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二 路上的吃食

从前大凡旅行,路上的吃食概归自备,家里如有人出外,几天之前就得准备“路菜”。最重要的是所谓“汤料”,这都好吃的东西配合而成,如香菇,虾米,玉堂菜就是京冬菜,还有一种叫做“麻雀脚”的,乃是淡竹笋上嫩枝的笋干,晒干了好像鸟爪似的。它的用处是用开水冲汤,此外当然还有火腿家乡肉,这是特制的一种腌肉,酱鸡腊鸭之类,是足够丰美的。后来上海有了陆稿荐紫阳观,有肉松薰鱼,及各种小菜可买,那就可以不必那么预备了。

由杭州到上海的路上,船上供给旅客的饭食,而且菜蔬也相当的好。房舱二十个人一间,分作前后两截,上下两层床铺各占一人,饭时便五个一桌,第一天供应晚餐一顿,次日整天两顿,都在船价一元五角之内,这实在要算便宜的。沪宁道中船票也是一元五角,供应餐数大略相同,可是它只管三顿白饭,至于下饭的小菜,因为人数太多,也实在是照管不来了。这且不谈也罢,那轮船里茶房对客人的态度也比较的差,譬如送饭来的时候,将装饭的大木桶在地上一放,大声喊道:“来吃吧!”这句话意思是如此,可是口调还有不同,仿佛有古文里所谓“嗟,来食”之意,而且他用宁波话说,读作“来曲”,这自然更不好听了。不过那时候谁也计较不得这些,只等到“来曲”一声招呼,便蜂拥的奔过去,用了脸盆及各种合用的器具,尽量的盛饭,随后退回原处,静静的去享用。这是杭沪以及沪宁两条路上,不同的吃饭的情形。

路过各处码头,轮船必要停泊下来,上下客货,那时有各种商人携百货兜售,这也是很有趣味的事。不过所记得的大抵以食物为多,即如杭沪道上的糕团,实在顶不能忘记的了。这种糕团乃是一种湿点心,是用糯米或粳米粉蒸成,与用麦粉所做的馒头烧卖相对,似乎是南方特有的东西,我说南方还应修正,因为我在嘉兴和苏州看见过它,在南京便没有了,北京所谓饽饽,乃全是干点心而已。大概因为儿时吃惯了“炙糕担”上的东西,所以对于糕团觉得很有情分。鲁迅也是热爱糕团,因此在嘉兴曾闹过一个小小的笑话。他看见一种糕,块儿很不小,样子似乎很好吃,便问几钱一块,卖糕的答说,“半钱。”他闻之大为惊异,心想怎么这样的便宜,便再问一遍,结果仍是“半钱”。他于是拿了四块糕,付给他两文制钱,不料卖糕的大不答应,吵了起来。仔细一问,原来是说“八钱一块”,只因方言八半二音相近,以致造成这个误会,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此外在沪宁路上,觉得特别记得的,是在镇江码头停泊的时节,大约是以“下水”便是船向着长江下游走的时候居多,总在夜晚,而且因为货多,所以停船的时间也就很长。那时便有一种行贩,曼声的说,“晚米稀饭,阿要吃晚米稀饭。”说也奇怪,我没有一回吃过它,因此终于不知道这晚米稀饭是怎么一个味道,但想像它总不会得坏,而且也就永远的记住了它。怕得稀饭里会放进“迷子”这一类东西去,所以不敢去请教的么?这未必是为此,只是偶然失掉了这机会罢了。江湖上虽然尽多风险,但是长江上还没有像《水浒》上的山东道上一样,有这样的危难。可是后来有一年,我在礼拜天同伯升到城南去,在夫子庙得月台喝茶,遇着一位巡城的“总爷”。他穿着长衫马褂,头戴遮阳的大草帽,手里拿着一支藤条,虽是个老粗,却甚是健谈,与伯升很是说得来。据他说,骗子手里的迷药确是有的,他曾经抓住过这样的一个人,还从他问得配合迷药的药方。伯升没有请教他这个方子,想来他也未必肯告诉我们,那么何必去碰这个钉子。——而且或者他这番的话本来全是他编造的,拿来骗我们的也未可知呢。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宋濂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呕血致毙 幸臣失势与妇并戕·蔡东藩
  七国考卷二·董说
  卷七十一·元·蒋一葵
  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八十二·佚名
  ●附录(行吟杂录)·金科豫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 叛臣传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六 文苑传十三·纪昀
  一一七九 军机大臣奏查《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已列入全书现在校对片·佚名
  九〇 蒸煮·周作人
  三三 王府庄·周作人
  孝昭纪·李百药
  杨最传·张廷玉
  卷九十·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 五十首·赵崇祚

    毛秘书熙震 十三首河满子二首 小重山一首 定西番一首 木兰花一首 后庭花三首 酒泉子二首 菩萨蛮三首李秀才洵 三十七首浣溪沙四首 渔歌子四首 巫山一段云二首 临江仙二首 南乡子十首 女冠子二首 酒泉子

  • 乐府雅词巻下·曾慥

    (宋)曾慥 编点绛唇陈去非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琐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朶法驾导引【世传顷年都下市肆中有道人携乌衣椎髻女子买■〈豆斗〉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

  •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欧阳修

    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子也。少封义阳王,历丹杨尹、都官尚书。入隋,久不试。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高祖西师,以郡听命,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管机秘,方禅代时,书册诰诏,皆其笔也。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

  • ●卷一百三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三十。   起建炎三年六月十六日癸亥,尽八月。   十六日癸亥下罪巳诏。   诏曰:朕纂承大统二年於兹天监未回国势滋削乃者季夏之月常阴示谴当燠而寒变不虚生实由菲德今朕历陈过失明告庶邦,爰自建炎之初

  • 后汉书补逸卷十二·姚之骃

    谢承后汉书第四张磐张磐字子石为庐江太守浔阳令尝饷一奁甘其子年七岁就取一枚磐夺付外卒因私以两枚与儿磐鞭卒曰何故行赂于吾子【案磐之鞭卒真得谨小慎微之意范阙】磐以操行清亷见称守庐江时京师谚曰闻清白张子石晋文

  • 一百六十五 江宁织造曹(禺页)奏谢继承父职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恭请万岁圣安, 窃奴才包衣下贱,年幼无知,荷蒙万岁旷典殊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继承父职。又蒙天恩加授主事职衔,复奉特旨改换奴才曹(禺页)学名,隆恩异数,叠加无已,亘古未有。奴才自问何人

  • 金佗稡编卷十五·岳珂

    <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十五宋 岳珂 编家集六奏议中乞解军务劄子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臣岳飞劄子奏臣窃谓事君者以能致其身为忠居官者以知止不殆

  • 绎史卷一百四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平原君相赵【公孙龙魏牟竝附】史记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賔客賔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

  • ·请权行团练书·丁曰健

    凡事有经有权,似当随时变通,难胶一定。曩读宪檄安辑地方事宜,有团练乡勇,在台地万不可行,宜兴保甲之法,以乡约义学,柔和其心性,此诚移风易俗要道。某拳拳服膺,日劝文职实力作兴之矣。但台民锢蔽已深,犯乱成习,一时

  • 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班固

    【原文】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

  • 卷第廿一·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一〈起天平寶字二年八月、盡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廢帝。諱大炊王。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之孫。一品舍人親王之第七子也。母當麻氏。名曰山背。上総守

  • 卷三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六丧服小记丧服小记盖对丧大记而言乃仪礼第十二篇疏义朱子谓是丧服传也丧服为正经篇名正经之後有记既以补经文所未备此篇详於丧服又补正经後记之所未备以所记之事较小故名小记斩衰括髪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教訓第三·欧阳竟无

    導引一証智無戲論,佛境菩薩行,此之所謂教。何謂無戲論耶?無著釋龍樹八不偈雲︰非滅不滅,非生不生。應知諸句皆如是說。不可說此法非滅故名不滅,世諦不異第一義諦,一相無相故。亦不可說此法無滅故名不滅,非滅中複有滅故,涅 無體

  • 问相行愿品第六十一·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行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当云何入当云何行。当云何行三十七品当云何念。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五阴空。乃至欲界色无色界观空。当作是观意而不乱於诸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三复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舍欲界惑灭离至得。与彼惑不更相应。于彼亦尔。是故此执非证。复由何地。从何地得离欲。偈曰。由无流非至。离欲一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所缘缘蕴第四之五诸无色界系善心。若体已断所缘已断耶。曰如是。设所缘已断其体已断耶。或所缘已断其体已断。或所缘已断其体未断。或所缘已断及所

  •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之六悔过法佛在舍卫城。尔时和伽罗母优婆夷。信乐佛法常供养沙门。为人长雅。其后以信出家。少欲知足多致供养。乞食持归。见一比丘问言。何故行此。答言。乞

  • 全汉文·严可均

    《全汉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63卷,是一部汉代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汉代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