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云集卷一

元 释英 撰

对山曲

青山作賔翁作主山翁持觞山鹤舞山翁对山倾緑醑青山对翁嘿无语山本无情翁无心青山不饮翁自斟酒阑对山抚掌笑山鹤一声山月沉

秋夜曲

西风不起凝空碧霜花霏霏炯秋色层霄辗上玉一轮竹影参差光欲滴洞房深寂湘簟寒梦囬孤枕疎漏传鴈声低度呉天逺素壁青灯瑶穗断隔云听彻五更钟鸳鸯屏冷初日红

陌上桑

陌上桑叶緑采桑人如玉使君何处来一见动心目君心良亦厚妾意不可移鸳鸯各有偶寜得参差飞家中待叶蚕正饥采桑采桑我亟归

陌上花

江南三月芳菲菲杂花生树莺乱飞美人一去几斜晖城郭空在人民非山河满目草离离留得歌声落翠微犹自叮咛缓缓归

古意二首

青松如妾心好花如妾面好花有时衰松死节不变

其二

忆郎去不归泪向东风落不恨郎恩轻自恨妾命薄

鳯兮吟

碧梧髙髙碧天寥寥隂风四起敛旧巢时哉时哉日将暮兮鳯不来白云送目寒徘徊

絶句

正月梅花落二月桃花红荣枯元有数不必怨东风

赠钱琴先生

有客夜半来山中横琴坐石弹松风松风曲罢抱琴去落月一声天外鸿

雪夜

清夜无钱沽酒折铛独自煎茶门外雪深三尺只愁冻杀梅花

六池庵

絶顶庵虽小灵踪逺近闻天将六池水泽及一方民呌苍厓月龙归古洞云山翁头似雪不识市防人

浮生

浮生空役役谁肯死前休今日复明日黑头成白头百年身世梦两字利名愁输与僧闲好眠云看瀑流

寄兰壑宗长

同宗同在旅彼此系微官所去无多逺其如相见难连云秋树老卷雪暮涛寒几度空江上思君独凭阑

客夜有感

十载红尘海漂流笑此身山川孤馆夜风雨独眠人嗜茗真成癖工诗不疗贫还家须及早垂白有双亲

维扬春暮

烟笼桞影老莺啼雨湿芹香乳燕飞二十四桥春又尽江南词客正思归

呈林且翁隐居

公车徴不起髙枕白云眠五字诗中妙一名天下传书窻分夜月茶灶出晴烟冷淡生涯足梅花绕屋邉

夏晚泛湖

杨桞隂中舣小船芰荷香里耸吟肩雷声惊起云头雨塔影倒揺波底天羣鹭逺明残照外一僧闲立断桥邉菱歌袅袅知何处满袖清风骨欲仙

赠净慈沅禅师

僧中麟一角尊宿遍防来诗体得活法禅心如死灰看云寒坐石踏雪夜寻梅湖上经行熟沙鸥见不猜

宿睦州祖师庵

庵依兜率寺小憇俗心灰竹宻暑不到窻虚风自来山昏飞鹤下磬断定僧囬拂拭残碑看年深厚緑苔

金华道中

芳草平铺山逺近小桥低跨水西东人归矮竹篱邉去啼鸟数声烟雨中

访孙伯宇明府别业

风流如靖节出处自分明昆仲多黄甲交游少白丁掬泉揺树影枕石落松声不下青山去日髙门尚扄

寄呈天目山髙峯和尚

冷坐深云里岩扉尽日扄齐眉发半白信口语多灵入定山神防谈禅野鹿聴何时香一瓣永立雪中庭

送徐君辅权院归严陵

鏖战文塲四十年归来须髪已皤然可怜东鲁辞家客又逐西江上水船塞漠风髙孤雁落汀洲春暖白鸥眠湖山一去音书断极目遥林起暝烟

倪秀才归越

君归何处所迢递浙江东千里故人别一尊今夜同客愁灯影外蛩语月明中潮水将离思茫茫逐去篷

晴波弄影翠浮光欲整还欹柄柄长可爱晩牕凉思好一池风搅碧云香

奉赠赵似之架阁【张羽静居集亦载此诗而无赵孟若和诗】

万人海里独知机六六金鳞避钓时靖节归来多嗜酒休文瘦损祗耽诗草青湖岸春游健潮落江城夜卧迟老去清豪浑未减一驴犹向雪中骑

【附】和英上人韵 古汴赵春冽孟若

相逄握手两忘机且喜新吟胜旧时山色自佳宜问隐江涛如此政关诗数茎白髪何妨老一防青灯未觉迟却忆渡淮前日梦琼花开处鹤曾骑

湖上晚歩

画桡归去歇笙箫水影山光共寂寥一叟相逢双鬓雪向人犹自话前朝

赠徐一初国録

两鬓秋深世念疎竟携琴鹤赋归与子期心古金难铸韦老诗成锦不如负郭有田多种秫杜门无事饱看书胸襟可是容尘俗翠竹千竿绕故庐

夜坐读珦禅师濳山诗集

诗从心悟得字字合宫商一防梅花髓三千世界香卷翻灯影断叶堕漏声长逺想人如玉何时叩竹房

湖上避暑

湖山叠翠螺湖水镜新磨一夜雨声歇满天凉意多芰荷香几席风月醉笙歌少壮不行乐人生奈老何

猜你喜欢
  苏轼·唐圭璋
  补遗 卷四·袁枚
  第二十三出 冥判·汤显祖
  第一折·佚名
  围棋闯局·詹时雨
  蜀道难原文·李白
  无 题·林徽因
  游子谣·戴望舒
  巻十四·胡震亨
  卷七十二·陆游
  卷二十三·曹学佺
  卷六十六·陈焯
  卷六百三十二·佚名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黄庭坚
  17、中伤·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二十四·吴景旭

      丁集中之上  古乐府  箜篌引  唐子西曰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人用乐府为题者当代其人而措辞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  吴旦生曰古今注箜篌引即公无渡河霍里子髙妻丽玉所作子髙晨起刺船有白

  • 卷四十二·乾隆

    卷四十二山阴陆游诗一。三百篇。之后。自楚骚。汉。魏。六朝以至于唐。而诗之变尽矣。变有必极。则所就亦以时异。故宋人继唐之后。不规规模拟前人。要以自成一家而止。然其体制虽殊。而波澜未尝二也。耳食之流未窥古

  •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宋濂

        ◎外夷三   ○缅   缅国为西南夷,不知何种。其地有接大理及去成都不远者,又不知其方几里也。其人有城郭屋庐以居,有象马以乘,舟筏以济。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写之,次用纸,又次用槟榔叶,盖腾译而后通也。  

  •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十二·赵尔巽

      李清时姚立德 李宏子奉翰 孙亨特 何煟子裕城 吴嗣爵 萨载 兰第锡 韩鑅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

  • 第十七回 盛京之宫院·德龄

    这一天,我们虽说是已经到了奉天,然而经过了好几日的长途跋涉之后,人已疲倦得不知所云了;大家都在希望赶快休息,无论这些盛京的宫院是何等的伟丽动人,也没有精神去细细察看了,至多只能象走马看花似的约略浏览一回,便算对

  • 四五八 谕内阁嗣后四库馆校阅各书着照程景伊所奏章程办理·佚名

    四五八 谕内阁嗣后四库馆校阅各书着照程景伊所奏章程办理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前因四库全书馆呈进各书,每多稽缓,经总裁等议设总校六员,分司校勘,各总裁仍随时抽阅,以专责成。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三。·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三卷列传三金庾信零零列传第三。[&庾信{金庾信}]下。四三卷列传三金庾信零一○[麟德

  • 程元振传·刘昫

    程元振以宦官身份在内侍省任职,累功迁升到内射生使。宝应末(762),肃宗去世,张皇后与太子有怨恨,恐怕他不依附自己,便召引越王李亻系代为处理国政。元振知道这一谋划后,秘密地告诉了李辅国,于是挟持太子,杀了越王和他的同党。

  •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钱穆

    《史记 田齐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中间漏去悼子一代。宣公四十五年,乃悼子始立,非田和始立。已详《考辨》第五十一。顾悼子卒于何年,《索隐》不著。今考《水经 瓠子水注》引《纪年》:&ldq

  • 十一年·佚名

    (辛未)十一年清嘉慶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辛亥朔,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壬子,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一人。○以朴宗慶爲弘文館提學。1月5日○乙卯,以徐有聞爲司諫院大司諫。1月6日○丙辰,備局啓言:「信使盤

  • 卷三十三·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三十三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首章之説曰范氏博而笃矣杨氏以一事言之固亦举其大者然恐其未尽孟子之意也曰此以为舜卒于呜条则汤与桀战之地也而竹书有南廵不反礼记有葬于苍梧之説何邪曰孟子之言

  • 度心术·李义府

    度心第一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志大不朝,欲寡眷野。才高不羁,德薄善诈。民之所畏,吏无惧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

  • 卷二十一·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二十一宋 高闶 撰宣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宣公受弑贼之立而不复讨贼是与闻乎弑也是篡也此不天无王之甚而书春王正月公即位者以天道王法正其自即位之罪也其自即位奈何以不弑自居圣人因如其意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一  宋 时烂 撰酒诰第十二      周书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酒小事尔周公乃爲之作一篇之书何也葢酒之爲病在后世视之则甚轻当时视之则甚重大抵有一身之病有一世之病或病于彊或病

  • 思惟品第一之二·佚名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馀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昧

  • 本草简要方·张宗祥

    芦沟桥事变之后。予方旅居汉口。二十七年秋。入桂林。寇祸日深。武汉又陷。欧战未起。国步之危。甚于累卵。有数门人过桂。知予生活艰苦。问此后出处。予曰。如果国不幸而亡。亭林船山所不敢学。我其以青主先生为归乎

  •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佚名

    托名许逊释。当与《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同时,出自元后。其目录与《经法》共。述宇宙本源、天人相副及《经法》要旨、体例。

  • 说无垢称经疏·窥基

    凡六卷或十二卷。唐代窥基(632~682)撰于咸亨三年至五年( 672~674)。又称说无垢称经赞、说无垢称经赞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玄奘所译说无垢称经(与鸠摩罗什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为同本异译)之注释书。书中基于法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