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五

全唐诗补逸卷之五

员半千

员半千字荣期,晋州临汾人。卒玄宗开元间 【(《旧唐书》谓卒开元二年,《新唐书》则谓卒开元九年)】 ,年九十四。补诗一首。

酒名

帝乡从事隙,薄暮中山开。地域荆南记,人事豫北□。兰英(身虎)虹上。竹叶清风来。云物行可惜,落日顾霞杯。 【见影印本《新编纂图增类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七。】

闾丘均

闾丘均,益州成都人。补诗一首。

风名

玉阶王道泰,金门词藻多。文雄自指引,美景相经过。野气连空谷,春色满长河。方从君子会,终宴且当歌。 【见影印本《新编纂图增类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七。】

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

董孝子黯复雠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见鄞县张寿镛刻《四明丛书》第一集中《贺秘监集》。】

崔恂

崔恂,郑州人。为赵州长史。诗一首。 【(《全唐诗》无崔恂诗)】

石桥咏

巨川横广路,□涉吟艰危。巧思侔神□,经途变险戏。石梁全架□,铁竟何□。昔有鼋鼍异,今看结构奇。□□□□补,似迫□龙移。跨水鳌峰见,凌虚鹏翼垂。宁劳浮柱设,讵假造舟为。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虹常偃蹇,云鴈□差池。□物三方会,传名四海□。□镌起花叶,模写跃蛟螭。□矗平踰砥,下穹圆甚规。□如丹洞出,穴心类白岩窥。□鹤临华表,词人访古碑。□燕□□□,郢越(上下一中曰)南驰。□□无濡足,千秋长□□。 【见《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七年第三期俞同奎作《安济桥补充文献》所附诗刻拓片。】

裴士淹

裴士淹,开元间尝为司封员外郎,转司勋郎中 【(据《郎官石柱题名》)】 。补诗一首。

游石门洞 【题拟】

溪竹乱花鸟,是月春将暮。登栈过崖畔,空间瞻瀑布。千龄无断绝,百尺恒奔注。高岩迸似珠,半壁洒如雾。澹艳水澄澈,欹倾石回护。药房森自闲,苔径窅谁遇。天翠落深沼,云华生轻树。班输难效功,严马何能喻?胜迹盖为寡,斯游诚可屡。谢公镌旧词,安得寝章句? 【见《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四「一送」「洞」字「石门洞」条(十四函一百三十四册)。】

王英

王英,天宝间人。诗二首。 【(《全唐诗》无王英诗)】

感石浮图

树福金岩顶,妆严琢石成。真容绘美素,图镂万年荣。

又一首

琉(王氏)雕莹美,图真琢玉成。神功呈百福,含聚曰光明。轮宝□霄壮,珠璎镂石晶。感□严父志,竭力为先灵。 【以上二诗见陆增祥辑《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八。】

崔文邕

崔文邕,博陵人。开元中为梓州铜山县尉。诗一首。 【(《全唐诗》无崔文邕诗)】

千秋亭咏并序

此千秋亭者,邕草创也,故得词人刊其不朽,自兹作古,仍勒是诗。客歌郢中,庶有同唱者矣。

饮饯凭何地,依岩辟此亭。玉江摽胜托,石壁效题铭。秋染藤宜紫,春图柳爱青。樽来是离酌,皆为送归情。 【见石刻拓片。亦见《金石苑》。】

郭密之

郭密之,天宝中诸暨县令。建义津桥,筑放生湖,溉田二千余顷,民便之。补诗一首。 【(《两浙金石志》及《青田县志》载郭密之诗二首,其一为《使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亦收之,无小传,与两书文字多出入,特以校稿附于后。其二为《永嘉怀古》,则《全唐诗》所未收。)】

永嘉怀古 【题一作《石门山》】

永嘉东南尽,□袒 【《青田志》作「倚棹」。】 皆可究。帆引沧海风,舟□ 【《青田志》作「沿」。】 缙云溜。群山何隐磷,万□ 【《青田志》作「物」。】 更森秀。地气冬转暄 【一作「暝」。】, 瞑 【一作暄。】 氛阴改昼。缅怀谢康乐,□ 【《青田志》作「伊」。一作「夙」。】 昔兹为寿 【《青田志》作「守」。】。 逸兴满云林,清词 【一作「诗」。】 冠宇宙。尝游石门里,□□ 【《青田志》作「胜践」。】 宛如旧。峭壁苔藓浓,悬崖 【一作「岩」。】 风雨骤。岩隈□ 【《青田志》作「余」。】 灌莽,□□ 【《青田志》作「壁畔」。】 空泉甃。物是人已非,瑶潭凄□□ 【《青田志》作「凄独漱」。】

权澈

权澈,天宝间人,为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补诗一首。

琵琶泓石壁诗刻

【按《山西通志》《山右金石记》卷九著录《琵琶泓石壁诗刻》,谓「诗七古一首,见《凤台县志》。」检《全唐诗》无考卷有权澈五言《题沈黎城》一首。此七古《琵琶泓诗》,盖未收。】

咨予白发年,始佐丹水曲。夙愿解尘组,幸兹洗烦欲。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风画壁势相迎。柽柏飕飗杂风雨,龟龙(目易)睒游虚明。北行七里有灵迹,潭中圣字看历历。一符君德应明时,一契吾真誓幽适。由来此泓□□传,今夕(者见)之信可怜。夷犹顿使宦积薄,日暮濯缨心浩然。 【见乾隆四十八年官刊本《凤台县志》卷十七。】

孟浩然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 【(复出一首)】

送张舍人往江东

【此诗见韦庄《又玄集》卷上。案《全唐诗》卷一七五作李白诗,题曰《送张舍人之江东》,诗同,不重录。惟第二句「正在秋风时」,《全唐诗》「在」字作「值」,三句「天晴一雁远」,「晴」字作「清」为异耳。】

韦应物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干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易言

长风如刀剪枯叶,大河似箭浮轻舟。投石入水岂有碍,走丸下(土反)安得留。 【见影印本《新编纂图增类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七。按《全唐诗》卷一九五收韦应物《易言》一首,与此诗全异。】

卢嵩

卢嵩,韦应物同时人。 【(《全唐诗》无卢嵩诗)】

岁晏以为期。 【《韦江州集》卷五有韦应物作《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诗末原注曰:「卢诗云岁晏以为期之句。」按卢诗不传,此虽只句,亦弥足珍。】

李揆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开元末举进士,补陈留尉,擢右拾遗,累迁中书舍人。干元初,兼礼部侍郎,转中书侍郎,以构求吕諲过,贬莱州长史,量移歙州刺史。又为元载所恶,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载诛,除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兴元元年卒,年七十四。 【(《全唐诗》无李揆诗)】

免相践蓬阁,卧痾淮海滨。偶逢潘川守,宛是洛阳亲。

又句

共仰新侯伯,同瞻旧宰臣。

又句

乡路辕思北,家林巷喜雨。 【以上各句见《四部丛刊》本《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注云:「出《江邻几杂志》。」】

杨泰师

杨泰师,唐时渤海国 【(今吉林、辽宁省部分地域)】 人。渤海文王大兴二十二年 【(唐肃宗干元二年)】 为聘日副大使。诗二首。 【(《全唐诗》无杨泰师诗)】

夜听捣衣诗

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 【一作「碪」】 平不平。遥怜体弱多香汗,预识更深劳玉腕。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忆忆兮心已悬,重闻 【一作「闭」】 兮不可穿。即将因梦寻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眠。 【诗见金毓黻撰集《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八引《经国集》十三。】

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

昨夜龙云 【一作「楼」】 上,今朝鹤雪新。祇 【一作「怪」】 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嚬。 【同前引《经国集》十三。】

独孤及

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大历十二年卒,年五十三。补诗二首。

诗一首

簿领日盈机,知君傲烦嚣。饮和自忘渴,况以初筵招。道契迹自亲,谁为列宿遥。何用结同心,绿琴复长瓢。日月若走马,炎凉催斗杓。一年解颐笑,几日如今宵。奉君千金寿,莫使岁寒凋。 【案此诗载《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七独孤及《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一文中。】

又一首

上天垂光兮熙予以青春,今日何日兮共此良辰。与君觥浊酒而藉落英兮,如年华之相亲。蹇淹留以醉止。孰云含意而未申。 【案此诗载《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七独孤及《仲春裴冑先宅宴集联句赋诗序》一文中。】

马(王向)

马(王向),代宗时人。与元结善,为武昌令。残诗一首。 【(《全唐诗》无马(王向)诗)】

石门歌

左一石,右一石,石门中有□□客。□岫□,悬崖裂,□江□□□剑阙。□□□□□□□,石门窊尊□□□。外□□□□,□□□□□。 【见《武昌志》及《湖北金石志》。已残缺不可读,惜哉。】

猜你喜欢
  卷六百零三·彭定求
  卷五百一十二·彭定求
  序·李渔
  第十九章 母子虑祸·屠隆
  曹德·隋树森
  五集卷二十·乾隆
  二集卷五十一·乾隆
  提要·张弘范
  韦斋集补钞·吴之振
  岁时杂咏巻二十三·蒲积中
  唐音卷九·杨士弘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四十一 【无名子】·陈衍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八·黄庭坚
  ●错转轮·沈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九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十三 高啓 江上看花 两年京师不见花青衫白马驱尘沙今年江边偶无事狂醉烂漫寻春华游蜂飞蝶日妍暖红紫正发纷交加穿蹊每入隣媪圃叩门或到山僧家渐老都

  • 明宗纪五·薛居正

    天成三年春正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辛亥,前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孔勍以太子太师致仕。癸丑,诏取今月十七日幸邺都。甲寅,以国子祭酒朱守素卒废朝。丙辰,以镇南军节度使袁建丰卒废朝,诏赠太尉。丁巳,诏

  • 卷十二 晋语六·左丘明

    1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见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

  • ●卷七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四十八。   起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甲申,尽二十九日庚寅。   知磁州宗泽以兵至北京。   宗泽自将二千人至北京王循抚如信德府王谕泽供副元帅职事。   二十三日甲申金人索监书藏经苏黄文及古文书

  • 卷之二百零九·佚名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秋七月庚戌朔享太庙。遣吏部尚书席尔达行礼  ○上驻跸热河。闻和硕温宪公主薨。日晡未进膳。扈从诸大臣奏曰、皇上闻公主讣过哀、此时尚不进膳、恐圣躬太为劳瘁。奏入、上传谕曰、公主系

  • 满洲里界约·佚名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宣统三年十一月初一日,俄历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七日,齐齐哈尔。中俄两国重定由塔尔巴干达呼第五十八界点起,至阿巴该图第六十三界点,并顺额尔古讷河,至该河与黑龙江(阿穆尔河)会流处止之国界总案。大清国

  • 12.国人暴动·林汉达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

  • 曹冕·周诒春

    曹冕 字敬修。年三十七岁。生于广州。已婚。子二女二。初学于广州西学斋及京师大学堂。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游美。入华盛顿大学。习教育及政治学。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为世界会会员。民国二年。回国。任广东高等

  • 卷二十一·郑玄

    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五仪,公、侯、伯、子、男之仪。五等,谓孤以下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也。或言仪,或言命,互文也,故书“仪”作“义”,郑司农“义”读为“仪”。)[疏]注“五仪”至“为仪”○释曰:云“

  • 提要·石墪

    【臣】等谨案中庸辑畧二卷宋石塾编朱子删定塾字子重号克齐新昌人绍兴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常主簿出知南康军中庸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孔頴达疏引郑元目录云此于别录属通论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顔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

  • 无衣·佚名

    ——睹物思人最伤怀【原文】岂曰无衣,七兮①。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②。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③。【注释】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yu):暖和。【译文】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

  • (三)·钱穆

    第三目格物穷理。理字始见道家庄周书,佛家亦承用。华严宗更重此理字。宋之道学又称理学。朱子谓盈天地宇宙大自然仅一气,气中即见理。司马迁言:“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人古今皆一气,各有分际。人道非即是天道,故有际

  • 祝蒋委员长寿辰请全国各寺庵诵药师经启·太虚

    中国今值多难兴邦之际会,而应运复兴中华民族者,实惟 蒋委员长为领袖,自当与国同寿。敬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若刹帝利灌顶王等灾难起时,所谓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

  • 卷第一百九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

  • 西方合论 第九卷·袁宏道

    西方合论 第九卷第九修持门夫积劫情尘。多生爱海。似蚀剑之苔花。若吞珠之泥绣。无砺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净。除非秽灭。悟者常须觉观。迷人勤加折伏。其或爱锁贪枷。亦当恸年惜月。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

  • 卷十一·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一六祖下二十七世临济宗杭州东明虚白慧旵禅师族王氏。祖贯湖广。父为丹阳税课副使。遂家焉。幼颕悟。不类常儿。年十四。往从妙觉湛然受业。一日作务次。然问汝在此作什么。师曰。切萝卜。然曰。你只会切

  • 庄子集解·王先谦

    清王先谦撰。清人注解《庄子》者,有的博采众说以详解,有的不尽依旧注而附己见。集众者难免繁冗,附己意者有违原旨。王先谦作《庄子集解》,熟悉旧注,参合诸说,互推短长,择其善解而录,取文从简,避免繁杂冗长。上自司马彪注,下至俞

  • 阴符经考异·朱熹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