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礼器图式卷二

祭器

太庙

奉先殿暨羣庙祭器

太庙正殿玉爵 谨按周礼天官太宰享先王赞玉几玉

爵注宗庙献用玉爵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用玉爵通高五寸三分深二寸四分两柱高九分腹为藻纹三足相距各一寸六分高二寸一分

太庙正殿豋 谨按仪礼少牢馈食礼上佐食羞胾两瓦豆有醢亦用瓦豆陈锷曰少牢馈食有瓦豆则宗庙亦用瓦豆矣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豋用黄色甆上口为囘纹腹及校足皆为蟠龙纹波纹顶上为垂云纹中为蟠龙纹口为囘纹大小同

天坛正位

太庙正殿铏 谨按聂崇义三礼图钘天子以黄金饰干

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铏范铜为之两耳及縁饰以金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从位

太庙正殿簠 谨按陈祥道礼书祭外神用瓦器宗庙则

当用木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簠木质髤以漆涂金四面饰以玉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六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六寸四分横八寸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正殿簋 谨按仪礼疏凡簋皆用木而方郑康成礼

记注天子饰以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簋木质髤以漆涂金四面饰以玉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正殿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黄色

口绘云纹大小同

天坛正位

太庙正殿豆 谨按周礼春官外宗掌宗庙之祭祀佐王后荐玉豆眂豆笾疏凡王之豆笾皆玉饰之礼记明堂位殷玉豆方慤云加饰以玉于楬之上也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豆木质髤以漆涂金三方饰以玉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正殿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五寸纵四寸九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一分

太庙正殿牺尊 谨按周礼春官司尊彛春祠夏禴其朝践用两献尊礼记礼器牺尊在西注牺周礼作献明堂位牺象周尊也王肃注礼牺尊全刻牛形凿背为尊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牺尊范铜为之作牺形尊加其上高四寸八分口径三寸三分腹围一尺三寸五分四面有棱为回纹夔龙纹底径二寸六分盖高二寸一分径与口径同上为垂花纹下为防龙纹牺高五寸一分长八寸三分孟春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象尊 谨按周礼春官司尊彛春祠夏禴其再献用两象尊王肃注礼象尊全刻象形凿背为尊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象尊范铜为之作象形尊加其上高四寸二分口径三寸三分为垂云纹腹围一尺四寸四分全素底径三寸盖高一寸九分径四寸象高五寸二分长七寸一分孟夏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着尊 谨按周礼春官司尊彛秋尝冬烝其朝献用两着尊注着地无足礼记明堂位着殷尊也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着尊范铜为之全素高八寸五分深八寸二分

口径八寸三分底径六寸八分孟秋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壶尊 谨按周礼春官司尊彛秋尝冬烝其馈献用两壶尊注以壶为尊左尊以鲁壶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壶尊范铜为之全素高八寸四分深七寸九分口径五寸二分项围一尺二寸六分腹围二尺一寸九分底径五寸二分足径四寸三分孟冬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山尊 谨按周礼春官司尊彛追享朝享其再献用两山尊注山尊山罍也礼记明堂位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贾公彦云罍之于雷字别而同声雷起于云云出于山故刻而画之为山云之形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正殿山尊范铜为之高九寸七分口径五寸二分项围九寸九分腹围一尺六寸五分底径三寸七分足径五寸三分四面有棱中为山形旁为雷纹腹及跗皆为云纹盖高二寸四分径五寸六分亦有棱如器之饰顶高五分嵗暮

祫祭用之

太庙东庑陶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陶爵用白色甆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二分两柱高六分三足相距各一寸六分高一寸八分花纹同

天坛从位

太庙东庑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铏范铜为之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葢高二寸二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从位

太庙东庑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簠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六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东庑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簋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东庑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通高五寸五分深八分口径四寸八分足径四寸二分盖高二寸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四分

太庙东庑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豆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庙东庑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高五寸纵五寸六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一寸葢高一寸七分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卷二>

  太庙东庑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东庑尊用白色甆通高八寸二分口径四寸七分腹围二尺三寸三分底径四寸足高二分形制同

天坛正位

太庙西庑俎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庙西庑爼以木为之髤以漆红色中区为二锡里加葢外左右各铜环二六足有跗纵三尺九寸横二尺八寸通高二尺七寸有奇实以少牢

奉先殿金爵 谨按开寳礼亲祠太庙酌以玉斝亚献以

金斝诏饮福惟用金斝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奉先殿用金爵通高三寸五分深一寸四分柱高一寸一分为芝形腹为星纹三足相距各一寸高一寸六分

文庙正位铜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铜爵范铜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两柱高七分三足相距各一寸五分高二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从位

文庙正位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豋范铜为之通高六寸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六寸九分足径四寸七分葢高一寸六分径四寸六分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文庙正位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铏范铜为之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葢高二寸二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从位

文庙正位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簠范铜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一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葢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四寸一分横六寸四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文庙正位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簋范铜为之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文庙正位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通高五寸四分深八分口径四寸六分足径四寸盖高一寸九分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四分

文庙正位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豆范铜为之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葢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文庙正位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高五寸纵五寸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一寸葢高一寸七分

文庙正位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文庙正位尊范铜为之通高八寸六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四寸底径四寸六分形制同

天坛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笾范铜为之通高五寸八分深九分口径五寸为波纹腹为囘纹云纹底径四寸五分葢高二寸一分为囘纹口径与器同为波纹顶正圆高五分

皇朝礼器图式卷二

猜你喜欢
  第五十四回 饮宫中魏主遭鸩毒 陷泽畔窦泰死战场·蔡东藩
  卷第八十五·胡三省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八·徐乾学
  卷之五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九·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目录·佚名
  二八九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查获应禁书籍委员解送折·佚名
  卷二十三·朱轼
  魏郑公谏续录卷上·翟思忠
  卷五十九·佚名
  卷八·徐天麟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张荫麟
  刘鸿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寇准·唐圭璋

      准,“全”已见。   蝶恋花   四十年来身宝贵。游处烟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独擅无双美。   将相兼荣谁敢比。彩凤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 杨氏女杀狗劝夫·臧懋循

    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元)无名氏撰●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孙虫儿挺身认罪 正名 杨氏女杀狗劝夫楔子〔冲末扮孙大同旦杨氏梅香

  • 卷202 ·佚名

    刘子翚 奇仲和致中棋诗有玄中一著是吾宗之句 局上深机未足穷,玄中一著若为通。 五宗惟明不是物,三语孰解将无同。 常恨老怀多愦愦,每逢益友太匆匆。 金篦刮眼宁无赖,况是墙西有德公。 刘子翚 弃竹

  • 友林乙稿·史弥宁

    宋 史弥宁 撰青山青山见我喜可掬我喜青山重盍簮石鼎车声煎玉乳竹鑪云缕试花沈三杯暖热渊明酒一曲凄清叔夜琴莫恠相看能冷淡交游如此却情深觅句山院清吟雪作堆锦囊开口等诗来尚嫌句里欠平淡忍冷巡檐看老梅客舍瓦池片

  • 卷五 平帝·王夫之

      〖一〗   元寿二年六月,哀帝崩,明年正月,益州贡白雉,群臣陈莽功德,号安汉公,天下即移于莽。以全盛无缺之天下,未浃岁而迁,何其速也!上有闇主而未即亡,故桓、灵相踵而不绝;下有权奸而未即亡,故曹操终于魏王;司马懿杀曹爽、夺

  • 南游纪·张瀚

    昔人谓桐江一丝,扶汉九鼎。余尝经富春山,泛舟桐江,登子陵钓台,瞻先生遗像。因思先生高谊,不独千载之下令人兴起,而春山江水亦藉以传不朽。人杰地灵,非偶然也。自桐江而上百余里间,两山苍郁,一气澄清,秋行如在画图中。严州以南,溪

  • 八六三 寄谕湖南巡抚李世杰应留心检阅查办书籍·佚名

    八六三 寄谕湖南巡抚李世杰应留心检阅查办书籍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湖南巡抚李<世杰>,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奉上谕:昨据李世杰奏查办《沧浪乡志》一书,其签出之处种种失当,已详悉谕知,令其无

  • 张正见传·姚思廉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祖父张盖之,是魏散骑常侍、渤海与长乐二郡太守。父亲张..礼,是魏散骑侍郎,归顺梁朝后,仍授予原来职务,升任怀方太守。张正见幼年时好学,有优秀的才能。梁简文帝为皇太子时,张正见十三岁,献上颂一篇

  • 刘粲传·李延寿

    刘粲字士光,出生的那天晚上有香气,氤氲满屋。他自幼就很有聪明智慧,四岁死了父亲,与一群小孩在一起,只有他不做游戏。六岁诵《论语》、《毛诗》。心里不理解的,便能提出问题。十二岁的时候读《庄子·逍遥篇》说:“这是可以理

  • 谢晦传·李延寿

    谢晦,字宣明,陈郡陽夏人,是晋朝太常谢裒的玄孙。谢裒的儿子谢奕、谢据、谢万、谢铁,都是以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谢据的儿子谢朗字长度,位居东陽太守。谢朗的儿子谢重字景重,职位是会稽王刘道子的骠骑长史。谢重生了谢绚、谢

  • 卷十三 十三之二·孔颖达

    《鼓锺》,刺幽王也。[疏]“《鼓锺》四章,章五句”至“幽王”。○正义曰:毛以刺鼓其淫乐,以示诸侯。郑以为作先王正乐于淮水之上。毛、郑虽其意不同,俱是失所,故刺之。经四章,毛、郑皆上三章是失礼之事,卒章陈正礼责之。此刺幽

  • 第十五章 1·辜鸿铭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辜讲孔子周游到某个国家(卫国),这个国家在位的国君

  • 第五章 2·辜鸿铭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辜讲随后孔子继续评价另一位学生(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孔子曾称赞他是真君子),说:“他是那么聪明而高尚!恐怕在一个国家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聪明高尚的人,其他人怎么能修炼成他

  • 卷六·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六   明 傅逊 撰伯楚灵王之乱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 遂会于虢 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事毕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对曰

  •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梁启超

    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文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

  • 卷二十四·道世

    ▲简众部第五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

  • 医学源流论·徐大椿

    二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

  • 针灸大成·杨继洲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经验和成就。书中不仅汇辑了各种文献资料,也有作者的学术见解、针灸治法与医案。内容包括针灸理论、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