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 探赜第二十七

  古之述者,岂徒然哉!或以取舍难明,或以是非相乱。由是《书》编典诰,宣父辨其流;《诗》列风雅,卜商通其义。夫前哲所作,后来是观,苟夫其指归,则难以传授。而或有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耳目,其为谬也,不亦甚乎!

  昔夫子之刊鲁史,学者以为感麟而作。案子思有言:吾祖厄于陈、蔡,始作《春秋》。夫以彼聿修,传诸诒厥,欲求实录,难为爽误。是则义包微婉,因攫莓而创词;时逢西狩,乃泣麟而绝笔。传者徒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以为自反袂拭面,称吾道穷,然后追论五始,定名三叛。此岂非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之所致耶?

  孙盛称《左氏春秋》书吴、楚则略,荀悦《汉纪》述匈奴则简,盖所以贱夷狄而贵诸夏也。案春秋之时,诸国错峙,关梁不通,史官所书,罕能周悉。异乎炎汉之世,四海之家,马迁乘传,求自古遗文,而州郡上计,皆先集太史,若斯之备也。况彼吴、楚者,僻居南裔,地隔江山,去彼鲁邦,尤为迂阔,丘明所录,安能备诸?且必以蛮夷而固略也,若驹支预于晋会,长狄埋于鲁门,葛卢之辨牛鸣,郯子之知鸟职,斯皆边隅小国,人品最微,犹复收其琐事,见于方册。安有主盟上国,势迫宗周,争长诸华,威陵强晋,而可遗之者哉?又荀氏著书,抄撮班史,其取事也,中外一概,夷夏皆均,非是独简胡乡,而偏详汉室。盛既疑丘明之摈吴、楚,遂诬仲豫之抑匈奴,可谓强奏庸音,持为足曲者也。

  盖明月之珠,不能无瑕;夜光之璧,不能无类。故作者著书,或有病累。而后生不能诋诃其过,又更文饰其非,遂推而广之,强为其说者,盖亦多矣。如葛洪有云:"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伯夷居列传之首,以为善而无报也;项羽列于本纪,以为居高位者,非关有德也。"案史之所书也,有其事则记,无其事则缺。寻迁之驰鹜今古,上下数千载,春秋已往,得其遗事者,盖唯首阳之二子而已。然适使夷、齐生于秦代,死于汉日,而乃升之传首,庸谓有情。今者考其先后,随而编次,斯则理之恒也,乌可怪乎?必谓子长以善而无报,推为传首,若伍子胥、大夫种、孟轲、墨翟、贾谊、屈原之徒,或行仁而不遇,或尽忠而受戮,何不求其品类,简在一科,而乃异其篇目,各分为卷。又迁之纰缪,其流甚多。夫陈胜之为世家,既云无据;项羽之称本纪,何求有凭。必谓遭彼腐刑,怨刺孝武,故书违凡例,志存激切。若先黄、老而后《六经》,进奸雄而退处士,此之乖刺,复何为乎?

  隋内史李德林著论,称陈寿蜀人,其撰《国志》,党蜀而抑魏。刊之国史,以为格言。案曹公之创王业也,贼杀母后,幽逼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而寿评皆依违其事,无所措言。刘主地居汉宗,仗顺而起,夷险不挠,终始无瑕。方诸帝王,可比少康、光武;譬以侯伯,宜辈秦缪、楚庄。而寿评抑其所长,攻其所短。是则以魏为正朔之国,典午攸承;蜀乃僣伪之君,中朝所嫉。故曲称曹美,而虚说刘非,安有背曹而向刘,疏魏而亲蜀也?夫无其文而有其说,不亦凭虚亡是者耶?

  习凿齿之撰《汉晋春秋》,以魏为伪国者,此盖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耳。而檀道鸾称其当桓氏执政,故撰此书,欲以绝彼瞻乌,防兹逐鹿。历观古之学士,为文以讽其上者多矣。若齐冏失德,《豪士》于焉作赋;贾后无道,《女史》由其献箴。斯皆短什小篇,可率尔而就也。安有变三国之体统,改五行之正朔,勒成一史,传诸千载,而籍以权济物议,取诫当时。岂非劳而无功,博而非要,与夫班彪《王命》,一何异乎?求之人情,理不当尔。

  自二京板荡,五胡称制,崔鸿鸠诸伪史,聚成《春秋》,其所列者,十有六家而已。魏收云:鸿世仕江左,故不录司马、刘、萧之书,又恐识者尤之,未敢出行于外。按于时中原乏主,海内横流,逖彼东南,更为正朔。适使素王再出,南史重生,终不能别有异同,忤非其议。安得以伪书无录,而犹罪归彦鸾者乎?且必以崔氏祖宦吴朝,故情私南国,必如是,则其先徙居广固,委质慕容,何得书彼南燕,而与群胡并列!爱憎之道,岂若是邪?且观鸿书之纪纲,皆以晋为主,亦犹班《书》之载吴、项,必系汉年,陈《志》之述孙、刘,皆宗魏世。何止独遗其事,不取其书而已哉!但伯起躬为《魏史》,传列《岛夷》,不欲使中国著书,推崇江表,所以辄假言崔志,用纾魏羞。且东晋之书,宋、齐之史,考其所载,几三百篇,而伪邦坟籍,仅盈百卷。若使收矫鸿之失,南北混书,斯则四分有三,事归江外。非唯肥瘠非类,众寡不均;兼以东南国史,皆须纪传区别。兹又体统不纯,难为编次者矣。收之矫妄,其可尽言乎!

  于是考众家之异说,参作者之本意,或出自胸怀,枉申探赜;或妄加向背,辄有异同。而流俗腐儒,后来末学,习其狂狷,成其诖误,自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铭诸舌端,以为口实。唯智者不惑,无所疑焉。

猜你喜欢
  附錄·焦竑
  第二十一回 弑故主悍师徼功 除大憝冲人定计·蔡东藩
  班马异同卷三十二·倪思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四)·陈寅恪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第三八八认充保结同治九年九月一二二一一--三·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八·阿桂
  卷三十八·傅恒
  一七四 日本管窥·周作人
  米寿图传·张廷玉
  卷二十四 舆服下·龙文彬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117_1 【清溪泛舟】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卷117_2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卷117_3 【山行

  • ●卷二·徐陵

    ○魏文帝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又清河

  • 建康实録卷十八·许嵩

    梁后妃传略太祖献皇后张氏讳尚柔范阳方城人祖惠宋濮阳太守母萧氏即文帝从姑宋元嘉中嫔于太祖生长沙宣武王懿永阳昭王敷次生高祖初后尝于室中忽见庭前菖蒲花开光采照灼非世所有后惊问左右左右不见后曰尝闻见者富贵因取

  • 通志卷一百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魏韩暨【韩宣】崔林 髙柔 孙礼 王观 辛毘 杨阜 髙堂隆 满宠 田豫 牵招 郭淮 徐邈 胡质 王昶 王基 王淩 毋邱俭【文钦】诸葛诞【唐咨】邓艾【州泰】

  • 闽语二(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闽语二(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曹学佺、齐巽、周之夔曹学佺字能始,号右仓,福建三山人,万历乙未进士,历官浙江参政按察使,廉洁自好,为忌者所中,察典去,家居著述。常直书张差挺击、少司寇王之寀沉冤事。崔、魏擅政,立三案钩党,指学佺

  • 曹翰传·脱脱

    曹翰,大名人。年轻时任郡小吏,喜欢盛气凌人,不被乡里人赞誉。乾..初年(948),周太祖镇守邺地,与他谈话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隶属世宗军中。世宗镇守澶渊,署任他为牙校,入京任开封府尹时,留曹翰在澶渊节度府。遇太祖卧病不起,曹翰

  • 完颜素兰传·脱脱

    完颜素兰一名叫翼,字伯扬,至宁元年(1213)以策论而考中进士。贞..初年,累迁任应奉翰林文字,代理监察御史。二年(1214),金宣宗迁往汴京,先留皇太子镇守燕都,后来又要召回太子,完颜素兰认为不应当。平章高琪说“:皇帝住在这里,太子

  • 卷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四十军礼皇帝亲征之礼命下内阁诹啓行吉日以闻兵部承制宣摄内外诸司各随职供备从征将士部勒禁旅前后备六军颁行军律令右诹吉戒办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太嵗如常仪右告祭届日遣

  • 卷三·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三九月二十四日丁亥圣驾自京师衍圣公孔毓圻率五经博士孔毓埏等迎驾至齐河恭请圣安毕上问衍圣公孔毓圻曲阜有何古迹毓圻悉数奏闻上谕衍圣公孔毓圻归待于境毓圻等遵防辞归遣太常寺寺丞张量馨鸿

  • 第四节 代宗政治·吕思勉

    肃宗昏愚,代宗则颇阴鸷,观其倚李辅国以得位,旋即能除去辅国可知。程元振代辅国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专制禁兵,不久,亦为代宗所除去。《旧书·元振传》曰:元振尝请托于襄阳节度使来瑱,瑱不从。及元振握权,征瑱入朝,瑱迁延不至。广德

  • 卷之六·子华子

    子华子卷之六晋人程本着晏子问党晏子见於子华子,曰:日者婴得见於公,公恶夫羣臣之有党也,曰:子将何方以弭之?婴无以应也。吾子幸教以所不逮,虚心以承。子华子曰:嘻,君之及此言也,齐其殆矣乎。游士之所以不立於君之朝,以党败之也。

  • 附录二:毛西河论三年之丧为殷制·胡适

    我的朋友丁声树先生替我校读《说儒》的初印本,用力最勤。今年夏间,他读祝西河合集》,发现毛西河有三年丧为殷制之说,他很高兴,写信告诉我。我因他的指示,遍翻《毛西河合集外《四书改措》,把他讨论这个问题的几条文字全抄出来

  • 卷一百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十七祭先圣先师蕙田案古者立学必祭先圣先师所以报本反始崇德而劝学也其礼有三曰释奠曰释币曰释菜释币告祭用之礼不常行常行之礼

  • 卷首·刘瑾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首元 刘瑾 撰诗序朱子辨説诗序之作説者不同或以为孔子【程子曰大序是仲尼作】或以为子夏【王肃 沈重亦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或以为国史【程子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是也 王介甫亦

  • 初见秦·韩非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三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三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德王品之六起卷第九功德。开善云。第一至第六。始不闻闻至金心。第七第八。始于善友至慧解脱。第九第十。始于信心至三十七品。此卷即是第三周。又有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圆晖

      从此第三。广明表无表。一明三无表。二依三别解。且初明三无表者。论云。傍论已了。复应辨前表无表相。颂曰。  无表三律仪  不律仪非二  释曰。无表有三者。一者律仪。二者不律仪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颂

  •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胡适

    胡适著,发表于1919年8月14日,原名《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后又改名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①详尽分析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方法和中国清代汉学方法的共通之处。该文作为其整理国故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至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