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九佳话

《柳南随笔》云:“严恪,字心萱,文靖公之父也。文靖公已晋尚书,而封翁犹康健,自书堂中一联云:‘有子万事足,我子作尚书,足而又足;七十古来稀,我年近大耋,稀而又稀。’”

《松窗笔乘》云:“尤悔庵侗著‘临去秋波那一转’制义,流传禁中。世祖知其为徐立斋业师,因取观之,叹为真才子。及官翰林,尝偕诸儒臣进平蜀诗文。圣祖见其名曰:‘此老名士。’悔庵以此二语刻堂柱,左曰‘章皇天语’,右曰‘今上玉音’。极文人之荣。”

王文成公之父海日先生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致政时,值文成公平宸濠。先生自题书室一联云:“看儿曹整顿一作旋转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如此福分,如此襟期,自当只千古而无对。我朝桐城张文端公及见子文和公晋揆席,自题门联云:“绿水青山,任一作让老夫消磨一作逍遥岁月;紫袍金带,一作紫宸黄阁看吾儿燮理阴阳。”正袭海日语。按:海日语又似从谢太傅对客语中化来,特不如其蕴藉,而张语则风味又减矣。

无锡嵇文敏公曾筠及文恭公,父子相继为宰相。门联云:“主圣臣贤,两朝宏硕辅;父先子后,一气转洪钧。”桐城张文端文和,亦父子宰相。门联云:“二世三公,太平宰相;一堂五代,富贵神仙。”按:我朝韦平济美者,满洲人为多,惟尹文恪公尹泰、尹文端公尹继善、庆文恪公庆桂三世蝉联为最盛。汉人则山左刘文正公统勋、文清公墉及嵇氏、张氏皆以父子相继,此外无闻焉。记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载其家自文献辉、文简袤科名接武,尝筑圃西湖,度宗幸其堂,御笔题楹间一联云:“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朝绅荣之。知盛事亦自古所仅见矣。

殷彦来誉庆赠王渔洋一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其时亦惟渔洋足以当之。闻钱名世初游京师,除夕以联送渔洋云:“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由是知名。后送权贵句云:“分陕旌旗周太保;从天钟鼓汉将军。”因之谪官。

科第世家,以江南为盛。我朝溧阳史氏、昆山徐氏,两家祠堂长联,熟在人口,不但今世所稀,盖自古亦鲜遇矣。按:史氏联云:“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考溧阳史氏,自康熙丁未,史鹤龄始入翰林;至壬戌,其子史夔继之;庚辰,其孙史贻直继之;乾隆乙丑,其侄孙史贻谟继之;己酉,其曾孙史弈簪继之。此外则其婿金坛于小谢,其甥于敏中,丹徒任兰枝,阳湖管干珍,并前后为翰林。世谓海内无第二家也。若次联所云,则史鹤龄为丁酉举人,丁未进士;史夔为辛酉举人,壬戌进士;史夔之弟史普为己卯举人,庚辰进士;史随为戊子举人,己丑进士;史贻直为己卯举人,庚辰进士;史贻谟为甲子举人,乙丑进士;其弟史贻简为癸卯举人,甲辰进士;又史鹤龄之曾孙史弈簪为己酉举人,戊辰进士;史光启为壬申举人;史应曜为丙午举人。八榜科名,彬彬可考。而合史光启之壬申计之,实为九榜。惟己亥寅三榜,尚阙有间。则末语“又逢己亥寅申”云云,亦尚须细考耳。

昆山徐氏祠堂联云:“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按:徐健庵尚书乾学系顺治甲午拔贡,庚子举人,康熙庚戌探花;徐果亭阁学秉义系康熙己酉举人,癸丑会魁探花;徐立斋相国元文系顺治甲午经魁,己亥状元。并无解元会元榜眼。联语亦不过浑括言之。然三兄弟并登鼎甲,并列崇班,不可谓非难能可贵耳。至上联所云,语乃质实可风。健庵尚书,著有《读礼通考》;果亭阁学,著有《经学识馀》;立斋相国,著有《含经堂集》。而传是楼藏书之富,甲于寰区,教子遗经岂虚语载!

徐健庵先生以大司寇谢病归,御书“光焰万丈”扁,以宠其行。时人赠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

纪文达师曰:“先师介野园先生尝四主会试,四主乡试,其他杂试,殆不可缕数。尝有恩荣宴诗云:‘鹦鹉新班宴御园,摧颓老鹤也乘轩。龙津桥上黄金榜,四见门生作状元。’于文襄公赠以联云:‘天下文章同轨辙;门墙桃李半公卿。’可谓儒者之至荣矣。”

溧阳史文靖公贻直七十寿辰,献联者充门,惟许刺史佩璜云:“三朝元老裴中令;百岁诗篇卫武公。”及袁简斋先生云:“南宫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为公所许可。

乾隆末,漳浦蔡文恭公予告归里,小住福州,所主者为余戚党家。时余方龆稚,尝从人于屏后窥视之。记得先资政公言,有一客赠联甚庄重切实,句云:“主恩前后三旋里;天语丁宁再入朝。”似是中朝达官所制。彼时但能述其语而已,不能举其名矣。

乾隆六十年中,各直省奏报寿民寿妇,五世同堂,亲见七代八代者,屡见邸抄,然未有如长洲蒋氏之盛者。乾隆丙申春,内阁中书应焻之祖文源,年九十,配张氏,年八十九。翰林院编修元益之祖文涵,年八十九,配颜氏,年八十八。俱五世同堂,亲见八代。应焻、元益同日给假回籍祝寿,海内荣之。时徐雨峰巡抚士林制联称祝云:“登甲登科,七代儿孙绕膝;难兄难弟,九旬夫妇齐眉。”洵盛事也。

尝见刘文清公为纪文达师书联云:“两登耆宴今犹健;五掌乌台古所无。”盖吾师自撰句也。梁山舟学士赠联云:“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

英煦斋师《恩福堂笔记》云:“先文庄公掌容台者十二年,与达香圃、纪晓岚、刘青垣三宗伯同事。余于嘉庆庚申追随三先生,亦列春官。迨癸酉重任时,乃铁冶亭、王春圃两先生为大宗伯,秀楚翘、胡西庚、汪瑟庵为少宗伯。铁出王门,胡、汪、秀三公及余前后皆出铁门。其时有春官六座六师生之谚,因制联留署,句云:‘典礼奉寅清,粉署重来,愧说箕裘延世业;同堂聚师弟,薪传递衍,始知桃李属春官。’”按:是年适为王春圃先生八十寿辰,合署称觞,属章钜为俪体序文,中有“官分两座,座中以座主为尊;宾列四门,门下之门生叠至”句。时春圃哲嗣莲甫先生亦继为少宗伯,每对同官亟诵之。

《恩福堂笔记》又云:“曹文敏公文埴以右庶子视学江西,适曹文恪公家居,献一联曰:‘韩愈官为右庶子;庄周篇有大宗师。’彭文勤公视学浙江时,杭州守为邵公齐熊,公赠联曰:‘杭州太守湖山美;康节先生安乐窝。’皆可云典切。前辈于应酬文字,不苟如此。”

梁文庄公诗正既相后,嵇文恭公赠联云:“秋圃黄花韩相国;春风红杏宋尚书。”台阁颂扬语,又何其妍丽也。

山左刘文清公在相位,其太夫人九十寿辰,仁庙赐寿,备极恩荣,阮芸台先生撰联寄祝云:“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盖其时文清以两江总督遥执相权,而信芳先生已官太宰也。此与崑山徐氏、溧阳史氏家祠中联,皆无第二家足以当之。

直隶真定府试院后楼五楹,合祀关帝文昌,乾隆中,吴白华先生省钦视学,适奉召回京,代者即令弟稷堂先生,在真定交替时,白华先生撰一联云:“文武一龛如在上;弟兄同节此登高。”盖恰值重九日,可云巧合。

庆蕉园宫保庆保为广东将军时,王省厓尚书鼎赠联云:“恩衍韦平,祖父子孙三宰相;家传忠孝,弟兄叔伯四将军。”巨制鸿题,足以称其家乘。

扬州乔椿龄,字樗友,善易数,虽至友不轻为卜。诗文之格,唐以下不屑仿也。其弟子阮芸台先生已贵,未尝通一札,及先生视学山左,礼请衡文,乃往,卒于青州。尝榜其斋云:“四方名士皆知己;八座门生正少年。”

英煦斋师六十寿辰,适近七夕,有呈寿联者,最著称人口,而忘却何人所作。句云:“四海仰双星,六秩衍大挠甲子;二难跻八座,九夫锡娲氏笙簧。”时公子奎耀、奎照,皆跻贰卿,内府锡乐部为寿云。

阮芸台先生五十岁时,在漕帅任。衍圣公孔冶山先生赠以寿联云:“鼎甲连科,皆属公门桃李下;淮扬列郡,更开军府梓桑间。”盖先生扬州人,正漕帅辖下也。

阮芸台先生于道光十八年以大学士引年予告,返居广陵里第。濒行,奉恩谕,有怡志林泉之语,举朝羡之。潘芝轩相国赠联云:“四海具瞻,尊为山斗;同朝钦羡,望若神仙。”

吴兴沈坳堂世枫由湖北方伯告归,其子希人学士官内阁,亦请假归省。有同人以联赠行云:“鹤鸣在阴其子和;鸿飞遵渚我公归。”

朱建三生于七月七日,所居之里名百花巷,李笠翁寿以联云;“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笠翁五十岁生男,自题楹联志喜云:“一生好事无双日;百岁闲身得半时。”

康熙间,有某相国家擅园林之胜,相国亦雅有文望。李笠翁赠之联云:“朝罢独行春,踏去不知三径远;公余时读史,坐来便觉五云多。”

李笠翁赠李坦庵相国联云:“名世天生五百年,为福黎民,特使早居黄阁上;元老人称二十载,宜增华发,谁知正在黑头时。”盖相国年未及三旬,即登揆席也。

李笠翁有寿方太夫人七十联,自为之序云:“夫人为何芝岳相国之女,方坦庵宫詹之配,楼冈学士、邵村侍御与三孰四世五孝廉,暨谦六任子之母。茹斋奉佛,兼礼列仙。”句云:“出宰相之门,入宫詹之室,居学士侍御孝廉胄子之堂,足不履民家户阂者,七十年于此;继麻姑之迹,追王母之踨,证如来观音文殊普贤之果,口偏食人间烟火者,八千岁犹然。”

又寿陈太夫人八十联,自为之序云:“此蕉鹿先生之母也,时昼锦归来,专为称觞一事。太夫人七十时,令子犹为外吏,今则内擢司农矣。句云:‘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

梁文庄公乞假养亲,赐“莱衣昼永”四字扁额,又赐诗云:“翻祝还朝晚,卿家庆更深。”夫语肫挚如此,可谓备极恩荣。嵇文恭公赠联云:“花宴琼林,温仲舒由大魁秉政;堂开昼锦,王文献以宰相养亲。”亦庄丽得体。

无锡邹小山宗伯一桂有门生某,弟兄皆词林,二子并登甲科,而其母则以侧室受封者也。七十诞辰,求公撰寿言,公令诸门生拟之,俱不称意。盖不难于颂扬,而难于得尊者之口气也。公乃自撰联句云:“有子有孙,都成名进士;多福多寿,是谓太夫人。”于是执笔者咸叹服。又张船山太守问陶为吴谷人先生锡麟之太夫人撰寿联云:“惟善人现寿者相;有令子为天下师。”亦质朴有味。时先生方为国子祭酒也。

《随园诗话补遗》云:“乾隆庚寅,余在杭州,访蒋苕生太史,闻寓湖州太守张公处,即具名纸往投。蒋未见,乃先有一峨冠者拱出,心知是太守,素无交,而其意甚亲,未免愕然。太守笑曰:‘先生不识我耶?我早识先生,并识先生之夫人貌作何状,令姊貌作何状。’历历如绘。余益惊问故,太守曰:‘当年公作翰林,住前门外横街。我年九岁,与公陆氏二甥同在蒙馆读书,每放学后,嬉游公家。公姊及夫人梳头,常在旁,手进梳篦,公过,犹呼饼饵啖我。公竟忘耶?’余谢曰:‘事实未忘,不料昔日圣童,今为公祖也。惜二甥早亡矣。相与唏歔者久之。从此遂别。更二十年,太守之子惠堂孝廉来权知溧水。又是余改官江南第一次捧檄之所,重重春梦,思之怃然。其前事迹,已作古诗一首赠蒋,梓入集中矣。今年衰不能再赘,乃作一联留惠堂厅事,云:‘后我卌年,同为此地亲民宰;通家两代,曾见而翁上学时。’盖实叙平生佳话,非敢挟长也。”

梁山舟学士,于嘉庆十六年冬患发疽,危笃中见有人持楹帖入,其句云:“万里烟云开瘴户;一天风雨护神炉。”病遂愈,因自号新吾长翁。后九十诞辰,夫妇齐眉清健。张岐山问莱赠寿联云:“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元孙。”时人称其工切。

梁山舟学士最工为寿联,得之者无不乐其雅切。如寿吴太夫人八十云:“八座起居,令子宫袍慈母线;重闱燕喜,南阳仙菊北堂萱。”自注:“令子方开藩河南,故用南阳菊事。”又寿嵇文恭公八十云:“螭坳旧齿符天寿;雁塔新题冠佛名。”时公以万寿年生日,重宴琼林也。又寿王述庵侍郎昶八十云:“盾鼻弓衣,行世文章皆事业;屏风团扇,还山官府即神仙。”又寿许小范六十云:“甲子从头开上寿;神仙自古有曾孙。”时许已有曾孙也。又寿赵次乾云:“东方先生善谐谑;南极老人应寿昌。”又寿汪西灏沆云:“国门旧价千金重;乡社新图九老尊。”又寿博罗苏明府云:“会翻李委南飞曲;曾领朱明大洞天。”又寿博罗成明府云:“鼓琴自擅寰中手;飞舄来看海上山。”又寿姚宗伯是年与千叟宴者云:“履舄殿庭千叟上;台光角亢两星间。”又寿陕西何中丞未及年而与千叟宴者云:“家传玉节仍分陕;天赐琼筵预杖期。”又寿袁简斋先生云:“藏山事业三干牍;住世神明五百年。”又寿直隶梁制军云:“旌麾畿甸尊宗衮;杖履耆英寿国桢。”又寿闵中丞奉使本籍谳狱者云:“玉节承天南斗静;锦衣行昼使星明。”又寿尹文端之子为福州将军者云:“龙门世泽华跗盛;鲸海威名草木知。”

广东冯潜斋成修幼牧牛,梦有持扇为障日者,扇上有“贵州学政”四字,因奋志读书。年三十四,始游庠;逾年登贤书,联捷成进士,由庶常改部曹,典蜀试,又典闽试;嗣督学贵州,旋罢归。好论文,有冯八股之目。年九十余,始卒。乾隆壬寅八秩,与夫人同庚,康健无恙。届结褵周甲之期,亲友门生,骈集称庆,重行花烛交拜之礼。自署门联云:“子未必肖,孙未必贤,屡忝科名,只为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天眷锡遐龄。”至乾隆壬子,重赴鹿鸣,洵美谈也。

赵瓯北先生早赋归田,不与外事,惟以著作自娱。刘石庵先生手书赠联云:“务观万篇,半皆归里作;启期三乐,同是达生言。”赵得之甚喜。

颜鲁舆伯焘巡抚滇南,署堂联云:“彩云见处,先后六十年中,三世建牙,宜何如效涓埃以肯堂构;湛露承来,纵横八千里外,百蛮稽首,所愿与兴礼让而广农桑。”王霞九观察赠芳云:“出语公自纪实,殆黔国公后所仅见者。”

庐陵刘古庵上舍宗辉买舟滕王阁,为舟子书联云:“有客临舟怀帝子;何人下榻学陈公。”时商丘陈望之为江西巡抚,见之笑曰:“奇士也。”命延之入,且曰:“为君下榻矣。”一联之遇合亦奇。

陶云汀宫保,开府大江南北者,十有余年,名位兼隆,吏民翕服。潘功甫舍人有祝五旬寿联云:“能文翰林,能言御史,能任封疆赞翊圣化,有真经济才,公论出朝士口;为国筹运,为民兴利,为我乡里表彰贤达,得大光明寿,妙法现宰官身。”又齐梅麓太守祝六旬联云:“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六甲初周,一阳来复,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盖宫保诞辰在黄钟之月也。文程春海侍郎寄赠一联云:“海涵地负之才,文章博辨,议论雄伟;春温秋肃之政,动用县解,静专直方。”合诸名流之语观之,其人之生平可定矣。

歙县曹文正公由户部侍郎晋工部尚书时,其门下士徐访岩廉访宝森赠联云:“再世宫衔,太保少保;两朝宸眷,司徒司空。”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三·彭定求
  赵必岊·唐圭璋
  李邦献·唐圭璋
  ●四编·上卷·沈瘦东
  第二十出 蛮征·李渔
  第二十四出 京晤·叶宪祖
  第一折·王实甫
  卷十七·仇兆鳌
  卷三·袁华
  卷十七·徐世昌
  卷一百十九·冯惟讷
  卷二百五十二·陈思
  卷四十五·徐倬
  御选明诗卷五十六·康熙
  哈代·徐志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忆江南·刘半农

    苦忆江南,写五十六字。昔仲甫谓尹默诗如老嬷,半农诗如少女,意颇不然。今自视此作,或者不免。因写寄尹默,令嬷嬷一笑。桃花一抹红无底,小山青点桃花里。 平湖澈响打鱼声,渔歌歇处农歌起。 别此三年三万里,心里抛开缠梦里。 海

  • 卷十六·吴广成

      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秋七月,大旱,黄鼠食稼。  西羌风俗,耕稼之事,略与汉同。元昊频年点集,种植不时。至是秋旱,有黄鼠数万,食稼且尽,国中大饥。  谟宁令野利仁荣卒。  仁荣,野利后疏族,多学识,谙典故。元昊建

  • 卷七十八·国朝·蒋一葵

    【高皇帝】 〔元天历戊辰娄宿降灵,帝以是年九月十八日丁丑未时生。生时河上取水澡浴,忽有红罗浮来,遂取衣之,故所居名红罗幛,邻有二郎神庙,其夜火光照耀。及天明,庙徙东北百余步。自是室中常有神光,每响

  • 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郑氏史料续编卷三·佚名

    ·七九、碣石總兵蘇利揭帖(順治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到)□□□守碣石等處總兵官左都督蘇利謹□□恭謝□□□:竊職世隸海濱,竊庸無似。自順治七年間,兩王入粵,職知□□□歸,倡先效順。嗣後克復瓊南,恢剿潮逆,一聽兩王調遣,力備

  • 卷三百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理宗淳佑七年夏旱牟子才为太常博士上奏曰臣伏自丙午之夏被命造朝今一年余矣所见灾异不可胜数惟岩廊之上宴安自如

  •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二·允禄

    条奏内称凡议政大臣及九卿防议事件但传令防集并不开明时刻以致前后继到参差不齐诸王大臣各有职守若先到者乆待后来之人不但各悮所司事务而彼此不能觌面亦难和集议仰请嗣后凡交防议事件令承行之部与承行之旗将齐集时

  • 陆元昌·周诒春

    陆元昌 字沅卿。年二十七岁。生于江苏武进。叔稼轩。业医。本籍通信处。江苏常州鹤园弄陆宅。已婚。子一。初学于苏州铁路学堂。英文专修馆。及上海南洋公学。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土木工程。民国

  • 第十三章 23·辜鸿铭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辜讲孔子说:“聪明人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愚蠢的人只求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 卷十七·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七僖公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盟柯以后庄公因昏姻一再如齐自此鲁不朝齐防二十年盖桓公霸业未盛不责诸侯以朝礼今僖始朝齐见于葵丘之后霸势益张诸侯不朝周而朝霸主自此始矣狄灭温温子奔卫【左

  • 提要·黄道周

    【臣】等谨案缁衣集传四卷明黄道周撰道周有三易洞玑别着録是书取缁衣一篇各为章目分不烦第一咸服第二孙心第三民表第四好仁第五王言第六禁行第七徳壹第八壹徳第九示厚第十不劳第十一成敎第十二忠敬第十三亲贤第十四慎

  • 佛学浅说序·太虚

    仁砺居士王君为砺,一诚笃勤毅之君子也!忠所当信,勇所当行,不畏流俗之讥,不随时趋而变,故皈佛以来,历居军职,戒杀持蔬,力践靡懈。且时时著为论说,警告世人,俾同觉悟。其所言者,要皆有之于身而无亏,准之于道而无惑者。今又成佛学浅说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九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九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譬如盛火

  • 俱舍论记 第十六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六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业品第四之四又经中说至其相云何者。此下第七明黑黑等。就中。一明四业名体。二明无漏断别。三叙异说不同此即第一明四业名体。依经起问颂曰至名黑白俱非者。初两句总标。后四

  • 嘉靖武安县志·佚名

    邑继治者不乏,而竟未创志以传,亦武安阙典也,大夫士恒病之。嘉靖甲辰(1544年)秋,介石子至,佥曰:"盍志诸盍志诸:何不修志?盍,相当于"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介石子色泚泚:汗出貌,这里为自谦词。,然不敢应也,已而,唐云川侯起补是邑

  • 论语稽求篇·毛奇龄

    七卷。九十一条。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初晴,又号西河,清经学家、文学家,浙江萧山人。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学识渊博,贯通群经。其治经重在以经解经,而不自立己说,以此经质诸彼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窥基

    唐 窥基注解.明 普泰增修