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小诤
一
习斗诤之裁断,至比丘僧伽时,谦让而应以如拭尘埃之心至僧中。应善辨座席而着,不挤进长老比丘之间,不推开年少比丘之座,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应言无益徒劳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其他,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于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时,不可问和尚,不可问阿阇梨,不可问[和尚]弟子,不可问[阿阇梨]门弟,不可问同行和尚者,不可问同行阿阇梨者,不可问种,不可问名,不可问姓,不可问[汝是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等]阿含,不可问家之阶级,不可问生地。此为何故耶?于此彼有爱憎故也。有爱或憎之时,行贪不应行,又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又行怖不应行。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者,应以僧为重而行,不应以人为重;应以正法为重而行,不应重利养;应从义利而行,不应依众之净善处;应以时检问,不应以非时;应以实检问,不应以非实;应以柔软检问,不应以粗暴;应以利益检问,不应以无利益;应以慈心检问,不应以瞋心。不应为耳语者,不应求恶失,不应以手覆眼,不应举眉,不应举头,不应振手,不应示手印。于座席着坐应善心得,唯视目前一寻,应[答][决断]之事当着己之座。不可从座而立,不可[勿视决断]而交,不可主张罪,不可说暧昧之言,不可急忙,不可粗暴,应不瞋,应以软语而有慈心,应有友情、同情,应为同情之行,不绮语,以制限语,依亲切心,无不善语,应自行检点[得否决断、灭诤?]应检[令彼有耻者得解耶?]应检呵责者,应检被呵责者,应检非法呵责者,应检非法被呵责者……如法呵责者……应检如法被呵责者。
不可省略[呵责者、被呵责者]所言,不说非所言,所说之句文善之,他者反问应以自白而处分之,不应微笑,不应抱怖畏,不应制以粗暴,质直温和而应灭除不净。不应行贪不应行,不应行瞋不应行,不应行痴不应行,不应行怖不应行,于法与人应公平。检问者如是而检问之时,取[大]师与智者而随教者,对同梵行者乃爱敬、尊重。
二
[检问者之说]经为结合[罪与无罪],喻是为[示义]之比说,义是为了解,反问是为遮止,求听羯磨是为呵责,呵责是为[罪非罪之]忆念,忆念是为共语,共语是为[勿从此住处而去之]障碍,障碍是为决断,决断是为判别[恶非恶],判别是为[知]处非处[犯不犯、轻重犯]之行,处非处之行是为调伏恶人、守护善比丘,僧伽是为领承,依僧伽所听许之人,是不伪立而立。律是为律仪,律仪是为无悔恨,无悔恨是为愉悦,愉悦是为喜,喜是为轻安,轻安是为乐,乐是为等持,等持是为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是为厌离,厌离是为离欲,离欲是为解脱,解脱是为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无取着般涅槃。为此有[律之]论,为此有[律之]考量,为此有近习,为此有倾听,即:此无执取,心解脱。
三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检问之仪法,用善说学处之随顺意,而不破来世之趣。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无智,而不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无智,染、污、愚痴,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于处置无智,得党友而无惭,为黑业,无恭敬,如是比丘实谓不可敬仰者。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有智而无染、无污、无痴,不依怖与疑而行。
善辨所制,于处置有智,得党友而有惭,为白业,有恭敬,如是比丘实谓可敬仰者。
———小诤终———
摄颂
卑贱心.问.重. 僧伽.非个人
经为结合也 律为调伏也
于小诤摄颂 于此成一诵
猜你喜欢 禅观林大纲·太虚 大雲初分善健度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一·佚名 如幻品第二十九·佚名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惠洪 卷二十二·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宗密 卷第三十一·元来 序·觉岸 私呵昧经(一名菩萨道树)·佚名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下·佚名 卷之九·即非如一 梵网合注卷第一·智旭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三·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