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注维摩诘经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 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之书。本书卷首所附僧肇之序文叙述‘本’、‘迹’之观点,以洞察维摩经之本义,并将法华经等之深奥教理相通互会。本文内容系依经文先后加以解释,而为我国注解维摩经之始。其后,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六卷、文疏二十八卷,与隋代慧远之维摩经义记八卷、吉藏之维摩经义疏八卷、略疏五卷等,均为根据维摩经所作之研究书,亦皆以本书为蓝本而成。另有窥基之说无垢称经疏十二卷则系根据玄奘译之维摩经(说无垢称经六卷)所注释者,然多少亦参照罗什所译之维摩经与本书之说法。维摩经本成立于印度,自古以来即备受重视,传说世亲(梵Vasubandhu )曾着维摩经论(今已散逸)。罗什之维摩经观乃直接采用印度本土之解释;而道生等人则根据中国人之看法著书立论,故其内容与注维摩于思想史上深具意义。要之,于古维摩中,因僧肇之皈入佛门,遂将罗什之新译加以发扬,并透过其老庄学之素养,而展开解释维摩之新天地,其例证可见于本书各处。又本书不仅于东方哲学、禅宗中具重要之价值,更以发挥大乘佛教之精髓为其一大特点。

《注维摩诘经》全部章节目录

(1)注维摩诘经卷第一
(2)注维摩诘经卷第二
(3)注维摩诘经卷第三
(4)注维摩诘经卷第四
(5)注维摩诘经卷第五
(6)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7)注维摩诘经卷第七
(8)注维摩诘经卷第八
(9)注维摩诘经卷第九
(10)注维摩诘经卷第十

猜你喜欢
  后出阿弥陀佛偈·佚名
  大迦叶本经·佚名
  北斗七星护摩法·佚名
  阿弥陀经义记·智顗
  白话贤愚经·佚名
  俱舍论记·普光
  观心论疏·灌顶
  六门陀罗尼经·佚名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佚名
  智者大师别传·灌顶
  法界安立图·佚名
  律宗会元·守一
  净土十要·智旭
  漆园指通·净挺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德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九·徐世昌

    吴之振吴之振,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浙江石门人。官中书科中书。有《黄叶村庄集》。过东庄看梅迤逦东庄路,春风黑板桥。前溪通竹树,比户足渔樵。谷口风犹在,南阳兴未遥。青鞋从此办,不独为花朝。啸傲梅

  • 卷十二·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十二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大理寺卿蔡公锡 字廷宇永乐中举于乡在太学仁宗诏择国子生有学行者吴信等六十人命翰林院严试之拔其尤者二十人充近侍官公与焉授兵科给事中

  • 卷四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一卢照邻卢照邻字昇之范阳人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籖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王爱重比之相如调新都尉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饵为事又客东龙门山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

  • 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四·赵尔巽

      都兴阿弟西凌阿 福兴 富明阿 舒保 伊兴额滕家胜 关保   都兴阿,字直夫,郭贝尔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阿那保孙。父博多欢,正黄旗蒙古都统。都兴阿由荫生授三等侍卫,晋二等。咸丰三年,从僧格林沁赴天津剿粤匪,破之于杜家

  •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己未朔。谕内阁、徐之铭奏、回匪袭踞晋甯州城、旋即克复、并江川甯州等处解围一摺。上年十一月闲。云南迤西回匪分股袭踞晋甯州城。经知州熊梦昌等、调集练勇。分队进攻。外委李和、首先登

  • 一百四十七 江宁织造曹寅奏佩文韵府已开工刊刻摺·佚名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麦田茂秀,颗粒甚好,丰收可必,雨("扬"之"扌"换作"日")时若,米价如常,百姓安乐无事。谨将麦样恭呈御览。 再,佩文韵府已於三月十七日开工刊刻,正在遴选

  • 卷九·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九元 胡一桂 撰蜀汉汉昭烈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人祖雄父弘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後【胜子正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酧金失侯因家焉】因献帝为曹丕簒逆【庚子十月】蜀中传言献帝已遇害於是发丧制

  • 列传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一百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李穑。○李穑字颖叔赞成事谷之子。 生而聪慧异常读书辄诵年十四中成均试已有声。 谷仕元为中瑞司典簿穑以朝官子补国子监生员在学三年谷在本

  • 一三 苦学时代的教书生涯·邹韬奋

    我在做苦学生的时代,经济方面的最主要的来源,可以说是做家庭教师。除在宜兴蜀山镇几个月所教的几个小学生外,其余的补习的学生都是预备投考中学高级的。好些课程由一个人包办,内容却也颇为复杂。幸而我那时可算是一个“杂

  • 卷三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国用考赈恤宋宁宗庆元元年正月诏两浙淮南江东路荒歉诸州收养遗弃小儿初闽人生子多不举高宗绍兴中朱子请立举子仓孝宗乾道五年三月诏福建路贫

  • 卷上·佚名

    【小琅嬛福地校稽瑞楼本】勖勤宫,上龙潜处也。夏日昼寝,梦乌龙蟠柱,适大雷雨惊寤。雨止,汲水于井中,得金鲤,长尺馀,目睛转动,再汲亦如之,上命畜之西苑池中。勖勤宫在徽音门内。熹庙大渐前数日,上跪床前问安,因言「弟弟何瘦,须自保

  • 诡使第四十五·韩非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

  • 第一章 11·辜鸿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辜讲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做事;当父亲不在世的时候,应该牢记父亲是如何做事的;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仍能终生保持父亲的做事准则,这

  • 问辩·韩非

    或问曰:“辩安生乎?”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

  • 昭公·昭公九年·左丘明

    【经】九年春,叔弓会楚子于陈。许迁于夷。夏四月,陈灾。秋,仲孙玃如齐。冬,筑郎囿。【传】九年春,叔弓、宋华亥、郑游吉、卫赵□会楚子于陈。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本)·窥基

    经。诸比丘(至)深入禅定赞曰。上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为三。初法.次喻.后合说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实。后释先权所由。比丘当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机熟后说一乘。此初也。机熟有五。一

  • 陈清端公文选·陈瑸

    陈瑸,病逝后,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入祀贤良祠。此为 《陈清端公诗文集》选编。

  • 集验方·姚僧垣

    方书。据《北史》、《周书》姚僧垣传俱为12卷,或云10卷。北周姚僧垣(法卫)撰。本书久佚,原卷目已无从考详。据《外台秘要》,各卷方治大略如下:卷1,治卒心腹痛、中恶、蛊注等病;卷2,治伤寒、天行、温病、黄疸;卷3,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