆是实。而有参差。有真有伪。真法身者。遍满十方虚空法界。光明悉照无量国土。说法音声。常周十方无数之国。具足十住菩萨之众。乃得闻法。从是佛身方便现化。常有无量无边化佛。遍于十方。随众生类若干差品。而为现形。光明色像。精粗不同。如来真身。九住菩萨尚不能见。何况惟越致及余众生。所以者何。佛法身者。出于三界。不依身口心行。无量无漏诸净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真法身者。犹如日现。所化之身同若日光。如首楞严经。灯明王佛寿七百阿僧祇劫。与此释迦同。是彼一身无有异也。若一佛者。此应从彼而有。法性生佛所化之佛。亦复如是。若言法身无来无去者。即是法身实相。同于泥洹。无为无作。又云。法身虽复久住。有为之法。终归于无。其性空寂。若然者。亦法身实相无来无去。如是虽云法身说经。其相不生不灭。则无过也。

远领解曰。寻来答要。其义有三。一谓法身实相无来无去。与泥洹同像。二谓法身同化。无四大五根。如水月镜像之类。三谓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于世。犹如日现。此三各异。统以一名。故总谓法身。而传者未详辨。徒存名而滥实故。致前问耳。君位序有判为善。

次重问法身并答

远问曰。法身实相无去无来。般若经中法上菩萨。答常悲已有成观。又法身同化。如镜像之类。方等诸经引喻言。日月宫殿不移。而光影现于江河。此二条是所不疑。今所问者。谓法性生身妙行所成。毗摩罗诘经善权品云。如来身者。法化所成。来答之要。似同此说。此一章所说列法。为是法性生身所因。非若是前因者。必由之以致果闻。致果之法。为与实相合。不若所因。与实相合。不离余垢。则不应受生。请推受生之本。以求其例。从凡夫人。至声闻得无著果。最后边身。皆从烦恼生。结业所化也。从得法忍菩萨。受清净身。上至补处大士。坐树王下取正觉者。皆从烦恼残气生。本习余垢之所化也。自斯以后生理都绝。夫生者。宜相与痴言。若大义所明。为同此不。若同此。请问所疑。得忍菩萨。舍结业受法性生身时。以何理而得生耶。若由爱习之残气。得忍菩萨烦恼既除。著行亦断。尚无法中之爱。岂有本习之余爱。设有此余。云何得起。而云受身。为实生为生耶。不生为生乎。若以不生为生。则名实生。便当生理无穷。若以生为生。则受生之类。皆类有道。假令法身菩萨。以实相为已住。妙法为善因。至于受生之际。必资余垢以成化。但当换之。以论所有理耳。今所未了者。谓止处已断。所宅之形。非复本器。昔习之余。无由得起。何以知其然。烦恼残气。要从结业后边身生。诸以效明之。向使问舍利弗。常禅定三昧。声色交陈于前。耳目无用。则受淡泊而过。及其在用暂过。鼻眼之凡夫。便损[虛*予]大乘。失贤支想。所以尔者。由止处未断。耳目有所对故也。至于忘对。由尚无用。而况绝五根者乎。此既烦恼残气。要由结业五根之效也。假使慈悲之性。化于受习之气。发自神本。不待诸根。四大既绝。将何所摄。而有斯形。阴阳之表。岂可感而成化乎。如其不可。则道穷数尽。理无所出。水镜之喻。有因而像。真法性生。复何由哉。

什答曰。后五百岁来。随诸论师。遂各附所安。大小判别。小乘部者。以诸贤圣所得无漏功德。谓三十七品。及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以为法身。又以三藏经。显示此理。亦名法身。是故天竺诸国皆云。虽无佛生身。法身犹存。大乘部者。谓一切法无生无灭。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无漏无为。无量无边。如涅槃相。是名法身。及诸无漏功德。并诸经法。亦名法身。所以者何。以此因缘。得实相故。又大乘法中。无决定分别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法相毕竟清净故。而随俗分别。菩萨得无生法忍。舍肉身次受后身。名为法身。所以者何。体无生忍力。无诸烦恼。亦不取二乘证。又未成佛。于其中间所受之身。名为法性生身。然诸论师。于此法身。而生异论。或言无诸烦恼者。已得涅槃。不应复生。如自在王经说。佛告自在王菩萨。我于燃灯佛时。通达四自在。即于尔时已得佛道。入于涅槃。是吾末身也。自在菩萨言。若尔时得涅槃者。从是以来复何所作。佛言。自利已办。但为教化众生。净佛国土。具足诸神通力威德故。以此因缘。可知身分虽尽。常以化身。度脱众生。或言。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尔时得涅槃实道者。身分都尽。又无心意。云何能现化五道。度脱众生净佛土耶。譬如实有幻师。然后能幻事。若无幻师。则无幻事。是故菩萨。得无生法忍。虽无烦恼。应有余习。如阿罗汉成道时。诸漏虽尽。而有残气。但诸罗汉。于诸众生中。无大悲心。诸有余习更不受生。而菩萨于一切众生。深入大悲。彻于骨髓。及本愿力。并证实际。随应度众生。于中受身。存亡自在。不随烦恼。至坐道场。余气及尽。若不尔者。佛与菩萨。不应有别。或言。得无生法忍菩萨有二。一者得五神通。二者六神通。得五神通者。烦恼成就。但不现前。如人捕得怨贼。系之在狱。不能为患。如是诸菩萨。无生忍力故。制诸烦恼。永不复生。但以清净心。修六波罗蜜功德。如凡夫人。成就三界烦恼。上二界烦恼。不现在前。虽有烦恼。无所能为。住五神通。种种现化。度脱众生。故留余结。续复受生。若无残结。则无复生。犹如责米。故留谷种渐渐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乃坐道场。舍烦恼结。然后成佛。具六神通者。所作已办。自利足。如阿罗汉辟支佛。无复异也。此身尽已。更不受生。但以本愿大悲力故。应化之身相续不绝。度众生已。自然成佛。所度既毕。自然而灭。先是实灭。以汲引众生故。变化其身。令复示其都灭。又三藏论师。菩萨虽得六神通。不尽诸漏。行四无量心。生色界中。乃至末后身。生罗睺罗。于尼连禅河浴。为大水所漂。力不能制。嫌愦五人舍我而去。坐道场时。以十六心。得阿那含。以十八心。断无色界结。以三十四心。破一切烦恼。得一切智。成佛已具受人法。饥渴寒热老病死等。虽心得解脱。身犹有碍。但以一切智慧大悲心为胜耳。如是等诸论义师。皆因佛语。说菩萨相。于是各生异端。得中者少。意谓菩萨得无生法忍。舍生死身。即堕无量无边法中。如阿罗汉。既入无余涅槃。堕在无量无边法中。不得说言若天若人若在若灭。何以故。因缘故名为人。因缘散自然而息。无有一定实灭者。但名有变异身。得如是法门。便欲灭度时。十方佛告言。善男子。汝未得如是无量无边见顿佛身。又未得无量禅定智慧等诸佛功德。汝但得一法门。勿以一法门故。自以为足。当念本愿。怜愍众生。令不知如是寂灭相故。堕三恶道。受诸苦恼。汝所得者。虽是究竟真实之法。但未是证时。尔时菩萨。受佛教已。自念本愿。还以大悲。入于生死。是菩萨。名之不在涅槃不在世间。无有定相。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设有问言。菩萨答尔。无复实生受勤苦。无诸恼患。功勋甚少。应答是事不然。著于凡夫时。以颠倒著心。要期果报。虽修苦行。皆非实行。今得诸法实相。具涅槃乐。而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希有设复问言。若此人戏想都灭。又无我心。何复以功德希有耶。应答。菩萨之心无有斯事。但为分别者。言有大有。如师子有大力。不以为大。但余狩以为大耳。又如神药。为益众生故。出于世间。而无分别。但余人知有大力。之人言身毕竟寂灭相。如幻如梦。如镜中像。不可以生相不生相为难。何以故。此人堕在无数量。不应以戏论求之。但以人妄谓。菩萨有至道场。尽诸结使。断彼意故。说言菩萨唯有结使残气耳。如大乘论中说。结有二种。一者凡夫结使。三界所系。二者诸菩萨得法实相。灭三界结使。唯有甚深佛法中。爱慢无明等细微之结。受于法身。爱者。深著佛身及诸佛法。乃至不惜身命。无明者。于深法中。不能通达。慢者。得是深法。若心不在无生忍定。或起高心。我于凡夫。得如是寂灭殊异之法。此言残气者。是法身菩萨结使也。以人不识故。说名为气。是残气不能使人生于三界。唯能令诸菩萨。受于法身。教化众生。具足佛法。譬如凡夫结使或有障天人道者。所谓邪见嗔恚悭嫉等。以甚恼害众生故。或有不障者。所谓身见戒取爱慢无明等。以其不恼众生故。结使或生三界。亦如是。是故菩萨亦名得解。亦名未脱。于凡夫结使为脱。于佛功德结使未脱。或言。得六神通。为尽三界结使故。或言。得五神通。为未破菩萨结使故。又言。尚无法中之爱者。谓无凡夫二乘法中之爱。所以者何。菩萨出过二地故。如须陀洹。知一切法无常苦患。即不生爱。若心不在道。即有所爱。又如罗汉。于一切中无所爱。于佛法中。而有所爱。如舍利弗摩诃迦叶。闻佛甚深智慧无量神力。便与以言。若我本知佛功德如是者。在于地狱中。宁一胁著地。乃至迳劫。于佛道中。心不应有悔。又诸声闻皆大号泣。声振三千大千世界。云何乃失如是大利。是故二乘成道。虽断三界爱结。于佛功德法中。爱心未断。诸菩萨如是无生忍力故。总言一切无所爱。而念佛恩重。深爱佛法。但不起戏论耳。若于一切法中。已断爱者。即不复能具足上地。而此人未满应满。未得应得。又言处已断。所宅之形非复本器。昔习之余。无由得起者。三界外形现妙。爱习之余亦微。是故设复异形。理相因发。即无过也。又此涅槃而为障。如大乘经。一切法从本以来。常寂灭相。一切众生。所作已办。但无明等诸结使障故。不能自知我等即是寂灭相。菩萨如是灭除障碍。尔乃自知我今作佛。若无菩萨结使障者。先已是佛有三种障。一者三界诸烦恼。障涅槃道。二乘菩萨结使。障于佛道。此最难断。以其微隐故。譬如怨贼界避。内贼难识难知。得无生法忍时。世间实相。虽破凡夫结使。未除佛道结使。于佛道中。犹有错谬。若无错谬。得无生法忍时。即应是佛。若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便可一时顿具。何以故。得先碍实智故。所以不得尔者。以有微障故。又无生忍力。但能破邪戏论等。示诸法实相。后得佛时。乃于一切法中。通达无近无远无深无浅。问有菩萨阿毗昙。当广分别结使相。如声闻阿毗昙广分别根本十结。又言四大既绝。将何所构。而有斯形者。既云生涂不绝。法身之应无所疑也。但阿毗昙法摩诃衍法。所明各异。如迦旃延阿毗昙说。幻化梦响镜像水月。是可见法。亦可识知三界所系阴界入所摄。大乘法中幻化水月。但诳心眼。无有定法。又小乘经说。化人为何界所摄。答无处所。今以大乘法。论说法身。无有四大五根幻化之事。肉眼所见。尚无所摄。何况法身微妙耶。是故但无三界粗四大五根耳。为度众生因缘故现。缘尽则灭。譬如日现清水。浊则不见。如是诸菩萨。常在法性中。若众生利根福德清净者。即随其所见。应度之身。复次若欲求其实事者。唯有圣人。初得道时。所观之法。灭一切戏论。毕竟寂灭相。此中涅槃相。生死相。尚不可得。何况四大五根。如是不应以四大五根为实。谓无此者。即不得有法身也。如一有为法。皆虚妄不实。有为法者。即是五阴。五阴中最粗者。所谓色阴。若然者。虚妄之甚。不过四大。所以者何。思惟分。乃至微粗亦复不有。论中广说。但于凡夫数法和合。得名色阴。色阴无有决定。何况四大五根。是故不得以凡夫虚妄所见色阴。以为实证。而难无量功德所成之身。若欲取信者。应信法身。如经中说。所有色。皆从四大有为三界系使因缘故。说菩萨法身四大五根。同如变化。不得以之为一也。又欲界色界众生。以四大五根桎梏。不得自在。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心虽得离三界之累形。犹未勉寒热饥渴等患。法身菩萨即不然。无有生死。存亡自在。随所变现。无所挂碍。

次问真法身像类并答

远问曰。众经说佛形。皆云身相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披服德式。即是沙门法像。真法身者。可类此乎。若类于此。即有所疑。何者。佛变化之形。托生于人。于人中之上。不过于转轮圣王。是故世尊。表出家之形殊妙之体。以引凡俗。此像类大同。宜以精粗为阶差耳。且如来真法身者。唯十住之所见。与群粗隔绝。十住无师。又非所须。纵使有待于来。足不俟之以进业。将何所引。而有斯形。若以功报。自然不期而后应。即菩萨不应标[打-丁+(暇-日)]有位。以立德本。

什答曰。佛法身菩萨法身。名同而实异。菩萨法身虽以微结如先说。佛法身即不然。但以本愿业行因缘。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迹经说。佛身者无方之应。一会之众生。有见佛身金色。或见银色车渠马瑙等种种之色。或有众生见佛身与人无异。或有见丈六之身。或见三。或见千万丈形。或见如须弥山等。或见无量无边身。如以一音。而众生随意所闻。或有闻佛音声。崇濡微妙。如迦陵频伽鸟。白鹄之声。如狮子吼声。如野牛王声。如打大鼓之声。如大雷声。如梵王声等。种种不同。有于音声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禅定智慧解脱大乘等。各各自谓为我说法。是法身神力无所不能。若不尔者。何得一时演布种种音声种种法门耶。当知可皆是法身分也。白净王宫佛身。即是法身分。不得容有像类。何以故。释迦牟尼佛身。能一时于千万国土。皆作佛事。种种名号。种种之身。教化众生。言十住无师者。为下凡夫二乘九住已还。可非于诸佛。言无师也。乃至坐道场菩萨。尚亦有师。何况十住。如十住经中说。菩萨坐道场欲作佛。尔时十方佛口中放光明。来入其顶。是菩萨即时深入无量三昧诸佛三昧陀罗尼解脱等。通达过去未来劫数。无量劫为一劫。一劫为无量劫。一微尘为无量色。无量色为一微尘。分别无量十方三世国土名号。及众生名字行业因缘本末种种解脱道门次第。以一相应慧。通达一切法。得无碍解脱。名之为佛。无碍解脱是佛法之根本。如经说。十住菩萨当知如佛。是佛赞叹十地功德。如赞诵法华者。即为是佛。又言。我以两肩荷负此人。又如放钵经中。文殊师利语弥勒大士。汝可取钵弥勒不能取之。文殊师利。即申其臂。下方取钵。尔时弥勒。语文殊师利。汝今虽有如是之力。我作佛时。如汝之比。无量无数。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而此大菩萨。皆是十住。施佛法不可思议。皆不能及。又文殊弥勒等。于佛法中。处处多有所问。或为利益众生故。或复自为利益。使得甚深佛法故。若然者。云何言十住无师耶。又诸大菩萨。不分别是粗是细。能观一切法皆细。能观一切法皆粗。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须菩提言。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佛言。菩萨观般若波罗蜜。观浅亦失。是故不得说。如眼所见为粗。心所见为细。大菩萨闻已。离于眼等诸根。但以法界。从佛闻法。如不可思议解脱经中说。文殊师利。与十方菩萨。在佛会中。共坐听法。而能有身南国游行。又大菩萨。常在定中。而能见佛听法。声所不能及。如思益中说。普华菩萨。问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不。答言不能。菩萨即能。如是法身菩萨所能行。无量不可思议。若有果报生身三根者。可有此难。精粗不同。然体平等者。身心无复差别之相。复有人言。法身菩萨。利益众生故。以眼等见佛闻法施立供养。而有所闻。所以者何。欲为开引新发意菩萨故。

次问真法身寿量并答

远问曰。凡夫寿。皆行业之所成。成之有本。是故虽精粗异。体必因果。乘来答云。法身菩萨非身口意业所造。若非意业。即是无因而受果。其可然乎。如其不然。妙体之来。由何而得。又问从法忍菩萨。始还法身。暨于十住。精粗优劣。不可胜言。其中所受。皆有命根长短。亦应随精粗而为寿量。自十住已还。不复精论。今所闻者。旨在十住。十住经说。十住菩萨。极多有千生补处。极少至一生补处者。此即是法身生。非若是者。必为功报转积。渐造于极。以至一生也。为余垢转消生理转尽。以至一生乎。若余垢转消。即同须陀洹七生之义。以圣道力故。不至于八。今十住不过千生者。为是何力耶。若是遍学时。道力所制者。即生理有限。不得至千。以是而推。即不同生七可知。若功报转积理极故唯一生者。一生即是后边身。身尽于后边。即不得不取正觉。若不得不成。何故菩萨有自誓不取正觉者。自誓之言。为是变化形。为真法身乎。若变化形者便是推假之说。若是真法身者。数有定极。即不得有自誓无穷之言也。

什答曰。今重略叙法身有二种。一者法性常住如虚空。无有为无为等戏论。二者菩萨得六神通。又未作佛。中间所有之形。名为后法身。法性者。有佛无佛。常住不坏。如虚空无作无尽。以是法八圣道分六波罗蜜等。得名为法。乃至经文章句。亦名为法。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所以者何。罗汉辟支佛。得法身已。即不复生界。是佛分别三乘义。故不说有法所去处。准法华经。有此说耳。若处处说者。法华经不名为秘要之藏。又亦不能令人多修习涅槃道。尽诸漏结。是故天竺但言歌耶。秦言或名为身。或名为众。或名为部。或名法之体相。或以心心数法名为身。如经说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六相身。六思身等。始八圣道等众事和合。不相离故。得名为身。得无生法忍菩萨。虽是变化虚空之形。而与肉身相似故。得名为身。而此中真法身者。实法体相也。言无身口意业者。是真法身中说。或有人言。得无生法忍菩萨。解能业相。坏三界业故。但以大悲心。起菩萨事。以坏业故。名为无业。谓无如凡夫分别之业耳。如佛言。我从得佛已来。不复起业。灭业相故。名为非业。又诸菩萨。有所起业。皆与无生忍合故。名为无业。是故菩萨施业中。不分别取相。名为无业。经言千生者。所未闻故。不得委要相答耳。如普贤观世音文殊师利等。是十住菩萨。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以本愿广度众生。故不作佛。如文殊师利受记经中说。若干阿僧祇劫。当得作佛。而释迦文佛等。皆以文殊师利。为发意因缘。尔时势力已成。如是推求本末。即不限千生也。若经言有千生者。即是本无别愿久住世间。或是钝根未具足。诸佛法故。即有多生。若功德具足者。即是一生。又功德积满。唯有一生。不得不成正觉菩萨有二种。一者功德具足自然成佛。如一切菩萨。初发心时皆立过度言。我当度一切众生。而后渐渐心智转明。思惟筹量。无有一佛能度一切众生。以是故诸佛得一切智。度可度已而取灭度。我亦如是。二者或有菩萨。犹在肉身。思惟分别。理实如此。必不得已。我当别自立愿。久住世间。广与众生为缘。不得成佛。譬如有人。知一切世间皆归无常。不可常住。而有修习长寿业行。往非有相非无相处。乃至八万劫者。又阿弥陀等。清净佛国。寿命无量。

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

远问曰。三十二相。于何而修。为修之于结业形。为修之于法身乎。若修之结业形。即三十二相。非下位之所能。若修之于法身。法身无身口业。复云何而修。若思有二种。其一不造身口业。而能修三十二相。问所缘之佛。为是真法身佛。为变化身乎。若缘真法身佛。即非九住所见。若缘变化。深诣之功复何由而尽耶。若真形与变化无异。应感之功必同。如此复何为独称真法身佛妙色九住哉。

什答曰。法身可以假名说。不可以取相求。所以者何。声闻三藏法中。唯说佛十力等诸无漏法为法身。佛灭度后。以经法为法身。更无余法身名也。摩诃衍中说。菩萨无生法忍。断诸烦恼。为度众生故。而为受身。诸论议师。名此为法身。何以故。是中无有结使。及有漏罪业。但是无为清净六波罗蜜果报。此身常有自在无碍。乃至成佛也。转轮圣王。人中第一。唯有三十二相。是故菩萨应世之身。有三十二相。于生死中。种其因缘。于菩萨法身。令增益明净。所以者何。三十二相。凡夫亦有。非为难事。如佛弟难陀。前身以雌黄辟支佛塔。而作是愿。愿我当得金色相好之身。如是福德因缘。寿终之后。为波罗捺国造利奢王子。复见迦叶塔。心怀欢喜。即中作盖。以是因缘故。天人中受无量福乐。末后生为迦毗罗婆国白净王子。具三十二相。出家学道得阿罗汉。于诸端正比丘中。最为第一。阿泥律陀。供养波利陀辟支佛。七世生忉利天上。七世生人中。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得三十二相。又如佛言。汝等比丘。见有受最上乐者。当知我亦曾受如是乐。所以者何。从无始世界以来。所生之处。无不迳历。而今虽复恶世。犹有得一相二相五三相者。以是故知。生死身中。修诸相好。但相好所得。庄严清净。光明照耀。威德具足名为佛。所问三十二思者。迦旃延弟子。自以意说耳。非佛所说。又所谓三十二思者。非一念中具也。一念时促不住。事不成辨。一切有为法。要须和合能有所成。如人见三十二人过恶。若欲害者。非但一念。然当断命时。乃名杀心。虽前后多有杀心。但是得名称三十二相。有人言。菩萨若见佛身。若见佛有三十二相。以所修福德回向。愿我得如是果报。或时佛为人。说修三十二相法。人眼见佛三十二相。便发愿言。我当于未来世。得如是相。然后以净功德。令其成就。如先下种后加溉灌。如施草苁等。得立安相。施燃灯明等。得大光明相。慈悲等观众生。得绀眼。常以头面。敬师长贤圣。及施盖帽等因缘故。得肉髻相。或有人不从佛闻。亦不从佛。但闻他说有三十二相。或自读经书。便发愿言。我得三十二相。渐渐满足。如上所说。或有人。若见佛若不见佛。其心无在。但闻大乘义。于众生起慈悲心。欲以诸法实相。利益众生。愿我当得第一心身。汲引众生。令信我说。如印经中佛为弥勒说。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者佛令发心。二者见正法坏时。护持法故发心。三者见众生可愍故发心。四者菩萨令发心。五者见人发心亦发心。六者大布施故发心。七者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发心。佛告弥勒。前三发心必得成佛。不复退转。后四发心。不能当定多有退转。是故当知。种三十二相。其事不同。又法身菩萨者。经亦不了了说有法身国土处所也。但以理推之。应有法身。若诸菩萨。灭诸烦恼。出于三界。既无生身。亦不入涅槃。于是中间。若无法身。其事云何。是故诸论师言。于此中间。从无漏法性生身。名为法身。又此非从一身而已。随本功力多少。而有其身。或有二身三身十身百千万无量阿僧祇身。乃至无量十方世界。皆现其身。为具足余佛法。兼度众生故。迦旃延阿毗昙中。无漏法有果报。何以故。声闻法中但说三界事。及小涅槃门。大乘中过凡夫法。及小涅槃门。更说清净大乘事。如不可思议经等。如凡夫虽起善业。烦恼未断故。侵夺福德。以性相违故。不令善业增益。诸阿罗汉。虽无烦恼。毁损善法。证涅槃故。其心不发。不能增长佛道善根。是菩萨灭烦恼。无有[虛*予]损善法故。复不证涅槃故。心即不复功德增长。尔时起一切德。胜本从无始世界来。所为福德。如思益经说。我以五华施佛。胜本一切所施头目髓脑等。何以故。本布施皆是虚妄。杂诸结使。颠倒非实。此施虽少清净真。如人梦中得无量珠宝。不如觉时少有所得。以菩萨三界障碍都灭。唯有佛道微障未尽耳。如以一灯破暗。不能破第二灯分。若能破者。第二灯即无所增益。而第二灯所破闇与初灯合。但无初灯所破之闇。菩萨得无生法忍亦如是。舍生死身受法身。破三界凡夫障碍。不能破诸菩萨障碍。若破者即是十住便应作佛。是人尔时起业。无有三界结缚。唯有菩萨结缚微碍。有所超业。皆悉真实清净无量。何以故。不为生死所拘。不与烦恼共合故。心志广大。从法身以后。所受之身。如幻如镜中像。业亦如是。心所起业随。所得果报随。不可以三界粗身。难菩萨微妙。出过三界之形也。问所缘佛为真法身。为变化身者。是事先已答如上说。或有见者。或有闻者。或自为众生故。庄严其身。或有人不见佛不闻法。尚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况见佛闻法者。此人以心眼。缘三世佛相。过去佛身相。我当是念。现在未来世佛身相。我身亦当如是。或有人随所好乐。自生忆想。我所作功德。回向佛道。后作佛时。寿命国土功德相好。当如是缘。释迦文佛本初发心经说。于无佛无佛法国中。为大王名光明。时有小王。以好白象子。奉光明王。王见已欢喜。令象师如法调伏。象师如法善治。令王乘之。游戏林野。是象于林中。闻牝象香气。淫欲心发。驰走趣向。王语象师制之令住。象师即以钩制。不能令止。时王眼视外物。物皆运转。深入榛薮。坏衣伤体。即仰攀树枝。得免济。象后念人间饮食。还来至宫。王问大臣。若人为王作此因缘者。应何治之。大臣言。罪应极法。时象师言。莫诳杀我已善治。王言。象恶如此。如何善治。象师即于王前。烧大铁丸。语象言。取赤铁丸吞之。若不吞者。还以本法治汝。象自筹量。宁须臾而死。不能久受苦痛。便取铁凡吞之。烧身彻过。大吼而死。王见此已。知其调伏。即问象师。调伏如此。近以何因缘。有此恶事。象师言。心有淫欲重病。势用发故。无所领计。王闻已惊怖。淫欲大病。此从何来。象师言。我亦不知所从来及其增减时。王言如是之病。无人能治耶。象师言。欲治之者。众皆不得其法。还自坠浴。有人为破淫欲贼故。离五欲受苦行。或有人其受五欲。情即厌离。以是因缘。得脱此病。或有出家。种种因缘。欲免斯患。皆不拔此淫毒树之根。王闻已忧怖。说象师言。如此之病。难可得治。于天人之中。有能破此病者耶。象师言。我传闻有大人出世。身体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常光远照。愍哀众生。号之为佛。是人了知淫欲生灭之道。愍众生故为说之。王闻是已。即便下床右膝著地合掌而言。我以如法治国。及布施等功德。以此福德因缘。当得成佛。治一切众生淫欲重病。从是发心已后初值佛。号名释迦文。于寿百岁众生中作佛。今释迦佛事皆同彼佛。时光明王。作陶师字广照。彼释迦文佛。度众生已。与五百阿罗汉。度广照。极行圆出至其家。广照即以暖汤涂油燃灯石蜜浆等。供养于佛。陶师从闻佛法。而发其心。我当来世作佛。亦当如是。是人于无佛法世。尚能发心。何况见佛闻法。种三十二相者。若初发心了了不错者。复何贵成佛耶。唯佛一人。得无错耳。是故当知。如光明王。遇得因缘。便自发心。以是因缘。复得人身。值释迦文佛。从佛闻法然后愿。昔于暗中发愿。但为破淫欲病者。后得值佛。了了分别名号而发其愿。渐渐心转微妙。能自以身施转。后于诸法中。无所取相。安住毕竟空。具足六波罗蜜。发清净愿。本愿与吾我贪著心杂。今之所愿。清净无垢。又不可无因。唯愿而得净愿。是事为难。如莲华虽净。必因泥生。不可生于金山上。如维摩诘经中说。又佛法离一异相故。无决定真身。离异相故。无决定粗身。但以人颠倒罪因缘故。不能见佛。颠倒渐薄。净眼转开乃能见也。佛身微妙。无有粗秽。为众生故。现有不同。又众生先世种见佛因缘。厚薄名异。薄者如今见形像舍利等。厚者得见相好生身。施作佛事。见生佛亦有二种。或有见佛如须弥山等。或有见佛无量无边之身。如转法轮时。持力菩萨。欲量佛身。是见上身也。如上诸身。能度众生。破除尘劳者。虽精妙不同。皆为是实。于妙中。又有妙焉。乃至真法身。十住菩萨。亦不能具见。唯诸佛佛眼。乃能具见。又诸佛所见之佛。亦从众缘和合而生。虚妄非实。毕竟性空。同如法性。若此身实。彼应虚妄。以不实故。彼不独虚妄。虚妄不异故粗妙同。宜以粗身。能为众生作微妙因缘。令出三界。安住佛道。亦不名为粗也。

次问受决法并答

远问曰。受决菩萨。为受真法身决。为变化之决。若受变化之决。则释迦受决于定光。弥勒受莂于释迦是也。斯类甚广。皆非真言。若受真法身决。后成佛时。则与群粗永唯。绝当十住菩萨。共为国土。此复何功何德也。若功德有实。应无师自。复何人哉。如其无实。则是权假之一数。经云。或有菩萨。后成佛时。其国皆一处补处。此则十住共为国土明矣。若果有十住之国。则是诸菩萨终期之所同。不应云说或有或有而非真。则是变化之流。如此真法身佛。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

什答曰。说菩萨受记者。各各不同。或有人言。为利众生故。与其受记。或以肉身菩萨。于无量劫久行菩萨道。为彼受记。示其果报。安慰其心耳。或云变化粗中有受记义。义于法身。则无此事。或有人言。受记是实事。唯应与法身受记。不应为变化身也。复此何功德者。如来智德无量无边。利益十住。其功最胜。以彼利根所受弥广故也。如般若中说。供养无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言无师自觉者。但不目外道为师耳。此义上以明。若如实者。诸佛威仪粗事。尚不可知。何况受记深奥义乎。有众生未发心。而佛与受记。有人现前发心。不与受记。有人发心时。便与受记。于生死身得无生法。而为受记。有舍生死身受法身。而得受记。如文殊师利等是也。有菩萨。从无量诸佛受记。如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莲华上佛。华上名佛。乃至迦叶佛。皆从受记。有天王佛。与释迦牟尼真身受记。或于大法身菩萨众中。是菩萨虽于大众中。佛先受记。不以为说。何以故。自知处处身受记故。不以一身受记为喜。亦不可见喜事故。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受记时。阿阇世王言。汝得大利。于大众中受记为佛。龙王言。谁受记者。若身也。身如瓦石。若心也。心如幻化。离此二法。无受记者。当知有何利。而生欢喜也。若我受记。一切众生。亦当受记。其相同故。如是无量不可思议。不应以事迹为难。又诸佛菩萨身量。音声说法。无量神通方便。为利益菩萨。兼利众生故。而与受决。难言。众生不应说云或有者。佛法无量。不可顿尽。随时应物。渐为开示。十住之国。是诸菩萨终期。所同理故然矣。佛种种广分别诸菩萨相。故生品中说言。或有独处玄廓之境者。若以独处玄廓为本。来化众生。此复何咎。诸佛从无量无边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穷尽。众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见佛身。唯佛与佛乃能尽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如四大河从阿那多池出。皆归大海。人但见四河。而不见其源。唯有神通者。乃能见之。人虽不见。推其所由。必知有本。又彼池中清净之水。少福众生。不能得用。从彼池出。流诸方域。尔乃得用。其佛法身。亦复如是。当其独绝于玄廓之中。人不蒙益。若从其身。化无量身。一切众生尔乃蒙益。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猜你喜欢
  卷十·佚名
  第十二 婆蹉种相应·佚名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窥基
  外道大略之相·印光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卷·佚名
  言法华·惠洪
  法海观澜序·智旭
  卷第三十五(得道长者部上)·宝唱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二·明雪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中·佚名
  佛说分别经·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吉藏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廷玉

    (净扮银匠上,云)自家是个银匠,打生活别生巧样。有人送来的银,半停把红铜掺上。自家是个银匠,清早晨开开这铺儿,看有甚么人来?(邦上,云)自家李虎的便是。自从昨日偷了十把银匙箸,将状元店里九只金钗换了。我如今没盘缠使用,我去

  • 褚生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褚生,德祐时太学生。 ●百字令·德祐乙亥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 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 乐

  • ●卷七·邵博

      唐高祖之起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高祖谓世民曰:“若事成,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将佐亦以为请。世民屡辞。太子建成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世民功名日盛。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高祖晚

  • 一○四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查核四库馆暨三通馆错误记过各员交部察议片·佚名

    一○四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查核四库馆暨三通馆错误记过各员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四日*臣和珅等谨奏: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覆校错至二次者,均着交部察议;

  • 卷三十六·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六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陈杞世家第六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

  • 五、宗教·林语堂

    我的宗教信仰之进化,和我离开基督教之长远而艰难的程序,与乎此程序所给我内心许多的苦痛,在此简短的自传中不能认真详述了,只可略说其梗概。我在童时是一个十分热诚的教徒,甚至在圣约翰加入神学院,预备献身为基督教服务的;我

  • 刘腾传·魏收

    刘腾,字青龙,本是平原城民,后迁至属南兖州的谯郡。未成年时因犯罪受到刑罚,补任小黄门,又迁任中黄门。高祖在悬瓠时,刘腾出使到高祖所在地。高祖向他询问宫里的事,他一一告知有关幽后的隐私,与陈留公主所告的情况相符,由于这他

  • 百家奴传·宋濂

    百家奴,唆都之子。至元五年(1268),随从元帅阿术攻襄阳,筑新城,多次立功。七年,随郡王合达败宋军于灌子滩。八年四月,宋殿帅范文虎等率军运粮至襄阳,百家奴在鹿门山出击范文虎军,因功被河南行省任命为管军总把。后隶属于丞相伯

  • 弇山堂别集卷八十·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赏功考下成化中平两广贼功中军都督同知赵辅等封及千二百石左佥都御史韩雍为左副都御史游击将军右都督和勇为左都督加岁俸百石户部右侍郎薛禄为左侍郎加正二品俸监察御史汪霖刘庆为大理寺左寺丞舎人为所

  • 卷三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八雍正三年十一月上谕十道初一日谕大学士等今年直隶州县被水小民乏食朕轸念殷切除截留漕米发给常平仓谷外又将通仓米六成以上者着托时陈守创亲交余甸蔡起俊运赴天津分散赈粜於被

  • 王霸篇第十一·荀况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故用

  • 书义矜式卷二·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夏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懐底绩至于衡漳表纪州而不言域以示京畿之尊论治水而先河又详其施功之序此禹之受命治水必始于帝都也而况河水之患在所当先治者乎则因其势而顺治之者亦

  • 骨相篇第十一·王充

    【题解】本篇阐述人的骨(骨骼、形体)相(相貌)能反映人的命和性,故篇名称为“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声气上,能反映出由气形式的命与性,“性命系于形体”。他把能从一个人身体上考察出其命

  • 卷二·夏良胜

    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二     明 夏良胜 撰率性之道之义【传道之统 体道之要 衍道之实 明道之功 害道之防 杂道之辨】尧曰咨尔舜天之厯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朱熹曰厯数帝王相传之次第犹四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播般曩结使波(唐云步掷)金刚念诵仪   归命金刚手  诸佛所依者  具普贤众行  住是本有身  无始无终寂  妙用施诸愿  摩王顺三毒  改劫故调柔  拯救诸有情  从凡入佛地  现世皆成就  今演

  • 易翼述信·王又朴

    清王又朴撰。十二卷。《诗礼堂全集》本。此书解《易》,专主《十翼》之义,而兼采诸家之论以为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经传次序,悉依王弼旧本,而冠以读《易》之法,终以所集诸儒杂论。其大旨专以《彖》、《象》、《文

  • 此山集·周权

    元诗别集。10卷。周权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为4卷本。10卷本是原刊本。卷首有延祐六年(1319)袁桷序,元统二年(1334)欧阳玄序,陈旅序。卷1为赋,卷2—9为诗,卷10为词。卷末有元人的《此山堂题咏六

  • 隆平集[标点本]·曾巩

    北宋曾巩撰。二十卷。记太祖至英宗五朝,凡一百零六年史事。卷一至卷三分圣绪、符应、都城、官名等二十六门,每门但分若干条,不具首尾,颇似随笔札记之体。卷四以下立传二百八十四篇,各以其官为类,亦无义例,不似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