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杂传第三十五

○华温琪

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人也。世本农家。温琪身长七尺。少从黄巢为盗,巢陷长安,以温琪为供奉官都知。巢败,温琪走滑州,顾其状貌魁伟,惧不自容,乃投白马河,流数十里,不死,河上人援而出之。又自经于桑林,桑辄枝折。乃之胙县,有田父见之曰:“子状貌堂堂,非常人也!”乃匿于家。后岁馀,闻濮州刺史硃裕募士为兵,乃往依之。

后事梁,为开道指挥使,累以战功为绛、棣二州刺史。棣州苦河水为患,温琪徙于新州以避之,民赖其利。历齐、晋二州。庄宗攻晋州,逾月不能破,梁末帝嘉温琪善守,升晋州为定昌军,以温琪为节度使。坐掠部民妻,为其夫所讼,罢为金吾卫大将军、左龙武统军。硃友谦以河中叛附于晋,末帝拜温琪汝州防御使、河中行营排阵使。迁耀州观察留后。

庄宗灭梁,见温琪,曰:“此为梁守平阳者也。”嘉之,因以耀州为顺义军,拜温琪节度使,徙镇雄武。明宗时来朝,愿留阙下,以为左骁卫上将军。逾年,明宗谓枢密使安重诲曰:“温琪旧人,宜与一重镇。”重诲意不欲与,对以无员阙。佗日,明宗语又及之,重诲曰:“可代者惟枢密使耳。”明宗曰:“可。”重诲不能答。温琪闻之惧,称疾不出者累月。已而以为镇国军节度使。废帝时,以太子太保致仕。天福元年卒,赠太子太傅。

○苌从简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本屠羊。从简去事晋为军校,力敌数人,善用槊。庄宗用兵攻城,从简多为梯头,庄宗爱其勇,以功累迁步军都指挥使。庄宗与梁军对阵,梁军有执大旗出入阵间者,庄宗登高丘望见之,叹曰:“彼猛士,谁能为我取之者?”从简因前请往,庄宗惜之,不许。从简潜率数骑,驰入梁军,夺其旗而还,军中皆鼓噪,庄宗壮之,赐与甚厚。

从简尝中流矢,镞入髀骨,命工取之。工无良药,欲凿其骨,人皆以为不可。从简遽使凿之,工迟疑不忍下,从简叱其亟凿,左右视者,皆若不胜其毒,而从简言笑自若。然其为人刚暴难制,庄宗每屈法优容之。累迁蔡州防御使。明宗时,历麟、汝、汾、金四州防御使。明宗尝戒之曰:“富贵可惜,然汝不能守也。先帝能贷尔,吾恐不能。”从简性不可悛,明宗亦不之责。

废帝举兵于凤翔,从简与诸镇兵围之,已而兵溃,从简东走,被执。废帝责其不降,从简曰:“事主不敢二心。”废帝释之,拜颍州团练使。晋高祖起兵太原,废帝将亲征,召为招讨副使,从至河阳,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废帝还洛阳,从简即降晋。历镇忠武、武宁,入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卒年六十五,赠太师。

从简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许州富人有玉带,欲之而不可得,遣二卒夜入其家,杀而取之。卒夜逾垣,隐木间,见其夫妇相待如宾,二卒叹曰:“吾公欲夺其宝,而害斯人,吾必不免。”因跃出而告之,使其速以带献,遂逾垣而去,不知其所之。

○张筠弟抃

张筠,海州人也。世以赀为商贾。筠事节度使时溥为宿州刺史。梁兵攻溥取宿州,得筠,爱其辩惠,以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累拜宣徽使。末帝分相、澶、卫三州为昭德军,以筠为节度使,由是魏博军叛附于晋。晋王攻相州,筠弃城走。后以为永平军节度使。梁亡事唐,仍为京兆尹。从郭崇韬伐蜀,为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平,拜河南尹,徙镇兴元。筠尝有疾,不见将吏,副使符彦琳入问疾,筠又辞不见。彦琳疑筠已死,即请出牌印。筠怒,命左右收彦琳下狱,以其反闻。明宗知彦琳无反状,召彦琳释之,阳徙筠为西京留守,戒守者不内,筠至长安不得入,乃朝京师,以为左骁卫上将军。

筠弟抃,当筠为京兆尹时,以为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筠西伐蜀,留抃守京兆。蜀平,魏王继岌班师,至兴平,而明宗自魏起,京师大乱,抃乃断咸阳浮桥以拒继岌,继岌乃自杀。初,筠代康怀英为永平军节度使,而怀英死,筠即掠其家赀。又于唐故宫掘地,多得金玉。有偏将侯莫陈威者,尝与温韬发唐诸陵,分得宝货,筠因以事杀威而取之。魏王继岌死渭南,抃悉取其行橐。而王衍自蜀行至秦川,庄宗遣宦者向延嗣杀之,延嗣因尽得衍蜀中珍宝。明宗即位,即遣人捕诛宦者,延嗣亡命,而蜀之珍宝抃又取之。由是兄弟赀皆巨万。然筠为人好施予,以其富,故所至不为聚敛,民赖以安。而抃嗜酒贪鄙,历沂、密二州刺史。晋出帝时,以将军市马于回鹘,坐马不中式,有司理其价直,抃性鄙,因郁郁而卒。

筠居洛阳,拥其赀,以酒色声妓自娱足者十馀年,人谓之“地仙。”天福二年,徙居长安。是岁,张从宾作乱,入洛阳,筠遂以免。卒,赠太子太师。

呜呼,五代反者多矣,吾于明宗独难其辞。至于魏王继岌薨,然后终其事也。庄宗遇弑,继岌以元子握重兵,死于外而不得立,此大事也,而前史不书其所以然。夫继岌之存亡,于张抃无所利害,抃何为而拒之不使之东乎?岂其有所使而为之乎?然明宗于符彦超深以为德,而待抃无所厚,此其又可疑也。不然,好乱之臣,望风而飨应乎?使抃不断浮桥,而继岌得以兵东,明宗未必能自立。则继岌之死,由抃之拒,其所系者岂小哉!

○杨彦询

杨彦询,字成章,河中宝鼎人也。少事青州王师范,师范好学,聚书万卷,使彦询掌之。彦询为人聪悟,遂见亲信。师范降梁,后见杀,彦询无所归,乃之魏,事杨师厚为客将。魏博叛梁入于晋,彦询因留事晋。庄宗灭梁,以彦询为引进副使,奉使吴、蜀,常称旨。历德州刺史、羽林将军晋高祖镇太原,废帝疑其有贰志,择诸将之谨厚者佐之,乃以彦询为太原节度副使。其后晋高祖以疑见徙,欲拒命不行,以问彦询,彦询不敢正言,因曰:“太原之力,能与唐敌否?公其审计之!”高祖反意已决,彦询亦不复敢言。高祖左右以彦询异议,欲杀之,高祖遽止之,曰:“惟副使一人,我自保之。”乃免。是时,高祖乞兵于契丹,契丹耶律德光立高祖于太原,以兵送至河上。彦询为宣徽使,数往来虏帐中,德光亦爱其为人。明年,拜威德军节度使,复入为宣徽使,又拜安国军节度使。天福七年,徙镇镇国,遭岁大饥,为政有惠爱。以病风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师。

○李周

李周,字通理,邢州内丘人,唐昭义军节度使抱真之后也。父矩,遭世乱不仕,尝谓周曰:“邯鄣用武之地,今世道未平,汝当从军旅以兴吾门。”周年十六,为内丘捕贼将,以勇闻。是时,梁、晋兵争山东,群盗充斥道路,行者必以兵卫。内丘人卢岳将徙家太原,舍逆旅,傍徨不敢进,周意怜之,为送至西山。有盗从林中射岳,中其马,周大呼曰:“吾在此,孰敢尔邪?”盗闻其声,曰:“此李周也。”因各溃去。周送岳至太原,岳谓之曰:“吾少学星历,且工相人。子方颐隆准,眉目疏彻,身长七尺,真将相也。吾占天象,晋必有天下,子宜留事晋,以图富贵。”周以母老辞归。

是时,梁遣葛从周攻下邢、洺,晋王栅兵青山口,周未知所归,乃思岳言,至青山归晋,晋王以周为万胜黄头军使。后从征伐常有功。从战柏乡,先登,迁匡霸指挥使,守杨刘。周为将甚勇,其于用兵,善守,能与士卒同甘苦。梁兵攻周,周坚守。久之,周闻母丧奔归,庄宗遣佗将代周守,几为梁兵所破,庄宗遽追周还守之,乃得不破。其后梁人已破德胜,因东击杨刘,以巨舰绝河,断晋饷援。周遣人驰趋庄宗求救,请日行百里以赴急,庄宗笑曰:“周为我守,何忧!”日行六十里,且行且猎,曰:“周非梁将可敌也。”比至,周已绝粮三日。庄宗以巨筏积薪沃油,顺流纵火焚梁舰,梁兵解去。庄宗见周劳曰:“微公,诸将为梁擒矣!”历相、蔡二州刺史。明宗时,拜武信军节度使,徙镇静难,历武宁、安远、永兴、宣武四镇,所至多善政。晋高祖时,复镇静难,罢还。出帝幸澶渊,以周留守东京,还,拜开封尹。卒年七十四,赠太师。

○刘处让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称旨。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从宾。还,与光远攻邺,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师。

○李承约

李承约,字德俭,蓟门人也。少事刘仁恭,为山后八军巡检使,将骑兵二千人。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承约以其骑兵奔晋,晋王以为匡霸指挥使。从破夹寨,战临清,以功累迁洺汾二州刺史、颍州团练使。天成中,邠州节度使毛璋有异志,明宗拜承约泾州节度副使,使往伺璋动静。承约见璋,谕以祸福。后明宗遣人代璋,璋即时受代。明宗大喜,即拜承约黔南节度使。承约以恩信抚诸夷落,劝民农桑,兴起学校。居数年,当代,黔南人诣京师乞留,为许留一年。召为左卫上将军,改左龙武统军,拜昭义军节度使,复为左龙武统军。天福二年,迁左骁卫上将军。数请老,不许。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师。

○张希崇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人也。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刘守光不喜儒士,希崇因事军中为偏将,将兵戍平州。其后契丹攻陷平州,得希崇,知其儒者也,以为卢龙军行军司马。明宗时,卢文进自平州亡归,契丹因以希崇代文进为平州节度使,遣其亲将以三百骑监之。居岁馀,虏将喜其为人,监兵稍怠,希崇因与其麾下谋走南归。其麾下皆言兵我,不可俱亡,惧不得脱,因劝希崇独去。希崇曰:“虏兵守我者三百骑尔,烹其将,其兵必散走。且平州去虏帐千馀里,使其闻乱而呼兵,则吾与汝等在汉界矣!”众皆曰善。乃先为阱,置以石灰。明日,虏将谒希崇,希崇饮之以酒,杀之阱中,兵皆溃去,希崇率其麾下,得生口二万南归。明宗嘉之,拜汝州防御使。迁灵武节度使。灵州地接戎狄,戍兵饷道,常苦抄掠,希崇乃开屯田,教士耕种,军以足食,而省转馈,明宗下诏褒美。希崇抚养士卒,招辑夷落,自回鹘、瓜、沙皆遣使入贡。居四岁,上书求还内地,徙镇邠宁。晋高祖入立,复拜灵武节度使,希崇叹曰:“吾当老死边徼,岂非命邪!”希崇事母至孝,朝夕母食,必侍立左右,彻馔乃敢退。为将不喜声色。好读书,颇知星历。天福三年,月掩毕口大星,希崇叹曰:“毕口大星,边将也,我其当之乎!”明年正月卒,赠太师。有子仁谦。

○相里金

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也。为人勇悍,而能折节下士。事晋王,为五院军队长。梁、晋战柏乡、胡柳,皆有功,迁黄甲指挥使。同光中,拜忻州刺史。是时诸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场务,渔蠹公私,以利自入,金独禁部曲不与事,厚其给养,使掌家事而已。迁陇州防御使。废帝起兵凤翔,驰檄四邻,四邻未有应者,独金首遣判官薛文遇见废帝,往来计事。废帝即位,德之,拜保义军节度使。晋高祖起太原,废帝以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高祖入立,徙镇建雄,罢为上将军。天福五年卒,赠太师。

○张廷蕴

张廷蕴,开封襄邑人也。少为宣武军卒,去事晋,稍迁军校。常从庄宗征伐,先登力战,金疮满体,庄宗壮之,以为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是时,庄宗在魏,以刘皇后从行,刘氏多纵其下扰人为不法,人无敢言者,廷蕴辄收而斩之。李继韬叛于潞州,庄宗遣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廷蕴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将兵为前锋。廷蕴至潞,日已暮,即率兵百馀逾濠登城,城守者不能御,遂破潞州。明旦,明宗与行钦后至,明宗心颇慊之。廷蕴以功迁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开运中,以疾卒。

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尝从明宗破梁郓州,获判官赵凤,廷蕴谓曰:“吾视汝貌必儒人,可无隐也。”凤以实对,廷蕴亟荐于明宗。后凤贵为相,数荐廷蕴于安重诲,重诲屡言之,明宗以廷蕴破潞之隙,终恨之,故终不秉髦节。廷蕴素廉,历七州,卒之日,家无余赀。

○马全节

马全节,字大雅,大名元城人也。唐同光中,全节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反邺都,以全节为马步军指挥使。明宗即位,历博单郢沂四州刺史、金州防御使。废帝时,蜀人攻金州,州兵才数百,全节散家财,与士卒坚守,蜀人去,废帝召全节,以为沧州留后。晋高祖入立,即拜全节横海军节度使,徙镇安远,代李金全。金全叛附于李昪,高祖发兵三万,使全节与安审晖讨之,金全南奔。昪将李承裕守安州,全节与承裕战州南,大败承裕,斩首三千级,生擒千馀人。承裕弃城去,审晖追至云梦,执承裕及其兵二千人,全节斩千五百人,以其馀兵并承裕献于京师。承裕谓全节曰:“吾掠城中,所得百万计,将军皆取之矣。吾见天子,必诉此而后就刑。”全节惧,因杀承裕,高祖置而不问,徙全节镇昭义。又徙安国。从杜重威讨安重荣,以功徙镇义武。自出帝与契丹交恶,全节未尝不在兵间。开运元年,为行营都虞候,契丹与晋大军相距澶、魏之间,全节别攻白团城,破之,虏七百人。克泰州,虏二千人,降其守将晋廷谦。四月,契丹败于戚城,引兵分道而北,全节败之于定丰,执其将安晖。七月,徙广晋尹,留守邺都。十月,杜重威为招讨使,以全节为副,大败契丹于卫村。

全节为人谦谨,事母至孝,其临政决事,必问法如何。初,徙广晋,过元城,衣白襕谒其县令,州里以为荣。开运二年,徙镇顺国,未至而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皇甫遇

皇甫遇,常山真定人也。为人有勇力,虬髯善射。少从唐明宗征伐,事唐为武胜军节度使,所至苛暴,以诛敛为务,宾佐多解官逃去,以避其祸。晋高祖时,历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镇,罢为神武统军。契丹入寇,陷贝州,出帝以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遇为马军右厢排阵使。是时,青州杨光远据城反,出帝乃遣李守贞及遇分兵守郓州。遇等至马家渡,契丹方将渡河助光远,遇等击败之,以功拜义成军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寇西山,遣先锋赵延寿围镇州,杜重威不敢出战。延寿分兵大掠,攻破栾城、柏乡等九县,南至邢州。是时岁除,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得疾,不能出征,乃遣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会马全节、安审琦及遇等御之。从恩等至相州,阵安阳河南,遣遇与慕容彦超率数千骑前视虏。遇渡漳河,逢虏数万,转战十馀里,至榆林,为虏所围,遇马中箭而踣,得其仆杜知敏马,乘之以战。知敏为虏所擒,遇谓彦超曰:“知敏,义士也,岂可失之!”即与彦超跃马入虏,取之而还。虏兵与遇战,自午至未,解而复合,益出生兵,势甚盛。遇戒彦超曰:“今日之势,战与走尔,战尚或生,走则死也。等死,死战,犹足以报国。”张从恩与诸将怪遇视虏无报,皆谓遇已陷虏矣。已而有驰骑报遇被围,安审琦率兵将赴之,从恩疑报者诈,不欲往,审琦曰:“成败天也,当与公共之,虽虏不南来,吾属失皇甫遇,复何面目见天子!”即引骑渡河,诸军皆从而北,拒虏十馀里,虏望见救兵来,即解去。遇与审琦等收军而南,契丹亦皆北去。是时,契丹兵已深入,人马俱乏,其还也,诸将不能追,而从恩率遇等退保黎阳,虏因得解去。

三年冬,以杜重威为都招讨使,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屯于中渡。重威已阴送款契丹,伏兵幕中,悉召诸将列坐,告以降虏,遇与诸将愕然不能对。重威出降表,遇等俯首以次自画其名,即麾兵解甲出降。契丹遣遇与张彦泽先入京师,遇行至平棘,绝吭而死。

呜呼,梁亡而敬翔死,不得为死节;晋亡而皇甫遇死,不得为死事,吾岂无意哉!梁之篡唐,用翔之谋为多,由子佐其父而弑其祖,可乎?其不戮于斧钺,为幸免矣。方晋兵之降虏也,士卒初不知,及使解甲,哭声震天,即降岂其欲哉!使遇奋然攘臂而起,杀重威于坐中,虽不幸不免而见害,犹为得其死矣,其义烈岂不凛然哉!既俯首听命,相与亡人之国矣,虽死不能赎也,岂足贵哉!君子之于人,或推以恕,或责以备。恕,故迁善自新之路广;备则难得,难得,故可贵焉。然知其所可恕,与其所可贵,岂不又难哉!

○安彦威

安彦威,字国俊,代州崞县人也。少以军卒隶唐明宗麾下。彦威善射,颇知兵法。明宗镇天平、宣武、成德,以彦威常为牙将,以谨厚见信。明宗入立,皇子从荣镇邺,彦威为护圣指挥使。以从荣判六军,彦威迁捧圣指挥使,领宁国军节度使。晋高祖入立,拜彦威北京留守,徙镇归德。是时,河决滑州,命彦威塞之,彦威出私钱募民治堤。迁西京留守,遭岁大饥,彦威赈抚饥民,民有犯法,皆宽贷之,饥民爱之,不忍流去。丁母忧,哀毁过制。出帝与契丹隳盟,拜彦威北面行营副都统,彦威悉以家财佐军用。以疾卒于京师。

彦威与安太妃同宗,出帝事以为舅,彦威未尝以为言。及卒,太妃临哭,人始知同宗也,当时益称其慎重。

○李琼

李琼,沧州饶安人也。少为骑将,与晋高祖隶唐明宗麾下。同光二年,契丹犯塞,明宗出涿州,遇契丹,与战不胜,诸将各稍引去,而晋高祖独战不已,契丹渐合而围之。琼引高祖衣与俱遁,至刘李河而追兵且及,琼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流,马踣,琼以长矛援出之,又以所乘马与高祖,而步护之,走十馀里,乃得免。明宗兵变于魏而南,琼从高祖以三百骑先趋汴州。高祖为保义军节度使,以为牙队指挥使。高祖建国,以为护圣都虞候,赐与金帛甚厚,而不与之官爵,琼亦郁郁。久之,拜相、中二州刺史。出帝时,为棣州刺史。杨光远反,以书招琼,琼拒而不纳。迁洺州团练使,又为护圣右厢都指挥使。晋亡,契丹入京师,以琼为威州刺史,行至郑州,遇盗见杀。

○刘景岩

刘景岩,延州人也。其家素富,能以赀交游豪俊。事高万金,为部曲,其后为丹州刺史。晋高祖起兵太原,唐废帝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延州节度使杨汉章发乡民赴京师,将行,景岩遣人激怒之,义兵乱,杀汉章,迎景岩为留后。晋高祖即位,即拜景岩节度使。景岩从事熊皦,为人多智,阴察景岩跋扈难制,惧其有异心,欲以利愚之,因语景岩,以谓边地不可以久安,为陈保名享利之策,言邠、泾多善田,其利百倍,宜多市田射利以自厚。景岩信之,岁馀,其获甚多。景岩使皦朝京师,皦乃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乃移景岩邠州,皦入拜补阙,而景岩又徙镇保义,居未几,又徙武胜。景岩乃悟皦为卖己,遂诬奏皦隐己玉带,皦坐贬商州上津令。皦惧景岩邀害之,道亡,匿山中。开运三年,景岩罢武胜,以太子太师致仕,居华州。契丹犯京师,以周密镇延州,景岩乃还故里。而州人逐密,立高允权,允权妻刘氏,景岩孙女子也。景岩良田甲第、僮仆甚盛,党项司家族畜牧近郊,尤富强,景岩与之往来,允权颇患之。允权妻岁时归省,景岩谓曰:“高郎一县令,而有此州,其可保乎?”允权益恶之,而心又利其田宅,乃诬其反而杀之,年八十馀。

长子行琮,德州刺史,罢,留京师,亦被诛。次子行谦,允权妇翁也,为奏言非刘氏子,遂免不诛。

猜你喜欢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欧阳修
  东都事略卷六十二·王称
  通鉴胡注举正·陈景云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六·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八·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佚名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范晔
  卷一·郭琇
  卷七十五·雍正
  卷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司马迁
  二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汪晫·唐圭璋

      晫字处微,绩溪人。生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开禧中,尝一至阙下,不就举试而归。栖隐山中,结庐曰环谷。嘉熙元年(1237)卒,年七十六。著有环谷存稿。里人私谥曰康范先生。   贺新郎   次韵初夏小集   田舍炉头语。便如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佚名

    正德八年八月丙申朔升狭西布政司右参政王绍为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山东按察司副使柳尚义为狭西布政司左参政○免山东王家冈等七场拖欠盐课一万六千九百余引折盐布二千九百余疋以兵荒灶户多死徙故也○广西宣化县地震○丁酉

  • ●下篇卷三·陈洪谟

    钱塘倪公岳庚申夏以南京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一时极有风裁,人畏奉之恐后,惟为都御史张公敷华一沮。盖公从南来,假锦衣官之宅以居,后欲偿以值,坚不受,云:“有盐在淮,乞一书与张,获支则已矣。”公从之,张得书,云:“我

  • 一九 胡韵仙·周作人

    胡韵仙为铅山胡朝梁(诗庐)的兄弟,初名朝栋,进水师学堂,与鲁迅同学,及鲁迅退学,他也因事出来了。过了些时改名胡鼎,和我同考“云从龙风从虎论”,以第一名录取,补副额(即三班),洋汉文功课均佳。壬寅二月鲁迅将往东京,韵仙拿了三首诗来

  • 安定王拓跋休传·李延寿

    安定王拓跋休,是皇兴二年(468)所加封的。他从小聪明机敏。在担任外都大官时,以善于判案而被人称誉。皇帝南征时,任大司马。孝文帝亲自带领各军出发时,遇到休正因为有三个盗贼偷盗六军物品,准备把他们斩首。皇帝下诏赦免了

  • 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

    战国策校注序 先秦之书惟战国策最古文最讹舛自刘向校定已病之南丰曾巩再校亦疑其不可考者後汉高诱为注宋尚书郎括苍鲍彪诋其踈略谬妄乃序次章条补正脱误时出已见论说其用意甚勤愚尝并取而读之高氏之踈略信矣若谬妄则

  • 卷76·陈邦瞻

    ○孝宗之立高宗绍兴二年夏五月辛未,育太祖后子偁之子伯琮于宫中。元懿太子卒,帝未有嗣,范宗尹尝造膝请建太子,帝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知南外

  • 叶誉虎·佚名

    叶誉虎先生小传叶先生名恭绰字誉虎一字玉父近号遐庵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馀姚祖南雪先生为有清一代文学大师先生幼承家学文采斐然弱冠贡入京师大学堂声誉益起卒业后历主湖北各学校讲席旋以长沙张公百熙召入邮传部勤于职

  • 古文尚书冤词卷七·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论语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今无孝乎字何也君陈篇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此本孝恭句兄弟又句有政又句言惟尔能孝亦惟尔孝故能友兄弟以施有政其所以命尹东郊上继周公之职者

  • 卷二百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九十设官分职通典秦 太尉 左右丞相 丞相 相国 侍中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少府吏在殿中主?书谓之尚书四人 尚书令仆射 尚书丞

  • 卷五·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五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会盟古者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王合诸侯者时见曰会殷见曰同由是发四方之禁施天下之政说者谓时见无常期春秋传所谓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是也殷见

  • 卷三·朱倬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疑问卷三      元 朱倬 撰 小雅 二雅所以分曰小雅是所系者小大雅是所繋者大呦呦鹿鸣其义小文王在上其义大小雅燕礼用施之君臣之间大雅飨礼用则止人君可歌○变雅亦是变用大小雅腔调耳 释文

  • 第十一 决篇 2·王诩

    【原文】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①:有以一陽一德之②者,有以一陰一贼之③者,有以信诚④之者,有以蔽匿⑤之者,有以平素之者。一陽一励于一言,一陰一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⑥。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

  • 卷五百七十五·佚名

    △第七曼殊室利分之二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曼殊室利不可思议。所以者何。曼殊室利所说法相不可思议。佛告曼殊室利童子,汝之所说实难思议。诚如具寿舍利子说。曼殊室利即白佛言:我所说法。不可说可思议。亦不可说不可思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二·澄观

    第四法性融通门者。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无尽。以真法性融通诸事故无碍也。文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二。一拣非中。谓理事抗行。不得事事无碍故。是知有言。须弥元不有芥子。旧来空。将空纳不有。何处

  • 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造 唐 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一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论曰。诸欲造论。必有宗承。于所奉

  • 卷四十五·彭绍升

    居士传四十五袁了凡传袁了凡。名黄。江南吴江人。故字学海。幼孤业医。有术者孔生。善皇极数。推了凡命。劝令习儒书曰。明年当补诸生。後以贡生为知县。终五十二岁。然无子。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既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