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阿阇世王时代

我们的本师正遍知住世以前的诸王世系,出现于毗奈耶教《出家经》中,有些在《方广大庄严经》等里面,这都可以置信。外道典籍中所出圆满时、具三时、具二时、争论时国王与仙人的世系虽然极多,但或多或少掺杂着虚构,难以尽信,而且与正法的历史毫无关连,不符合寻求正理者的需要,因而此处就不录了,至于这些教师的典籍是什么呢?那就是《婆罗多》十多万颂,《罗摩耶那》十万颂,《阿师咤陀舍布罗那》,即所谓十八部住世书十万多颂、诗歌的书《罗怙系谱》八万颂等。

此处要说对于本师教法有所作为的历史。

复次,本师正遍知的教语首次结集的时候,诸天赞叹,一切人世安乐年丰,诸天人等住于安乐。又叫作善见王的阿阇世王以自然福德增长,除了弗栗恃,其余五城不战而服。那时如来和第一双胜(舍利弗、目犍连)以及十六万八千阿罗汉都已入寂,大迦叶也入了涅槃。一切众生大为愁闷,曾经见过本师的比丘中之凡夫众心里想:“佛住世时,我们放逸,因此没有得到殊胜的造诣”。于是对于教法专一精进,有学圣众亦复如是。一些没见过本师的新入比丘心里想,“由于我们没见过本师的面,因而直接约束薄弱,若对教法不努力,将要走入迷途”,于是努力行善行,因此得到四果的与日俱增。圣者阿难时常对四众传授经教,持藏者经常说法,一切出家人生活不放逸。本师付法于大迦叶,迦叶付法于圣者阿难,是有意义的。国王等在家人众以为连福德之力难觅的国王们都不能瞻仰了因而愁闷。以为从前见到正妙福德本师,现在只看到他的一些徒子徒孙,因而对于佛法僧生希有想,恭敬供奉,力行善事,无有斗争。据说在这样情况之下,大约四十年间,世间住于福善。

圣者阿难护持教法达到十五年左右的时候,金色童子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传记详见《金色童子因缘经》,当时阿阇世王想,象金色童子这样的娇生惯养的人都能无阻难地登阿罗汉位,圣者阿难乃是与佛等同的声闻。于是对于圣者阿难等五千阿罗汉,在五年之间,供养一切资具。

这时,有与具害族同族的婆罗门跋罗堕阇从南方的金弥离摩罗城来到摩揭陀,他精通幻术明咒,与比丘等竞赛神变。当着国王等人聚会前面,比现金银水晶琉璃四座山,每座山各有四宝苑,每个苑各有四个莲华池,充满各种羽族。圣者阿难变化了很多凶不可当的大象,吃去莲花,搅乱水池,放出狂风,折断树木,下金刚雨,庭院和山消灭无余,之后,圣者阿难示现大约五百种身相,有的放光,有的下雨,有的在天空作四威仪,有的上身出火下身发水。诸多神变交迭示现,后来又收摄起来。与具害族同族的跋罗堕阇等人众异常敬信,阿难为他们说了很多的法,七天之内跋罗堕阇等五百婆罗门和其他八万人众都证得真谛。

之后,另外一个时期圣者阿难住在逝多林的时候,家主商那和修五年之间盛大宴请众僧伽,终于依从阿难的命令出家,以次受持三藏,证俱解脱阿罗汉位。如是使一万左右的比丘先后依次证得阿罗汉位以后,为了使毗舍离的离车毗族与摩揭陀阿阇世王双方分行遗体,所以在在两地之间的恒河中央。有五百仙人请授具足成。于是在河的中央化现了一个岛。比丘们聚在此处,以神变力在一个时辰之内五百人以次得具足戒,证阿罗汉果,因此称为日中五百师或河中五百师,为首的称为大日中师,即摩诃末田底迦或大河中师。之后在此处涅槃,遗体发火自焚,化为好象宝石的圆块两分,随波逐流,到达两岸。北边的弗栗恃城持去,南边的阿阇世王持去,各在本土建塔供养。

这样阿难护持教法四十年,次年阿阇世王也去世,短期生于地狱,以后死去转生天上。在圣者商那和修前听法,据说证得预流果。

猜你喜欢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元晓
  拟寒山诗自叙·中峰明本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四(之上)(论本第五十三至五十四)·遁伦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上·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二·佚名
  儿误杀父缘品第六十二·佚名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三·海明
  杂毒海卷一·性音
  卷第七十四·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大乘掌珍論卷下·欧阳竟无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四·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六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宋第十 何偃【字仲宏庐江人元嘉中位太子中庶子孝武时累迁吏部尚书迁侍中卒】 冉冉孤生竹【拾遗作拟古】 流萍依清源孤鸟宿深沚?干相经萦风

  • 卷六百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五吴融花村六韵地胜非离郭花深故号村已怜梁雪重仍愧椘云繁山近当吟冷泉高入梦喧依稀小有洞邂逅武陵源月好频移座风轻莫闭门流莺更多思百啭待黄昏赋雪十韵雨冻轻轻下风乾淅淅吹喜胜花

  • 卷上·孙涛

    太宗太宗幸翠微宫,进士张昌龄献〈翠微宫颂〉,帝爱之。初昌龄与进士王公冶皆善属文,名振京师。王师旦知贡举,黜之。帝怪诘其故。对曰:『二人虽有辞华,然其体轻薄,若置高第,恐后进效之,伤陛下雅道。』帝善其言。 高宗柳公权《小

  • 卷二·赵元一

    时李怀光自魏博练精兵五万,越太行席卷而救奉天也。晋、绛、蒲、陕、慈、 隰、同、华等州,并补授郡牧,顿军于泾阳,子父相继可十五万。朱泚闻泾阳战 鼓,不觉坠榻,遂抽军却守长安。时十一月十八日也。朱泚围我奉天四十余日

  • 卷四十五·佚名

    十一月十二日(乙亥),李侍尧奏言:接奉上谕:『即使府城难支,或竟有疏虞之事,亦不难再为收复』等因。现在府城一两月以来,并无贼扰。常青遣丁朝雄前往收复东港,虽南路贼匪复思煽动,其党伙决不能如逆爽之多。诸罗虽被围困,昨接柴大纪

  • ●平闽纪跋·杨捷

    大将军少保杨公平闽纪成,志梁受而盥手读之,不禁服膺吾公之功,为底定东南第一筹也!自昔元臣应运而兴,为国家戡乱致治,矢谟尊俎则天地藏机,决胜疆场则风云变色,故能形图麟阁、名着云台。若吾公者,天授神略,其威名战绩,夙着于江右、

  • 九十八 曹寅奏报雨水过多众商平粜摺·佚名

    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初六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本月初四日,臣家奴赍捧御批摺子回扬,蒙旨;知道了。摺于回到,着速再报。钦此。 臣前奏三月内雨水过多,低田颗粒虽减,若天气大晴,高田尚可丰收。今自四月

  • 玉哇失传·宋濂

    玉哇失,本阿速国人。其父也烈拔都儿随阿速国王归附蒙古,充太宗宿卫,随宪宗征蜀,随世祖征阿里不哥,随亲王哈必失讨李王..,均有战功。后又随大军攻下襄阳及沿江诸城。玉哇失承袭父之职,为阿速军千户。曾随丞相伯颜平宋,有功,赐巢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一土田志十土田数目【奉天八旗地亩数目 采捕山场 台站地亩 附井田数目】奉天八旗地亩数目镶黄旗地亩在盛京兴京开原辽阳界内共二千七百四十七晌二亩四分正黄旗地亩在盛京兴京开原界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五吉礼致祭先医之礼景惠殿内中奉太昊伏羲氏左炎帝神农氏右黄帝轩辕氏均南向勾芒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岐伯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

  • 陈伯浩·周诒春

    陈伯浩 年三十三岁。生于广东。已婚。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政治经济教育。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民国二年。得硕士学位。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留美学生月报编辑。民国三年回国。任广东岭南学校

  •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佚名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 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主子将以有为也,将以有行也, 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

  • 卷第十三·朱熹

    明道先生语三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刘绚质夫录「公族有罪,磬于甸人,如其伦之丧,无服」,明无罪者有服也。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一无老字。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墨氏兼爱,疑于义。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

  • 轻重戊第八十四·管仲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戏作,造六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

  • 妙慧超王佛品第二·佚名

    佛告持人。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称限。越是无量。尔时有佛。号妙慧超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其佛世时诸声闻众不可计数。其诸菩萨无央数会。皆是其佛本学道时至愿所

  • 十住断结经卷第三·佚名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童真品第八  尔时最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第八菩萨于八住地而净其行。佛告最胜。第八菩萨常当具足以神通慧晓众生根。观其意趣而为示现。复以神通游诸佛国。观其奇特殊妙之行。

  • 永乐大典残卷·佚名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

  • 民国通俗演义·蔡东藩

    《民国演义》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的民国部分,由蔡东藩、许廑父所著。该书采用章回体,蔡东藩原著前一百二十回,许廑父续写四十回,共一百六十回。该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