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上)

一、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共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蒙焉而不知所衷。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于是百喙争鸣,互自标榜,胶固一偏,剿猎成说。后生小子,耳食者多,是非淆而性情汩。不能不三叹于风雅之日衰也!

二、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雅有正雅,有变雅。风雅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雅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诎变也明矣。汉苏李始创为五言,其时又有亡名氏之十九首,皆因乎三百篇者也。然不可谓即无异于三百篇,而实苏李创之也。建安、黄初之诗,因于苏李与十九首者也。然十九首止自言其情,建安、黄初之诗乃有献酬、纪行、颂德诸体,遂开后世种种应酬等类。则因而实为创。此变之始也。三百篇一变而为苏李,再变而为建安、黄初。建安、黄初之诗,大约敦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一变而为晋,如陆机之缠绵铺丽,左思之卓荦磅礴,各不同也。其间屡变而为鲍照之逸俊、谢灵运之警秀、陶潜之澹远,又如颜延之之藻缋、谢朓之高华、江淹之韶妩、庾信之清新。此数子者,各不相师,咸矫然自成一家,不肯沿袭前人以为依傍,盖自六朝而已然矣。其间健者如何逊、如阴铿、如沈烱、如薛道衡,差能自立。此外繁辞缛节,随波日下,历梁、陈、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习而益甚,势不能不变。小变于沈、宋、云、龙之间,而大变于开元、天宝。高、岑、王、孟、李,此数人者,虽各有所因,而实一一能为创。而集大成如杜甫,杰出如韩愈,专家如柳宗元、如刘禹锡、如李贺、如李商隐、如杜牧、如陆龟蒙诸子,一一皆特立兴起。其它弱者,则因循世运,随乎波流,不能振拔,所谓唐人本色也。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偁辈,纯是唐音。苏舜卿、梅尧臣出,始一大变,欧阳修亟称二人不置。自后诸大家迭兴,所造各有至极。今人一概称为『宋诗』者也。自是南宋、金、元,作者不一。大家如陆游、范成大、元好问为最,各能自见其才。有明之初,高启为冠,兼唐、宋、元人之长,初不于唐、宋、元人之诗有所为轩轾也。自『不读唐以后书』之论出,于是称诗者必曰唐诗,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谓『唐无古诗』,并谓『唐中、晚且无诗也』。噫,亦可怪矣!今之人岂无有能知共非者,然建安盛唐之说,锢习沁入于中心,而时发于口吻,弊流而不可挽,则其说之为害烈也。

三、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甞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永也。使即此意、此辞、此句虽有小异,再见焉,讽咏者已不击节;数见,则益不鲜;陈陈踵见,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耳。譬之上古之世,饭土簋,啜土铏,当饮食未具时,进以一脔,必为惊喜;逮后世臛臇鱼脍之法兴,罗珍搜错,无所不至,而犹以土簋土铏之庖进,可乎?上古之音乐,击土鼓而歌康衢,其后乃有丝、竹、匏、革之制,流至于今,极于九宫南谱。声律之妙,日异月新,若必返古而听击壤之歌,斯为乐乎?古者穴居而巢处,乃制为宫室,不过卫风雨耳,后世遂有璇题瑶室,土文绣而木绨锦;古者俪皮为礼,后世易之以玉帛,遂有千纯百璧之侈。使今日告人居以巢穴、行礼以俪皮,孰不嗤之者乎?大凡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至于极。故人之智慧心思,在古人始用之,又渐出之;而未穷未尽者,得后人精求之,而益用之出之。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惟叛于道、戾于经、乖于事理,则为反古之愚贱耳。苟于此数者无尤焉,此如治器然,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不可谓后此者不有加乎其前也。

彼虞廷『喜』『起』之歌,诗之土簋击壤、穴居俪皮耳。一坟华于三百篇,再增华于汉,又增华于魏。自后尽态极妍,争新竞异,千状万态,差别井然。苟于情、于事、于景、于理随在有得,而不戾乎风人『永言』之旨,则就其诗论工拙可耳,何得以一定之程格之,而抗言风雅哉?如人适千里者,唐虞之诗,如第一步,三代之诗如第二步;彼汉魏之诗,以渐而及,如第三、第四步耳。作诗者知此数步为道途发始之所必经,而不可谓行路者之必于此数步焉为归宿,遂弃前途而弗迈也。且今之称诗者,祧唐虞而禘商周,宗祀汉魏于明堂,是也;何以汉魏以后之诗,遂皆为不得入庙之主?此大不可解也。譬之井田封建,未甞非治天下之大经,今时必欲复古而行之,不亦天下之大愚也哉?且苏李五言与亡名氏之十九首,至建安、黄初,作者既已增华矣,如必取法乎初,当以苏李与十九首为宗,则亦吐弃建安、黄初之诗可也。诗盛于邺下,然苏李、十九首之意,则寖衰矣。使邺中诸子,欲其一一摹仿苏李,尚且不能,且亦不欲;乃于数千载之后,胥天下而尽仿曹刘之口吻,得乎哉?或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汉、魏去古未远,此意犹存,后此者不及也。』不知『温柔敦厚』,其意也,所以为体也,措之于用则不同;辞者,其文也,所以为用也,返之于体则不异。汉魏之辞,有汉魏之『温柔敦厚』;唐、宋、元之辞,有唐、宋、元之『温柔敦厚』。譬之一草一木,无不得天地之阳春以发生。草木以亿万计,其发生之情状,亦以亿万计,而未甞有相同一定之形,无不盎然皆具阳春之意。岂得曰若者得天地之阳春,而若者为不得者哉?且『温柔软厚』之旨,亦在作者神而明之;如必执而泥之,则巷伯『投畀』之章,亦难合于斯言矣。

从来豪杰之士,未甞不随风会而出,而其力则甞能转风会。人见其随乎风会也,则曰:其所作者,真古人也!见能转风会者以其不袭古人也,则曰:今人不及古人也!无论居古人千年之后,即如左思去魏未远,其才岂不能为建安诗耶?观其纵横踯踏、睥睨千古,绝无丝毫曹刘余习。鲍照之才,迥出侪偶,而杜甫称其俊逸;夫『俊逸』则非建安本色矣。千载后无不击节此两人之诗者,正以其不袭建安也。奈何去古益远,翻以此绳人耶?

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此以时言诗,时有变而诗因之。时变而失正,诗变而仍不失其正,故有盛无衰,诗之源也。吾言后代之诗,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诗,谓体格、声调、命意、措辞、新故升降之不同。此以诗言时,诗递变而时随之。故有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之互为盛衰,惟变以救正之衰,故递衰递盛,诗之流也。从其源而论,如百川之发源,各异其所从出,虽万派而皆朝宗于海,无弗同也。从其流而论,如河流之经行天下,而忽播为九河,河分九而俱朝宗于海,则亦无弗同也。

历考汉魏以来之诗,循其源流升降,不得谓正为源而长盛,变为流而始衰。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如建安之诗正矣盛矣,相沿久而流于衰,后之人力大者大变,力小者小变。六朝诸诗人,间能小变,而不能独开生面。唐初沿其卑靡浮艳之习,句栉字比,非古非律,诗之极衰也。而陋者必曰:此诗之相沿至正也。不知实正之积弊而衰也。迨开宝诸诗人,始一大变。彼陋者亦曰:此诗之至正也。不知实因正之至衰变而为至盛也。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摹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且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然吾犹谓子昂古诗,尚蹈袭汉魏蹊径,竟有全似阮籍咏怀之作者,失自家体段;犹訾子昂不能以其古诗为古诗,乃翻勿取其自为古诗,不亦异乎!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此其巧无不到、力无不举,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者也。今之人固羣然宗杜矣,亦知杜之为杜,乃合汉、魏、六朝并后代千百年之诗人而陶铸之者乎!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而俗儒且谓愈诗大变汉魏,大变盛唐,格格而不许。何异居蚯蚓之穴,习闻其长鸣,听洪钟之响而怪之,窃窃然议之也!

且愈岂不能拥其鼻、肖其吻,而效俗儒为建安、开、宝之诗乎哉!开、宝之诗,一时非不盛,递至大历、贞元、元和之间,沿其影响字句者且百年,此百余年之诗,其传者已少殊尤出类之作,不传者更可知矣。必待有人焉起而拨正之,则不得不改弦而更张之。愈甞自谓『陈言之务去』,想其时陈言之为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使天下人之心思智慧,日腐烂埋没于陈言中,排之者比于救焚拯溺,可不力乎!而俗儒且栩栩然俎豆愈所斥之陈言,以为秘异而相授受,可不哀耶!故晚唐诗人,亦以陈言为病,但无愈之才力,故日趋于尖新纤巧。俗儒即以此为晚唐诟厉,呜呼,亦可谓愚矣。至于宋人之心手日益以启,纵横钩致,发挥无余蕴。非故好为穿凿也,譬之石中有宝,不穿之凿之则宝不出。且未穿未凿以前,人人皆作模棱皮相之语,何如穿之凿之之实有得也。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此韩愈后之一大变也,而盛极矣。自后或数十年而一变,或百余年而一变;或一人独自为变,或数人而共为变:皆变之小者也。其间或有因变而得盛者,然亦不能无因变而益衰者。

大抵古今作者,卓然自命,必以其才智与古人相衡,不肯稍为依傍,寄人篱下,以窃其余唾。窃之而似,则优孟衣冠;窃之而不似,则画虎不成矣。故宁甘作偏裨,自领一队,如皮陆诸人是也。乃才不及健儿,假他人余焰,妄自僭王称霸,实则一土偶耳。生机既无,面目涂饰,洪潦一至,皮骨不存。而犹侈口而谈,亦何谓耶?

惟有明末造,诸称诗者专以依傍临摹为事,不能得古人之兴会神理,句剽字窃,依样葫芦。如小儿学语,徒有喔咿,声音虽似,都无成说,令人哕而却走耳。乃妄自称许曰:『此得古人某某之法』。尊盛唐者,盛唐以后,俱不挂齿。近或有以钱刘为标榜者,举世从风,以刘长卿为正派。究其实不过以钱刘浅利轻圆,易于摹仿,遂呵宋斥元。又推崇宋诗者,窃陆游、范成大与元之元好问诸人婉秀便丽之句,以为秘本。昔李攀龙袭汉魏古诗乐府,易一二字,便居为己作;今有用陆范及元诗句,或颠倒一二字,或全窃其面目,以盛夸于世,俨主骚坛,傲睨今古。岂惟风雅道衰,抑可窥其术智矣!

猜你喜欢
  赵孟谦·唐圭璋
  楼槃·唐圭璋
  张方仲·唐圭璋
  ◎卷上·瞿佑
  第七出 严通宦官·王世贞
  第三折 若水效节·冯梦龙
  第四折·秦简夫
  道园遗稿序·虞集
  卷一百三十四·徐世昌
  卷十七·佚名
  卷九十三·陈思
  卷四·曹学佺
  卷四百五十四·陈廷敬
  游洞庭湖·张说
  卷四·岳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龚鼎孳诗集四·龚鼎孳

    画堂春 代友人赠所欢玉芙蓉剪柳丝眉。花因解语头低。阑干约略小腰围。不为春归。睡重恼开鸾镜,灯昏揉碎乌丝。浅嗔深妒任娇痴。毕竟怜伊。齐天乐 初夏湖楼看雨用史邦卿湖上烟桡一点如鸥小,冲散碧波来去。蝶老韩凭,花辞谢

  • 第四十一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黄士衡

    诗曰:神州谁是主人翁,保卫生民化大同。立志共筹谋国策,富强定不让西东。却说清世祖顺治自入关以来,东征西讨,造成二百数十年基业。其中圣凡相继,历历落落,非逐次叙述,不能详明。及至康熙嗣位,有四位辅政大臣,尽心佐理,所有一切内

  • 卷之九十一·佚名

    成化七年五月癸酉朔湖广都指挥同知黄贵有疾不任事命其子鉴代其原职荆州左卫指挥使○甲戌升云南按察司副使滕佐为四川按察使南京刑部员外郎范纯为佥事○南京通政司右参议方汉以忧去任○乙亥开设四川潼川州乐至县医学○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六·佚名

    万历三十年九月己未朔大学士沈一贯以病请假 上允之谕慎加调摄稍愈即出佐理遣中使赐猪羊米酒等物○工部尚书姚继可因御史刘九经论通政使沉子木匿汪先岸参继可<锍-釒>不以闻又转送副封谓吏部侍郎一推竟出于继可报其

  • 卷之八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一五八、鹖冠子辨·钱穆

    《汉志》道家《鹖冠子》一篇,班云:“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志》三卷。韩愈《读鹖冠子》十六篇。陆佃《鹖冠子序》:“自《博选》至《武灵王问》凡十九篇,退之云十六篇者非全书。”沈钦韩曰:&ldquo

  • 卷十七 寓言十四(下)·孙星衍

    《庄子·外篇·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 卷二·曾恬

    仁是四肢不仁之仁,不仁是不识痛痒,仁是识痛痒。(曾氏本此下云,儒之仁佛之觉) 不知礼无以立。使人人皆能有立,天下有治而无乱。(曾本此下云,不知礼无以为君子,非谓君子也,谓学为君子者也。) 人湏识其真心。见孺子将入井时是真心

  • 卷三十九·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九 明 冯复京 撰小雅节南山之什二雨无正篇旻天尔雅秋为旻天李巡曰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旻文也郭璞曰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毛传云仁覆闵下则称旻天正

  •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初分菩萨住品第四十八之二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起无忘失法。亦劝他起无忘失法。恒正称扬起无忘失法法。欢喜赞叹起无忘失法者,应自起恒住舍性。亦劝他起恒住舍性。恒正称扬起恒住舍性法。欢喜赞叹

  • 神僧传卷第七·朱棣

    慧安释慧安。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绀^2□(音采)青目。修学法门无不该贯。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饥殍相望。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存济者众。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而止。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安居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幻学品第十一(丹本云幻人品)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若当有人问言:&lsquo;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学四念

  • 卷第八·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八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佛事 鼓山天王殿上梁 栋隆斯吉。横开解脱之门。护法俨临。永作金汤之固。示众生归元之路。防僧海外侮之侵。自然海晏河清。风和日暖。更有究竟圆满一句。作么生道。坐断千

  •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二·道乐

    门人(性福净文)等编小参自恣小参九旬禁足无绳自缚争如者里无拘无束来去自由和光混俗淡薄随缘不少菜粥免奔波损劳碌拈拄杖召众云龙山不惯按牛头总要人人高突兀。为半云和尚对灵小参蓦拈拄杖云大众半云和尚来也作么生相

  • 练中丞集·练子宁

    二卷。明练子宁撰。练子宁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新淦 (今江西新于)人。洪武十八年 (1385)进士,授翰林修撰,后迁工部侍郎。建文初 (1399年),与方孝儒并被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贤否进退为己任,多所建白。明成祖即位,

  • 法华玄论·吉藏

    凡十卷。隋代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撰。又称法华经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乃吉藏依三论教旨,以阐释法华经之要义。内容包括:(一)弘经方法,阐明弘传法华经之方法。(二)大意,说明佛说法华经之十六种因缘。(三)释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