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

(现病品第十八)

出无病因谓怜愍众生施病者药 释五种人谓须陀洹八万劫得菩提乃至辟支佛十千劫得菩提义

现病品第十八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病在前品已明。而未释无病。是则示现之义未彰。此品显也。法瑶曰。因佛现病。迦叶得广显无病之因。明菩萨地时久已离病。岂况今耶。是则因病以显不病也。僧宗曰。上来所说。当宗虽举。未有微实。将显至人。患累斯尽。是以先示病相。因请更起光仪显胜。以表无病之旨也。因答第二十九问也。智秀曰。此下是经之第二段。广明义也。又有二别。第一广正说。第二广流通。广正说中有三科。第一广果。即此品也。第二广因。即五行也。第三广佛性。即师子吼迦叶两品也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患苦悉除无复怖畏

案。僧宗曰。此下举八事。仰推如来不应有病也。智秀曰。此下有四翻。第一迦叶举七复次事。推佛无病。第二佛以神力现三种相。第三群生蒙益。请佛说法。第四广述无病以遣时情

世尊一切众生有四毒箭(至)汝等当为大众说法

案。僧宗曰。第一明有病之因。莫过此四箭。如来已离。不应病也

有二因缘则无病苦(至)何缘于今自言有病

案。僧宗曰。第二无病之因。莫过此二。世尊所行。故无病也

世尊世人有病或坐或卧(至)云何默然右胁而卧

案。僧宗曰。第三明如来既无笃病之相。云何有病耶

诸菩萨等凡所给施(至)永断如是三障重病

案。僧宗曰。第四明自昔已来。外化事旷。善功还已。不应有病也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至)乃于今日唱言有疾

案。僧宗曰。第五明修因之日。备有诸愿。略举九愿。显无病之要旨也

复次世尊世有病者(至)不应说言我今背痛

案。僧宗曰。第六明世人临终之时。不能有所诫敕。高推如来。不应同此

复次世尊世有病者(至)不应默然右胁而卧

案。僧宗曰。第七苟有此迹。必为外道所诮

复次世尊世有病者(至)利益于众生摧伏诸外道

案。僧宗曰。第八借以身力推。比佛必无有病。仍说偈以劝也。智秀曰。此七复次。是第一翻。推佛不应病也

尔时世尊大悲薰心(至)修行恶法除一阐提

案。僧宗曰。前偈请云。大悲今何在。是以经家以佛起故。故云大悲薰心也。智秀曰。此第二翻放三种神力。以利益也

尔时一切天龙鬼神(至)遍至净居悉皆闻之

案。智秀曰。第三翻大众蒙益。广设供养。请说法也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至)便谓如来真实有疾

案。智秀曰。第四翻佛先广显久离病也

迦叶如言如来人中师子(至)亦不毕竟入于涅槃

案。僧亮曰。既广如来永无病理。若言有病。是密教也。因此复得广宣秘密。次答。云何为众生。广说于秘密

迦叶是大涅槃即是诸佛(至)非是声闻缘觉行处

案。法瑶曰。此下讫云何当有诸病苦耶。次答问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

迦叶汝上所问如来何故(至)云何当有诸病苦耶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

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至)供养恭敬为他说者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也。先说病行者。大众请佛治病。说先治病之行也。药以对病为名。依涅槃修行。无病不治。欲显病行之能。先说诸经。有不治之病也。此三种人。契经所不治。是说毕竟二乘之病。闻余方等。虽发心。不知佛常终。不成佛不名毕竟者。如上诸人。闻涅槃生信。不须外治。自能成佛。断疑说也。得病行之名。事尽于此也。法瑶曰。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禅定。非是二乘所行之处。入此深定。故曰毕竟入于涅槃也。非永尽灭入涅槃故。不名毕竟入于涅槃也。毕竟不毕竟义。存于此也。僧宗曰。毕竟不毕竟。各有其旨。非不定也。但执言失旨。以为不定之说。疑网是生。得旨则知定说。疑网断矣。又一义昔教皆说毕竟永尽。今因现病。以表无病。得显病是密语。因广说如来之密语也

迦叶有五种人于是大乘(至)有病行处非如来也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也。上云自然得成。今转近为得。但说五人者。以断结定故。凡夫定位。无劫数之限也。八万劫者。后云得菩提心。亦云八万劫住处。是小涅槃。似是菩提心成就耳。思惟烦恼。小乘断之。不必在菩萨。劫数如此。故知偏爱易断。等悲难成也。法瑶曰。因表如来无病得命病者。心之义也。二乘有病。不能发心。要从佛闻法也。夫利根虽不从佛闻法。而自发心。知此二人。所以得近无上道也。昙谶曰。五种人者。从须陀洹。乃至缘觉。以一果准两地。如是以初地二地准初果。乃至九地准缘觉也

猜你喜欢
  又序(光绪七年张守恩重刻序)·周梦颜
  卷第六·宗密
  卷第四·费隐通容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二卷·安慧
  卷第十五·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七·佚名
  总论·纪荫
  人天眼目卷之二·智昭
  十一 集·佚名
  喻老耄品第十九·佚名
  卷七·道世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九卷·蕴闻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宗喀巴
  卷二 宋·宝唱
  科判·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一出 巧聚·李渔

    〖意难忘〗(外带丑上)望眼将穿,叹锦衾白设,绣榻空悬。佳儿何处所,贤媳阿谁边?婆已失,舅孤眠。天纵一枯禅,万缘空,何须作佛,现在西天。我尹小楼自贴招词之后,终日盼望孩儿,并不见一些影响,难道盼他不至,就肯罢了不成?拚着这双老眼,日日

  • 卷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十李峤珠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囘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玉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金南

  • 西鄙人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西鄙人,西北边境人,生平姓名不详。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西鄙人诗鉴赏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

  • 慎微第六·陆贾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

  • 第九十六回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蔡东藩

      却说魏主叡氵㸒荒过度,酿成疾病,年仅三十有五,已害得骨瘦如柴,奄奄不起;当下立郭夫人为皇后,命燕王宇为大将军。宇为曹操庶子,与叡素来亲善,故叡欲嘱咐后事。又使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曹真子。屯骑校尉曹肇,曹休子

  • 五二九 湖广总督三宝奏遵旨查办违碍书籍缘由措·佚名

    五二九 湖广总督三宝奏遵旨查办违碍书籍缘由措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湖广总督臣三宝谨奏,为遵旨查办具奏事。本年七月十四日承准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十九日奉上谕:屡经降旨各省

  • 哀宗本纪·脱脱

    哀宗名完颜守绪,初名完颜守礼,又名完颜宁甲速,宣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明圣皇后王氏,赐姓温敦氏,是仁圣皇后的姐姐。承安三年(1198)八月二十三日生于翼府邸,仁圣皇后没儿子,把他收为自己的儿子。泰和中期,哀宗被授予金紫光

  • 邵捷春传·张廷玉

    邵捷春,字肇复,侯官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榜进士。后来逐步做到稽勋郎中。崇祯二年(1629),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天全六番的高、杨二氏。后来调任浙江按察使,在大考核中因故被贬官。过了很

  • 野史无文卷十六(阙)·郑达

    前朝宫殿服御诸遗制(阙)

  • 卷九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九郊社考【九】堂子【臣】等谨按太祖高皇帝建国之初有谒拜堂子之礼凡每岁元旦及月朔国有大事则为祈为报皆恭诣堂子行礼大出入必告出征凯旋则

  • 纲鉴易知录卷二·吴楚材

    夏纪少康纲 癸卯,夏少康元岁,相后缗生少康于有仍。纲 甲子,二十有二岁,夏少康自有仍奔虞。纪 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纲

  • 君子易事而难悦·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④焉。” 【注释】 ①事:侍奉。②说:同“悦”。③器之:量才而用。④求备:求全责备。 【译文】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义净

    (并重归南海传)三藏法师义净撰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成人之岁访友寻真。搜律藏而戒珠莹启。禅门而定水清。禀性虚洁雅操廉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既常坐不卧一

  •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重校序·道宣

    按此一部四卷之书。其第四卷。国本与宋本则同。唯八纸耳。丹本大多至三十四纸。非唯多小不同。文义亦不相涉。又前第三卷。国本与宋本则同。丹本始终迥异者何耶。今进退捡校。宋本错乱失第三卷。妄引第四卷为第三卷。

  • 卷之九·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九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赞文殊大士(五首)热瞒七佛教坏善财被人看破藏身五台倒跨金毛子天上戏毬来截断维摩舌头钝置迦叶槌楗跨金毛游戏十方原不离灵山会上我真文殊非

  • 春在堂随笔·俞樾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卷。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约十二万五千字。内容丰富。大体按撰 写年代编次,各卷不分类目。内容有对经史诸 子、文字音韵的考证,对古今诗文的评

  • 剖心记·吴趼人

    法律小说,二回,未完。我佛山人(吴趼人)著,亚东破佛评。原载《竞立社小说月报》第二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出版。宣统二年(1910),作者将小说的故事梗概另写成《山阳巨案》一文,刊于《舆论时事报》,后收入《我佛山人札

  • 孔子诗论·孔子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