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 阿那律相应

第一 独一品

[一]第一 独一(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集法、于内身观灭法、于内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集法、于外身观灭法、于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外身观集法、于内外身观灭法、于内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于内受观集法、于内受观灭法、于内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〇

于外受观集法、于外受观灭法、于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一

于内外受观集法、于内外受观灭法、于内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二

彼若……乃至……

一三

于内心……乃至……

一四

于外心……乃至……

一五

于内外心观集法、于内外心观灭法、于内外心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六

彼若……乃至……

一七

于内法、乃至……

一八

于外法、乃至……

一九

于内外法观集法、于内外法观灭法、于内外法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乃至……以舍、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二]第二 独一(二)

舍卫城因缘。

时,具寿阿那律独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正如失顺苦尽之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正如得顺苦尽之道。”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将屈腕伸、或将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受观受……于内外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内之诸法、于外之诸法、于内外之诸法观法,以热法、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三]第三 手成浴池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手成浴池之侧。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劣法为劣法,悟中法为中法,悟胜法为胜法。”

[四]第四 坎它契(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及具寿大目犍连住于裟祇城坎它契林。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五]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无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六]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千世间。”

[七]第七 爱尽

舍卫城因缘。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对此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

[八]第八 松林精舍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松林精舍。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友等!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筐来,谓曰:‘我等作此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友等!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众人得作将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恒河乃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而欲将之趣向西、倾向西、临入西者为非易事,彼众人唯蒙困苦损恼而已。”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纵令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以财物相伴而引诱云:‘当今,汝意云何,于此袈裟衣为烦耶?云何作剃发往来者耶?不如还俗受用财物作福业。’友等!彼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则无弃学还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绝无还俗之理。

友等!云何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

[九]第九 一切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住毗舍离城,庵婆婆梨园。

时,具寿舍利弗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诸根是清澄,颜色是清净皎洁,具寿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于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今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友!若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正悟、解脱者,则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友!幸哉、甚幸哉!我等得闻具寿阿那律之亲说雄辩。”

[一〇]第十 重患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具寿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则永尽于心而不住。”

第一 独一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种之独一

 与手成浴池

 坎它契爱尽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一一]第一 千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三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之故,忆念一千劫也。”

[一二]第二 神变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一三]第三 天耳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远近天人之声俱得闻。”

[一四]第四 心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遍了知,对有贪心者,了知为有贪心……乃至……了知为解脱心。”

[一五]第五 处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实可了知。”

[一六]第六 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过去、未来、现在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可如实了知。”

[一七]第七 道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遍行道,得如实了知。”

[一八]第八 世间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多界、种种界之世间,得如实了知。”

[一九]第九 种种胜解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众生之种种胜解,得如实了知。”

[二〇]第十 根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实了知。”

[二一]第十一 静虑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得如实了知。”

[二二]第十二 明(一)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二三]第十三 明(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随业……而受者,可了知。”

[二四]第十四 明(三)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依诸漏尽而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此中摄颂曰:

 千神变天耳

 心处业与道

 世间种胜解

 根静虑三明

猜你喜欢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三十四·志磐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六·念常
  对于学生救国之商榷·太虚
  卷之十四·铁壁慧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窥基
  卷五·佚名
  卷第四十八·霁仑超永
  三弥底部论卷中·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三十六·白岩净符
  国清百录 第四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苏仲及·唐圭璋

      念奴娇   问梅何事,对岩东微笑,暗中轻馥。韵绝姿高直下视,红紫端如童仆。绕树千回,临风三嗅,待与论心曲。何人还解,为伊特地青目。   潇洒些个精神,谁怜孤瘦,正无语幽独。不许春知应自负,一生风月心足。傲雪难陪,欺霜无

  • 清苑斋集补钞·吴之振

    赵师秀和陈水云湖庄韵粼粼水增波,叠叠云弄影。昔夸春径研,今爱秋塘静。芳筵集宾彦,清宴除艳靓。时当新雨馀,苍翠献林岭。既忻冲抱舒,复快远目骋。聊嘉钟鼎人,而迺眷箕颍。深营察高趣,雅咏发沈景。独使和者难,一夕愁欲癭。玉清

  • ●卷上·王昌龄

    ○调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宋濂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察罕,初名益德,唐兀乌密氏。父曲也怯律,为夏臣。其妾方怀察罕,不容于嫡母,以配掌羊群者及里木。察罕稍长,其母以告,且曰:“嫡母已有弟矣。”察罕武勇过人,幼牧羊于野,植杖于地,脱帽置

  • 卷五十二·宋·蒋一葵

    【苏洵】 〔字明允,号老泉。子轼,字子瞻,小字同文。谪黄州日,就东坡筑雪堂以居,因号东坡居士。次辙,字子由,小字同叔,己卯生,东坡,号为卯君。唐时,苏味道为眉州刺史,留一子居眉,故眉有苏氏。时人语曰:“眉山生

  • 六八九 军机大臣奏查明正月至三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六八九 军机大臣奏查明正月至三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

  • 卷六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六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六十九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战国策云苏秦雒阳轩里之人也艺文志云苏子三十一篇在纵横流敬王以子朝之乱从王城东迁雒阳故城乃号东周以王

  • 陈子昂传·欧阳修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祖居涿州新城县,六世祖名太乐,在南北朝的齐代,兄弟都才华出众,梁武帝萧衍任命他为郡司马。父亲名元敬,家财豪富,遇上灾荒,拿出一万石粟米救济乡亲。参加明经考试被录用,调任文林郎。陈子昂十八岁还

  • 姚兴传·脱脱

    姚兴,相州人,靖康年中,以州校得到任用。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建炎初年,张琪聚集军队归附东京留守宗泽,姚兴前往随从,又随张琪在池州依附刘洪道。绍兴元年(1131),张琪叛乱,掠取饶州,吕颐浩招降了他。张琪已听命于吕颐浩而中

  • ●卷之一·吕坤

    提刑事宜(五十二款) 状式 ○提刑事宜(五十二款) 本司执九重法纪司三晋生灵凡笞杖以上讼不得其情刑不得其当者皆得提勘平反务俾生者无覆盆之叹死者甘伏剑之心方为称职昔孔子论德礼刑政犹分本末今德礼不敢问设以政道之而民

  • 卷六·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六长洲余萧客撰毛诗上毛诗序垂世立教孔安国序【北堂书钞十】解诗歌讽谕之声也郑六艺论【北堂书钞九十五】自书契之兴朴畧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諌不为谤君臣

  • 卷四十五·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四十五     婺源江永撰因祭補小宗伯國大貞則奉玉帛以詔號【號神號幣號鄭司農云大貞謂卜立君卜大封】 大祝建邦國先告后土用牲幣【后土神社神也】 大宗伯王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有憍萨罗国胜军大王。其王尊贵有大威德富饶自在。所居国土境界广远。为一切人所共尊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佚名

    唐善无畏奉 诏译独部别行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尼印。以二手无名指小指。相叉于内。二中指直竖相拄。二头指屈。附二中指第一节。二母指捻左右手无名指中节。若有召请。二头指来去。佛言此咒印能灭十恶五逆一切重罪。

  • 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一·重显

    参学小师惟盖竺编住苏州洞庭翠峰禅寺语师在万寿。开堂日白槌了。师云。宗乘一唱三藏绝诠。祖令当行十方坐断。其有达士不避死生。贬上眉毛出众相见。问人天普集伫听雷音。学人上来。乞师垂示。师云。十万八千不是远。

  • 三教平心论卷上·刘谧

    静斋学士刘谧撰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此中国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

  • 盖庐·伍子胥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

  • 金箓延寿设醮仪·佚名

    玉皇称帝,本仪盖出自宋后。述为皇帝延寿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