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

大乘中观释论 第二卷

安慧菩萨造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观缘品第一之余

◎复次此中或有异意。谓以刹那如是缘性可成于果。虽非相续此无过失。是故颂言

非有亦非无  缘义和合尔

释曰。所言无者。如兔角等。缘亦何无。此中意者。如前说性。此不可说不可伺察。谓以彼因于分位中不能取故。所言有者。诸缘于何性而有所说。是中无有少法而可施作。若有彼因及作用事。如上所说。此即为有如是果缘。其义显明。如瓶灯等。此应思择。此中决定。若有所离。即无所有亦非无有缘不和合故。如所说果或果分位彼三种功用能所性极成。彼若缘异即无功用。所施作故。此说显明。彼有所生此无所离。此说义成。此中无有少法不生及非有性如量增广体不生故。以无生法而可增故。若诸缘有体性。即不和合生。此中无功用体性止遣。其有如是有性者。有人谓于彼无功用不和合体性中亦有所成。如痴等体性。或量中减少。或生中减少。非坏因而有。非常因而有。如瓶决定离别异性。或彼境界智生。其理应思。若对治法起。即能遣除冥暗。若彼二种决定为有者。于境界智中即不成就。以世俗谛中。譬如灯等及瓶生因有所成故。是故应知。亦无所离。或有人言非有非非有。生时缘成故。谓以生时有作用性所发起故。此中虽有亦复不成决定生性。彼有即是增上所作。是故颂言

诸法无自性  非有亦非无

释曰。谓以生时种类所作或有或无。后亦如是。不离有性无性或有所得。如是有诸缘论中说是相。非不有故。如兔角等。亦有说相。此有说相即世俗谛。非胜义谛。能成彼果说名因缘。然彼亦无诸法不有亦非不有。若其不有即无法可成。若尔云何有此能成之因而得和合。有若不成与成相违。无即决定。不成无。彼有性生故。譬如兔角亦有亦无决定不成。于一法中相违自性。本不生故。二俱有过。以如是因成如是果。岂得和合。若或于彼心心所法而有取着。此即说为所缘缘法。如是决定彼不和合。若胜义谛中如是眼识等有法可说。彼法生时无言说性。是故此中非所缘法而得和合。若有所说彼即相违。无亦相违。若有所缘。应知皆是世俗谛故。非胜义谛。胜义谛者。此中止遣。若有法转时。即诸相随转。是即所缘。此说是为所缘缘法。是故颂言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释曰。若无缘之法生时。云何复有所缘法生。彼体无成故。又若等无间灭法。彼即容受所作为等无间缘。此中决定如是分别。是故颂言

若法未生时  即不应有灭

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释曰。若法未生如石女儿死若法已生诸法皆灭。是故无彼次第缘法而得和合。以生灭性不和合故。即灭即生。而彼灭缘当云何有。是故缘灭无说性可转如是则应生时为缘。若生时为缘者。生时已生又何用缘。生者起义。此不有故彼何有缘。若有所成。即是增上缘法。此若决定起伺察时。即无所有。故此诸法皆无自性。若起言说及伺察时。实无自性可得成就。是故颂言

诸法无自性  非有亦非无

此有彼法起  如是无所有

释曰。彼如是性非有性故。乃有是缘。论中所说缘者说有彼果故。如佛所说诸缘法者。谓有士夫所作果增上果胜报果平等果。非无体性故。如兔角等。或说有果。若如实所说。非胜义谛。何所以邪。果若有若无。缘中皆止遣。若如实观察不即缘有果。不离缘有果。是故颂言

若谓缘无果  果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

释曰。非缘中出者。如砂出油。若或止遣缘生。定知有过。复次颂言

若果从缘生

释曰。有异意乐。若言有果从缘可生。亦何不从非缘所成。以相似无性故。若正缘有成。非缘亦应成。若止其不生。又定知有过。复次颂言

是缘无自性

释曰。意谓若无自性。彼云何能所作差别。此中谓显果非自成故。复次颂言

从无自性生  何得从缘生

释曰。此中意者。如尊者提婆所说颂言

如衣因所成  能成因别异

成法若自无  别异因何有

今此品中皆为止遣如是义故。或有人言

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以果无有故  缘非缘亦无

释曰。彼生不能无性故。此中有言果由缘成。缘法者是果之种类。果无自成无自种类。彼果决定从他性生而有所得。然为止其定生性故。无有缘成。亦无非缘成。无缘种类。无非缘种类。无非缘种类果可有果生无性。谓因等及缘有果圆成。彼缘所成此果无性。果无性故。缘与非缘复云何有。此中意者。若说生若说缘若说果。应知唯是世俗分别。如是皆非胜义谛境。今此品中皆为证成如。是义故

观去来品第二之一

前品已止生义。今当次第。胜义谛中诸有物体。如是总聚差别之义。而悉止遣。余有所观次应发起。如前品余所分别说。诸有物体皆悉无性。谓先止遣彼生义已。余诸句义亦然止遣。诸有所作虽复如是多种止已。然善巧智中有所生义还复发起。此无过失。有人言去。此中去者。去法胜义谛有彼果。此法有实性故。能作所作作法非不和合。今为止遣彼有能作所作及作法故。有此品起。此中应问。为已去名去。为未去名去。故颂答言

已去无有去

释曰。已去名谢灭。若有去法可去。即彼去法为不极成。即不和合。自语相违。复次颂言

未去亦无去

释曰。未去未生。若有去法可去。即如前所说。自语相违。不和合对治。复有人言。此言去者。总摄作用。诸差别等如所意乐。去时有去。为对彼异意故。颂遣言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释曰。而彼去时。或有所去。即不离已去未去二种法中。何以故。于一法中互相违性彼不生故。此中若说诸法无性。是义成就。若以是法于非法中有所成者。即去时去又何不成。是故亦无去时可去。复有人言。现见世间举足下足有行动相。此往彼方不离所观。有可去相。彼复谓言。世所作事。先由作者后有所作。作事方成。去相亦尔。复次颂言

动处则有去  此中有去时

释曰。若复别异。此云何有。复次颂言

非已去未去

释曰。彼异意者。谓以去时有行动相。乃说去时以成去义。复次颂言

是故去时去

释曰。异意谓离已去未去去时有去。复次颂言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释曰。于一去法中若有去时可和合者。即应二种去法有性。而此去法不可得故。如是决定法止遣相离者。此有过失。若此去法有去可和合者。即非去时。如是决定。若言去时去法彼和合者。云何去时而有去邪。何所以邪。复次颂言

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有去时  二谓去时去

释曰。若言去时得有去者。此义不然。离已去未去无去时和合可去。是故若见有是法。还成过失。如所说过失者。谓去时有去。若此二种决定有去理可成者。即彼去法应于去时去可得邪。若尔即有二法可得。一谓去法去。二谓去时去。若尔此说还成去法可去。若有二去法者。此无道理。何以故。若去法去时有所成者。彼何决定。或有所得。此复云何。若或无所有。彼决定说。云何有此去时可去。诸法亦然。皆如是止若法决定。应有如是去时可去。非已去未去无如是见。是故此中无二去法。若有即成别异过失。复次颂言

若有二去法  即有二去者

释曰。此何所以。如颂言

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释曰。若如此说已。余皆亦然。无二去者可见。亦非所乐。此复云何。此中如是无去者去时去法可去。若有去时可去者。非彼亦无去法可得。是故于其一去。者中无二去法。若有即成过失。或有人言。于一去法中去者相离。即无所得。若有所作即有去者。此中若有所依。即去时去法或有可说。是故无二去法和合。如是若于如前所说过失遣除。即无有少法可作。若有别异还成过失。复次颂言

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释曰。去法若离。即俱时所起彼去作用即当破散。是中何有去者可得。若无去者。彼去者性所作无性。此中去者若不相离。而彼去法亦云何有。今此去者去法如实伺察。云何可说有去相邪。此去者中云何实有去者去法而可施作。又或去者若有别异。此复云何。复次颂言

去者即不去

释曰。何所以邪。谓法自相止遣。复次颂言

不去者不去

释曰。谓如前所有。相违法故。复次颂言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

释曰。以彼如是第三无性。是故此中无有去义。前言去者不去。如其所说。止法自相。为证成此义。复次颂言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释曰。无有是义。此复云何。复次颂言

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释曰。以离去法。去者不和合。若有如是去法与彼去者。此中和合亦无别异去法可有。若或决定去有所作。即彼去法有去和合。复次颂言

去法若欲去  非无去者去

释曰。若言如是异法有着。即离去法。去者可见。去法不离去者体故。彼皆无性。若复止遣法自相者。还成过失。若定有彼去法可成。如是即有二去法可立。乃成。去者。有去何等为二。一者有动。二即去者有异法可去。如是去法即成差别此中无有去法可取道理。若尔即有别异去者别异去法。若无去者去法可立。此无过失。有人谓去有发起可说有去。此中若或去者已去有发起邪。或别异邪。如是分位有所著故。所以颂言

已去中无发

释曰。已去者。去彼去作用而已谢故。此中何有去法发起。复次颂言

未去中无发

释曰。未去者。彼去作用未有生故。若离已去。未去性亦无发起。复次颂言

离已去未去  去时中无发

释曰。是故今时云何有。去而得发起。所以去法发起无性去者无性其义亦然。由是当知胜义谛中去者去法分别悉无。或有人言。此中应有如是去法。已去未去去时分位因性可成。彼说不然。若或先有去法发起。即有去时。后亦复有去者发起。此中无去法故。即无去作用。去时作用已谢灭故。如前所说。去法发起即无分位。亦无去时可有。若彼去时有所发者。又离去法去时不有。云何当有已去未去。彼皆无性。如是无去故。云何如前去法有所发起。以彼去法发起无故。去中皆止诸有体性。去无性故。即不和合。此中决定说者。若无去故何有去法。以无去无去法故。亦无彼去作用发起。去云何有。复次颂言

去未去去时  云何有分别

释曰。若不见有如是去法所发起故。余一切处其义亦然。已去未去去时分位。因性所成。一切皆无去法可得。以彼如是发无性故。若有如是去法。于胜义谛中如理思择。分位对治悉无所有。云何当有已去未去去时分位◎

猜你喜欢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湛然
  佛学院院董会略史·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二·唐慧琳
  卷二十四·佚名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道宣
  卷第七十六·霁仑超永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智旭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二·佚名
  卷七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观音慈林集目录·弘赞
  卷第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五·昙噩
  卷第四十三·志磐
  阿陀那识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请封·李渔

    〖北粉蝶儿〗(净扮琉球王,引众上)海灏天寥,占据了海灏天寥,莽乾坤别开声号。蓬壶近咫尺员峤。护彤云,披瑞霭,旭轮扶照。驾南溟落漈星桥,尽容咱一声长啸!建帜洋洋大海东,天都一屿傍蛟宫。不知中国谁为主?浪静波恬少飓风。—&

  • 卷三百七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 吴实 环翠楼 胜地留佳赏楼台亦壮哉羣峰连海岱真境接蓬莱卷幔淸辉入凭栏爽气来虚明澄霁景潇洒轶浮埃赋为登临作怀因眺望开丹岩明向席空翠落衔杯井

  •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陈寿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

  • 列传五·薛居正

    赵晖,字重光,澶州人也。弱冠以骁果应募,始隶于庄宗帐前,与大梁兵经百余战,以功迁马直军使。同光中,从魏王破蜀,命晖分统所部,南戍蛮陬。明宗即位,征还,授禁军指挥使。晋有天下,参掌卫兵,从马全节围安陆,佐杜重威战宗城,皆有功,改奉国

  • 补遗·钱俨

      旧本《备史》皆止于戊辰年,而忠懿之事未终。此卷不知作自何人,盖参本传及《秦王贡奉录》、《家王故事》为之,或以合于《备史》,今厘正之。  开宝二年春正月,制加王食邑三千户、实封六百户。是月,辽主明扆嗣位。秋八月

  • ●卷五·赵翼

    ○累世经学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今案周、秦以来,世以儒术著者,自以孔圣之后为第一。伯鱼、子思后,子上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八·徐乾学

    宋纪六十八【起上章困敦六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凡一年有一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嘉祐五年六月乙丑诏戒上封告讦人罪或言赦前事及言官事弹劾小过不闗政体者时殿中御史吕诲言故事台谏官许风闻言事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三·徐乾学

    宋纪三十三【起者雍敦牂正月尽屠维恊洽十二月凡二年】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譲徳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二年春正月乙未朔永州大雪六昼夜方止江陵溪鱼皆冻死 己亥以赵安仁为御史中丞兼尚书右丞左右丞兼中丞始此【考异防

  • 三藩纪事本末卷一·杨陆荣

    青浦杨陆荣采南氏编三藩僭号四镇两案马、阮之奸三藩僭号福王名由松,神宗孙、福王常洵之子。洛阳陷,王避乱南下,次淮安。值甲申三月国变,南中府部等官会议监国,凤督马士英移书史可法及兵部侍郎吕大器,请奉福王。可法、大器以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七·阿桂

    正月甲寅上命军机大臣曰昨温福将千总韩世贵押送到京业经军机大臣询问亦无别情该弁前与小金川打伏被贼拘留此等微末武弁原不必责以大义自可无庸加罪着令回至川省仍交温福随营差委丙辰桂林奏言【臣】查卡丫东北山梁五道

  • 卷十五·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十五圣德【十一  俭德】【臣】等谨案帝王饬德以俭盖欲以身率先纳轨物於大同而非徒示谦让以延誉也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又曰损上益下民说旡疆中

  • 简介·丁传靖

    这部宋人轶事汇编,是近人丁传靖从宋元明清约五百余种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材料编成的。搜辑的书籍,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以宋人所作居多。宋人事迹,除了一些政治人物以外,还有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

  • ●附录三·吴子光

    淡水厅志拟稿职官序典礼序名宦序艺文序孝友序节烈序学校序乡贤序屯政序物产序仙释(阙)方技(阙)兵燹(分类附)御番设隘番族社学义民海防佛寺道教多男人伦盛事师巫

  • 郭泰祺·周诒春

    郭泰祺 字复初。年二十八岁。生于湖北武穴。本籍通信处。湖北武穴陆万和转。已婚。光緖三十年。以官费游美。入某预备学校。光緖三十三年。入威立士登学校。光緖三十四年。入本薛文尼大学。习政治学。宣统三年。得学

  • 人不能不讲信用·孔子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

  • 卷十八·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十八明 孙防 编礼稽命征运有兴衰教有因革皆稽之乎礼礼也者命之元也故惟礼文质可以征命礼之动淆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隂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

  • 毕业与休假·太虚

    ──二十九年六月在汉藏院讲──本院创办以来,已经有八学年、十六学期了,所以今天举行第十六学期休假和普通科第二届毕业的典礼。说到本院的教育编制,普通科是四年毕业。从前因编制尚未整齐,要待四年毕业再招第二班,所以八

  •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道宣

    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集原夫大雄御寓。意惟拯拔一人。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然则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发。发定之功非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