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 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 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 还要讲到。这一章 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是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的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洋哲学中"共相"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形上学原理。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该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不同的名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里只不过是伦理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从《易》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这些卦辞、爻辞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易》,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者,象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作用,是代替一类或若干类具体事物。一个事物,按某种条件归人某类,就可以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式;这就是说,它可以代人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该遵循的道。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举例来说,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顺之象。凡是满足刚健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凡是满足柔顺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柔顺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缘(无此字:ocr)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封《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乾卦正好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臣为妻,就应当查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万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的道,还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者是被动成分。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合作。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定。例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形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说的阴、阳都只有绝对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另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后来虽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论的基础,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统。可是照"易传"的说法,"易与天地准"(同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准确的对应物。所以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固然是讲的宇宙,可是它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等于"太极","阴"、"阳"相当于"两仪"。

《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上》说:"生生之谓易。"这又是两套说法。前者指宇宙,后者指易。可是两者又是同时可以互换的。

万物变化的"道"

我们已经知道,易有一个意义是转化、改变,合称变化。"易传"强调:宇宙万物永远在变化过程中。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被,无往不复"。"易传"认为这句话是万物变化的公式。这就是万物变化的"道"。

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易》的卦辞、爻辞。把这种恰当叫做"正"、"中"。关于"正",家人卦《象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中"的意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人的自然倾向是太过。所以"易传"和《老子》都说太过是大恶。《老子》讲"反"(第四十章 ),讲"复"(第十六章 )。"易传"也讲"复"。《易》有复卦,其《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易传"的《序卦传》运用"复"的概念,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易》原来分为上经、下经。《序卦传》认为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关于上经,它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放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序卦传》接着说明。如何上经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关于下经.它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又接着说明,如何下经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质相反的一卦。

第六十三卦是既济,既济是已经完成的意思。《序卦传》在此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照这样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至少有三点涵义:(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社会界,形成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2)在演变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3)在演化过程中,"物不可穷也"。

"易传"和《老子》一样认为,要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地胜利;要避免丧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补充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所以《系辞传·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还和《老子》一样认为,谦卑是美德。谦卦《象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中和

"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了。"中"很像亚力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三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文选》卷十九)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宇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 )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情感发生了。而无所乖戾,这也是中,因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说,所说的也适用于欲望。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都有些适中之点,作为满足欲望和表现情感的恰当的限度。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卒于公元前493年)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各种材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庸常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 )我们在此接触到"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的思想,这是《中庸》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宇,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个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它们普通而平常,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没有它。入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它们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普通而平常得没有价值。可是它们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离开它。吃饭,喝水,维护人伦,实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这不是别的,就是"道"。所谓"教"不过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离的,事实上也没有离的,为什么还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答是这样:虽然所有人实际在某种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到事实是如此。《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 )教的作用。就是使人们了解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际遵循"道",使他们对于自己正在做的觉悟起来。

还有一层,虽然所有人由于实际需要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不顾人伦而在社会中生活,可是同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完全符合这些人伦提出的条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二章 )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虽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诚,

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联在一起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第二十五章 )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我倒是怀疑,"仁"字、"知"字是不是该互换一下。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

成己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还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传统了,就是为了成己,必须行忠、恕,即行仁,这就包含着助人。成己,就是尽其性,即尽其受之于天者。助人,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完全明白了意义,就是《中庸》所说的明;如此与天地参,就是它所说的诚。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参,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人世。后来的新儒家发展了这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教的出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的方法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猜你喜欢
  卷八 感应章第十六·邢昺
  大学衍义卷二十五·真德秀
  文献的重要性·孔子
  卷四·程端学
  卷十一·汪克宽
  第十七章 26·辜鸿铭
  卷十一·库勒纳
  卷三·黄伦
  卷十六·吕祖谦
  卷一·黄镇成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圆悟克勤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茶道·佚名
  大云轮请雨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五十六萱花类五言古塘上行         【宋】谢恵连芳萱秀陵阿菲质不足营幸有忘忧用移根托君庭垂颖临清池擢彩仰华甍霑渥云雨润葳蕤吐芳馨愿君眷轻叶留景恵余眀咏萱草  

  • 奉答燕公·张说

    赵冬曦语别意凄凄,零陵湘水西。 佳人金谷返,爱子洞庭迷。 旧馆逢花发,他山值鸟啼。 江天千里望,谁见绿蘋齐。

  •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脱脱

        苏辙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曰:   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臣伏读制策,陛下既有忧

  • 入官第二十一·王肃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入官谓当官治民之职也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子张曰:“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专,虽有善当与下共之勿专以为己有者也教不能勿怠,怠懈已过勿发,言人已过误无所伤害勿发扬失言勿掎,有人失言勿掎角之

  • ◎汪精卫死后秘闻·佚名

    “尸首在天上飞!”这是千古奇谈,恐怕要数汪逆精卫是破题儿第一遭了。他的身材很大,死在曰本名古屋又没有棺材可买,要是火葬罢,与中国习俗不合,而且“一代巨人”已经魂灵飘岛国,怎么能够不使他身归故土?所

  • 绪论·吕思勉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

  • 九九四 谕《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佚名

    九九四 谕《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三日奉旨:《开国方略》书成后,着交武英殿刊刻,并写入四库全书。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十三·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三元 胡一桂 撰元魏北朝始於魏道武姓拓拔名珪因符秦丧乱复兴始立国於北方是为北朝【东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戍】初即代王位建元【正月】徐改国号魏【四月】建天子旌旗称警跸【丙申】迁都平城

  • 九二 灯火二·周作人

    上边所说的灯是不能够移动的一类,此外还有一类可以移动,即是可以拿着走路的,也需要来说一下。这里面最重要的自然是灯笼,不过那是外出时才用,假如在大门内,即使有好一段路,大抵也不提灯笼而是用别的东西的。这可能是蜡烛台,其

  • 李贤传·令狐德棻

    李贤字贤和,祖先是陇西成纪人。曾祖父李富,魏太武帝时任子都督,在讨伐两山屠各族时阵亡,追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祖父李斌,承袭职位,率领父亲部属,在高平镇守,就在那里定居。父亲李文保,早年去世。魏大统末年,由于李贤兄弟功劳

  • 卷一·佚名

    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谕军机大臣等四月戊寅(初六日)谕军机大臣等四月丙戌(十四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谕军机大臣等四月戊子(十六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李鹤年奏谕军机大臣等四年癸巳(二十一日)闽浙总

  • 檀弓上·戴圣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

  • 第十四章 4·辜鸿铭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辜讲孔子说:“当国家政府司法公正严明,政局安静有序,百姓在言辞及行动上就显得大胆而高尚。然而如果国家政府司法不公,政局混乱不堪,百姓在行动上就显得大胆而高傲,但是在言辞表达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戴圣

    ——选择师长必须慎重【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②,而知其美恶(3),然后能博喻(4)。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

  • 卷十四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四中   元 王天与 撰盘庚中第十        商书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以爲盘庚发诰之目○汉孔氏曰爲此南

  • 大悲经持正法品第六·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汝莫忧悲。我之梵行当广流布。各能增益诸天人众。阿难。我灭後摩偷罗城优楼蔓茶山。有僧伽蓝名那驰迦。於彼当有比丘名毗提奢。有大神通具大威力正智得道多闻无畏。持修多罗。持毗尼。持摩多罗迦。

  • 贺白国防部长就职电·太虚

    南京国防部白部长健生先生勋鉴:报载国防会议,机构重新,先生众望所归,擢膺首长,黔黎忭跃,陆海欢腾!固知李霍勋名,应开东第,鄂褒毛发,并会南宫;以现代化之设施,作第一流之领导,从此有征无战,保大定功,所深愿也。谨布贺忱,伏维垂鉴。太虚

  • 第四品 王品·佚名

    第八一 陶师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方至拘萨罗国。尔时,世尊离道外行,于某场所现微笑。时,尊者阿难思忖:“何因、何缘,世尊现微笑耶?无因,如来是不现微笑。”尔时,尊者阿难,偏袒一肩,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