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缘生论

随机推荐

  • 曾惇·唐圭璋

      惇字谹父。“全”已见。   水龙吟   秋寿太守   去年看月诗成,援毫曾寄鄞江守。流传乐府,惭非宾客,竹枝杨柳。今岁江楼,载勤歌扇,青蛾应奏。况铃斋初驻,凉生燕寝,有香雾凝清昼。   遥想十洲三岛,对冰轮、寒光依旧

  •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冯梦龙

    ○前叙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偷今换古,都出巧思,郎情女意,叠成锦玑,编成一本风流谱,赛过新兴银绞丝。○将谓偷闲(顶上丝字起、下同。)丝丝绿柳映窗前,系弗住个情哥去後缘,花栏绕遍,春怀可怜,取花消遣,把金瓶水添,梅香不识奴

  • 飞毛腿·闻一多

    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包是拉了半天车得半天歇着,一天少了说也得二三两白干儿,醉醺醺的一死儿拉着人谈天儿。他妈的谁能陪着那个小子混呢?“天为啥是蓝的?”没事他该问你。还吹他妈什么箫,你瞧那副神儿,窝着件破棉袄

  • 提要·郭钰

    (臣)等谨案静思集十巻元郭钰撰钰字彦章吉水人江西通志称其元末遭辞隠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辞疾不就集首有洪武二年庐陵罗大已序亦称其有经济能自守今按集中有辛亥秋诏举秀才余以耳聋足躄县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一诗辛亥为洪

  • 卷三·黎民表

    钦定四库全书瑶石山人稿卷三明 黎民表 撰七言古诗木假山歌为邝子乾作越城古桧青虬枝万仞孤生沧海湄繁隂婀娜巢鵷凤盘根偃蹇藏蛟螭明堂大厦应难致匠石挥斤几回弃礧砢已受风霜蚀崚会有云霄气山人家在扶溪边邂逅神物

  • 志第十五 五行三·范晔

    大水 水变色 大寒 雹 冬雷 山鸣 鱼孽 蝗《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谓水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疴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七·徐乾学

    宋纪七十七【起屠维作噩七月尽十二月凡六月】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徳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熈寜二年秋七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云隂不见 戊辰夏国主遣使诣辽谢封册 初知同州赵尚寛知唐州髙赋知齐州王广渊皆条奏置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九·佚名

    弘治元年十月辛卯朔孟冬享 太庙告 宪宗纯皇帝几筵请神诣 庙享祀○遣驸马都尉周景黄镛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王宪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遣内官祭司井之神○壬辰命工部差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万历十年二月庚寅朔 上御皇极殿○升云南按察使魏体明为本省右布政使山东副使贾仁元为狭西右参政山东佥事李□为广西右参议 裁革山东德州左卫莱州卫各知事一员○辛卯升贵州按察使刘经纬为四川右布政○狭西巡按赫瀛劾

  • 卷下·王诩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

  • 卫灵公篇·王夫之

    一“吾道一以贯之”,“之”字所指,包括周遍。“予一以贯之”,“之”字所指,则子贡所疑为“多学而识之”者也。于此有别,故集注曰“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若

  •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佚名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  界品第一  前顶礼最胜  离恼慈哀颜  亦敬顺教众  无著应真僧  说曰。法相应当知。何故应知法相者。常定知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则为

  • 序·聂先

    续藏经 续指月录清 聂先编辑序天下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有可以言传而究不可以言传者。其可以言传者。理之显焉者也。人得而指焉者也。其不可以言传者。理之微焉者也。人莫得而指焉者也。其可以言传而究不

  • 阿格尼丝·格雷·安妮·勃朗特

    《阿格尼丝·格雷》是安恩·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朝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对于

  • 石经考·顾炎武

    一卷。清顾炎武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称石经有七种:“汉熹平则蔡邕,魏正始则邯郸淳,晋裴頠,唐开成中唐玄度,后蜀孙逢吉等,本朝嘉祐中杨南仲等,中兴高庙御书。”其实,石经只有六种。关于晋石经,《晋书·裴頠传》虽

  • 西汉年纪·王益之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 (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楚汉春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佚名

    梵名Abhidharmamaha^vibha^s!a^ -s/a^stra 。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佚名

    元土藩沙门释智能译,前有文殊菩萨发菩提心愿文,中明五智勇识真实名句,后有文殊一百八名赞,又文殊赞,哀请摄受偈,发愿偈,六波罗密偈,回向文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