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大诤
一
于僧伽,习决断斗诤裁判之比丘,应知事,应知失坏,应知犯罪,应知因缘,应知行相,应知前事后事,应知作不作,应知羯磨,应知诤事,应知灭诤。不可行爱不应行,不可行瞋不应行,不可行痴不应行,不可行怖不应行。应令悟之事应令悟,应令解之事应令解,应令观之事应令观,应令静之事应令静。言“我得党友”而不可轻侮他党,言“我多闻”而不可轻侮少闻者,我是上座长老而不可轻侮下座。不应说不来,不应依法、律除已来者,灭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
二
“应知事”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事、二十三僧残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萨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恶作……恶说之事。
“应知失坏”者,是应知戒坏、行坏……见坏……应知命坏。
“应知犯罪”者,是应知波罗夷犯、僧残犯……偷兰遮犯……波逸提犯……提舍尼犯……恶作犯……应知恶说犯。
“应知因缘”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因缘,应知二十三僧残之因缘……应知恶说之因缘。
“应知行相”者,应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众人,依行相而……人……呵责人……应依行相而知被呵责人。“应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师教而得灭此诤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众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否……得……如是依行相可知人。“应依行相知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五种法而呵责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责人。“应依行相知被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二种法能即实与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责人。
“应知前事后事”者,此具寿能否从事至事,或从失坏至失坏,或从犯罪至犯罪,或于[前]否定而[后]肯定,或肯定、否定异语而遁逃之,应如是知前事后事。
“应知作不作”者,是应知不净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应知不净法之前分。应知不净法者,应知唯有二人成就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者,将他比丘之生支入比丘己之口。应知不净法之前分者,好恶色、身触、粗语、为自己供养淫欲、财物之赠答也。
三
“应知羯磨”者,应知十六种羯磨,……四种求听羯磨……四种白羯磨……四种白二羯磨……应知四种白四羯磨。
“应知诤事”者,应知四种诤事,应知口论诤事……应知义务诤事。
“应知灭”者,应知七种灭,应知现前毗尼……应知如草覆地。
四
“不应行爱不应行”者,行爱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爱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阇梨、弟子、门弟、同和尚者、同阿阇梨者、面识者、亲友、亲戚,同情彼,守护彼。非法说为如法,如法说为非法……[参照大品一〇.五(四)]……非粗罪说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爱不应行之时,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不利,为天及人之苦无益。依此十八事而行爱不应行之时,为保持损害己身,又有罪,为智者所呵责,又多生非福。行爱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爱不应行。
“不应行瞋不应行”者,行瞋不应行之时,如何是行瞋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对爱乐者不利益,为不利益,应为不利益而抱瞋怒。于我不爱乐者为利益,为利益、应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种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为忿、怒所制,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瞋不应行。
“不应行痴不应行”者,行痴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痴不应行耶?染者随爱欲而行,污者随瞋而行,痴者随愚痴而行,执者依执见而行,痴者、疑者为愚痴所制,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痴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痴不应行。
“不应行怖不应行”者,行怖不应行之时,如何行怖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依危险,或依[邪见之]丛林,或依强力、暴恶、命难、或为梵行难,对彼恐怖战栗,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破法。
彼名称减如黑分月。
“不行爱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爱不应行?法说为法而不行爱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爱不应行,如是为不行爱不应行。
“不行瞋不应行”者,如何……痴不应行……“不行怖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怖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应行,如是为不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不破法,
彼名称增长如白分月。
五
“应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说为非粗罪,应令悟之事令悟,如是应令悟之事令悟也。
“应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事令解也。
“应令观之事令观”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静之事令静……如是应令静之事令静也。
六
如何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者?于此有一人,得党友,得随徒,为有党者、有亲里者。彼不得党友、不得随徒,非有党者、有亲里者,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
如何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于此有一人,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者也。彼为少闻而少智、少忆念,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于此有一人,出家而岁久,经验丰富之长老也。此是新参者而乏经验,少知恩者也,彼语无效而轻侮彼[语],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也。
七
“不应说不来”者,不应令入来于还未入来之事务。“不应依法、律而除已来”者,不应依法、律而除僧众之集会目的。
“依法”者,是依实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责而令忆念。“依师教”者,依白之成就,依唱说之成就也。“灭其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者,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〇)~(一五)]……依外道之弟子闻而疑之耶?”
见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因见而不疑,其人不清净。
其人依自白,应与彼共自恣。
闻与闻一致……[参照第十一.二]
觉与觉……行自恣。
八
何为汝所见者?为何者之问?汝如何见?为何者之问?汝何时见?何……汝于何处见?为何者之问?
“何为汝所见”者,问事,问失坏,问犯罪,问不净行也。“问事”者,问八波罗夷事,问十三僧残事,问二不定事,问四十二尼萨耆波逸提事,问百八十八波逸提事,问十二波罗提提舍尼事,问恶作事,问恶说事。“问失坏”者,问戒坏,问行坏,问见坏,问命坏。“问犯罪”者,问波罗夷犯,问僧残犯,问偷兰遮犯……问恶说犯。“问不净行”者,问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见”者,问标相,问威仪,问形相,问变异也。“问标相”者,[问]或长短、或黑白也。“问威仪”者,[问]行、或住、或坐、或卧。“问形相”者,[问]居士之标相、或外道之标相、或出家标相。“问变异”者,[问]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也。
“汝何时见”者,问时,问日时,问时分,问季节。“问时”者,[问]晨早时、日中时、日暮时也。“问日时”者,[问]于晨早之日时、于日中之日时、于夕刻之日时。“问时分”者,[问]食前、或食后、或夜中、或日中、或于黑月、或于白月也。“问季节”者,[问]于寒季、于热季、于雨季也。
“汝于何处见”者,问处、问地、问场、问界也。“问处”者,是问于土地、于地、于地所、于大地。“问地”者,[问]于地、于山、于岩上、于楼上也。“问场”者,[问]东方之场、西方之场、北方之场、南方之场也。“问界”者,[问]东方之界……南方之界也。
———大诤终———
摄颂
事.因缘与行相 前后事.作不作
羯磨乃至诤事 灭诤.爱不应行
瞋.痴及怖.悟.解 观.静.有党及友
以及闻上座老 未至及已至者
依法.律.依师教 此大诤之说示
猜你喜欢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佚名 玄沙语录卷之下·玄沙师备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三·元来 卷第七十六·佚名 卷四百八十·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五·佚名 卷之五·别庵性统 答方亦民问·太虚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下·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正法花经卷第六·佚名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太虚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入楞伽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