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四

  宗室肃顺 穆荫匡源 焦祐瀛 陈孚恩

  宗室肃顺,字雨亭,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也。道光中,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文宗即位,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以其敢任事,渐乡用。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

  七年,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时寇乱方炽,外患日深,文宗忧勤,要政多下廷议。肃顺恃恩眷,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为附和,挤排异己,廷臣咸侧目。八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藩院事,又调户部。会英法联军犯天津,起前大学士耆英随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往议约。耆英不候旨回京,下狱议罪,拟绞监候,肃顺独具疏请立予正法,上虽斥其言过当,即赐耆英自尽。大学士柏{艹俊}典顺天乡试,以纵容家人靳祥舞弊,命肃顺会同刑部鞫讯,谳大辟,上念柏{艹俊}旧臣,狱情可原,欲宽之;肃顺力争,遂命斩。户部因军兴财匮,行钞,置宝钞处,行大钱,置官钱总局,分领其事。又设官号,招商佐出纳,号“乾”字者四,“宇”字者五。钞弊大钱无信用,以法令强行之,官民交累,徒滋弊窦。肃顺察宝钞处所列“宇”字五号欠款与官钱总局存档不符,奏请究治,得朦混状,褫司员台斐音等职,与商人并论罪,籍没者数十家。又劾官票所官吏交通,褫关防员外郎景雯等职,籍没官吏亦数十家。大学士祁俊藻、翁心存皆因与意见不合,齮龁不安于位而去,心存且几被重罪。

  肃顺日益骄横,睥睨一切,而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于剿匪主用湘军,曾国藩、胡林翼每有陈奏,多得报可,长江上游以次收复。左宗棠为官文所劾,赖其调护免罪,且破格擢用。文宗之信任久而益专。

  自八年桂良等在天津与各国议和,廷议于“遣使入京”一条坚不欲行,迄未换约。九年,乃有大沽之战,敌却退。十年,英法联军又来犯,僧格林沁拒战屡失利,复遣桂良等议和。敌军近逼通州,乃改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往议,诱擒英官巴夏礼置之狱,而我军屡败之馀不能战,车驾仓猝幸热河,廷臣争之不可。事多出肃顺所赞画,遂扈从。洎敌军入京师,恭亲王留京主和议,议即定,敌军渐退。留京王大臣吁请回銮,肃顺谓献情叵测,力阻而罢。肃顺先已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至是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行在事一以委之。

  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上已不能御朱笔,诸臣承写焉。穆宗即位,肃顺等以赞襄政务多专擅,御史董元醇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肃顺等梗其议,拟旨驳斥,非两宫意,抑不下,载垣、端华等负气不视事。相持逾日,卒如所拟,又屡阻回銮。恭亲王至行在,乃密定计。九月,车驾还京,至即宣示肃顺、载垣、端华等不法状,下王大臣议罪。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垣、端华已先在,叱曰:“早从吾言,何至今日?”载垣咎肃顺曰:“吾罪皆听汝言成之也!”谳上,罪皆凌迟。诏谓:“擅政阻皇太后垂帘,三人同罪,而肃顺擅坐御位,进内廷出入自由,擅用行宫御用器物,传收应用物件,抗违不遵,并自请分见两宫皇太后,词气抑扬,意在构衅,其悖逆狂谬,较载垣、端华罪尤重。”赐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

  肃顺揽权立威,数兴大狱,舆论久不平;奏减八旗俸饷,尤府怨。就刑时,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肃顺既伏法,诏逮所与交结之内监杜双奎、袁添喜等置重典;其被威胁者,概免株连。耆英子庆锡呈诉其父为肃顺所陷,请昭雪,诏以耆英罪当死,肃顺奏过当,文宗已斥之,特锢肃顺子不得入仕以示戒。

  穆荫,字清轩,托和络氏,满洲正白旗人。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侍读。咸丰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补,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寻除国子监祭酒,故事,非科甲不与斯职,部臣执奏,特旨仍授之。历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兼副都统。三年,粤匪扰河南、直隶,京师戒严,命偕僧格林沁、花沙纳、达洪阿办理京旗各营巡防事宜。迁礼部侍郎,署左翼总兵,寻调刑部。八年,擢理藩院尚书,兼都统,调兵部。

  十年,命偕怡亲王载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议和,解桂良等钦差大臣关防授之。议不谐,命擒诸酋,获巴夏礼送京。敌军益逼,诏斥穆荫等办理不善,撤回,扈从热河。丁父忧,予假十四日,命俟回京补行持服。

  十一年,文宗崩,偕肃顺等同受顾命,赞襄政务。十月,肃顺、载垣、端华等伏法,穆荫与匡源、杜翰、焦祐瀛并罢直军机,议罪。及议上,诏曰:“穆荫等于载垣等窃夺政柄,不能力争,均属辜恩溺职。穆荫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王大臣等拟请将穆荫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咎有应得。惟以载垣等凶焰方张,受其箝制,均有难与争衡之势,其不能振作,尚有可原,着即革职,加恩改发军台效力赎罪。匡源、杜翰、焦祐瀛皆革职,免其遣戍。”穆荫诣戍,同治三年,论赎归,殁于家。杜翰,附其父受田传。

  匡源,字鹤泉,山东胶州人。道光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入直军机,谦退无所建白。罢官后,清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以终。

  焦祐瀛,字桂樵,直隶天津人。道光十九年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光禄寺少卿。咸丰十年,命赴天津静海诸县治团练,召回从幸热河,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迁太仆寺卿。祐瀛尤谄事肃顺等,诸诏旨多出其手,为时所指目,故同败。

  陈孚恩,字子鹤,江西新城人。道光五年拔贡,授吏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大学士穆彰阿领枢务,深倚之,历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太仆寺卿,皆留直。迁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兼署顺天府尹、工部侍郎,擢仓场侍郎。二十七年,调署兵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偕侍郎柏{艹俊}赴山东按事,劾巡抚崇恩库款亏缺、捕务废弛,罢之。暂署山东巡抚。授刑部侍郎,回京面陈在署任不受公费,诏嘉之,特加头品顶带、紫禁城骑马,赐匾额曰“清正良臣”,皆异数。二十九年,偕侍郎福济赴山西按巡抚王兆琛贪婪事,得实,褫兆琛职,逮京治罪。调工部,署刑部尚书,寻实授。三十年,宣宗崩,遗命罢配郊祔庙,下王大臣议。文宗召对,孚恩与怡亲王载垣等争论于上前,载垣等以失仪自劾,诏原其小节,予薄谴,而斥孚恩乖谬,降三级留任。孚恩寻以母老乞养回籍,允之。

  咸丰元年,命在籍帮办团练。三年,九江陷,巡抚张芾出督师,孚恩与司道守省城,既而贼由安徽回窜上游,命偕芾筹防。贼犯南昌,孚恩偕芾固守,江忠源援师至,力战,相持九十馀日,贼始引去。以守城功,赐花翎。七年,母丧毕,到京未有除授。八年,御史钱桂森疏言:“孚恩才练识明,在外数年,多所阅历,傥仍入直枢廷,或使治洋务,必能有济。”诏斥朋比,罢桂森言职,回原衙门。久之,命孚恩以头品顶戴署兵部侍郎,又署礼部尚书,授兵部尚书。会鞫顺天乡试关节狱,牵涉其子景彦,自请严议,并回避,得旨,褫景彦职,除涉景彦者仍责会讯,仅议失察降一级,准抵销。寻兼署刑部、户部尚书,调授吏部尚书。

  初,孚恩以议礼忤载垣、端华、肃顺等,及再起,乃暱附诸人冀固位。肃顺等既败,少詹事许彭寿疏请治党援,论形迹最着莫如孚恩,最密莫如侍郎刘昆、黄宗汉,平日所荐举者,则有侍郎成琦、太仆寺少卿德克津太、候补京堂富绩等,于是诸臣尽黜。诏谓:“孚恩当大行皇帝行幸热河,命诸臣议可否,孚恩有‘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之语,意在迎合载垣等。大行皇帝上宾,留京诸大臣中独召孚恩一人赴行在,足证为载垣等心腹。革职,永不叙用。”时廷臣议郊坛配位,孚恩言:“前议宣宗配位时,大行皇帝有定为三祖六宗之谕,出于大学士杜受田所拟,非大行皇帝意。”王大臣等用其言,仍请文宗配祀。许彭寿复引据文宗御制诗有“以后无须变更”之句,请下廷臣再议,议不配祀。诏斥孚恩谬妄,又以籍肃顺家得孚恩私书,有暗昧不明语,乃逮孚恩下狱,籍其家,追缴宣宗赐额,遣戍新疆。

  居数年,伊犁被兵,将军常清等奏孚恩筹饷治军有劳,命免戍,留助理兵饷。同治五年,伊犁陷,孚恩及妾黄、子景和、媳徐、孙小连同殉难。事闻,但恤其家属,孚恩不与焉。

  论曰:文宗厌廷臣习于因循,乏匡济之略,而肃顺以宗潢疏属,特见倚用,治事严刻。其尤负谤者,杀耆英、柏{艹俊}及户部诸狱,以执法论,诸人罪固应得,第持之者不免有私嫌于其间耳。其赞画军事,所见实出在廷诸臣上,削平寇乱,于此肇基,功不可没也。自庚申议和后,恭亲王为中外所系望,肃顺等不图和衷共济,而数阻返跸。文宗既崩,冀怙权位于一时,以此罹罪。赫赫爰书,其能逭乎?穆荫诸人或以愿谨取容,或以附和希进,终皆不免于斥逐。如陈孚恩者,鄙夫患失,反覆靡常,沦绝域而不返,宜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二 裴叔业崔慧景张欣泰·萧子显
  列传第二十七 王秀之王慈蔡约陆慧晓顾宪之萧惠基·萧子显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四·王元稚
  第三一○折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一二一○二--四八·佚名
  第九卷 光绪(上)·缪荃孙
  八九一 寄谕闽浙总督陈辉祖等着江浙商人捐建文澜阁并添置三阁书格·佚名
  提要·孙奇逢
  卷一百二十六·张守节
  卷三十八·张守节
  ●原序·袁守定
  ●牧令书卷五 事上·徐栋
  卷二百四十九·佚名
  卷四 周本纪第四·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四·王揖唐

    一二一、李文忠开府北洋,宾从之盛,为域内冠。一时且有二张之目,盖谓幼樵阁学与韬楼年丈也。二张齐名,忌文忠者,遂并一胥一甥而亦挤之。两公均未展厥志,仅以文意风节显,殆亦有幸有不幸欤。韬丈名士珩,初字楚宝,治诗古文词数十

  • 卷之九佳话·梁章钜

    《柳南随笔》云:“严恪,字心萱,文靖公之父也。文靖公已晋尚书,而封翁犹康健,自书堂中一联云:‘有子万事足,我子作尚书,足而又足;七十古来稀,我年近大耋,稀而又稀。’”《松窗笔乘》云:“尤悔庵侗著&lsqu

  • 第一折·佚名

    (冲末扮冯太守引净张千、丑家童上)(冯太守云)老夫姓冯名鸾,字文翔,祖居洛阳人也。由进士出身,累为郡守,今改福建泉州府知府之职,前去理任,明日绝早辞朝。今日是个好日辰,着夫人同小姐、小舍人先行,老夫明日出城。家童,你跟着夫

  • 卷一百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渡诗集上洪炎字玉父豫章人徽宗朝官中书舎人与兄朋父刍驹父弟羽鸿父俱以诗文名时称四洪己酉嵗十一月二十六日避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径转桥横

  • 第五回 立汉裔淯水升坛 破莽将昆阳扫敌·蔡东藩

      却说刘縯会合下江兵,气势复振,连新市平林诸兵,亦改易去志,摩拳擦掌,专待厮杀。縯令各路兵分作六部,休息三日,大排筵宴,与各将士痛饮一宵,申立盟约,时已为新莽地皇三年十二月中。各将士过了三日,便请縯发令出兵,縯谓出兵尚早,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陶弘景传·姚思廉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郡秣陵县人。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于是怀孕,生下陶弘景。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立志要当神仙。他对别人

  • 李谔传·魏徵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 好学,知道作文章。 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 李谔见隋高祖有奇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 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 那时战

  • 吕祖谦传·脱脱

    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从他祖父时候起,其家便居住在婺州。吕家向为书香门第,藏书甚丰,这就给吕祖谦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及后来从事学问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成人后,吕祖谦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等人交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四扶植纲常疏【成化二年】     罗 伦臣闻近者李贤遭丧朝廷援杨溥故事下起复之命臣窃谓李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所关风化所系天下所瞻後世所监左右侍从给舍台官必有知礼义不顾流俗陈正论

  • 卷一四八·邱濬

    ▲修攘制御之策(上) 《诗序》曰: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臣按:或处乎内,或居乎外,天造地设而以山川为之疆域,所以别生分类而使之毋相混淆、毋相侵越也。是以自古圣帝

  • 卷四·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四宋 魏了翁 撰隐公四年至五年【一】蔡姬姓始封及楚灭蔡国侯爵谱云蔡姬姓文王子叔度之後也武王封之於汝南上蔡为蔡侯作乱见诛其子蔡仲成王复封之於蔡至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宣侯二十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播般曩结使波(唐云步掷)金刚念诵仪   归命金刚手  诸佛所依者  具普贤众行  住是本有身  无始无终寂  妙用施诸愿  摩王顺三毒  改劫故调柔  拯救诸有情  从凡入佛地  现世皆成就  今演

  • 卷第十·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十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宋中神宗 岁戊申即位。改元熙宁。秋七月。知谏院钱公辅上言。祠部牒。遇岁饥。可决鬻度牒以济急。乞自裁损圣节恩赐。以限剃度之冗。从之。鬻牒自此始。庚戌 三年七月。荆公

  • 会稽三赋·王十朋

    地理杂志。南宋王十朋撰。三卷。十朋字龟龄,乐清(今属浙江)人。绍兴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忠。著有《梅溪集》。绍兴二十八年(1158),十朋官越州添差签判,仿《三都赋》体作此编。乃《会稽风俗赋》、《民事堂赋》、

  • 抚豫条教·尹会一

    四卷。清尹会一遗稿,张受长辑。尹会一 (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 (今属河北)人。雍正进士,乾隆时官至河南巡抚。其时,黄河、沁水泛滥成灾,尹会一赈灾抚民,甚得人心。张受长为尹会一受业门人。乾隆初年,河南吏治戎政

  • 海天诗话·胡怀琛

    诗话著作。近人胡怀琛辑。胡怀琛(1881—1938),字寄尘,泾县(今属安徽)人。诸生。南社社员。有《大江集》。《海天诗话》一卷,专辑欧西、东瀛诗之译作,隶以国人诗之记海外事者,颇反映出清末民初中西文学交流之况。其中亦论及

  • 百论疏·吉藏

    凡三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为鸠摩罗什所译‘百论’之注释书。文前详释僧肇之百论序,分为叹论功能、明造论时节、叹造论之人、陈外道兴世、释论题目、述注论婆薮、叙论大宗、明翻论罗什、辨檀越姚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