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蓬,诗渊亦时作希逢。宋史卷二百二十二宗室世系表八有赵希逢,属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房。希蓬与华岳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见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三引),今不传。诗渊第十册至第二十四册,载华、赵唱和甚多。又 
-   王之道 次韵陈勉仲二首
    十灾穷愁鸟出笼,春来天意似通融,
    得书故旧颇相悯,上书朝廷应见容。
    开府莫辞金帛尽,犁庭当冀祲氛空。
    庙堂素定平戎策,不待文渊在目中。
王之道 次韵程德远登清淮楼
    西 
-   江西二(知府 同知 通判 推官 知州 知縣 縣丞 教授 教諭 訓導)   ◆知府   序故葉太守宗茂事(朱升)   饒州府知府郎敏傳(實錄)   袁州府知府楊任傳(忠節錄)   南康知府翟溥福傳(黃佐)   江西饒州府知府 
-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朔  上御奉大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杨相等四百七十二人制策曰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之义周于万物之务其道贯古今而不易也是故黄帝尧舜统承先圣垂衣而治神化宜民朕惟欲探其精微之蕴历象禹贡洪范 
-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县人。为人豪爽。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性格好说直话,一与别人论述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是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自奋,显得很激动的样子。以“忠义”作为己任。徐霖称他为“:如 
- 烈皇帝遗要(下)梅冲华传烈皇帝遗要(下)十五年(壬子)夏四月初三日,流贼张献忠陷庐州府舒城县,杀人殆尽(贼改舒城县为得胜州)。五月初七日,学臣徐之垣科考庐州府八属,生童俱集城内,失于稽察。献忠率群贼自桃集走小路,由小蜀山,夜至城下 
- 陆守经 字达权。年三十一岁。生于江苏靑浦。本籍住址。江苏靑浦朱家角镇。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于复旦公学。任长沙某校教员。及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申报编辑。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威斯康心大 
-                     ▲经制之义(下) 汉贾山作《至言》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什一而藉,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始皇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读曰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 
-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二宋 李明復 撰僖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人邾人伐齊謝湜曰桓公卒國嗣未正公子無虧長孝公幼宋襄伐齊立孝公非正也伐人之喪立非其正非義也呂祖謙曰管仲卒桓公一死五公子便争立蓋緣管 
-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二      元 梁益 撰国风邶邶鄘不详始封史记本纪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张守节正义曰汉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 
-       般若灯论释 第十一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法品第十八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令解诸行我我所空故说诸外道等虽说我见有无量种。亦以五受阴为所缘。是故今当次观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九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六门第四子摄之余明佛从天下等事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既现大神通降伏诸外道。利益无量众随类悉归依。一切人天咸令欢喜。远近城邑婆罗门等及工巧人。并皆来集 
- 释门正统第七良渚沙门 宗鉴 集中兴第四世十五传法邻锡号慧照。明智高弟。义天僧统来求法。首至四明。太守命明智与师馆伴。义天师事明智而友师。请跋教乘类书。归国流通。其文曰。文字者。圣人寓妙道之器也。作者犹 
- 沙罗旃陀罗崛多王即月密王出现,他权势很大,所以计入十旃陀罗之中。因为善事恶事都作,而且不皈依佛陀的缘故,所以不归入七旃陀罗之内。这个国王的时代,吉祥那烂陀有阿梨耶提婆阿阇梨和那伽诃洼即龙召阿阇梨大力护持佛教。提 
- 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而十方世界之众多诸天,为见世尊及比丘众而集来。二时,四净居天曰:“今彼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皆是阿罗汉俱住释迦族迦毗罗卫城之大林园 
- 《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旨在阐明除障法。内容叙述昔时释尊于喜乐山顶之天宫,为大梵王及观世音菩萨宣说胜幡璎珞陀罗尼,谓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能灭尽五逆重罪,获得大富贵。本经之异译本有玄奘译之胜幢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