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降魔品第十三

复次寂慧。菩萨安处大菩提场师子座已。即放眉间白毫相光普遍照曜。是光名曰警照诸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俱胝魔众蒙光照触。各各于自所止宫中。身毛悚竖。复于自宫心生逼恼。其光映蔽魔宫暗冥。时彼诸魔乃作是念。何因何缘我等宫殿皆悉暗冥。岂非释迦菩萨坐菩提场。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耶。彼诸魔众。即时观见菩萨已坐大菩提场。是时诸魔。即各隐自所止宫中。彼一一魔各有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夜叉侍卫种种色相。种种状貌。种种形体。奔驰往复周章惶怖。有种种头面。种种器仗。种种旌幢。周匝围绕。发大恶声哮呼号叫。恃魔威力起魔业通。诸魔首领普遍纵广二万由旬。魔众眷属亦复广多八万四千由旬。皆以菩萨摄化力故。咸悉来至菩提树下。寂慧当知。彼诸魔众到已。即时运魔业力。化现种种丑恶容相。发起多种不可意声。佷戾凶残哮吼震击。意欲摄伏毁害菩萨。是时会中有未离贪诸众生类。闻恶声已生大惊怖即趣命终。或未终间受多苦恼。以菩萨威神力故。而彼恶声久不能息。菩萨乃起大悲之心愍其逼恼。即为息灭诸有恶声。不令娆害一切众生。寂慧当知。此是菩萨善巧方便最胜境界。尔时菩萨。闻彼种种极恶声已。不生惊悚。何以故。菩萨所闻诸声。若美若恶悉如响应。

复次寂慧。彼诸魔众。以诸恶相娆菩萨时。即有守护大菩提场。修菩提行诸贤圣众。以十六种言词毁呰诸魔。谓言恶者汝宜止止。勿得固起恶戾之相。而生娆害菩萨大士。所以者何。今汝诸魔欲坏菩萨。而菩萨力最大最胜。能坏汝等。如羸力人敌大力者。又汝诸魔欲胜菩萨。而菩萨力能胜汝等。如劣弱军战大勇者。又汝诸魔欲超菩萨。而菩萨力能超汝等。犹如星宿比月光明。又汝诸魔欲破菩萨。而菩萨力能破汝等。犹如猛风吹其糠秕。又汝诸魔欲摧菩萨。而菩萨力能摧汝等。犹如大树断截其根。又汝诸魔欲怖菩萨。而菩萨力能怖汝等。犹如群兽遇大师子。又汝诸魔欲令菩萨处枯涸地。而菩萨力能涸汝等。犹如炎日涸牛迹水。又汝诸魔欲毁菩萨而菩萨力能毁汝等。如边小国战大国土。又汝诸魔欲窥觇菩萨。而菩萨力能窥汝等。如恶人处脱其杀命。又汝诸魔欲乱菩萨。而菩萨力能乱汝等。犹如贾客广积珍财为火所爇。又汝诸魔欲令菩萨生大忧恼。而菩萨力能令汝等生大忧恼。如非法王失其王位。又汝诸魔。欲于菩萨起恚恶心。而菩萨力制汝恚心。犹如老雁折其翅羽。又汝诸魔欲杀菩萨。而菩萨力制汝杀心。如人经游旷野险难中竭财物。又汝诸魔。欲令菩萨作奔驰者。而菩萨力能令汝等奔怖驰走。如涉大海中破船舫。又汝诸魔欲令菩萨作萎悴者。而菩萨力能令汝等悉皆萎悴。如劫火洞然焚烧草木。又汝诸魔欲断菩萨。而菩萨力能断汝等。如大金刚断诸小石。寂慧。而彼守护大菩提场。修菩提行诸贤圣众。以如是等十六种言词。毁呰诸魔赞叹菩萨。然彼诸魔亦未退伏。

尔时菩萨。即以百千俱胝那庾多阿僧祇劫积修妙行。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慈悲喜舍。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奢摩他。毗钵舍那。明智解脱等法。极善所作柔软细妙。右金色臂舒置魔顶。而复遍身按息扪摩。起大悲意慈眼观视。深心解脱一切众生。一切世界诸佛世尊。现前作证正念正知。菩萨即时以手按地。菩萨大士手按地已。尔时大地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爆遍爆等遍爆。击遍击等遍击。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如是等六种震动。起十八变。周遍大地皆悉动摇。于刹那间现诸异相。时诸魔众。佷戾凶残哮吼震击。欲兴害者罪业等辈。见是相已咸生惊怖。又以菩萨威神力故。闻空中声。说伽陀曰。

应当归命圣大士诸仙众中最上仙

广施无畏大慈悲普能救护诸群品

复次寂慧。彼诸恶魔闻是声已。于魔众中有八百万俱胝那庾多恶夜叉众。偃仆于地俱发声言。救苦救苦大士救我。余诸魔众咸欲奔走。尽其魔力不能前诣。

尔时菩萨以悲愍故举身放光。由彼光明所照触故。时诸魔众悉离怖畏。即各还复所止宫中。寂慧。当其菩萨为诸魔众现神通时。有八百万俱胝那庾多恶夜叉众。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会中复有九百九十万俱胝那庾多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万四千天子。以宿善力故。皆得无生法忍。

转法轮品第十四之一

复次寂慧。或有天人知彼菩萨降伏魔军。或有天人知彼一切诸恶魔众。不曾来诣菩萨之所。或有天人初知菩萨敷吉祥草就菩提座。或有天人见释迦菩萨处于众宝莲花庄严师子座上。或有天人见其菩萨处于地上。或见菩萨在阿说他树下安详而坐。或见菩萨在波利质多罗树。或俱毗陀罗树。或菩提树下。或见菩萨在众宝所成菩提树下。或有天人见菩提树高一多罗树量。或有天人见师子座高一多罗树量。或有天人见菩提树高七多罗树量。或有天人见师子座高半多罗树量。或见菩提树乃至高于八万四千由旬之量。或见师子座高四万二千由旬之量。或有天人见彼菩萨降伏魔军。或有天人见一魔军。或有天人见有广多恶魔军众。或见菩萨以游戏神通破魔军众。或见菩萨处虚空中。或见菩萨于虚空中踞师子座。或见菩萨菩提树下安处宝座。成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寂慧当知。菩萨成就无量最胜清净境界。皆是菩萨处于最上最胜大菩提场。具足如是无量功德现诸胜相。复次寂慧。菩萨安处最胜最上大菩提场。降魔军已。即有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往昔同修最胜道行。诸菩萨众咸来至此。俱发清净无畏等声。谓吉善声。快乐声。欢喜声。迅速声。捷利声。善哉声。不空声。勇猛声。士夫声。不退转声。增益声。吉祥声。无热恼声。大悲愍声。往昔意乐声功不唐捐声。悦可意声。坚固和合声。大士游戏声。最胜利益声。刹那相应声。一切智智声。成等正觉声。彼诸菩萨出如是等清净声。时又十方世界所来集会。最上最胜菩提场中。诸菩萨众复以俱胝那庾多百千美妙言音广作安慰。施设种种殊妙供养。复作种种最胜称赞。时彼宿修善行诸菩萨众。并十方世界所来集会。胜菩提场诸大菩萨。如是安慰供养称赞。而释迦菩萨虽降魔军。然于魔所无违无顺。何以故。菩萨已离违顺法故。菩萨能于刹那心中。胜慧相应。或有所知或有所见。或有所得或有所证。而彼一切皆得成就。

复次寂慧。如来成道果已。即时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如来咸舒右手按菩萨身安慰问言。佛子身肢无疲懈耶。乐触行耶。以自然智所成证耶。无障碍心所成证耶。以平等智所成证耶。无绮饰行耶。被大悲铠耶。令三宝种不断绝耶。于一切法得自在耶。寂慧当知彼时善根已成熟者。即能亲近大菩提场知胜所作。所有善根未成熟者。不能亲近亦复不知。

复次寂慧。如来成道果已。七昼夜中审谛思惟真实法乐。而复谛观大菩提树目未尝瞬。是时乃有百千天子。广伸供养称赞顶礼。复有百千天女。各各虔恭顶礼称赞。是诸天女瞻睹如来胜威仪已。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寂慧。如来成道果已。有四大天王各持宝钵来诣佛所而伸供献四天王者。所谓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如是等此四大洲四大天王既至佛所。余复亦然。有百俱胝四大洲。百俱胝四大天王。各持宝钵。咸来佛所亦伸供献。

尔时如来。受是四百俱胝诸宝钵已。即以神力合成一钵。一一四大天王。各起是心。如来受我所施之钵。于我钵中如次受食。彼彼咸生最上清净欢喜之心。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寂慧。如来成道果已。有二商主。一名怛啰布沙。一名嚩梨迦。并余六万天子。咸来佛所最初奉上清净饮食。是商主等。皆由宿昔咸发愿言。愿我最初奉上如来清净饮食。愿彼如来最初纳受我所施已。生欢喜心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寂慧。菩萨初登最上最胜大菩提场。未圆一切智。今成道果已觉智周圆。然未转彼广大法轮。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何以故。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于今。坐菩提场成等正觉。欲为众生作利益故。寂慧。以是缘故汝今当知。随诸菩萨成菩提果已。彼彼亦然。皆为无量众生作大利益。

复次寂慧。如来成道果已。时有梵王名曰尸弃。与六百八十万梵众天子俱。恭敬围绕隐彼梵界。即至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七匝合掌谛诚。劝请世尊转妙法轮。作是白言。惟愿世尊。惟愿善逝。广为众生转妙法轮。会中所有具法器者。而能了知佛所说法。如彼往昔持国天王子。宿发胜愿。愿我于此贤劫之中。诸佛如来成道果已。皆悉劝请转妙法轮。

复次寂慧。非唯今此尸弃梵王。劝请如来转妙法轮。所以者何。尸弃梵王初劝请已。复有十俱胝梵王众。十俱胝帝释天众。十俱胝大菩萨众。亦皆劝请如来转妙法轮。

尔时尸弃梵王。知佛世尊默然受请。即于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为佛世尊。敷设妙好师子之座。高四万二千由旬。殊妙严饰胜相具足。众所乐观安置于地。如其尸弃梵王。初设妙好师子座已。即时复有十俱胝梵天王众。十俱胝帝释天众。十俱胝大菩萨众。皆为世尊施设妙好师子之座。殊妙严饰胜相具足。众所乐观。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一

猜你喜欢
  卷第八·佚名
  十六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佚名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吉藏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八·佚名
  本相猗致经正文·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佚名
  卷五十一·佚名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佚名
  佛说鬼问目连经·佚名
  俱舍论记 第八卷·普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智旭
   第六十一則 風穴若立一塵·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补遗 卷一O·袁枚

      六朝诗有足法者。写景则《咏雨》云:“细落疑含雾,斜飞为带风。”《咏月》云:“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雨住便生热,云晴时作峰。”言情则:“莫嫌春茧薄,犹有万重丝。”若不信侬来,请看霜上迹。摘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 卷二百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七息夫牧息夫牧萧頴士门人诗一首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并序】序云冬十有二月家君宰邑许下夫子问津颍上二贤将驰会府皆适兹土夜处狭室列座有位尊卑俨如或捧觞上夀或抠衣请益

  • ●卷一百六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八。   起绍兴五年五月,尽十二月。   胡寅。又论遣使有害无益。   臣窃闻宰相张浚有奏论使事为兵家机谋於臣所论事理不同今何藓遂行不可救止臣待罪侍从初有所陈已荷圣知今(凌以)辅臣谋国陛下之所

  • 第二回 拥众称尊创始立国 班师奏凯复庆生男·蔡东藩

      却说孛端察儿抱住该妇,疾行而归。该地居民,闻有暴客,竞来趋视,不意强人蜂拥到来,各执着明晃晃的刀仗,大声呐喊,动者斩,不动者免死。居民见这情形,都错愕不知所为。有几个眼快脚长,转身逃走,被那强人大步赶上,刀剑齐下,统变作

  • 一百七十六 曹(禺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米价照常,八九钱不等,百姓安乐,太平无事。今将十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睿鉴。 朱批:知道了。

  • 一六八 户部尚书王际华奏誊录姚岐谟旷课数月分校郑爔等不查报请交部议处折·佚名

    一六八 户部尚书王际华奏誊录姚岐谟旷课数月分校郑爔等不查报请交部议处折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四日臣王际华谨奏,为据实奏闻事。窃臣遵旨同大学士于敏中办理《四库全书荟要》,所有誊录应缴每日功课,先经酌定,责令各该分校

  •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七。·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二七卷百济本纪五零零零零百济本纪第五。[威德王][惠王][法王][武王]。二七卷百济本纪

  • 元善传·李延寿

    元善是元舒的儿子,又名善住。从小跟随父亲到江南,本性好学,通晓《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侯景之乱时,元善回到北周,周武帝对他很礼遇,任命他为太子宫尹,赐爵位为江阳县公,经常拿着经书教授太子。  隋开皇初年,被任命

  • 總序·佚名

    王諱峼,中宗大王長子,母妃,章敬王后尹氏。生而岐嶷,三歲能解書義,六歲封爲世子。性沈靜寡欲,仁恭孝友,勤於學問,踐履篤實,在東宮二十五年,賢德著聞。及其嗣服,中外想望至治,而執喪過哀,遽至不諱,且無嗣子,惜哉!在位一年,壽三十一。

  • 卷四 六艺四(上)·孙星衍

    《周易乾凿度》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

  •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路上听来便在路上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作风。” 【读解】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参住在郑国的时候,一个与他同名

  • 六经奥论卷一·郑樵

    宋 郑樵 撰易经三易周礼筮人及太卜并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并不指言何代之易杜子春曰连山伏羲归藏黄帝郑康成又以为夏商周之易或者又从而释之曰夏建寅用人正其书以重艮为首曰

  • 卷二十·普济

      南岳下十五世下龙门远禅师法嗣龙翔士圭禅师温州龙翔竹庵士圭禅师,成都史氏子。初依大慈宗雅,心醉楞严。逾五秋,南游谒诸尊宿。  始登龙门,即以平时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  遂俾职堂司。

  •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白马昙照

    安定 梁肃 述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惠。斯道也。始於发心。成於妙觉。经纬於三乘。道达於万行。而能事备焉。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说。机感不同。所闻盖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

  • 18.说见清净品·佛音

    慧体之一——见清净现在再说那前面已经说过的:“既以学习及遍问而熟知(慧的)地的诸法之后,当完成二种是(慧的)根的清净:即戒清净与心清净”。此中:“戒清净”,即极清净的别解脱律仪等四种戒

  • 治世龟鉴·苏天爵

    一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师事安熙,吴澄、虞集。泰定元年 (1324),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参修《武宗实录》,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武统二年(1334),参修《文宗实录

  • 古周易订诂·何楷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

  • 周易正义·孔颖达

    易学著作。唐孔颖达撰。是一本诠释王弼《周易注》的著作。全书十卷。《序》称凡十有四卷,《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著录同;《新唐书·艺文志》称十六卷,乃讹“四”为“六”;《直斋书录题解》作十三卷,则略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