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二 大念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轳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轳)者,知:‘我在长转。’或短者,知:‘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知:‘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具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餐、或豺所餐,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餐。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髁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方八面。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一〇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一一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于此,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一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瞋者,知:‘心瞋。’

又心,离瞋者,知:‘心离瞋。’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一三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瞋恚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存在。’于内瞋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瞋恚不存在。’知未生之瞋恚生起,又知已生之瞋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瞋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掉悔存在,知:‘于我内掉悔存在。’或于内掉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掉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掉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掉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掉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一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一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一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一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一八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戚、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一九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二〇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弃、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二一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二二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猜你喜欢
  卷第九·朝宗通忍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二·佚名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欧阳竟无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太虚
  卷第十六·佚名
  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宗镜录卷第一·延寿
  净戒品第五之一·佚名
  卷第二十二·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一·佚名
  序·道原
  摄大乘论本卷中·无著
  第一章 阿阇世王时代·多罗那他
  卷第三十四·呆翁行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彦文·隋树森

    张彦文,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南吕】一枝花 春风醉碧桃,流水题红叶。只因闲信马,为此误随车。妆汫妆呆,一笑千金舍。痴心不暂歇,经了些欢聚愁别,情债填还未彻。 【牧羊关】天边凤,花上蝶,才伶俐又还

  • 王德信·隋树森

    小令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

  • 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吴子良

    (宋)吴子良 撰圣上亲政二事绍定之末史相薨圣上亲政即日梁成大李知孝出国门西山在泉闻之喜甚曰二凶去矣闽特犬豕越乃虺蛇葢梁闽人李越人也未几并除洪公咨夔王公遂为察官西山尤喜曰四十年无此矣余尝叹息此二事与石徂徕所

  • 序·汪精卫

    兆铭作诗之旨,具见于小休集自序中。往岁曾仲鸣为余刊行诗集,已非余所望;今者黑根祥作先生更为译之,则尤有非余之所敢望者矣。而黑根先生不惟译之,且从而加以笺注,其为之也至精且慎,余虽未尽见其全稿,然每与黑根先生接谈,知其属

  • 卷三 前燕录·崔鸿

      慕容廆   慕容廆,字奕落瑰,昌黎棘城人。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

  • ●卷二·王世贞

    ○三鄂公唐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宋少保、万寿观使、鄂国公岳飞,明太子少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骁勇善战称万人敌,而勋位亦相类。常公与尉迟公俱谥忠武,岳公初谥武穆,后改谥亦忠武,又与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六·张岱

    江右死义列传万元吉杨廷麟郭维经揭重熙詹兆恆曾亨应陈泰来胡梦泰傅鼎铨·万元吉,字吉人,江西南昌人;天启乙丑进士。年十九,司理湖州;陞大理寺评事。性英利疏旷,不当时宜而好议论,初官用是不达。时二寇流毒中原,元吉乃以南兵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癸巳朔礼部进明年大报等祀日册 命故南宁伯毛重器庶弟邦器袭祖爵 命掌左府事靖远伯王王□童挂印充緫兵官镇守两广○甲午 命提督昌平署都督佥事赵卿挂印充总兵官镇守大同○乙未刑部尚书何鳌三年考满遣

  • 景善日记·景善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澜公来坐,谈义和团事甚详。言义和团起于山东,今巡抚毓贤奖劝之。又谈昨日召见事,言昨日除召见军机大臣、各部尚书、内务大臣外,又召恭王瀛、贝勒濂、贝勒端王等入见,议废立之事。老佛曰:&ldquo

  • 十八年·佚名

    (甲寅)十八年清乾隆五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己丑朔,行酌獻禮于景慕宮。時,上掩抑悲泣,僅以行禮。還御齋殿,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領議政洪樂性等奏曰:「慶禮當前,群情蹈忭。願聖上以此慰心。」上曰:「予豈不知此,而心懷自不抑制耳

  • 卷四十一·郑玄

    ◎冬官考工记下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居则守之。子守?璧,男守蒲璧。不言之者,阙耳。故书或云“命圭

  • 附录一: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胡适

    此我所着《古代中国与民族》一书中之一章也。是书经始于五年以前,至民国二十年夏, 写成者将三分之二矣。日本侵辽东,·C乱如焚,中辍者数月。以后公私事纷至,继以大病,至今三年,未能杀青,惭何如之!此章大约写于十九年冬,或

  • 敬身第三·朱熹

    孔子曰,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仰圣模,景贤范,述此篇,以训蒙士。丹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曲礼曰,毋不敬

  • 卷五百五十·佚名

    △第四分空相品第十八之二尔时善现便白佛言:如世尊说诸行皆是分别所作。从妄想生都非实有。以何因缘此诸菩萨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然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说诸行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

  •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吉藏

    弟子品第三资视师如父。自处如子。师处资为弟。自处如兄。敬护合论。故名弟子。依内义。学在佛后为弟。从佛口生为子。佛生物惠命为父。在物前悟称兄。故法华云。世间之父。至亲友家。即其证也。四会为言。二集已竟。

  • 卷第六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八·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紹興府象田語錄崇禎三年,庚午冬,結制,小參。「春已暮,落花紛紛下紅雨,南北行人歸不歸?千林萬林鳴杜宇,我無家兮何處歸?十方剎土奚相依。『老夫有個真消息,昨夜三更月在池』,此先象田梵卿禪師上堂語也。山僧今日拈

  • 谷城山馆诗集·于慎行

    二十卷。明于慎行 (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东阿(今属山东省)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定。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著有《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及《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