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之分宗判教

  梵土戒贤、智光二家,及华土贤首、天台诸家,以一时门庭施设之方便,于唯一大乘教所诠之自证境行果、化他境行果上,判教高下,致后人死守其语互争优劣,予固不偏取之。而近人闻古者一音教之风而悦之,胶执“教一乘三”,亦有未可。盖同一大乘教,特其所诠于境行果有偏重,或自证化他有偏重,虽偏重即为其殊胜之处,而统计其全,则平等平等也,至大乘与余乘则不然、其所诠各有自乘之境行果,其能诠亦各有自乘之教。乘既三,教非一;教若一,乘岂三?设云教属乎佛故一,乘属乎机故三,殊不知佛不应机何有乎教?机不感佛何有乎乘?故应机三则乘三教亦三;感佛一则教一乘亦一。若无机佛之感应,何论教乘之一三哉?故予意教之判当依乘之别,乘之别、不别于后世,在佛应机而教兴时已别之;故诸圣教处处有乘别之明文也。

  然乘之开合亦不一其说:有时总说为一,乘无别而教亦无判;有时分为大小二乘;有时分菩萨独觉声闻之三乘;有时加人天为四乘;有时分所加人天为五乘。复有于三乘加佛乘为四乘者,此则迷一大乘之因果以为二,出于后人谬计,为圣教明文所无也。但今综佛法之大全以类别之,可别为三:一、化俗教,谓人及天等五乘之共教。二、出世教,谓声闻乘等三乘之共教。三、正觉教,谓大乘(菩萨乘佛乘)不共教。初一不离后二,而后二非初一能尽,若离后二,则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离后一,而后一非前二能尽,若离后一,则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离佛自住之大乘也。兹表如下:

┌………………………………………………………………┬─菩萨│                        │……………………………├─独觉│                        │……………………………├─声闻│                        │                      ├─天乘│                        │                      ├─人乘大                        三                      五乘  正  明诸法唯心义      乘  出  明五蕴无我义    乘  化  明因缘生果义别  觉                    共  世                  共  俗教  教  无上菩提为鹄      教  教  无余涅盘为鹄    教  教  生长善因为鹄

  近人(见支那内学院各书)引金刚般若,佛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之意,证明其“乘三教一”,由仅知三乘共教之故耳。然三乘共教诚亦佛法之通相,据此以言教一乘三,亦无不可;但更应知大乘别教·五乘共教,乃能至极而普应耳。兹更表如下:

贤首│                                                            ┌艺术─┐天台│                              三                  ┌收当 ┌ ┤科学   │三论│                              乘                  │     │ │哲学   ├─人唯识│─────大乘别教─────———————五乘共教┤  │     │ │儒教─┘净土│                              共                  │     │ │回教─┐真言│                              教                  └破谬 ┤ │耶教   ├─人天禅宗│                              │                         │ │道教─┘南山│                              │                         │ └梵教───天    │                              │                         └    │    │                              │                               │    │地下种源──根───————─  ┼──——本────地上枝叶       │                                    │                                    地                                    皮

如一树然,由地上枝叶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为通相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则又当在大乘别教。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为本干,大乘别教则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叶也,故应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识等大乘八家,则均以实相法界──即诸法唯心为根本,及妙觉佛果──即无上菩提为究竟。以此根本义故,究竟义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而就其集理起行之特点以明其教理所趋重所祟尚之宗主,则昔于佛法总抉择谈中,尝大别为三宗,为表如下:

空慧宗───三论───二空观慧───得此清净        ┌─唯识─┐唯识宗─┤        ├─诸法唯识───染净所依        └─戒律─┘        ┌─禅那─┐        │        ├─全体真如───自性清净        ├─天台─┘真如宗─┼─贤首───离垢真如───离垢清净        ├─真如─┐        │        ├─等流真如───生境清净        └─净土─┘

此中律宗专指终南山道宣律师之律宗,道宣律师宗归唯识,及明藏识中种子为戒体,皆有明文,故属于唯识宗。真如宗中禅及天台等之五家,细分之犹别有宗尚,今就真如之广义言,诸清净法总名真如,故总曰真如宗。竟无居士谓当由唯识以进言唯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论,即谓唯性(今曰空慧)、唯识、唯智(今曰真如)。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趋重之一点而言;所以要有此一点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总握之以起行也。凡教皆为诠理,凡理皆为起行,若非反博归约,有以握厥总要,则泛览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点谓之宗,则近人横分法相、唯识为二宗,诩诩以独能发前人所未发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滥教理而无所归,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为唯识也,盖平列偏明诸缘所生法若集论及瑜伽等等,由立言教以明义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摄大乘、成唯识等,由集教理以起观行,正所宗之宗旨。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识,不应将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识宗强析为二,而正名定义但应曰唯识宗也。复就唯识以言,能唯是识(识言诠心心所),所唯(谓简我法及持相性)即谓缘生法相及二空所显真如性,若但明一识谓之曰唯识,而离诸法相性于唯识外别谓之法相宗,则尚何唯识可成乎!故不应离唯识宗别立法相宗。然空慧与真如得名宗者,统诸法而集中于识,既可名唯识宗,统诸法集中于二空观慧,亦可名空慧宗;统诸法集中于真如,亦可名真如宗。以此三宗概观诸大乘教理起行之方便,则得其纲领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复一一。机感佛而兴教,故依乘以判教。理集要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判教分宗,如是如是!

(见海刊五卷五期)

 

 

 


猜你喜欢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二卷·正觉
  解脱道论 第八卷·佚名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佚名
  第三十五章 麾摩罗波罗、诃悉提波罗、羼提波罗时代·多罗那他
  卷二十一·佚名
  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佚名
  御选语录卷六·雍正
  金刚藏菩萨·佚名
  宗镜录卷第一百·延寿
  高僧傳卷第十二(亡身誦經)·慧皎
  卷之八·铁壁慧机
  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二十九·元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雨村曲话卷下·李调元

    臧懋循,字晋叔,号顾渚,长兴人,万历庚辰进士。所选元人杂剧百种二十卷,元一代之曲借以不坠,快事也。尝云,“曲自元始有南北,各十七宫调,而《北西厢》诸杂剧无虑数百种,南则《幽闺》、《琵琶》二记而已。自高则诚《琵琶》,首

  • 艇斋小集·曾季貍

    (宋)曾季狸 撰曾季狸字裘父文定公弟宰之曾孙也再举进士不第师事韩子苍吕居仁又与朱晦翁张南轩书问往复南轩被召季狸戒其不当谈兵且劝以范文正忠宣父子为法郡守张孝祥枢密刘珙荐于朝皆谢不起吕东莱数称其学有渊源南轩有

  •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范晔

    吴祐 延笃 史弼 卢植 赵岐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

  •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欧阳修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宪宗第三子也。母曰懿安皇太后郭氏。始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遥领彰义军节度使。元和七和,惠昭太子薨 ,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澧王恽,而恽母贱不当立,乃立遂王为皇太子。 十五年正月庚子,宪宗崩,陈弘

  • ●卷一百六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七。   起绍兴五年闰二月乙巳朔,尽五月。   闰二月一日乙巳朔诏戒饬群臣。   朕惟先王之时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故能竭诚体国毕力公正时有举措丕应傒志用以经理国家无往而不济朕甚慕之闲者总师前临

  • 雍正上谕 二、曾静痛心疾首地说:“我这过去的禽兽,·雍正

      【原文】  上谕:曾静悖乱凶顽,张为幻,从束狡恶狂肆之徒,未有其比。宜若性与人殊,不可化诲。乃今悔悟,从前为邪说流言所蛊惑,痛心疾首,历历吐供,自称“向为禽兽,今转人胎”等语。可见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亦无物不可化诲。圣人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六 辽纪六·纪昀

    辽纪 【六】道宗 【二】 天祚皇帝耶律达实○道宗二大安元年春正月丁酉如混同江癸卯以王绩知南院枢密使事邢熙年为中京留守戊申以枢密直学士杜公谓参知政事二月辛未如 山榆淀夏四月乙酉宋主顼殂子煦嗣位使来告哀辛卯西

  • 九四三 军机大臣奏文溯阁全书完竣遵旨将总校王燕绪等提奏片·佚名

    九四三 军机大臣奏文溯阁全书完竣遵旨将总校王燕绪等提奏片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本年十月十八日金简告知臣等,于召见时面奉谕旨:俟第二分存贮文溯阁书成,交军机大臣提奏总校王燕绪、朱铃(钤)。【真按:朱钤.】钦此。

  • 卷七十九·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九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台尼堪姓氏沈氏丰库张氏张铣以上俱系三品以上大员王氏王文华     王济纳王宗讲     绶谦王弼      王俊云刘氏福拉纳     栢万刘世?

  • 卷七十四·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七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七十四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

  • 第53章 制造谣言说陈嘉庚是共产党的蒋介石·冯玉祥

    陈嘉庚先生在重庆我见了他,说话痛快而耿直。他这次在抗战中回国来,抱着很大的热心,想着用他的力量帮助抗战。陈嘉庚先生是一个很切实的人,他知道要帮助抗战,必须要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他回国以后,他并不安安静静住在

  • 第四讲·孙中山

    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数,大概在十五万万人左右,在这十五万万人中,中国占了四分之一。就是世界上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国人。欧洲所有民族的人数,合计起来,也是四万万。现在世界上民族最发达的是白人,白种人中有四个民族:在欧洲

  • 选举一六·徐松

    发解光尧皇帝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靖康元年得解及州学职事人,并与免将来文解一次。」 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南郊赦:「应诸路进士曾经政和二年以前绍兴元年明堂赦,政和五年四月明堂赦,政和八年七月明堂赦,宣和三年十月明堂赦,

  • 论语精义卷六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六下 宋 朱子 撰 顔渊第十二 顔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顔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明道尝

  • 卷第三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

  • 霍渭厓家训·霍韬

    蒙规 家之兴由子弟之贤,子弟之贤由乎蒙养。蒙养以正,岂曰保家,亦以作圣。叙蒙规三篇,第十二。

  • 避戎夜话·石茂良

    杂史。南宋石茂良撰。1卷。是编载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人陷汴京事。此书逐日记载开封被围直至最后陷落的经过,其中主要写都统制姚友仲守御东南两壁的详细情况,据朱胜非《秀水闲居录》说,作者在围城期间一直住在姚友仲

  • 六字神咒王经·佚名

    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