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三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三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三

吴观我太史问。广瀹於过去世。种少善根。得闻向上一路。无柰障缘深厚。念力粗浮。虽有疑情。不能相续。又恨病魔羁[马-(烈-列)+廾]。未遑参请诸方。亲睹过量大人不思议用。独憨山朗目两唱导师。大费婆心。曲垂鞭影。终是数他珍宝。不救饥贫。二六时中。欲求少分相应。了不可得。何幸未充耳根。遥向博山玄化。卒业警语。不觉神驰再叹。奇哉。饮光尊者。犹有嫡骨儿孙。以文字解脱。传佛心印。身无羽翼。不能奋飞。将无失之剎那。恨之永劫。敢因现空上首飞锡之便。焚盥勒楮。敬问巾缾。愿大师放额颅眼光。照我神髓。如所应作。而提奖之。小刻二种。皆心意识卜度依通。非实境界。而就中渗漏。亦不无和尚下钳锤处矣。南望翘心。悲仰悲仰。

师云。舣初游石头城。闻憨达朗三大师。心切归依。为侍受业师。南询得入寿昌先和尚室。蒙示以船子公案。祁寒溽暑。废寝忘餐者几六年。三大师净其意识。殊不能记。辞先和尚住博山。今二十五载。数年禅者憧憧。获居士颂古。并诸传记。读之洒然。始知有菩萨现居士身说法。欢喜无量。恨未得面晤教言为歉耳。五月八日。於信州桥庵。见空持居士翰教至。如旱逢甘雨。大慰未见之怀。三复竭思。不能释手。此亦希世之缘也。来翰谓。向上一路。虽有疑情。不熊相续。又云。如所应作而提奖之。舣於此疑信相半。谓居士通身佛法。而复求应作之语。大似居海者向人觅水。人所难信。又如埋兵索战。将谓彼不能胜。而自必胜之。又谓居士是菩萨示现。其谦退虚怀。为众请法。应如是乎。然向上一路。难以措辞。才开口时。白云万里。惟疑情一事。颇为能入。果不能相续。是生死心不切耳。其切之一字。是如所应作。此是为居士无梦说梦。好肉剜疮。谅不以实法会去。不免就身打劫。将梦中境界。不妨一一剖析。使未知者知。已知者亦何妨助法喜也。悟解二种。开有多门。具在别柬。希居士审察之。不以烦渎为咎。若论着向上一路。只须大喝一声。以火烬之。扬向他方世界。毋使净白地上。受此尘滓秽壤耳。聊此复言。余容缘晤。不宣。

悟之一字。祖师门下。呼为毒药。迹尚不留。况其悟耶。今不避犯讳。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拣。宗教有所分疎。行者不陷於险阻岐径。实途中助耳。

复次论禅者。有二种悟门。一者从文字语言中。得解悟。二者从己分上参究得彻悟。夫解悟者力弱。彻悟者力强。解悟者。如闻人说物。彻悟者。如亲眼见物。闻见虽一。疑与不疑。实霄壤之远也。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於十二分教。深求谛理。生死分中。了无交涉。是谓之障。理障者。於实际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宝。不得实用。於生死分中。亦无交涉。是谓之障。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谓我今已悟。众生在迷。如我见处。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谓我已入圣位。上无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由此起慢。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怯弱心。一者我见理已极。行不能逮。贤圣位中。未得亲履实践。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见地已与佛同。实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於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安隐想。一者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又云。圆同大虚。无欠无余。大圆体中。求其生死去来。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隐想。二者见理虽明。不能亲证。诸教乘中。多於净土。惟念佛往生甚为妥当。由此起安隐想(已上俱为禅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有二种实受用。一者得诸佛化仪。二者得诸佛果用。化仪者。谓诸佛净秽土中。菩萨眷属。声闻眷属。香云花云。幢幡宝盖云。及天龙八部。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二者得诸佛果用。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九十七种。及清净法身。并神通光明说法等。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具足诸菩萨无作妙行。谓过去诸菩萨。未来诸菩萨。现在诸菩萨。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所行妙行。谓时同处同身同行同。於一剎那顷。一微尘许。悉皆具足。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体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入彼世界。世界入自身。自身入世界。入自身不见有世界。入世界不见有自身。互摄互融。无坏无杂。复於众生分中。同一悲仰。又於众生分中。起同体大悲。谓善与恶。悉无自性。皆自心现量。既无心外之境。以无作用。兴慈运悲。不妨於无性体中。而解脱无性众生也。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幻化故。谓缘生无性。生本无生。无性缘生。众生何有实。如幻化。吾与之居。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已上是悟心者实受用。非解者能知也)。

复次。从语言中作解。未得彻悟者。流出无边狂解。有以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而生狂解。有以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而生狂解。有以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而生狂解。有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生狂解。有以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而生狂解。有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生狂解。有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打。而生狂解。有以答问机缘。口头快便。而生狂解。有以不必参究。直下承当。而生狂解。有以入门便骂。而生狂解。有以习学诗赋词章工巧技业。而生狂解。有以放下又放下。开口即错。而生狂解。嗟呼。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反成毒药。良以正法倾頺。邪魔炽盛。相续眷属。弥满世间。於生死分中留心者。不可不先烛破此虚妄境界也。更有三句葛藤。不可不为居士说破。古德云。如何是禅。猢狲上树尾连颠。如何是禅。猛火着油煎。如何是禅。碌砖。即此是祖师传的葛藤。然虽如是。分明向汝道。相续也大难。

余集生冏卿。问先辈云。五宗自沩山而下。取人甚严。於是沩仰法眼先绝。绝乎否耶。洞山数传至太阳。法不轻授。年且八十矣。叹无可继。遂以衣履。别寄浮山远求法器。而仅得投子一人。当此之时。洞下不绝如线。及投子得芙蓉。而玄风再振。弘衍至今。今之师云门临济而未至者。皆翻然舍而宗之。傥所称。取之严者。得之必精。得之精者。传之必远。非耶。夫曹洞一脉。愈微而愈不泯。有如此。岂临济一脉。转捷而转失传乎。迩来修忌三祇。觉希一宿。翕习成风。至有才着袈裟。便行棒喝者。问之则曰临济宗也。临济宗固如是乎。坡公云。借君拍板与扪槌。我也逢场作戏。至目钳锤为戏剧。学人之过与。抑亦其师之过耶。请师昌言之。

师云。吾宗遡自达磨大师。传佛心印。观我东震旦。有大乘气象。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谶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特特航海而来。初见梁武问答时。便不顺些子人情。如用一把铁扫帚相似。乃至九年面壁。为法求人。神光立雪齐腰。犹呵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良以师严则道尊。因真则果正。是以断臂安心。忘身为法。以及负舂槽厂。不避陆沉。方得大法流行。龙象竞出。然六祖虽曰得道者如林。其正传者惟青原南岳二大士耳。马大师一足蹋杀天下。一口吸尽西江。是何等根性行业。而印心后。尚侍岳师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及至开堂。犹命僧验过。曰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岳始然之。古人如此严密。载在方册者。历历可考。岂敢畏绝嗣。而授诸非器乎。沩仰云门。传灯列谱。虽称断绝。而流裔受派者。至今犹存。法眼一宗。至永明寿大师。高丽嗣法者三十六人。其德泽滋盛。流溢遐远。又不可以识心测之。谓其断续也。洞山五传至太阳玄。玄寄直裰皮履於远公处。而得投子青。青得芙蓉楷。楷得丹霞淳。淳得长芦了。了得天童珏。珏得雪窦鉴。乃至 国初。万松秀。雪庭裕。展转相传。至我寿昌先和尚。实曹洞正传。其源深流远如此。临济至风穴。将坠於地。而得首山念。念得汾阳昭。昭得石霜圆。中兴於世。乃至 国初。天如则。楚石琦。光明烜赫。至於天奇绝。以四家颂古。悉皆诠释。宗风由此一变。识者惜焉。盖宗乘中事。贵在心髓相符。不独在门庭相绍。故论其绝者。五宗皆绝。论其存者。五宗皆存。果得其人。则见知闻知。先后一揆。绝何尝绝。苟非其人。则乳添水而味薄。乌三写而成马。存岂真存。如居士所问。取之严者。得之必精。得之精者。传之必远。余意正然。不意居士亦见及此。所以宁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虽绝而道真。自无伤於大法。授非器者。名虽传而实伪。欺於心。欺於佛。欺於天下。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将来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知是几多劫数。有智之士。宁可碎身如微尘。决不肯造此无间业也。今行棒行喝。岂但曰初披袈裟。即白衣居士例皆如此。殊不知古之所是。乃今之所非。如德山入门便棒。传灯所载。曾打几人。又如临济大师。一语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四料拣四宾主。皆於言句中勘人。未尝以棒盲加。且一语中具三玄三要。则一棒一喝。悉当具三玄三要之旨。既一喝可分五教。一棒须具三玄。正应用时。必有差别。其杀活纵夺。贵在当机。岂沿街遍户。皆以棒喝为应用耶。若不审来机。一槩用打。是妄立门庭。便成戏论。引动一班狂妄学人。堕落意坑见堑。硬作主宰。错下承当。图彼冬瓜印子。贪人礼拜供养。诳惑无识。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报。终决沉生死苦海。正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然在真为生死之人。具眼参方。必不被其所赚。呜呼时丁末世。贵在辩正邪别真伪。须向本分中商量彻底。莫向法嗣上较论断续也。

刘心城大参问。千里餐风。连宵逼拶。大师大慈。石人堕泪。无奈迷云展转浓重。索性全抒狂臆。以当发露忏悔。惟师慈父。容此骄子。不惜懡[怡-台+罗]。逐欵批答。令玄立地转关。顿破葛藤络索。岂爱剥皮析骨。酬此法乳深恩。

师云。宗乘冷落。举眼无亲。今天下称知识者。莫不云秉达磨大师单传之旨。交驰棒喝。弥满世间。岂但丛林。即街头佣竖。悉妄言悟入。皆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余禅暇及此。发竖心寒。恨不能以智锋慧刃。扫除魔党。以报佛恩。非敢以生灭心。造地狱业因。破夏往还。幸金陵诸宰官居士。护持正法。方解制。缘遇居士。以法门为问。心甚快然。然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非敢以宗抑教。以教抑宗。真有所抑。即是魔人。且达磨何人耶。智者何人耶。敢妄加穿凿。为分优劣乎。所趋向者。就审初机为其指迷。不由迂径。当随问随答。不辜居士来意耳。贵在格外相酬。希勿以言句取则。领略在未问之先。则居士无问。博山无答。大圆觉中。不挂一元字脚。居士信斯语否。

问。蒙大师垂示。一口气不来。向甚么处去。言思路绝。难咬难嚼。[囗@力]地一声。虚空粉碎。此诚最上极则。玄虽凡下。戊午己未。曾亦两年着脚。庚申剧病。竟入地狱。一句弥陀。如汤沃雪。何至今日。转打之绕。此段机缘。亦非孟浪。似於夙劫。曾作佛陇(即天台)儿孙。每读妙宗钞。所云取舍之极。与无取舍同。觉得实实可作生西拄杖。实不妨与宗门向上极则。溪山各别。云月是同。盖台教全以葛藤扫葛藤。以解路绝解路。四教六即十乘四弘。才提一句。动成二十七万一千余句。而宗旨只一心三观。然非二十七万一千余句。此一心三观一句不得分明。所以多句不离一句。并此一句亦无名字相貌可得。不待树倒藤枯。早已句归何处。玄如未死五六年后。与乾三先生。圆顶方袍。手捧三大部。向博山堂下。绕佛三匝。礼师足已。叉手而立。惟望大师。另出手眼。俯为接待。

师云。居士於宗乘中。既两年着脚。仍以一句弥陀。销除地狱。如汤沃雪。似非孟浪。前后参差。果志慕空宗。何不以金刚猛焰烁之。仍待一句弥陀。不得实用。於斯可见。居士既全是知解。与佛陇密契。不问可知。谓妙宗所云。取舍之极。与无取舍同。居士即今。有取舍耶。无取舍耶。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纵硬作主宰。谓其不碍。其奈取舍何。虽百劫千生。不能脱此窠臼。自云净洁。亦不作净洁想。譬如着白衣人。入墨池中。自云我不染墨。岂但谩人。实自谩耳。生西要旨。贵在一心不乱。居士即今果不乱乎。如未究竟。生死炽然。纵许十念往生。此亦初心方便。假有毫厘系念。是究竟法耶。非究竟法耶。如不究竟。则拄杖子折矣。不可不知。若谓台教以葛藤扫葛藤者。与不绊葛藤。优劣若何。果是智人。自当料拣。多句不离一句。以一句入多句可乎。若可者。譬如寻水先得其源。如得其源。枝派蔓流。不愁不到。若向枝蔓上寻去。虽心中了了。余保终其身而不能到也。妄云早已句归何处。是见卵而求时夜。不亦太早计乎。

问。蒙大师垂示云。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非证法华三昧。莫望领取。又云。智者大师妙悟处。不在三大部。在礼法华时。卓哉我师。谁谓大宗师。非即大教主耶。玄辈凡愚。则妄据智者大师所云。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便确信得过。不思议境。非但凡愚有分。即炽然淫杀盗妄。其事相不得不摄於一戒。而即此淫杀盗妄。一念当体。即烦恼。即菩提。即生死。即涅盘。实信得过。实把得牢。依此圆教。修此圆行。而不了生死。智者大师欺人赚人。恐无是处。

师云。余谓。一念识心即不思议境。智大师妙悟。不在三大部。此即实语。诚非臆见。如一念具三千。是思大师亲证处。非从学问中来。如云即空即假即中。是因缘所生法。并一色一香等语。乃从学问中来。实非大师悟处。居士虽信得过。皆是识心领略。既非悟入。识解障心。如油入面。永无出期。不可不审。谓杀盗淫妄性恶即真。殊不知。即真体中。无杀盗淫妄。当体烦恼。当体空寂。缘生无性。等於空花。菩提涅盘。皆为剩语。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而复云依此圆教。修此圆行。正所谓无梦说梦。不识大师行布而非行布。圆融而非圆融。过在学人。非在教也。吾宗门中。非不看教。祇不滞斯解。如单刀直入。直斩颜良为快意耳。

问。蒙大师垂示云。才开解路。便落生死。敢不服膺。然所云不思议境者。即空即解即中也。此三谛只在现前一念识心。一念最劣。三谛一心最顿最圆。最尊贵无上。虽复证入甚难。而性恶法门。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修性不二。直断无明。至於见思尘沙。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自然先落。此一念直超三阿僧祇。当生便可证圆住位。直截顿顿。品位弥超。似又不独轻轻便便。了一生死而已。大师大慈。愿不有虑。

师云。才开解路。便落生死。如永明大师云。圆宗所示。皆是未了。文字性离。始名解脱。看宗镜录者。谁肯谓性离也。皆识上生识。心上求心。愈生愈求。转觅转远。圆觉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如不思惟者。以何法门。谓之捷径。少林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亦不论性善性恶。全性全修。祇将一句话头。深追力究。如丧考妣。识解何生。果得迸开光明焕发。如红炉烈焰。见思尘沙。豁尔氷消。若斫树去根。枝叶复生无有是处。况向上一路。及尽玄微。去粗存细。似多着一翻心力也。极细根苗。卒难顿尽。直超品位。非行莫齐。言解相应。无有是处。台教学人。似不可以圆教自负。不求妙悟。蒸沙之语。岂欺我哉。

问。藏通别圆四教。智师创立。四教有五颂。位次分明。又不堕明白里。后四颂则且置。只首一颂云。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凡居者凡圣同居土。四净土之一也。七贤者。五停心。别念处。总念处。四加行。共七位也。四加行位则且置。只总别念处中。一观身不净。五停心中。一数息观。便开出八背舍。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世出世禅门。妙诀。一经开会。一一无非不思议圆妙法门。的的当当。稳稳贴贴。保得一念识心。眼光落地时。决无失脚。又何况即渐即顿。即藏即通。即别即圆。廉纤葛藤。无一可取。无一可舍。所谓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大师大慈。愿不有虑。

师云。四教五颂位次分明等语。乃至一经开会。一一无非不思议圆妙法门。具在三大部中。此不繁引。而云的的当当稳稳贴贴。此是智者大师见。非学人见也。居士谓。保得一念识心。眼光落地。决不失脚。居士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识心隔阴。则不能知。宿命具通。恐一生难办。临终善恶。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毫厘念起。岂但说即。如寒拾见沩山。那事都不记了。西方极乐。亦是寐语也。

问。蒙大师垂示。有大居士。问云。只提话头。三乘十二部。可尽废耶。答。何作恁么见地。三乘自为三乘人说。岂不见。圆觉经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玄奉此。示。岂复疑云。只提话头。三大部可尽废耶。然而三大部中。并三乘人。一总收为圆人顿觉。并四教十乘。六即四弘。虽复的的当当。不许一字誵讹。而实无一法可容随顺。所以荆溪一部金刚錍。总托一梦。悬符我师昨解制上堂所云。一一皆梦中事。而金刚錍末后一句云。忽然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然则宗耶教耶。谁非一梦耶。然而三大部及金刚錍。毕竟与三乘十二部。俱不可废。大师亦复何曾欲废三乘十二部。及三大部金刚錍耶。凡愚护玄。一口气未断时。愿以三大部金刚錍。作广额屠儿。一把杀猪刀。临终放下。恃有大师加被在。即未放下时。亦有凡愚愿力在。

师云。一句话头。聪明学人卒难领略。谓识解多故。猿腾雀跃。无暂停息。欲收为圆人称顿觉者。譬如妄号帝王。非敢向人说也。实无一法可容随顺。大似掩耳偷铃。倘放下。一言一字。如食美味。念念不忘。况教理耶。思之可见。不待博山重加注脚。古人所谓。不得水精珠。难澄浊水。不得宗门中慧炬。实难破千万劫之重昏。况梦中之梦。金刚錍三大部。恐未易与居士作屠刀也。

问。台宗圆顿。尊贵无上。则且置。纵使廉纤落索。实不如禅宗直截透脱。而夙业深重之护玄。终不妨舍易从难。辞甘受苦。何以故。请先借世缘。自忖自卜。玄实生性薄劣。初叨第力辞馆。选甫作令。亟徙寒毡。所至无不骯[骨*(廿/(歹*巳)/土)]重围。笑拌头颅一生。从吃辛吃苦中。自歌自舞。乃至生死大事法门。岂同儿戏。而於时所从。尚参究极则。既有我大师。全提正令。何须凡下免冑趋风。惟念达磨既开少室之宗。智师始创佛陇之统。而五家宗派。烈日中天。三观密藏。方沉暗室。一炎一冷。不可同年而语。遂於辞炎趋冷。千辛万苦之护玄。不觉痂嗜偏投。每嘅。大苏妙悟以后。荆溪四明一辈。孤灯寒焰。仅不绝於幽溪即中一线。师资婴杵。有怀魂销色黯。持此愿王。泥犁不避。无心择便。有分奔波。牛顺羊逆。伫师杀夺。

师云。台宗圆顿。最尊无上。敢问。台宗所宗者。何为最尊无上也。若谓一心圆极之理。当求之在心。非求教也。我达磨大师。传佛心印。航海而来。斥诸名相。故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机感契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入不思议境。而心行处灭。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说着个佛字。犹为剩语。非同教家自生难易。有圆有顿有依傍也。有识性者。孰不能习教。惟宗门下。实难得人。居士何不念祖师命脉。系如悬丝。正要得深入教乘者。了明大法。传祖师心印。开众生慧眼。实博山之至望也。

问。离心意识参。既离心意识。将甚么参。参个甚么。

师云。心意识作么生。离只将一句话头。真参实究。如丧考妣相似。心意识。要起起不得。何用离耶。即此心意识。岂但要离。如红炉点雪。求其踪迹。了不可得。且道参个甚么。居士就将此是个甚么便好讨个下落如不会者。不妨疑着。良久云。散尽闲云清野壑。海天大燎亮月明中。

问。何物凡愚。蒙师不弃殷勤答问。析剥难酬。柰凡愚既非格外人。安得领在未问先。大师答而无答。凡愚问而复问。惟我大慈。幸卒教之。一蒙示云。即今若有取舍。同之一字。即是妄言。玄复疑。妙宗宗旨。正谓取舍。愈有愈无。斯为圆妙。若无之始无。不落小乘耶。

师云。愈有愈无。斯为圆妙。殊不知。天台借路还家。终不堕有无窠臼。有无二字。实圆妙中影响。非始无也。若胶柱鼓瑟。岂但小乘。而凡夫炽然心行。欲拟之圆妙。大似扪空搥响。纵经多劫。终无得理。有智之士。宁不痛思者欤。

问。一蒙示。以葛藤扫葛藤。与不绊葛藤者。优劣若何。玄复疑。不绊葛藤。岂非向上极则。若以较台宗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正争此葛藤之有无。惟我大师。实云非敢以宗抑教。以教抑宗。岂复置一优劣耶。若谓劣在人不在教。教理则不废葛藤咎。岂独在人耶。

师云。不绊葛藤者。实在人非在教也。譬如生在王家。天然之贵。不假他营。若以功能较之。优劣实霄壤也。楞严经云。阿难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典。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华严又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睹。多闻亦如是。此是教家料拣教与人优劣。不待拟议。而泮然氷释矣。今时习教理者。何不提纲挈领。而楷定法则。经之过欤。人之过欤。

问。一蒙示云。多句不离一句。须得水源。若寻枝蔓。妄云句归何处。不太早计耶。玄窃闻。台宗专用六识。谓之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又谓伐树得根。寻水得源。岂不悬合我师宗旨。溯水源而扫枝蔓耶。既得其本。即蔓是本。既寻其源。即流是源。一句多句。多句一句。似无复迟早之可判也。

师云。台宗专用六识。正类吾宗门中。骑贼马趂贼。谓以马为根也为源也可乎。若以马为根源。是谓之昧却主人翁。可谓奴即不辩也。圭峰云。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八识。当与一刀。况其余耶。若论圆极之理。当得其根。毋寻枝叶。当得其源。毋滞漫流也。得其根者。一枝皆木。得其源者。一滴皆水。若以枝叶漫流。为根本源流者。何啻据淮泗。而曰即阿耨达池。不亦太早计乎。

问。一蒙示云。一念识心。保无失脚。用那个心保得。若用识心。识心隔阴。即不能知宿命具通。恐一生难办。大师慈悲警策。至此可容凡愚。未得谓得。以地狱为儿戏乎。然台宗专用六识。既是一家宗旨。止观悬合。首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谓忆念亦用六识。确为无过故。圆人虽极圆顿。而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学人分中正不必宿命神通。即教中明用六识。六识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行。学人纵必不能自保。而教理可作保人。凡愚人作凡愚朴实语。惟望大师哀怜摄受。而卒教之。

师云。台宗借用。皎如日星。自是居士错会耳。岂不闻念空真。念生即无生。若以六识为主宰。譬如蒸沙作饭。沙非饭。本楞严斥能推者为心。又令微细揣摩。居士认定六识。不待别求寂常心性。正类乎认贼为子。不亦谬乎。如止观圆顿义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从实相中出。止观二义云。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贵在起行。不滞解门。如南岳大师。九旬常坐。一时圆证。非解也。又如法性经云。灭非真谛。因灭会真。灭尚非真。况意识耶。所引忆佛念佛等语。念空真念与自得心开。还存得意识也无。若以解心判教。便为究竟。天台不必观心。南岳何劳常坐。惑终不断。理岂入圆。纵经多劫修行。止是说心说性之人。道火何曾烧口。说食岂能充饥。勿自瞒顸。思之可见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三

 

猜你喜欢
  惟日杂难经一卷·佚名
  因明概论·太虚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宗晓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文益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卷第六十六·德清
  佛说弥勒来时经·佚名
  卷中·佚名
  卷之四·密云圆悟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五卷·蕴闻
  卷三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七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三·智顗
  释摩诃衍论 第五卷·龙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零七·彭定求

        卷807_1 【诗】拾得   诸佛留藏经,只为人难化。不唯贤与愚,个个心构架。   造业大如山,岂解怀忧怕。那肯细寻思,日夜怀奸诈。   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碟不曾干,长时道不足。   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

  • 卷二·吴文英

    还京乐 黄钟商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宴兰溆,促奏丝萦管裂飞繁响。似汉宫人去,夜深独语,胡沙凄哽。对雁斜玫柱,琼琼弄月临秋影。凤吹远,河汉去杳,天风飘冷。 泛清商竟。转铜壶敲漏,瑶床二八青娥,环佩再整。菱歌四

  • 第一折·佚名

    (小衙内同杨金吾引左右捧紫金锤上,诗云)我做衙内真个俏,不依公道则爱钞,有朝事发丢下头,拼着帖个大膏药。小官刘衙内的孩儿小衙内,同着这妹夫杨金吾两个,来到这陈州开仓粜米。父亲的言语,着俺二人粜米,本是五两银子一石,改做十

  • 第二折·孙仲章

    (净扮孤领张千、祗候上,诗云)官人清似永,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湖涂成一片。小官本处大尹。今日升厅,坐起早衙,张千喝撺箱。(旦拖王小二上,云)冤屈也。(孤云)甚么人叫冤屈?拿将过来。(张千云)当面。(旦、王小二跪科)(孤云)

  • 流水·戴望舒

    在寂寞的黄昏里,我听见流水嘹亮的言语:“穿过暗黑的,暗黑的林,流到那边去!到升出赤色的太阳的海去!“你,被践踏的草和被弃的花,

  • 二家诗选巻上·王士祯

    迪功集选 刑部尚书王士祯编古体诗榆台行榆台高以临匈奴匈奴桀罪当夷战不利师被围师被围士无粮渴无浆拔劒仰天诀壮士饿死亡弃尸不保蹂籍道旁嗟尔从军之人行不来归奈之何心伤悲鹞雀行白鹞捉黄雀斜盘下九天岂知南山侧复

  • 卷十七·陈衍

    ●元诗纪事卷十七侯官陈衍辑朱仲明杨得禄汪志坚胡元罙程维岩胡祥柯九思哲理野台焦文烱斡玉伦都甘立项炯胡助雅琥杨瑀赫德尔林泉生何正黄镇成陈楚春◆朱仲明仲明字□□,号北轩,休宁人。

  • 卷之九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目録·佚名

    史评类卷一周平王王子带汉惠帝太子荣【梁王附】戾太子据东汉东海王彊三国呉废太子和卷二晋惠帝愍怀太子遹宋元凶劭【濬附】南齐武帝梁昭明太子统卷三北魏太子

  • 复王实居士书·太虚

    展读惠书,洵卓然不为环境笼罩,能自抽其智种灵苗于火宅之中者!惟似甚戚戚于家狱之不能超出,则当观家性空,了无逼迫,自可安忍一切艰辛苦难,而于其中成就波罗密行焉。若家事能舍离者,开春元初,即来院修持学习二三载,亦未始非成满二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聞伐蘇蜜多離貪欲際解脫門。一心隨順。憶念修行。觀彼菩薩無著境界三昧。思彼菩薩歡喜三昧。尋彼菩薩無礙音聲藏三昧。行彼菩薩遍往一切佛剎

  • 佛说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竭提界寂灭道场菩提树下。与比丘僧大众俱集。其名曰大智舍利弗。长老目揵连。长老阿难。大声闻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如是贤劫诸大菩萨摩

  • 卷第一百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经】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念念观察思惟解了深入

  • 二 集·佚名

    第一 科刑罚品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曰:“大德!”世尊曰:“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罪。云何为二?现世之罪与后世之罪。又,诸比丘!云何为现世之

  •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阴长生

    题“阴长生撰”,盖依托。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经诀出世朝代考》(见《中国科技史探索》)认为唐人撰。凡18章,述内丹术,疑有房中术。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智旭

    地藏忏法著作。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我及众生。积迷造罪。无救无归。大士洪慈。为归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与我现前心性。平等无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颜。敷具拱立。唱云。

  • 华严经金师子章注·法藏

    一卷,华严宗之法藏,对唐则天武后,借庭前金师子为喻,以十门显华严之教观者。

  • 维摩经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六卷。(1)北淡76,首尾均残,存六百零三行。所释为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首残),《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2)P.2049,首尾俱全,系卷三。所释为《弟子品第三》。(3)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