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阿那律相应
第一 独一品
[一]第一 独一(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集法、于内身观灭法、于内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外身观集法、于外身观灭法、于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外身观集法、于内外身观灭法、于内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九
于内受观集法、于内受观灭法、于内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〇
于外受观集法、于外受观灭法、于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一
于内外受观集法、于内外受观灭法、于内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二
彼若……乃至……
一三
于内心……乃至……
一四
于外心……乃至……
一五
于内外心观集法、于内外心观灭法、于内外心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六
彼若……乃至……
一七
于内法、乃至……
一八
于外法、乃至……
一九
于内外法观集法、于内外法观灭法、于内外法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乃至……以舍、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二]第二 独一(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正如失顺苦尽之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正如得顺苦尽之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将屈腕伸、或将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内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受观受……于内外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于内之诸法、于外之诸法、于内外之诸法观法,以热法、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九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三]第三 手成浴池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手成浴池之侧。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四
“友等!我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劣法为劣法,悟中法为中法,悟胜法为胜法。”
[四]第四 坎它契(一)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及具寿大目犍连住于裟祇城坎它契林。
二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五]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三
“友阿那律!无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六]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三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千世间。”
[七]第七 爱尽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对此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
[八]第八 松林精舍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松林精舍。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筐来,谓曰:‘我等作此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友等!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众人得作将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恒河乃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而欲将之趣向西、倾向西、临入西者为非易事,彼众人唯蒙困苦损恼而已。”
四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纵令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以财物相伴而引诱云:‘当今,汝意云何,于此袈裟衣为烦耶?云何作剃发往来者耶?不如还俗受用财物作福业。’友等!彼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则无弃学还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绝无还俗之理。
五
友等!云何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
[九]第九 一切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住毗舍离城,庵婆婆梨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诸根是清澄,颜色是清净皎洁,具寿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于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今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五
友!若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正悟、解脱者,则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六
“友!幸哉、甚幸哉!我等得闻具寿阿那律之亲说雄辩。”
[一〇]第十 重患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具寿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何为四念处耶?
三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则永尽于心而不住。”
第一 独一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种之独一
与手成浴池
坎它契爱尽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一一]第一 千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三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之故,忆念一千劫也。”
[一二]第二 神变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一三]第三 天耳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远近天人之声俱得闻。”
[一四]第四 心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遍了知,对有贪心者,了知为有贪心……乃至……了知为解脱心。”
[一五]第五 处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实可了知。”
[一六]第六 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过去、未来、现在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可如实了知。”
[一七]第七 道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遍行道,得如实了知。”
[一八]第八 世间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多界、种种界之世间,得如实了知。”
[一九]第九 种种胜解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众生之种种胜解,得如实了知。”
[二〇]第十 根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实了知。”
[二一]第十一 静虑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得如实了知。”
[二二]第十二 明(一)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二三]第十三 明(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随业……而受者,可了知。”
[二四]第十四 明(三)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依诸漏尽而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此中摄颂曰:
千神变天耳
心处业与道
世间种胜解
根静虑三明
猜你喜欢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三十四·志磐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六·念常 对于学生救国之商榷·太虚 卷之十四·铁壁慧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窥基 卷五·佚名 卷第四十八·霁仑超永 三弥底部论卷中·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三十六·白岩净符 国清百录 第四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