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四·志第四·兵卫志上

    ◎兵卫志上

  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于兵卫,地势然耳。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其在隋世,依纥臣水而居,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顺寒暑,逐水草畜牧。侵伐则十部相与议,兴兵致役,合契而后动,猎则部得自行。至唐,大贺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大贺氏中衰,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分五部为八,立二府以总之,析三耶律氏为七,二审密氏为五,凡二十部。刻木为契,政令大行。逊不有国,乃立遥辇氏代大贺氏,兵力益振,即太祖六世祖也。及太祖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盛矣。遥辇耶澜可汗十年,岁在辛酉,太祖授钺专征,破室韦、于厥、奚三国,俘获庐帐,不可胜纪。十月,授大迭烈府夷离堇,明赏罚,缮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务在戢兵。十一年,总兵四十万伐代北,克郡县九,俘九万五千口。十二年,德祖讨奚,俘七千户。十五年,遥辇可汗卒,遗命逊位于太祖。太祖即位五年,讨西奚、东奚,悉平之,尽有奚、霫之众。六年春,亲征幽州,东西旌旗相望,亘数百里。所经郡县,望风皆下,俘获甚众,振旅而还。秋,亲征背阴国,俘获数万计。神册元年,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俘户一万五千六百;攻振武,乘胜而东,攻蔚、新、武、妫、儒五州,俘获不可胜纪,斩不从命者万四千七百级。尽有代北、河曲、阴山之众,遂取山北八军。四年,亲征于骨里国,俘获一万四千二百口。五年,征党项,俘获二千六百口。攻天德军,拔十有二栅,徙其民。六年,出居庸关,分兵掠檀、顺等州,安远军、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县,俘其民徙内地,皇太子略定州,俘获甚众。天赞元年,以户口滋繁,糺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为二部,立两节度以统之。三年,西征党项等国,俘获不可胜纪。四年,又亲征渤海。天显元年,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尽有其众,契丹益大。会同初,太宗灭唐立晋,晋献燕、代十六州,民众兵强,莫之能御矣。

  兵制

  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钅骨钅朵、斧钺、小旗、鎚锥、火刀石、马盂、料一斗。料袋、搭钅毛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令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

  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征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末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始闻诏,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自十将以上,次第点集军马、器仗。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唯再共点军马讫,又以上闻。量兵马多少,再命使充军主,与本司互相监督。又请引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点将校。又选勋戚大臣,充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护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选剽悍百人之上为远探栏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于诸军每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

  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及行,并取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将至平州、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久驻,恐践禾稼。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在路不得见僧尼、丧服之人。

  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事。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护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兵。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及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后左右有先锋。远探栏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后二十余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无有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乃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每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被甲执兵,立马以待。兵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砍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连大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又于本国州县起汉人乡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料。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丁马施双帚,因风疾驰,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睹,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

  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往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军入南界,步骑军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栏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

  每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赍,散而复聚。善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司马光
  卷二百三十五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李心传
  ●自序·何圣生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宰惠紀略卷二·柳堂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佚名
  绎史卷一百三十八·马骕
  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郑麟趾
  浙语四(东山散笔、墨庵补述)·查继佐
  日本传·欧阳修
  卷五十二·陆宗楷
  卷三十六·徐天麟
  十六年·佚名
  三十六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陈棣

    蒙隐集二巻 别集类三【宋】【臣】等谨案蒙隐集二巻宋陈棣撰棣始末诸书不载惟凌廸知万姓统谱载陈汝锡字师予绍圣四年进士官至浙东安抚使子棣字鄂父以父任官至通判潭州今考集中知军刘公挽词第三首自注称绍兴初先子帅越

  • 唐音巻十二·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诗遗响五李长吉【长吉名贺系出郑王后七嵗能辞章仕至协律郎辞尚竒诡所得皆惊迈絶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合之弦管又玉川之怪长吉之诡天地之间自欠此体不得又大厯以后吾所

  • 列传第六十 阳尼 贾思伯 李叔虎 路恃庆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魏收

    阳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上谷侯天护、顿丘李彪同志齐名。幽州刺史胡泥以尼学艺文雅,乃表荐之。征拜秘书着作郎,奏佛道宜在史录。后改中书学为国子学。时中书监高闾、侍中李冲等以尼硕学博识,举为国子祭酒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张廷玉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汝、颍盗起,中原大乱,元师久无功。至正十二年,察罕起义兵,战河南、北,击贼关

  • 卷四十二·谷应泰

      ○弘治君臣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妖人李孜省伏诛,妖僧继晓发原籍为民,太常卿道士赵玉芝、   邓常恩谪戍边,番僧国师领占竹等悉革职。斥佞竖梁芳、陈喜等往孝陵司香。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七年二月癸巳朔百官七上表请遵易月之制诏外朝勉从所请其三年之丧人子所以自尽者朕悉于宫中行之丙申夜太平州火丁酉镇江府火日历太平州申二月初五日在城火起而李致虚家陈状称二月四日城内遗火所云不同

  • 卷十五 文帝·王夫之

      〖一〗   蛮夷之长有知道者,中国之人士媿之。故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甚悲夫中国也。宋之篡晋,义熙以后以甲子纪,而不奉宋之元朔,千古推陶公之高节。而武都王杨盛于晋之亡不改义熙年号。盛,仇池之酋长耳

  • 卷六十二·佚名

    六月初三日(甲午),上命军机大臣传谕福康安、李侍尧、徐嗣曾曰:从前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皆于太学立碑,以示武功。台湾不过乱民聚众海岛一隅,虽不值刊碑太学,而此次办理迅速,首伙生擒,亦不可无纪实之作。朕现在驻跸热河,欲将

  • 一百二十二 曹寅李煦奏请留满都暂署运使摺·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江宁、苏州织造臣曹寅、李煦谨奏: 窃臣等今年正月内因两淮运使李斯(亻全)俸满将升,众商保留,诸暂留任清理库帑。二月二十九日奉旨:李斯(亻全)著照所请,准暂留任清完所欠钱粮。钦此钦遵。李斯(亻全)留任

  • 卷七 述史篇·王通

    子曰:“太熙之后,述史者几乎骂矣,故君子没称焉。”楚公作难,贾琼去之。子曰:“琼可谓立不易方矣。”温彦博问知。子曰:“无知。”问识。子曰:“无识。”彦博曰:“何谓其然?”子曰:“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彦博退告董常。常曰:“深乎

  • 读书偶记卷一·雷鋐

    副都御史雷鋐撰李贯之得力唤起截断四字频唤起真心敬以直内之要也每截断私念义以方外之本也黄勉斋语何基曰为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基悚然服以终身吾辈勉旃刘器之从司马公得不妄语三字终身行之拳拳勿失家居未尝有惰容

  • 圣人未能免俗·孔子

    【原文】 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③,行不履阈④”。过位⑤,色勃(6)如也,足躩(7)如也,其有似不足者。摄齐(8)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9),逞(10)颜色,恰恰如也。没(11)阶,趋进,翼如(12)也。复其位,踧踖

  • 无衣·佚名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1),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2)。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①王。指国

  • 卷十五·曾国藩

    卷十五学养篇司马光说: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曾国藩说:学习 是弘扬事业的载体,进德的极佳捷径,学业进一分,如家财增一分,德业长一分,日积月累,终成“巨富”。蒋介石说,曾国藩徒手搏天下,而士人影从,以学有根基,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七一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如上说。差别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无因.无缘众生智.见。如是广说。乃至无畏王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足而去

  • 第三十九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八(夜摩天之四)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有地处。彼见闻知。夜摩天中。复有地处。名为积负。众生何业生彼地处。彼见闻知。若行善业。精勤持戒。常不恼他。持戒和合。成就不缺。不孔不穿。坚固不坏。

  •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佚名

    二十卷。作者不详。是书卷首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等四家序言。书中所采之注不过百家,但为了夸耀繁富,故虚称千家,与事实大不相符。其诗句、篇后之评论,皆为刘辰翁之语。《四库全书》编辑者怀疑此书为高楚芳

  • 五家宗旨纂要·别庵性统

    凡三卷。又作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清代三山灯来撰,性统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全书论述禅宗五家特殊之宗风及重要法门,然重点在临济宗与曹洞宗上。并附录三身四智说及八识拈评。所述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