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六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题水西周三十三壁二首

不管先生巾欲摧,雨中艇子便撑开。青山隔岸迎人去,白鹭冲烟送酒来。

其二

周子篘中早得春,唤人同渡一溪云。贪看雨歇前峰变,不觉斟时已十分。

○山斋二首

夏郊绿已遍,山斋昼自迟。云物忽分散,余碧暮逶迤。寒暑送万古,荣枯各一时。世纷幸莫及,我麈得常持。

其二

虽愧荷鉏叟,朝来亦不闲。自剪墙角树,尽纳溪西山。经行天下半,送老此途间。日暮烟生岭,离离飞鸟还。

○散发

百年如寄亦何为,散发清狂未足非。南涧题诗风满面,东桥行药露沾衣。松花照夏山无暑,桂树留人吾岂归。藜杖不当轩盖用,稳扶居士莫相违。

○六月六日夜

蕴隆岂不坏,凉气亦徐还。独立清夜半,疎星苍桧间。晦明莽相代,天地本长闲。四顾何寥落,微风时动关。

○六月十七夜寄邢子友

暑雨虽不足,凉风还有余。乐此城阴夜,何殊山崦居。月明苍桧立,露下芭蕉舒。试问澄虚阁,今夕复焉如。

○观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羣龙洗甲兵。

○寄大光二绝句

心折零陵霜入鬓,更修短札问何如。江湖不是无来雁,只惯平生作报书。

其二

芭蕉急雨三更闹,客子殊方五月寒。近得会稽消息否,稍传荆渚路歧宽。

○寄德升大光

君王优诏起羣公,也置樵夫尺一中。易着青衫随世事,难将白发犯秋风。共谈太极非无意,能繋苍生本不同。却倚紫阳千丈岭,遥瞻黄鹄九霄东。

○次韵谢邢九思

平生不接里闾欢,岂料相逢虺蜮坛。能赋君推三世事,倦游我弃七年官。流传恶语知谁好,勾引新篇得细看。六月山斋当暑令,风霜独发卷中寒。

○村景

黄昏吹角闻呼鬼,清晓持竿看牧鹅。蚕上楼时桑叶少,水鸣车处稻苗多。

○次周漕示族人韵

谏议遗踪尚可望,曳裾不必郊邹阳。但修天爵膺人爵,始信书堂有玉堂。

○水车

江边终日水车鸣,我自平生爱此声。风月一时都属客,杖藜聊复寄诗情。

○山居二首

点检行年书阀阅,山中共赋几篇诗。如今未有惊人句,更待秋风生桂枝。

其二

宅图不必烦丘令,已卜坡东涧水边。更与我为烧药灶,只愁君要买山钱。

○拜诏

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

○别诸周二首

风送狐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着花。

其二

陇云知我欲船开,飞过江东还复回。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题向伯共过峡图二首

旌旗翻日淮南道,兴罢归来雪一船。正有佛光无处着,独将佳句了山川。

其二

过峡新图世所传,峡中犹说泛舟仙。柱天勋业须君了,借我茅斋看十年。

○题赵少隐青白堂三首

小谢为州不废诗,庭中草木有光辉。一林风露世人世,更着梅花相发挥。

其二

使君堂上无俗客,白白青青两胜流。添得吟诗老居士,千年一笑泽南州。

其三

雪里芭蕉摩诘画,炎天梅蘂简斋诗。它时相见非生客,看倚琅玕一段奇。

○次韵邢九思

百年鼎鼎杂悲欢,老去初依六祖坛。玄晏不堪长抱病,子真那复更为官。山林未必容身得,颜面何宜与世看。白帝高寻最奇事,共君盟了不应寒。[先生自注:尝约同入蜀。]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

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朝来爽气如有期,送我凭轩一杯酒。丈夫已忍猿鹤羞,欲去且复斯须留。西峰木脱乱鬟拥,东岭烟破修眉浮。主人爱客山更好,醉里一笑惊蛮州。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

○石限病起

幽人病起山深处,小院鸦鸣日午时。六尺屏风遮宴坐,一帘细雨独题诗。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五·彭定求
  ●词辨上卷·沈雄
  唐储光羲诗集卷五·储光羲
  高楼·周作人
  卷五·唐圭璋
  唐诗镜卷二十七·陆时雍
  卷二十二·陈焯
  卷四十一·乾隆
  卷四十四·佚名
  致梁实秋·闻一多
  第九场·田汉
  ●赤壁游·沈泰
  叶梦得词作鉴赏·佚名
  卷三·王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叶梦得

      姑苏南园,钱氏广陵王之旧圃也。老木皆合抱,流水奇石,参错其间,最为上。王翰林元之为长洲县宰时,无日不携客醉饮,尝有时曰:「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今园中大堂,遂以醉乡名之。大观末,蔡鲁公罢相,欲东还,诏以园赐公

  • 卷十九·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十九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十九【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八首】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吴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赠絶句 金马东门只

  • 1934──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郭廷以

      1﹐1(一一,一六)   甲、行政院長汪兆銘發表元旦紀念詞:以建設求統一,以【均權求共治】;【治標莫急於清除共匪,治本莫急於生產建設】。   乙、胡漢民通電要求南京及福建停戰。   丙、江西完成碉堡二千九百座。   

  • 卷第二百五十·胡三省

    唐纪六十六〔起上章执徐(庚辰),尽强圉大渊献(丁亥),凡八年〕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上〔讳漼,宣宗长子也初讳温,嗣位更名〕咸通元年〔(庚辰、八六○)是年十一月,始改元咸通。〕1春,正月,乙卯,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桐柏观在台州唐

  • 正统临戎录·哈铭

    锦衣卫指挥使杨铭,正统十三年三月内,同父杨只,随同金吾左卫指挥使王喜,往瓦剌公干回还。十四年二月内,随父同指挥使吴良,赍送赏赐往瓦剌地面也先太师处。五月内,到于地名边克哈札儿。 (「到于地名边克哈札儿」,「边克」原作「

  • 卷之六十三·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辛巳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庚戌皆如之。内起居注○蠲缓江苏长洲、元和、吴、吴江、震泽、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娄

  • 卷之七十四·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七十四 传第五十八 扎萨克一等台吉阿哩雅列传【今袭镇国公】 阿哩雅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亲王善巴从子曾祖锡纳喇克沙特为赛因诺顔图蒙肯第十子号珲台吉居克噜伦

  • 一七〇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周作人

    这就是我所做的所谓愉快的散文,是记述民国十八年四月十九日法学院学生袭击女子学院的事的,因为记的颇是详细,便将原文抄录于下:“四月十九日下午三时我到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前文理分院)去上课,到三点四十五分时分忽然听见

  • 卷二·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二祭器太庙奉先殿暨羣庙祭器太庙正殿玉爵 谨按周礼天官太宰享先王赞玉几玉爵注宗庙献用玉爵乾隆十三年钦定祭器太庙正殿用玉爵通高五寸三分深二

  •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一百二十九刑部四祭祀明律祭享凡大祀及庙享所司不将祭祀日期预先告示诸衙门者笞五十因而失误行事者杖一百其已承告示而失误者罪坐失误之人 若百官已受誓戒而吊丧问疾判署刑杀文书及预筵宴者皆罚

  • 卷四 周公篇·王通

    子谓周公之道:“曲而当,私而恕。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乎?”子曰:“圣人之道,其昌也潜,其弊也寝,亹亹焉若寒暑进退,物莫不从之,而不知其由也。”温彦博问:“嵇康、阮籍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曰:“何谓也?”子曰:“道

  • 孟子集编卷十三·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

  • 原序·叶梦得

    春秋考原序叶子曰吾为春秋谳是正三家之过亦略备矣古之君子不难于攻人之失而难于正巳之是非盖得失相与为偶者也是非相与为反者也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而世之言经者或未有得而遽言其失莫知是而遽诋其非

  • 卷十五·杨复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图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十五     宋 杨复 撰特牲馈食礼第十五【郑目录云诸侯之士祭祖祢非天子之士○疏曰曲礼曰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彼天子大夫士此仪礼特牲少牢诸侯大夫士也】特牲馈食

  • 卷二百五十六·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十五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舌界清净。舌界清净故无性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舌界清净。若无性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

  • 世俗品法句经第二十一(十有四章)·佚名

    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如车行道,舍平大途,从邪径败。生折轴忧,离法如是,从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顺行正道。勿随邪业,行住卧安,世世无患。万物如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若能断此伐其树根。日夜如是,必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衆德相品第七十六之四   [一]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若真法界真如實際無轉無越者.[二]色乃至識與真法界真   如實際爲有異不.眼處乃至意處與真法界真如實際爲有異不.色處乃

  • 译文序跋集·鲁迅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